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是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環境化學、環境工程學和系統生態學。

介紹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始建於1975年,前身為中國科學院環境化學研究所。經國家科委和中國科學院批准,1986年與中國科學院生態學研究中心(籌)合併,改為現名。1996年5月,經中國科學院和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協商決定,實行中國科學院和國家環境保護總局雙重領導,在沿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原名的同時,啟用中國科學院、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研究領域

中心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環境化學、環境工程學和系統生態學。研究內容涉及環境化學、環境工程學、生態學、地學等學科。中心現設有7個研究室: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環境水質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系統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土壤環境科學研究室、水污染控制技術研究室、大氣化學與大氣污染控制技術研究室、環境生物技術研究室。另設有文獻信息中心和大型儀器實驗室,該大型儀器實驗室擁有先進的高分辨氣相色譜-高分辨質譜和高水平的樣品處理淨化間。2004年,新建中國科學院創新團隊“持久性有毒化學污染物(PTS)青年科學家小組”,新建的環境技術樓正式投入使用。與安捷倫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亞太地區北京環境分析實驗室”、美國戴安公司中國套用研究中心均設在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心是農業部批准的農藥登記殘留試驗認證單位之一。

人員配備

2004年底有在職職工273人,其中科技人員226人,進入知識創新試點的133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徐曉白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湯鴻霄研究員,馮宗煒研究員),研究員40人、副研究員和高級工程師62人、中級研究人員89人。。中心有環境科學與工程、生態學博士學位授予權,有環境科學、生態學、環境工程、有機化學、分析化學、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等6個學科專業的碩士學位授予權,設有環境科學與工程博士後流動站,為中國科學院博士生重點培養基地。現有在學博士生298人、碩士生124人,在站博士後研究人員13人。

成果

2004年,中心爭取到國家973課題1項,863專項1項、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2項(A和B)、重點基金2項、面上基金課題19項,北京市重點基金和面上基金各1項。承擔973項目1項、973課題3項、863課題12項(含青年和探索)、國家重點科技攻關專題4項,中科院重要方向項目6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5項、重點課題7項、面上基金課題46項、青年基金7項,北京市重點基金2項。
2004年,中心登記重要成果19項,有6項成果獲獎,其中“無機高分子絮凝劑及高效絮凝技術”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海南生態省建設理論與實踐”獲海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小區優質供水和污水回用集成技術開發與套用”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泰達開發區生態型水源地的系統構建技術和工程套用”獲天津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1篇。
2004年發表論文460篇,其中SCI論文210篇,出版專著12本,獲授權發明專利40件、實用新型1件;申請國家發明專利69件、實用新型4件;2003年在SCIE刊物上發表論文193篇,居全國科研單位第11位,SCIE被引197篇471次,居全國科研單位第13位;在國內1576種科技刊物上(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資料庫)發表論文244篇,居全國科研單位第7位,國內被引1404次,居全國科研單位第5位。有20項自然科學面上基金項目和2項重點基金項目結題。
2004年,中心主要有7項國際合作項目在研,其中“亞洲地區環境技術的研究”取得顯著進展並獲得繼續支持。中心主持召開了“北方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學術研討會”、“首屆持久性有毒化學污染物國際研討會”、“中加環境汞污染研討會”、“中日污水分散處理技術暨第六屆中日環境保護技術學術研討會”、“面向斯德哥爾摩公約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管理與控制對策”、“第三屆全國分析毒理學術研討會”等10多個學術會議。
中心圖書館藏有中外文科技圖書23 000多冊、中外文期刊800多種,計9萬餘冊,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生態環境學科藏書體系。中心負責編輯出版《環境科學學報》、《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生態學報》、《環境科學》、《環境化學》、《環境污染治理技術與設備》、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出版物《產業與環境》和《臭氧行動》的中文版。其中,《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為SCI和EI收錄刊物,《環境科學》為EI收錄刊物。

聯合單位

國際科聯環境問題委員會(SCOPE)中國委員會、中國生態學會國際環境情報系統(INFOTERRA)中國聯絡點、中國-加拿大資源環境高技術中心掛靠在該中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