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哲學》

《藝術哲學》

《藝術哲學》是法國18世紀中葉,著名的史學家及文藝批評家丹納,在巴黎美術學校講授美術史時的課程教材,全書包括五個主要的論題,闡發於不同時間。

基本信息

簡介

《藝術哲學》《藝術哲學》
《藝術哲學》一共分為五大編,即第一編《藝術品的本質及其產生》,第二編《義大利文藝復興期的繪畫》,第三編《尼德蘭的繪畫》,第四編《希臘的雕塑》,第五編《藝術中的理想》。全書洋洋灑灑三十餘萬言,分別從藝術理論和藝術史兩方面來論述,其中第一編和第五編屬於藝術理論,第二、第三、第四編屬於藝術史。從中人們也可以看出丹納理論功底的深厚,以及對義大利尼德蘭希臘的藝術歷史的熟悉。因為本書的基礎是講義,所以丹納為了不使本書枯燥無味,就儘可能蒐集各種原始史料、小說、史書、文獻、軼文,使得整部書文筆較為生動,充滿鮮活的實例和生活元素。當然,這也同時帶來了一些缺點,就是有時引用材料過於龐雜,沒有選擇性,因此使得全書有些地方顯得太過臃腫。

作者簡介

《藝術哲學》《藝術哲學》
伊波利特·丹納(HippolyteTaine1828—1893),法國史學家兼文藝批評家。1828年出生於法國的一個律師家庭。他從小就顯示出學者的素質:博聞強記,擅于思辨。他的老師面對這位文理兼優的學生,曾預言他將成為“為思想而生活”的人。他沒有辜負老師的期望,1848年以名列榜首的成績考入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哲學系。羅曼·羅蘭曾經說過,只要進入這所“人文主義修道院”,便獲得了在思想界生活的權利。丹納一進高師,便開始了他作為純粹學者的一生。在那個科學蓬勃發展的年代中,丹納早年就研習了醫學和生理學。雖然哲學是他的學習專業,藝術、文學和歷史卻成為他事業的主體,而科學的影響始終滲透他的人文科學研究,他精通英、德、意等語言,對於標誌學者素養的古典希臘語和拉丁語,也同樣通曉無礙。在高師期間,丹納傾全力於學術,以致教授們認為這個學生最大的缺點即是對抽象喜好過度,甚至因而犧牲了現實生活。

1851年,高師畢業後,丹納任中學教員,不久因與當局政見不合而辭職,專事著述。從此,書齋生活成為丹納生命的主旋律,即使後來他登上高校教壇也是如此。他的旅行也是為了研究學問蒐集資料,通過實跡考察拓寬見聞。1858至1871年他曾先後遊歷英國、比利時、荷蘭、義大利、德國。1864年始,他被聘為巴黎美術學校教授,開設美術史講座,直至1883年。其間,1871年他曾在英國牛津大學講學一年;1878年當選為法蘭西科學院院士,對於學術界、文藝界的人們來說,這是極高的榮譽。丹納在1893年逝世。

著有《拉封丹及其寓言》、《英國文學史》、《十九世紀法國哲學家研究》、《論智力》、《現代法蘭西淵源》、《義大利遊記》、《藝術哲學》等。

內容簡介

《藝術哲學》《藝術哲學》
丹納的《藝術哲學》一書既是他的代表作,也集中反映了其藝術思想和哲學思想。因此,要想考量其藝術思想和哲學思想的根源,就要從他生活的那個時代說起。

丹納生活在19世紀的歐洲,那時的歐洲正處於一個極度驕傲和膨脹的時期,這種驕傲和膨脹就體現為歐洲中心論,此觀點在丹納的著作中也可看得出來。究其原因就在於,歐洲自文藝復興以來,隨著自然科學的巨大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興起,歐洲人逐步從宗教思想禁錮的蒙昧狀態中甦醒過來,特別是在18世紀末期,資產階級啟蒙思想迅速發展,影響到整個歐洲。歐洲在自然科學和民主制度的影響下,經濟獲得了空前的發展,物質也變得豐富無比,這讓歐洲人對自然科學產生了強烈的認同感。

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丹納自然深受19世紀自然科學界的影響,特別是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無論物質方面的或精神方面的,都可以解釋;一切事物的產生、發展、演變、消滅,都有規律可循。因此,丹納的治學方法是從事實出發,不從主義出發;不是提出教訓而是探求規律、證明規律。同時,他還深受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和法國哲學家孔德的影響。孔德認為,理性已經滲入到自然科學的每個角落,很自然的也進入到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因此,孔德第一次把人文社會科學方法納人到觀察科學的範疇,把觀察的方法引入人文社會科學。而丹納深受其影響,提出了自己的實證主義文藝理論。他在《藝術哲學》中提出了兩大理論:一、“種族、時代、環境”三元素說;二、藝術批評的三種尺度,即藝術品表現事物特徵的重要程度、有益程度、效果的集中程度。前者強調了三元素文學藝術的決定性影響,後者則強調了藝術批評的客觀性。

具體而言,受達爾文進化論和孔德實證主義的影響,丹納在《藝術哲學》中以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繪畫、尼德蘭繪畫和古希臘的雕塑為例,以藝術發展史實為依據,強調了種族、環境、時代等三個因素對精神文化的制約作用,並認為在三個因素中,種族是“內部動力”,環境是“外部壓力”,時代則是“後天動力”。

丹納的三要素理論是有歷史淵源的。早在18世紀初,法國啟蒙運動思想家孟德斯鳩就認為一個國家的法律制度、政治文化不僅和居民的宗教、癖性、財富人口貿易、風俗習慣等有關,而且同氣候、地理條件及農、獵、牧等各種生活方式也有極大關係。斯達爾夫人承襲了孟德斯鳩的這種觀點,她在《從文學與社會制度的關係論文學》和《論德國》中進一步認為不同的自然環境決定了不同的精神風貌。不僅如此,宗教信仰、社會制度、風俗習慣也都不同程度地左右著文學藝術的發展。斯達爾夫人的這種觀點為丹納的三元素說開闢了道路。除此之外,對丹納影響較大的還有黑格爾。黑格爾雖然是從“絕對理念”出發研究美和藝術,但他關於環境、衝突、性格以及古希臘神話的分析,都給予時代、環境、民族等因素以極大的重視。可以說,丹納是把盂德斯鳩的地理說、斯達爾夫人的文學與社會關係的研究、黑格爾理念演化論和文化人類學的實證研究綜合起來,提出種族、環境、時代三要素理論,形成了一個較為嚴密、完整的學說。

人們從丹納的三元素說可以看到民族特性對藝術家和作家的人生態度、理想、性格、情感等方面的持久性的影響,也可以看到環境、社會意識、時代精神對文化藝術發展的決定性的作用。所以,丹納在《藝術哲學》中,從三元素理論出發,詳細論證了他的看法。因為種族的不同,造成日耳曼民族的藝術與拉丁民族的藝術不同,前者更渾樸,後者則更精緻;因為自然環境的不同,所以義大利繪畫多表現理想的優美的人體,而尼德蘭繪畫多表現現實的甚至是醜陋的人體;因為時代不同,所以古希臘人能夠創造出簡單而靜穆的偉大作品,而現代人只能創作出孤獨、苦悶、掙扎的藝術。這些觀點無疑極具啟發性,當時很多的文藝研究主要從既有觀念出發,或僅僅圍繞作品情節、人物進行研究,經常把人物孤立於其所生活的環境,不能從更廣泛的社會、歷史角度去考察。因此,丹納的三元素說無疑是開了一代風氣之先,為以後的實證主義藝術理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丹納還認為,藝術批評不是隨意的、主觀的,而是有著自己的客觀標準的。這個標準就是他提出來的藝術批評的三種尺度,即藝術品表現事物特徵的重要程度、有益程度、效果的集中程度。理解丹納的三個尺度,需要首先理解他的“特徵”概念。

在丹納看來,一切事物的特徵都是處於主要地位的,正是這種處於主要地位的特徵,使得此事物區別於他事物。因此,他認為藝術的本質在於把一個對象的主要特徵,表現得越占主導地位越好,越明顯越好。藝術家為此要刪去那些遮掩到主要特徵的東西,重點表現的是具有主要特徵的東西。因而,藝術品的目的是要表現某個主要的或突出的特徵,也就是某個重要的觀念,這要比實際事物表現得更清楚更完全。為了做到這一點,藝術品必須是由許多互相聯繫的部分組成的一個總體,而各個部分的關係是有計畫地去改變的。在雕塑、繪畫、詩歌三種模仿的藝術中,總體是與實物相符的。可見,正是把表現“對象的基本特徵”當作藝術本質的觀念,導致丹納提出了衡量藝術作品價值的三個尺度。

《藝術哲學》《藝術哲學》
“特徵重要的程度”對於文學作品來說,即其價值取決於那個特徵的穩固程度與接近本質的程度。在丹納看來,最穩固、最接近本質的東西,則是種族的特徵,因為種族這一因素深刻而持久。所以,深刻而持久的特徵對於作品的價值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特徵有益的程度”則是指藝術所包含的道德教育作用。用丹納的話說,就是藝術價值在於,別的方面都相等的話,表現有益的特徵的作品必然高於表現有害的特徵的作品。假如兩部作品以同等的寫作手法介紹兩種同樣規模的自然力量,表現一個英雄的作品就比表現一個懦夫的作品價值更高。“效果集中的程度”是指藝術作品各個方面的元素通力合作去表現特徵的程度。因為只有把元素所有的效果集中的時候,特徵的形象才格外顯著。對於文學作品來說,效果的集中主要表現在人物、情節、風格三者之間要保持平衡、和諧配置。以上就是丹納在《藝術哲學》中所闡發的兩大理論觀點。從藝術研究與批評的角度來說,丹納是從社會學角度探討藝術作品及其屬性的,因而必然要探討有關社會因素對文藝創作和發展的影響乃至決定作用。此種研究方法對於文學藝術來說,是一種注重從文學藝術外部進行研究的視角。

因此,丹納的社會學角度,特別是從這一角度對許多文藝現象所作的解釋是十分可貴的。與他同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學說,也注重從文學藝術的外部來研究,同時揭示了人類社會文化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經濟基礎。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中的文學藝術之間存在著一種複雜的互動關係,這種研究較為科學地說明了它們二者之問的關係。因此,丹納做了很多實證性的研究,但他對精神現象的解釋只限於上層建築領域,而沒有觸及到作為社會基礎的經濟生活方面,因而使其文學藝術社會學的研究帶有明顯的局限性。但他畢竟還是從這個角度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為後來的研究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參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