笈多美術

笈多美術

笈多美術(Gupta art)印度笈多王朝時代(320~600)的美術。德乾地區與笈多王朝聯姻的伐卡塔卡王朝的美術(如阿旃陀石窟)通常也歸屬笈多美術的範疇。

笈多美術笈多美術
笈多美術(Gupta art)印度笈多王朝時代(320~600)的美術。德乾地區與笈多王朝聯姻的伐卡塔卡王朝的美術(如阿旃陀石窟)通常也歸屬笈多美術的範疇

簡介

笈多美術相關書籍
笈多時代被譽為印度古典主義美術的黃金時代。公元4世紀初, 笈多王朝從比哈爾一帶的古國摩揭陀崛起,幾十年間征服了北印度全境,繼孔雀王朝之後,建立了印度人統一的大帝國。旃陀羅笈多二世(376~415在位)號稱超日王,文治武功盛極一時。中國東晉僧人法顯赴印求法適逢其盛。笈多時代印度社會經濟發達,海上貿易興旺,更兼笈多諸王獎掖文藝,促進了宗教、哲學、科學、文學和藝術的全面繁榮。世界聞名的古典梵語詩人迦梨陀娑相傳便是超日王宮廷的九寶之一。笈多諸王大多信奉印度教,但並不排斥佛教、耆那教等異教。在這種寬容的宗教政策下,佛教美術臻於鼎盛,印度教美術蔚然勃興,名作迭出,流派紛呈,建築的形制、雕刻的樣式、繪畫的風格,都確立了印度古典主義的審美理想和藝術規範。

建築

笈多時代的建築遺存極少,法顯在他的《佛國記》中曾讚嘆笈多王朝首都華氏城(今巴特那)宮殿的壯麗,現已蕩然無存,殘存至今的石造或磚砌的笈多宗教建築一般規模較小,似乎與所謂黃金時代不太相稱。然而,笈多建築特別是新興的印度教建築的形制,卻承先啟後,提供了以後數世紀印度建築的雛形和範式。

佛教建築 

笈多美術笈多美術
笈多佛教建築繼承、發展了印度早期王朝的堵波、支提、毗訶羅等傳統形式,又創造了祠堂、高塔等新的形式。①堵波:薩爾那特的達邁克堵波(約6 世紀)是笈多古典主義建築的範例,覆缽外層的磚石已殘缺過半,但圓筒形的台基和鼓胴部仍不失古樸莊嚴的美感;台基表面的蓮花卷草紋與幾何紋浮雕典麗高華,是典型的笈多裝飾圖案。②支提、毗訶羅:5世紀中葉至 6世紀陸續開鑿的阿旃陀石窟第16、17、19等窟,形制在早期支提、毗訶羅的基礎上有所變化。第19窟支提入口增闢了前廳門廊,窟內岩鑿堵波的台基明顯升高,台基正面設龕雕刻佛像。第16、17窟毗訶羅也在窟內深壁中央增闢了過廳和密室。③祠堂:桑奇第17號祠堂與笈多初期印度教神廟結構雷同,在方形平頂的聖所前帶有列柱門廊。④高塔:佛陀伽耶的大菩提寺始建於5~6世紀,1880年重修,該寺高塔的原型可能類似印度教神廟的悉卡羅。

印度教建築 
笈多印度教建築處於印度教神廟初創時期,神廟的形制尚未定型,呈現由簡而繁的多種形式,大致可分為3期:①初期神廟構造簡樸,僅由1間方形平頂聖所(供奉神像或林伽的密室)和正面的1 座列柱門廊組成,例如中央邦蒂哥瓦的石造神廟(5世紀初);②中期神廟略為複雜,整個神廟建於方形台基之上,在聖所周圍增修了帶有頂蓋的迴廊,即右繞甬道,例如中央邦班納縣的帕爾瓦蒂神廟(5世紀中葉);③後期神廟更加完備,在聖所上方出現了方尖角錐形高塔,即成為中世紀印度教神廟最顯著特徵的悉卡羅(象徵印度教神山),在聖所和台基外壁上飾有印度教神像和神話浮雕,例如北方邦坎普爾縣的皮德爾岡磚廟(5世紀末) 和詹西縣的代奧格爾十化身神廟(6世紀初)。

此外,在中央邦博帕爾附近的烏德耶吉里石窟,開鑿於5世紀前後, 是笈多時代印度教藝術的寶庫。該石窟群包括18座印度教石窟,兩座耆那教石窟,部分石窟的形制類似初期神廟。

雕刻

笈多時代的雕刻成就最為突出。雕刻中心有馬圖拉、薩爾那特和馬爾瓦等地區,題材以佛像和印度教神像為主,風格既不像古代的古風式雕刻那樣質樸,又不像中世紀的巴洛克雕刻那樣繁縟,而是既樸素又華麗,既崇高又優美, 臻於印度古典主義藝術的極致。

佛教雕刻 
笈多佛教雕刻,在繼承貴霜時代的犍陀羅與馬圖拉雕刻傳統的基礎之上,遵循印度民族的古典主義審美理想,創造了純印度風格的笈多式佛像。笈多式佛像在高貴單純的肉體塑造中灌注了沉思冥想的寧靜精神,精神美成為肉體美的內在靈魂,肉體美成為精神美的直接表現,達到了高度平衡、和諧、統一的境界,代表著印度古典主義美術的最高成就。在笈多雕刻的兩大中心馬圖拉和薩爾那特,分別創造了笈多式佛像的兩種地方樣式──馬圖拉式和薩爾那特式佛像。

笈多美術笈多美術
馬圖拉式佛像造型比犍陀羅佛像更加印度化,比初期馬圖拉佛像更加理想化,既非翩翩王子,亦非赳赳武夫,而是雄深雅健的泱泱聖哲。馬圖拉式佛像最著名的代表作,是馬圖拉地區賈馬爾普爾出土的黃斑紅砂石雕刻《馬圖拉佛陀立像》(高2.17米,約作於5 世紀前半葉,新德里國立博物館)。這尊佛像身材頎長,比例勻稱;臉型橢圓,前額平滑;眉毛細長上挑,眼帘低垂,目光凝視鼻尖,帶有沉思冥想的神情;鼻樑筆直,下唇寬厚,耳垂與矩形耳環相連;下巴圓潤豐滿,頸部刻有3道摺痕。頂上肉髻覆蓋著一圈圈排列整齊的右鏇的螺發。背後光環是一輪碩大精美的圓形浮雕:中心是盛開的蓮花,周圍是列花紋、唐草紋、華帶、連珠紋、連弧紋,環環相套,錯雜如錦。華瞻富麗的裝飾愈發襯托出佛像面部表情的單純寧靜。佛像身披通肩式薄衣,衣紋是一道道平行的U字形細線, 具有流水般波動的韻律感。薄衣緊貼身體,像被水浸濕了一樣半透明,隱約凸現出全身的輪廓。這種半透明的濕衣效果是馬圖拉式佛像最典型的特徵。馬圖拉式佛像的代表作還有馬圖拉地區出土的另一尊《馬圖拉佛陀立像》(高2.13米,約作於5世紀前半葉,馬圖拉博物館)。1976年秋在戈文德那伽爾出土的《馬圖拉佛陀立像》(434,馬圖拉博物館)和旃達出土的《佛陀頭像》(約5世紀) 以及一些殘缺不全的佛像
薩爾那特式佛像的一般造型特徵,諸如印度人的臉型、冥想的眼神、整齊的螺發、頎長的身材和華麗的光環等,均與馬圖拉式佛像類似,不同之處是薩爾那特式佛像的薄衣更薄,幾乎像玻璃一樣完全透明,僅在領口、袖口和下擺邊緣依稀可辨幾絲透明衣紋,乍看恍若裸體,因此薩爾那特式佛像亦被稱之為“裸體佛像”。這種全透明的衣紋效果是薩爾那特式佛像最典型的特徵。此外,薩爾那特式佛像通常採用近似白色大理石的淺棕灰色楚那爾砂石作為雕刻材料,比馬圖拉佛像通常採用的黃斑紅砂石更顯得色調淡雅純淨。薩爾那特式佛像最著名的代表作是薩爾那特出土的楚那爾砂石雕刻《鹿野苑說法的佛陀》(高約1.6米,作於5世紀,薩爾那特博物館),與新德里國立博物館的《馬圖拉佛陀立像》堪稱笈多雕刻的雙璧,印度藝術的至寶。在這尊佛像台座正面浮雕的中央刻有法輪,兩側跪拜著兩隻鹿、五比丘和母子信徒,表現佛陀在鹿野苑(薩爾那特)初次說法的傳說。佛陀在台座上結跏趺坐,胸前雙手作轉法輪勢,低垂的目光流露出澄思靜慮的內省神情,微翹的嘴角浮現出滲透了人生真諦的神秘微笑,背後碩大精美的光環雕飾著一圈圈連珠紋、纏枝花蔓帶和連弧紋,光環頂部兩角各有一飛天向內飛舞,意味著佛陀已進入唯識玄想、華采繽紛的精神境界。透明的薄衣輕虛空靈,顯現出佛陀清淨無垢的肉體。淺棕灰色砂石瑩潔光潤,與整個作品寧靜、內向、和諧的基調十分吻合。薩爾那特式佛像的代表作還有薩爾那特出土的兩尊《薩爾那特佛陀立像》(474,477)、比哈爾邦蘇丹甘吉出土的《蘇丹甘吉銅佛像》(約作於6世紀,伯明罕博物館)、桑奇大塔圍欄內的佛陀坐像(5世紀後半葉)等。
印度教雕刻 笈多印度教雕刻,在追求古典主義的平衡、和諧、完美的同時,強調造型的力度、動態和生命感,逐漸顯示出從古典主義向巴洛克風格演變的跡象。當時馬圖拉、烏德耶吉里、代奧格爾等地,在佛像雕刻的刺激之下,興起了毗濕奴、濕婆等印度教諸神的造像熱潮。

馬圖拉地區卡特拉出土的紅砂石雕刻毗濕奴立像(5世紀),面容沉靜,身材勻稱,寶冠輝煌,珠飾豪華,是笈多古典主義神像的代表作。 約開鑿於402年的烏德耶吉里石窟第6窟入口的恆河女神與葉木那河女神雕像,左右外壁的浮雕,都充溢著活潑的生命感。烏德耶吉里第5窟的高浮雕嵌板《毗濕奴的野豬化身》(5世紀初),寬3.9米,高6.7米,瓦拉赫昂首天外的雄姿充滿了壓倒一切的威力。第 4窟的《一面林伽》正面雕有濕婆頭像,造型與中央邦庫赫出土的《一面林伽》(5世紀) 同樣精力彌滿。 貝斯那伽爾出土的《七母神坐像》(5世紀前半葉)肌肉飽滿而緊張。代奧格爾十化身神廟南壁的砂石高浮雕嵌板《毗濕奴臥像》(6世紀初) 是笈多後期的傑作。身軀偉岸的毗濕奴雖處於靜謐的安眠狀態,仍孕育著更新宇宙的內在活力。十化身神廟東壁的《那羅和那羅延》、北壁的《毗濕奴拯救大象》也活力充沛。瓜廖爾附近松德尼出土的浮雕殘片《飛天》(約535),乾達婆與阿布薩羅聯翩飛翔,阿布薩羅飄帶漫舞,動態輕盈,預示了中世紀印度教巴洛克雕刻繁盛時期的到來。

繪畫

笈多美術難陀出家因緣故事(敦煌壁畫)
笈多繪畫從宮廷到民間廣泛流行,在迦梨陀娑的詩劇《沙恭達羅》和詩集《雲使》中均有關於繪畫的記述。但笈多繪畫一般畫在棕櫚葉上,早已湮滅無存,僅在阿旃陀石窟中保存著一些漫漶剝蝕的壁畫遺蹟。阿旃陀第16、17、1 諸窟的壁畫多繪於5世紀中葉至6世紀前後。題材主要是本生經和佛傳故事,形象地再現了笈多時代的宮廷、民間和宗教生活情景。代表作有第16窟的《難陀出家》、第17窟的《須大拿本生》和《因陀羅禮佛》第1窟的《持蓮花菩薩》和《摩訶賈那格本生》等。

這些壁畫的風格,處於從古典主義的高貴單純向巴洛克的豪華絢爛過渡期間。構圖緊湊和諧而曲折多變;人物造型尤其是呈三屈勢的女性體態優雅,眼神飛動,手勢微妙;線條流麗,色彩鮮艷。在肌膚或花卉著色時邊緣部顏色較深,向內暈染漸淡,具有一定立體感,這種凹凸暈染法是阿旃陀壁畫的特技之一(見阿旃陀石窟)。

工藝美術

笈多時代的冶金、鑄幣、制陶和象牙雕刻等工藝水平都達到了驚人的高度。旃陀羅笈多二世時期鑄造的一根祀奉毗濕奴的金翅鳥熟鐵圓柱,現矗立於德里顧特卜尖塔附近,高7.25米,重6.5噸,至今尚未生鏽。《蘇丹甘吉銅佛像》高2.28米,重1噸,也是金屬工藝的傑作。笈多諸王發行的金幣以設計精美著稱,鐫有沙摩陀羅笈多(335~376年在位)彈奏尾那、旃陀羅笈多二世獵獅等圖案的金幣都堪稱藝術珍品。北方邦阿黑恰德拉出土的赤陶《帕爾瓦蒂頭像》(5世紀),鬈曲的波狀長發和腦後的髮髻塑造得異常優美。

笈多美術在印度、東方和世界美術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現代各國學者公認,笈多美術比犍陀羅美術成就更為巨大,影響更為深遠。笈多式佛像不僅影響了南亞、東南亞、中亞諸國的佛像,而且比犍陀羅佛像更深地影響了中國的佛像。中國北齊畫家曹仲達“曹衣出水”的佛像畫法,可能亦曾受笈多馬圖拉式佛像的啟發。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