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循環

硫循環

硫循環是指硫元素在生態系統和環境中運動、轉化和往復的過程。碳循環: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為糖類等有機物。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遺體被分解者所利用,分解後產生的二氧化碳也返回到大氣中。另外,由古代動植物遺體變成的煤和石油等,被人們開採出來後,通過燃燒把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中,也加入到生態系統的碳循環中。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能夠隨著大氣環流在全球範圍內運動,因此,碳循環具有全球性。化石燃料的燃燒、火山爆發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煤和石油等燃燒把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中及呼吸作用去路不同。

硫的簡介

硫是生物必需的大量營養元素之一,含量為10-2﹪數量級水平,是蛋白質、酶、維生素B1、、蒜油、芥子油等物質的構成成分。硫因有氧化合還原兩種形態存在而影響生物體內的氧化還原反應過程。硫是可變價態的元素,價態變化在-2價至+6價之間,可形成多種無機和有機硫化合物,並對環境的氧化還原電位和酸鹼度帶來影響。

存在範圍

自然界中硫的最大儲存庫在岩石圈,在沉積岩、變質岩和火成岩三類岩石中總含量達294800×1020克。硫在水圈中的儲存量也較大,在海水中含13480×1020克,在極地冰帽、冰山和陸地冰川中含278×1020克,但在地下水、地面水、土壤圈、大氣圈中含量均較小。通過有機物分解釋放H2S氣體或可溶硫酸鹽、火山噴發(H2S、SO42-、SO2)等過程使硫變成可移動的簡單化合物進入大氣、水或土壤中。

土壤中微生物可將含硫有機物質分解為硫化氫,硫黃細菌和硫化細菌可將硫化氫進一步轉變為元素硫或硫酸鹽,許多兼性或嫌氣性微生物又可將硫酸鹽轉化為硫化氫。因此,在土壤和水體底質中,硫因氧化還原電位不同而呈現不同的化學價態。土壤和空氣中硫酸鹽、硫化氫和二氧化硫可被植物吸收,每年全球植物吸收硫總量約為15×1018克,然後沿著食物鏈在生態系統中轉移。陸地上可溶價態的硫酸鹽通過雨水淋洗,每年由河流攜入海洋地硫總量達132×1032克。海水和海洋沉積物中積蓄著最大量對生物有效態硫,總量達16480×1020克。由於有機物燃燒、火山噴發和微生物氨化及反硫化作用等,也有少量硫以H2S、SO2和硫酸鹽氣溶膠狀態存在於大氣中。近來由於工業發展,化石燃料的燃燒增加,每年燃燒排入大氣的SO2量高達147×106噸,影響了生物圈中硫的循環。

人類活動的干預

人類燃燒含硫礦物燃料和柴草,冶煉含硫礦石,釋放大量的SO2。石油煉製釋放的H2S在大氣中很快氧化為SO2。這些活動使城市和工礦區的局部地區大氣中 SO2濃度大為升高,對人和動植物有傷害作用(見二氧化硫污染對健康的影響)。SO2在大氣中氧化成為SO厈,是形成酸雨和降低能見度的主要原因。

參考書目

J.Q.Nriagu,Sulfur in the Environment,JohnWilley &Sons,New York,1978.

硫循環與碳循環的區別

首先要明確兩個循環的概念、過程:硫循環:化石燃料的燃燒、火山爆發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SO2的來源。在自然狀態下,大氣中的SO2,一部分被綠色植物吸收;一部分則與大氣中的水結合,形成H2SO4,隨降水落入土壤或水體中,以硫酸鹽的形式被植物的根系吸收,轉變成蛋白質等有機物,進而被各級消費者所利用,動植物的遺體被微生物分解後,又能將硫元素釋放到土壤或大氣中,這樣就形成一個完整的循環迴路。碳循環: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為糖類等有機物。生產者合成的含碳有機物被各級消費者所利用。生產者和消費者在生命活動過程中,通過呼吸作用,又把二氧化碳釋放到大氣中。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遺體被分解者所利用,分解後產生的二氧化碳也返回到大氣中。另外,由古代動植物遺體變成的煤和石油等,被人們開採出來後,通過燃燒把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中,也加入到生態系統的碳循環中。由此可見,碳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之間的循環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進行的。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能夠隨著大氣環流在全球範圍內運動,因此,碳循環具有全球性。由此比較不同:1.來源不同。化石燃料的燃燒、火山爆發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煤和石油等燃燒把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中及呼吸作用去路不同。CO2主要被綠色植物吸收(被微生物吸收很少)SO2一部分被綠色植物吸收;一部分則與大氣中的水結合,形成H2SO4

海洋學相關知識(七)

赤道輻合帶
礁坪
赤道流
資源增殖
貧營養水
質量轉移
質量收支
質量平衡
貝類學
礁前
調查船
規則波
生物粘著
西邊界流
西加毒魚類
褐粘土
裙板
磁蟹幼體
裂流水道
裂流
磁條帶
表觀耗氧量
磁場平靜帶
表層水
表層取樣器
補充群體
補充型捕撈過度
碳酸鹽極限深度
碳酸鹽旋迴
蝌蚪幼體
生物碎屑
疣足幼體
碳同化作用
藻類化學
藻礁
藻株
蘊藏量
蒸汽槍
生物相
營養缺陷生物
界面通量
界面交換過程
電磁海流計
苔蘚蟲幼體
碎波
船行波
船用分光光度計
電磁振盪震源
生物界面
航空遙感觀測
自返式沉積物取芯器
自生沉積
生物清除
自體抑制物質
腺介幼體
腐生浮游生物
矽質軟泥
硅藻軟泥
能流
育幼場
甲板裝置
聚爆式震源
破壞機率
耐冷細菌
翼足類軟泥
羽角
羽腕幼體
羽狀移動
破壞性板塊邊界
生物沉積
石面生物
石蛤毒素
石內生物
短輕涌
羅蒙諾索夫海流
短狂涌
短峰波
缺氧海盆
缺氧水
缺氧事件
絕對鹽度
短中涌
細菌膜
細菌黏膜
細結構
瞬間死亡率
瞬變示蹤劑
真光層
直立式防波堤
系泊設施
系泊力
糠蝦期幼體
粘性卵
生長效率
鹽躍層
鹽誤
箱式取樣器
管狀構件
管棲動物
管柱
等鹽線
鹽舌
等深流沉積
等深流
等效風時
等效風區
突堤
穴居生物
穩定同位素期
穩定同位素地層學
稚期
稀釋旋迴
稀有種
移動式平台
種群過密
生長型捕撈過度
生物測試
生物污著
離散邊界
生物輸入
鹽度校正
神經毒素
示蹤劑
礁頂
生物轉移
脫鎂葉綠素
箱式模型
群樁
疲勞斷裂
被動大陸邊緣
鹽侵
補償深度
腐殖化
碰撞帶
貝尼奧夫帶
鹽度計
耳狀幼體
礁灘
破裂帶
群聚
碎冰
藻類學
群體生態學
種群生態學
網采浮游生物
甲殼動物學
縱盪
船塢
鹼度
赤道潛流
鹽生生物
裂谷系
肥力
群落生態學
粉砂
電火花震源
落潮
羅斯貝波
終生浮游生物
縱搖
碎波帶
生物量
西風漂流
表層流
補償流
蜃景
蟲黃藻
營養級
生物降解
菌株
船閘
航道
自養生物
群落
蓋奧特
生物海洋學
索餌洄游
粘土
鹽指
種群動態
生物測定
離子交換膜
禁漁期
磷循環
疏浚工程
碳循環
碟狀幼體
電滲析
硫循環
營養
群島
硼酸
碼頭
鹽沼
鹽度
紅樹林海岸
等溫線
種群
碳酸
生物污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