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漢字

簡體漢字所屬現代詞,指的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推廣使用的“簡化字”書寫的漢語,與繁體中文相對。

簡體漢字,是指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推廣使用的“簡化字”書寫的漢語,與繁體中文相對。簡體中文與繁體中文在語言表達上沒有太大不同,只是在地方與科技辭彙有少許差別。
歷史主條目:簡化字歷史
1955年10月,《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經全國文字改革會議討論通過,會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根據討論的結果作了修改,修改後的草案經國務院漢字簡化方案申請委員會審定。 1955年12月22日文化部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聯合公布《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其中收錄的39個選用字習慣上看作簡化字。 1956年1月28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 1956年1月31日人民日報》全文發表了國務院的《關於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和《漢字簡化方案》。 1964年5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出版了《簡化字總表》。 1977年12月20日,公布《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稱為“二簡字”,試用一段時間(約八年)後,因為字形過於簡單且混亂而宣布廢除。 1986年6月24日,國務院發出《國務院批轉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關於廢止《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和糾正社會用字混亂現象的請示〉的通知》,宣布廢除“二簡字”。 1986年10月10日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刊載在10月15日的《人民日報》(共收2235個簡化字)。

簡化字

簡化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中國大陸推行的規範漢字中經簡化過的漢字。簡化字是在簡體字的基礎上經整理改進由政府主管部門公布的法定簡體字,具有唯一性。在中國大陸,現行的規範簡化字是收入《漢字簡化方案》(後發展成《簡化字總表》)中的簡化字。
不過,漢字也有很多並沒有被簡化,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些漢字叫作傳承字,既不屬於繁體字,也不屬於簡化字。使用簡化字和被選用的傳承字的中文常常被稱作簡體中文。同一漢字,簡化字通常比未簡化漢字(繁體字)的筆劃為少。

簡化的原則

以下是一些簡化字研訂時所稱的原則:
從俗從簡 規範化: 消除異體字 突出形聲特性 儘量保留表意特性 穩定性 實用性 適當的藝術性 此外,1952年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確定了以“述而不作”作為漢字簡化的原則,即主要是採用通行已久的俗體字或筆畫簡單的異體字,而不另創新字。然而即使在《簡化字總表》中,也有為數不少的形體,並沒有在過去任何文獻和資料中發現。“二簡”里更有大量新造字。

簡化方法

有許多簡化字並不依從漢字原來的六書系統。然而簡化字也不是一個獨立的、新的系統,依賴對繁體字之改造,因此也不能完全脫離於六書系統自成體系。
錢玄同簡化原則過去,錢玄同曾在1922年提出了八項簡化原則,包括:
假借字,採用一個同音或者近音的字代替。其中有些是採用了更古的漢字,例如:“豐”與“豐”;“臘”與“臘”。有時候,使用同一個字的更古代的簡單版本(如從與從)。 形聲字,借用形聲字的原理,將原有的形聲字更換形旁或聲旁使之更簡單。 草書楷化,將草書的寫法轉成楷體,如“專”和“專”。 特徵字,原來的字可能有多個部分,現在僅保留其具有特徵的一部分,如“醫”與“醫”。 輪廓字,保留原來字的輪廓,如“鳥”和“鳥”等。 會意字,借用會意字的造字原理,用較簡單的表意部件來代替原來的複雜筆畫。如“淚”和“淚”;“塵”與“塵”。 符號字,將原來字中筆畫較繁複的部分變成簡單符號,例如“雞”與“雞”。 偏旁類推字,從簡化的偏旁部首類推出由它們合成的字的簡化,如“訁”與“訁”,“釒”與“釒”。 然而,這些原則頗為籠統,而且不能涵括實際的漢字簡化方法。
實際簡化方法在制訂簡化字的過程中,採用了以下的方法:
以簡單符號替換原來的偏旁。 例:對(對)、鄧(鄧)、觀(觀)、歡(歡)、嘆(嘆、嘆)、難(難)、雞(雞)、聶(聶)、鳳(鳳)、岡(岡)、風(風) 省去字形的一部分。 例:廣(廣)、廠(廠)、夸(夸)、滅(滅)、習(習)、寧(寧)、佇(佇) 省去字形的一部分後,再加以變形。 例:婦(婦)、麗(麗)、歸(歸)、顯(顯)、務(務)、寬(寬) 採用繁體字的輪廓特徵。 例:飛(飛)、龜(龜)、齒(齒)、奪(奪)、門(門) 行、草書楷化。 例:書(書)、長(長)、樂(樂)、車(車)、頭(頭)、興(興)、發(發) 同音或近音代替,以國語為準。 例:谷(谷)、醜(醜)、苹(苹)、松(松)、只(只)、乾(乾、乾、榦)、發(發) 已淘汰的通假字固定化。 例:余(餘)、後(後) 新造會意字。 例:體(體)、國(國) 採用古字。 例:淚(淚)、從(從)、眾(眾)、雲(雲)、網(網)、與(與)、傑(傑)、無(無)、異(異) 採用罕用異體字。 例:塵(塵)、灶(竃)、膚(膚) 採用筆畫較少的古字,再加以變形。 例:異(異) 採用俗字。 例:貓(貓)、豬(豬)、來(來) 採用異體字。 例:侄(侄) 改換形聲字的聲旁,以國語為準。 例:斃(斃)、蠟(蠟)、鍾(鍾)、艦(艦)、鄰(鄰)、苹(苹) 新造形聲字,以國語為準(注2)。 例:護(護)、驚(驚)、藝(藝)、響(響) 用聲旁替換字的一部分。餘下的部分未必是形聲字里的形旁。 例:華(華)、憲(憲) 偏旁類推字 使用簡化的偏旁重新構造: 頁(頁):顏(顏)、頜(頷)、順(順)、額(額) 專(專):傳(傳)、轉(轉)、磚(磚) 學(學):覺(覺)、黌(黌) 擇(擇):譯(譯)、澤(澤)、擇(擇)、驛(驛) 注意部份類推並不一致,如: 難(難):漢(漢)、嘆(嘆、嘆)、灘(灘)、癱(癱)、攤(攤),但 歡(歡)、勸(勸)、觀(觀)、權(權);(然而“灌”,“罐”則不簡化。) 僅(僅);雞(雞);鄧(鄧);對(對);戲(戲);聖(聖) 樹(樹)。(然而“廚”則簡作“廚”,“澍”、“彭”、“鼓”則不簡化。) 盧(盧):鸕(鸕)、顱(顱)、鱸(鱸),但 爐(爐)、驢(驢)、蘆(蘆)。 湯(湯):楊(楊)、場(場)、殤(殤)、煬(煬)、暘(暘),但 陽(陽);傷(傷);盪(湯)。 門(門):悶(悶)、問(問)、聞(聞),但 開(開)、關(關)、閒(閒、閒); 鬧(鬧)、鬩(鬩)。(然而“斗”則簡作“斗”。) 與(與):嶼(嶼)、歟(歟),但 譽(譽)、舉(擧、舉)。(然而“興”是“興”的簡體。)

本有其字的簡化字示例

有不少字雖然被視作簡化字收入《簡化字總表》中,但實質是本有其字,這在簡繁轉換時經常引起問題。

本義 被視作簡化字時對應的繁體字
表示、表達
占卜、(姓氏
山崖(古字)
古代容器/容量單位、(星座名)
姓氏
山谷、(姓氏)
修補(古字)
松樹
帝王的妻子

影響

大陸漢字規範

按照大陸政府的法律規定,今天在簡化字已取代繁體字成為大陸的規範漢字,而繁體字、異體字則被定為不規範漢字。日常使用漢字,字形和筆順要以《現代漢語通用字表》公布的7千個漢字為依據,而繁體字則是不在這7千個漢字之列的。一般情況下使用繁體字於法無據,只有在特殊場合下可以使用繁體字,例如古代漢語、古典文學、歷史、考古學、古文獻學等課程相關的書籍,書法美術作品,已經註冊的商標,老字號,歷史題材的影視劇中的涉及漢字的道具,對台港澳的宣傳等等。

國際影響

基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際地位,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世界氣象組織等國際組織均採用了大陸的簡化字。大多數國家因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有外交關係,也接受了大陸的簡化字和國語作為中文規範。
新加坡1969年推出自己的《簡體字表》,到1974年採用中國大陸的簡化字頒布《簡體字總表》正式使用簡體字。馬來西亞1981年2月出版了《簡化漢字總表》,收錄了與大陸完全一致的2238個簡化字。
繁體字在簡化字普及前曾經是漢字在海外華人圈中主流,唐人街上的商業招貼及中文媒體、漢語教學曾一律使用繁體字。環球時報引述,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前,美國的漢語教學一直延續著繁體字的傳統。改革開放後,第一批大陸留美博士畢業,他們開始編寫簡化字的中文教材。現在美國2300多所高中開辦中文“先修課程”,採用簡化字的比率已有一半。
由於大陸居於國際交往強勢地位,半個世紀以來尤其是近30年,外國人學習中文基本使用簡化字。

爭論

主條目:漢字簡化爭論
對於漢字簡化,一直以來存在著兩種完全對立的觀點。近年來對於漢字簡化的反思和爭論開始升溫。
贊同漢字簡化的人,認為從甲骨文楷書,漢字在演化過程中不斷簡化。漢字的簡化減少了漢字的筆畫數和漢字的數目,因而降低了漢字學習的難度,同時加快了書寫的速度,有利於普及教育。其它使用漢字的國家和地區也存在有官方或民間的漢字簡化現象,比如日本在二戰後的漢字簡化,又比如台灣民間的俗字,將正體字的“台”寫作“台” 等。另外,從簡化字運動的時代背景看,簡化字運動是在官方人士和學界人士主張徹底拉丁化消滅漢字的背景下出爐的。簡化字實施後,極大程度的消除了文盲現象,從根本上避免了“徹底拉丁化”“消滅漢字”的更糟糕後果,實質上避免了之前錯誤的政策造成漢字在大陸的死亡。
社會學家、文化人士艾君撰文認為,簡化漢體字就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艾君認為,“字”儘管帶有文化的烙印,但它僅僅是社會人們交流思想,提供生活、工作便利的一種工具,當然也不否定在中國文化中也逐漸將“字”作為一種藝術的範疇去對待、去發展。但無論如何解釋,“字 ”首先起到的作用就是“交流溝通”的工具。發展和簡化字型的原因就是隨著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加快,促使了“文字”的交流溝通功能本著更加便利和科學化發展而促使改造文字。從人類發展史來看,凡是最早發明文字使用古老象形文字的民族、國家都曾經輝煌過,但後來發明和使用簡化符號文字的民族或國家卻後來居上,說明古代的“文明古國”的文字已經不適應當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需求,繁瑣的文字結構已經成為阻礙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障礙。社會對文字簡化的促使動力,是為了保護文字,使文字更具有時代性、民族性、世界性,以不至於丟失本民族文字,所以,文字簡化是必須的發展趨勢。必須理清一個認識,簡化文字的本身不是取締、不是廢掉、不是搬來別人的文字語言,而簡化的本身就是為了更好地繼承保護,這就是適應世界潮流而又不丟失傳統,在發展中去更好地保護傳統文化最好的策略
反對的觀點,主要集中在漢字簡化後,不利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又電腦的發明(這是簡化當初始料未及的)導致:
書寫速度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鍵盤輸入及印刷。 漢字的發展並非只是簡化,繁化亦占很大的比重。 簡化字違反了六書造字原則,但又不是另行建立一套完整的造字系統,大大削弱了漢字的科學性與邏輯性。 而簡化字的不少問題,例如以一個簡體字代表多個於國語同音但意義不相關的繁體字 (如 “發” 和“發” 共同簡化為 “發” ;“乾”“乾”“乾”“榦” 均簡化為 “乾” ,以致“乾(乾)細胞” 可能誤解為乾涸(沒水份的)細胞、樹幹誤為樹幹,或簡化的結果造成原本形態迥異的漢字變得極其相似(如 “撥” 簡化成 “撥” ,與“拔”幾乎完全一樣;“廣” 簡化為“廣”,酷似“廠”的簡化字“廠”;“銀”簡化為“銀”後,“銀行”酷似“很行”; “設” 簡化成“設”,使得“設有”和“沒有”容易混淆),結果非但沒減輕學習負擔,甚至因為系統混亂,比繁體字更難學。
在經過實際以簡化字及繁體字兩組教學後,簡化字學習者在書寫速度優於繁體字,繁體字學習者在整體布局感優於簡化字。另一方面,中國大陸的內陸地方,由於甚少接觸繁體字(一般接觸到的繁體字主要為舊建築上的文字),識繁率非常之低,難以閱讀用繁體字書寫的文章。但沿海的大城市因為通常接解境外媒體以及網際網路,能正確識別甚至會書寫繁體字的年輕人則有很多。

使用範圍

簡體中文作為規範語文主要在五十年代後的中國大陸、八十年代後的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使用,在東南亞的一些華人社區也有使用。海外華人的使用則往往根據其來源及受中文教育的情況而定,二十世紀下半葉以後從中國大陸出行的華人及其後代一般使用簡體中文。
聯合國的正式中文檔案記錄以繁體中文為正式語文之一,但自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的中國席位之後,逐漸改以簡體中文作為聯合國的中國語文。
1990年後,中國大陸教育機構推出一系列面向外國非中文使用者的漢語水平考試HSK,被稱為“漢語托福”),以簡體中文為標準。美國、英國等其它國家的非華人中文初學者,在學習中文時也較多使用簡體中文。

計算機媒介

作為術語的“簡體中文”大多在計算機(電腦)媒介上使用,如各種軟體操作界面或文檔的“簡體中文版”。儘管這些軟體也通行於其他使用簡體字甚至簡化字的社群,但由於使用簡體中文的主要是中國大陸,故而這裡的“簡體中文”事實上等同於“中國大陸語文”,意即絕大部份軟體的“簡體中文版”採用大陸國語的語法和辭彙,特別是IT術語的翻譯,可能與海外華語不盡相同。

漢字編碼

簡體中文自1980年代以來通常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總局公布的GB 2312-1980以及其後繼的GBKGB 18030-2000作為在計算機等電子通信設備上儲存和交換漢字信息的編碼系統。近年來CJK和與之向下兼容的Unicode跨語言編碼集也逐漸得到廣泛使用。GB 2312之後的大字元集均包含巨量正體字,因而往往並非僅可供簡體中文使用。

地方用語

以簡化字為官方文字的地方主要為中國大陸和新加坡。簡體中文與繁體中文同為使用現代標準漢語的語法,區別主要在於新出現的科技等辭彙上。港台多稱“原子筆”,在中國大陸多稱“原子筆”。中國大陸和台灣在20世紀中葉由於政治原因分隔後交流較少,這樣造成的用詞習慣的差異。然而,由於大陸與香港並未隔絕,香港還是有相當多的辭彙引入中國南方,如廣東也是稱為原子筆。
這種現象在1980年代以來由於科技術語的不同而更加明顯。同樣使用簡化字的中國大陸和新加坡等地,也存在一些用詞習慣的不同。繁體中文的文獻如果僅在文字上轉換為簡化字形式,根據規範的要求,通常還不算作簡體中文。現在,“現代標準漢語”的三個名稱正好體現地方用語的不同,如“國語”(中國大陸)、“國語”(港台)、“華語”(新馬)。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