米拉海戰

米拉海戰

第一次布匿戰爭期間,羅馬艦隊與迦太基艦隊在西西里島東北岸米拉(今米拉佐)海角附近進行的海戰。戰爭初期,羅馬人為改變海上劣勢決定建立海軍,趕造120餘艘大型戰船,並針對士兵不諳海戰而擅長白刃格鬥的特點,在船頭安裝一種稱作“烏鴉吊”的接舷吊橋(前端有鐵鉤,兩側裝欄桿)。前260年,執政官G.杜伊利烏斯率羅馬艦隊與迦太基艦隊(130艘戰船)在米拉海角附近遭遇。迦太基人仗恃其戰船航速快、機動性好、人員訓練有素,採用撞擊戰術。羅馬人採用接舷戰戰術:靠近敵船後立即放下接舷吊橋,鉤住敵船甲板,士兵迅速衝上敵船與敵格鬥。面對從未見過的烏鴉吊,迦太基人驚惶失措,結果戰敗,損失50艘戰船。羅馬新建海軍取得首次海戰的勝利。

前瞻

米拉海戰羅馬士兵

公元前3世紀,亞歷山大大帝經過近10年的南征北討,橫跨歐亞非三州,用馬刀和鐵蹄建立起了一個空前龐大的帝國,東至印度河、南接古埃及、西起希臘馬其頓,北至多瑙河,從小亞細亞直到埃及,希臘文明遍布各地。

但是,這個靠殺伐建立起來的大帝國的根基卻是那么地脆弱。公元前323年,隨著亞歷山大大帝的突然病故,其部將開始相互爭權奪利,這個依靠軍事征服建立起來的軍事帝國迅速分裂,在經過了一番激烈鬥爭後,帝國被一分為三,他的將領們建立起了各自的專制王朝。龐大的馬其頓帝國分裂成了三個各自獨立的王國,即:安提柯王朝統治下的希臘、馬其頓;托勒密王朝統治下的埃及;塞琉古王朝統治下的敘利亞巴勒斯坦

至此,希臘文明結束了,混合著希臘與東方因素的新文明產生了。羅馬人,接過了希臘人的接力棒,開始了新的文明歷程。公元前260年,羅馬與迦太基之間的第一次“布匿戰爭”正處於膠著狀態,地中海湛藍的水面,很快將被熾熱的戰火和士兵們的鮮血染成一片死亡的顏色。

米拉海戰羅馬士兵

羅馬人與迦太基人的矛盾,源於對西西里島的控制權的爭奪。

形狀象長筒皮靴的義大利半島從歐洲大陸一腳伸出,將地中海分成了東西兩半。東面是當時的文明中心希臘世界,小亞細亞和巴勒斯坦、敘利亞,西面是沒有完全開發的西班牙和蠻族高盧;地中海的南岸是埃及和貿易大國、西地中海霸主迦太基。

這一年對羅馬人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經過多年的南征北戰,羅馬人終於統一了波河流域以南的義大利半島,長期的征戰基本上塵埃落定,人心在激動過後開始有些失落感。雖然在波河流域與高盧人戰事還沒有結束,那不過是些小摩擦。一切看上去都很平凡。但在這表面的平凡的底下,暗潮洶湧。

迦太基

米拉海戰迦太基遺址

關於迦太基的建國,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這樣的一個強盛帝國的創始人竟是一位名叫狄多的美麗公主,而這個公主的命運注定要與羅馬糾纏在一起,愛情與戰爭,奇妙地聯結著迦太基與羅馬,不管著這傳說是真是假,都給日後的那些殘酷的戰爭,塗上了一抹悲情的色彩。

腓尼基人原本生活在今黎巴嫩的西海岸一帶,公元前814年,腓尼基推羅國國王穆托去世,穆托國王臨終前決定王權由皮格馬利翁和女兒狄多共同繼承。可是,皮格馬利翁卻並不想與姐姐共享王位。於是,他設計殺死了當大祭司的姐夫,事出突然,公主狄多根本來不及抵抗,眼看著就將命懸一線,好在,一幫忠實的僕從及時站了出來,在大家的幫助下,她與隨從們匆匆乘船西渡,飄洋過海,最後,在突尼西亞登入。

看到這兒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加之土地肥沃,尤其是這裡有一個優良的港灣,於是狄多公主決定留下來。她找到了當地柏柏爾人的首領馬西塔尼,請求首領分給自己及夥伴們一塊立足之地。然而他們的舉動觸犯了土著人的習俗,根據當地柏柏爾人的習俗,禁止外來人占有超過一張牛皮大小的地方。馬西塔尼拿給她一塊兒牛皮,存心要為難她。可是,他卻低估了公主的智慧。狄多不慌不忙,拿起剪刀,把牛皮剪成一根根又細又薄的長條,然後將這些長條連在一起,圈起了一大塊土地,那塊地,竟有315公頃

戰爭起因

米拉海戰古羅馬戰艦

這次戰爭的導火線就是“墨西拿事件”。

墨西拿位於西西里島的東北端。,而西西里島位於地中海的中心,一座海島,將地中海攔腰分為兩半。公元前三世紀時,希臘人和迦太基人,各自在西西里島上擁有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希臘人以敘拉古為代表,占據了東西西里島;而迦太基人則在以利利俾為基地,在從希米拉到赫拉克里亞一線以西建立了穩固的勢力。一山容不下二虎,兩者在西西里島上或明或暗,時冷時熱地較量著

雙方在熱戰時都使用僱傭兵作戰,一旦戰事告一段落,又會遣散這些傭兵。敘拉古為了與迦太基作戰,曾經從義大利各地招募了一些驍勇善戰的僱傭兵,這些傭兵不但能攻善守,而且自視頗高,還給自己的軍團起了個威震四方的名字--瑪美提,即“戰神瑪爾斯之子”的意思。

公元前289年,敘拉古象以往那樣解散了這些傭兵,讓這些戰神之子解甲歸田。可是這些僱傭兵就是靠戰爭吃飯的,沒了戰爭也就等於失業,而且許多傭兵是因為在本地犯了罪才投入這個賣命的行業的,所以也回鄉歸田不得。於是有一些不願意老老實實下崗的僱傭兵就組織起來,以打家劫舍為生,以至於變成了一夥海盜。公元前288年戰神之子瑪美提攻克了西西里島東北角的墨西拿,建立了自己的根據。這樣一來,敘拉古不但失去了對西西里東北部的控制權,還陷入了同時與迦太基和瑪美提兩面作戰的困境。

米拉海戰羅馬兵器

公元前278年,敘拉古向正在羅馬征戰的伊庇魯斯國王皮洛士求援。

這個皮洛士王是一個富於幻想的人物。作為希臘人的後代,他極端地崇拜當年統帥希臘人橫掃歐亞非的亞歷山大大帝。亞歷山大大帝的豐功偉業激勵著無數希臘人,而作為當代所公認的最優秀的武將之一,皮洛士王也一樣,他渴望著能

像亞歷山大一樣再次開創一個屬於希臘人的帝國。

皮洛士王用了三年的時間收復了西西里島的大部分土地,但苦於沒有海軍而無法與西地中海的海上霸主迦太基在海上爭鋒,所以始終無法拿下迦太基在西西里島西端所建立的要塞利利俾。

米拉海戰戰象

當然,迦太基也暫時無力在陸地上與皮洛士爭鋒。皮洛士不但擁有大量的重裝步兵,以及訓練有素的職業僱傭兵,甚至還擁有戰!連精銳的羅馬軍團也曾在這些龐然大物吃過敗仗。可是,在經歷了多年征戰後,遠征義大利的皮洛士開始厭倦了,在貝內圖溫戰役中,已經對大象不再陌生的羅馬人將皮洛士的軍隊殺了個丟盔棄甲,大象的神話從此破滅。皮洛士不得已於公元前272年選擇了撤退,臨走時,他留下了一句頗具深意的話:“我為羅馬和迦太基留下一個多好的戰場!”果不出他所料,僅過了8年,也就是公元前264年,羅馬和迦太基在西西里島正式交戰了。

皮洛士離開西西里後,迦太基的勢力又開始向東蠶食,墨西拿的瑪美提依舊不斷從北向南擴大自己的領土。實力還不足以與迦太基正面對抗的敘拉古決定先平定內亂。

經過數次苦戰之後,公元前265年,敘拉古的希耶羅統兵在墨西拿南面的龍崗奴斯河大破瑪美提,收復了大片失土,迫使這些戰神之子退守墨西拿,希耶羅也因此被擁戴為敘拉古王。

瑪美提軍團見大事已去,破城勢在難免,而且深知破城之後自己所面臨的下場,也知道這時求神不如求人,於是緊急向敘拉古的夙敵迦太基求援。

米拉海戰迦太基士兵

此時,一直在隔岸觀火的迦太基的海軍艦隊就停泊在墨西拿西北的伊奧利亞群島。迦太基人當然不希望敘拉古平定西西里東部,然後沒有後顧之憂地與自己開戰。所以接到瑪美提的請求後,迦太基人大喜過望,希望以此在西西里島的東北角建立第二基地,從而形成犄角之勢,從東西兩面壓迫敘拉古。於是迦太基的艦隊立即起錨南下駛入墨西拿港,沒有制海權的敘拉古眼睜睜地看著迦太基軍從海上登入,受收魚翁之利,把希耶羅氣得七葷八素。可是自己的實力又實在無法與之抗衡,只好憤憤地撤兵解圍,退回敘拉古。

瑪美提人看著敘拉古退了兵,還沒有來得及高興就發現自己是在引入室。把自己從危險中解放出來的迦太基根本沒有絲毫要離開的意思,反而不斷地擴展勢力,一副這次來了就不走了的架勢。雖然迦太基人幫助自己趕走了敘拉古是值得感謝的,可是一向逍遙慣了的瑪美提軍團卻十分不願意失去自製權。明言要求迦太基離開吧,一是人家不一定肯走,二是自己的主力已經在龍崗奴斯河被敘拉古殲滅,說起話來沒有說服力,一旦對方翻臉,自己也沒有本錢去強制對方,反而有可能會被趕出墨西拿

猶豫再三後,瑪美提人決定再找一支援軍,把自己從自己的“救星”迦太基的手裡再解放一次。離墨西拿最近的大國非羅馬莫屬,而且羅馬對待盟國的寬容態度也是遠近聞名的,有些盟國甚至得到了完全的羅馬市民權,他們的成員可以投票選舉羅馬的官職也可以參加競選。更吸引人的是,不管是否得到了完全的市民權,羅馬的盟國都享受著高度的地方自治,羅馬幾乎不去過問盟國的內部事務。於是瑪美提人派出了使者前往羅馬,一面向羅馬求援,一面向羅馬表示願意加入羅馬同盟。

一般來說,羅馬總是歡迎一個新的城邦加入羅馬同盟的,以為增加盟國數量會減輕羅馬和羅馬盟國的兵役負擔。但是這次羅馬元老院面對墨西拿使者的請求卻相當為難,他們憑著長年的經驗認為此事相當複雜,匆忙派兵海外,凶多吉少。與元老院的慎重氣氛相反,市民的反響異常熱烈,主戰派占上風。到底出兵與否,雙方爭持不下。

米拉海戰迦太基士兵

還有一些有私心的舊貴族派閥也反對出兵。隨著羅馬疆土的拓展、經商的騎士階層的壯大和平民參政權的擴大,這些祖上出身農民的貴族們的影響力越來越小。每一次戰爭都會湧現一批戰功卓著的平民階層和騎士階層的執政官,按照按羅馬的法律,他們在卸任後都會自動成為羅馬元老院議員,這些都是那些舊貴族不願意看到的。

同時,在當時的羅馬市民中,善於經商的坎佩尼亞人開始多過原來的羅馬農民,他們在與海外的貿易往來中致富,給迦太基人獨霸西西里對這些人來說將是無法彌補的損失,所以他們是出兵支持派。南義大利的大希臘城邦加入羅馬同盟的時日尚淺,可他們與西西里島的貿易關係卻是源遠流長,他們在期待和觀望,期待羅馬出兵保護自己在西西里島的貿易權益,同時也抱有腳踩兩隻船的態度,如果西西里歸於迦太基控制之下時也好有個退路。

面對複雜的形勢,元老院舉不定。可是羅馬平民的熱忱卻日益高漲。這時的羅馬平民在經過長期的抗爭和努力後已經有了相當多的政治權力。公元前285年前後,羅馬的平民會議已經有了完整的立法權,這一權力原來是由元老院提案,平民會議投票批准而得以實現的。而現在,平民會議不但有權批准法案,也有權提案。自從20年前擁有了這項權力以來,平民會議還從來沒有動用過它。現在,面對元老院的猶豫,羅馬市民們準備行使自己的合法權力了。

米拉海戰迦太基

在保民官的召集下,羅馬平民會議討論了當前的局勢,提出並通過了接受瑪美提的加盟申請,羅馬元老院也接受了既成事實。當年的執政官阿匹烏斯·克勞狄被派往墨西拿與交涉,當然羅馬元老院沒有忘記戰爭的可能性,所以還派出了兩個軍團隨行。

平民會議沒有想到,這個決定竟挑起了一場延續百年的戰爭。由於迦太基人就是腓尼基人,羅馬人稱腓尼基為“布匿”,所以這場戰爭稱為“布匿戰爭”。

至此,羅馬邁出了通往“布匿戰爭”的第一步。

公元前264年,羅馬與迦太基的戰爭正式爆發。

兵力對比

米拉海戰羅馬戰船

戰爭中,羅馬強悍的陸軍一再擊敗迦太基陸軍。但是,在決定性的海上戰場,羅馬始終處於劣勢。作為舉世聞名的航海民族腓尼基人的後裔,迦太基有優良的航海傳統。擁有一支當時地中海一流的海軍艦隊,而羅馬人那時卻並不擅長海戰。因此,在戰爭開始的一段時間,羅馬始終被迦太基壓製得抬不起頭來。

羅馬人舉傾國之力趕造了120餘艘大型戰艦,其中有100艘是五帆三列槳的大型戰艦,配備了約3萬名水手,相比迦太基海軍不遑多讓,經過了短期的海上適應,在執政官西庇阿的統帥下,羅馬艦隊揚帆起航,直奔梅薩納

迦太基艦隊比羅馬多30艘,幾乎全都是五列戰船,統帥翰尼巴所乘的旗艦則是當時最先進的七列巨型戰艦!雙方在發現敵情後都命各自的艦隊展開成橫排一字陣型,所不同的是,迦太基艦隊是一字排開,這是當時海戰的標準陣法;羅馬人則出人意料的排成了兩排。這樣,陣面比迦太基戰陣窄了一半,迦太基戰艦很容易就可以造成合圍。

秘密武器

米拉海戰戰船

羅馬海軍的執政官杜伊利烏斯只懂陸戰,在陸地上指揮著羅馬軍團的時候可是所向無敵,可是面對這茫茫大海……他有些茫然了。

可是,作為一個執政官,他又怎能被這些困難擊倒。畢竟,他所肩負的,是整個羅馬的命運。壓力有時更是動力,在這種情況下,人的聰明才智反被更大程度地激發了出來。自己既然熟悉陸戰,何不在海上延續這種自己最擅長而戰士們也擅長的作戰方式?

情勢立刻為之改觀。當時的海戰主要是利用風力的裝甲船頭撞擊敵艦,然後用火箭或火球攻擊敵人。杜伊利烏斯卻想到了一個更高明的注意。在他的主持和設計下,所有羅馬戰船都裝上一個可以避敵鋒芒發揮己長的秘密武器。

這種武器就是一個裝設在船頭的長12米,寬1.2米的吊橋。在橋頭的底部裝有一個粗大的鐵釘,吊橋的另一端約3.7米處則開有一個洞,吊橋通過這個洞就可以連線到設在船頭的吊桿上。吊桿的頂部裝有滑輪,系在橋頭的繩索通過滑輪可以將吊橋吊起放下。當敵船接近時,突然放下吊橋,橋底的鐵釘便會牢牢釘在敵船的甲板上,這樣,就可以在敵艦甲板上打一場“陸戰”。由於吊橋的形狀酷似烏鴉嘴,因此這種吊橋被稱為“烏鴉吊橋”,而裝備這種接舷吊橋的戰艦則被羅馬海軍稱作“烏鴉戰艦”。

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發明,羅馬人把海戰便成了陸戰。

戰爭過程

米拉海戰迦太基

在大海上,羅馬戰艦並沒有象迦太基人想像中的那樣躲閃,反而掉轉船頭以艦首逼近迦太基戰艦。當兩艦靠近後,羅馬人立即放下“烏鴉吊橋”,轟隆一聲,吊橋下方的大鐵釘直直楔入敵艦的甲板,雙方的戰艦被連成了一體。

早已披掛整齊的羅馬陸軍重裝步兵潮水一般通過“烏鴉吊橋”衝上了迦太基戰艦。

迦太基戰艦上都是水兵和劃手,他們早已經習慣撞擊戰和在遠處用弓箭等遠射武器對戰的海戰模式。論白刃格鬥,迦太基人怎么會是強悍的羅馬重裝步兵的對手。一時間,迦太基戰艦上處處刀光劍影,鮮血將甲板染成了血紅。

羅馬軍團強大的戰鬥力使得羅馬艦隊迅速占據了戰場上的主動權,那些試圖繞到背後進攻的船隻也被第二排的羅馬戰船撞破或捕獲。連翰尼巴的旗艦也被烏鴉吊橋釘住,翰尼巴見敗局已定,慌忙中下令撤退,自己則在貼身衛隊的保護下,乘傳令快船逃離了旗艦,他的身後,迦太基水兵的慘叫聲響徹茫茫大海。

戰爭結果

米拉海戰廢墟下的迦太基

羅馬人捕獲迦太基戰船30艘,撞沉15艘。殲敵3000,俘虜7000人。雖然大部分的迦太基艦隊逃遁而去,但對羅馬人來講,一隻初建的海軍第一次與地中海海軍強國的優勢艦隊交鋒,即取得了勝利,其象徵意義更大一些。

米拉海戰的勝利極大的鼓勵了羅馬人的信心。羅馬人確信他們的“烏鴉戰艦”是無敵的。於是,公元前256年,羅馬派出330艘戰艦,4萬步兵和10萬划槳手組成的強大艦隊遠征北非迦太基本土。在埃克諾穆斯海角海戰中再次擊敗迦太基海軍。同年羅馬遠征軍在非洲登入包圍迦太基城。但沒能攻下。公元前255年,羅馬軍隊在撤回本土的途中遭遇罕見的風暴,280艘戰艦,2萬5千名士兵和7萬划槳手全軍覆沒。

公元前241年,重新組建的羅馬海軍以新建的200艘戰艦,在西西里島西面埃加迪群島附近決定性的海戰中全殲迦太基海軍120艘戰艦。迦太基至此一蹶不振。徹底喪失地中海制海權。而此時迦太基國內又爆發內戰。內外交困的迦太基被迫向羅馬求和。賠款32000塔蘭特,並將整個西西里島割讓給羅馬。公元前238年羅馬又乘迦太基僱傭軍暴動之機,出兵攻占撒丁島和科西嘉島。並於公元前227年將兩島置為一行省。

羅馬與迦太基在地中海的3次海戰,決定了兩國的命運。西西里島成為羅馬的第一個行。而其後攻占撒丁島和科西嘉島則將迦太基徹底逐出義大利周邊地區。從此羅馬轉入對迦太基的戰略進攻。最重要的是,羅馬從此取得了最重要的地中海制海權。這直接影響了後來兩次戰爭的結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