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庵[綜述]

白衣庵[綜述]
白衣庵[綜述]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白衣庵位於綿陽城南石塘鎮紅星村。有比丘尼4人,信眾500餘人,有觀音殿和大雄寶殿,房屋14間。

基本信息

1、平昌白衣庵

平昌縣有一白衣鎮,其古鎮原稱白衣庵。
相傳古時有人於此見空中有一白衣秀士,因以為庵。

2、綿陽白衣庵

白衣庵位於綿陽城南石塘鎮紅星村、安昌河右岸,南山半坡上,距市中心三公里,綿三(綿陽至三台)高速公路,城市一環路從寺前經過。
據考證白衣庵始建於民國初年,原在綿陽城南門口(今綿陽市紅星街),由釋能壽和尚作住持。有比丘尼4人,信眾500餘人,有觀音殿和大雄寶殿,房屋14間。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綿陽佛學社成立於此。解放後寺廟被占,女尼大多離散,有的還俗從事生產勞動,有的回到家裡修行。
1992年5月經涪城區政府批准,作為佛教二僧廟正式恢復,對外開放。現已建成大雄寶殿、觀音殿、觀堂、僧舍、整修了道路。觀音殿占地一畝,高13米,正三虛五,朱檐黃筒瓦斜山式屋面,殿內正中供奉著高六米的觀世音菩薩,泥塑金身,莊嚴慈祥,四周有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像。大雄寶殿占地1.5畝,二重檐,高15米,正三虛五,朱檐金色銅瓦斜山式屋面,仿清建築風格,殿內供奉著釋迦牟尼佛像和十八羅漢像,現有比丘尼15人,信眾達3000餘人。
白衣庵遷建南山的原因:“城中三庵,城外五觀”。白衣庵在綿州城中堪稱名寺,大約建於明代萬曆中期(1620年前後),地址在今衛生巷及順城街口,曾出土觀音銅像高三尺,韋馱一尊高四尺。白衣庵大致毀於清嘉慶年間以後,因為州人孫文煥此時曾撰寫過《重修白衣庵碑記》。民國28年(1939年)修新南門,占了白衣庵的位置;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修紅星街南段,又擴寬了街道,因此,在原地恢復白衣庵已不可能。綿陽寺廟雖多,卻無庵堂,最早倡建白衣庵的是聖水寺果忍大師,居士王澤甲、苗志芳等人積極支持;仁山師(86歲)建議去成都找令徒昌果、昌惠、昌度、昌修承辦;1992年6月居士陳秀姑、周惠芳前往文殊院請受道堂讀佛學的高徒昌果(尼姑)來綿;由尹昌言、昌果等五人組成籌建小組,利用原南山寺山坡十賢堂舊址重建白衣庵;一環路的開通,山門就在路旁,規模越建越大。

3、洪湖白衣庵

白衣庵在今洪湖市烏林以東二十二里呂蒙口後面的一片紅楊樹林中,因呂蒙曾在此屯兵奪回荊州而得名。 傳說關羽樊城一仗大獲全勝,殺了龐德,活捉了于禁;水淹七軍,威振華夏。關羽為勝利所陶醉。吳國都督呂蒙覺得奪回荊州的時機已經成熟,便奏請吳主孫權,乘關羽遠在樊城,荊州城內兵力空虛之機,奪回荊州。孫權採納了呂的建議。為了麻痹關羽,呂蒙託病回建業(今南京市)治病。關羽見呂蒙回建業,為了進一步加強對曹的攻勢,就調走了荊州城的部分人馬,使城裡的兵力更為空虛。 孫權見時機已到,便令呂蒙為大都督,統領吳國兵馬,奪取荊州。呂蒙率領全體將士,身著白衣,扮作商人,溯江而上,然後在呂蒙口後的一片紅楊林里駐紮,作進攻的準備。這一招,最後也沒有被關羽發現。在關羽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呂蒙大兵壓境,出其不意,賺開城門,一舉奪回了荊州。 後人為了紀念呂蒙這次奇襲成功,在呂蒙當年紮營和喬裝成白衣商人的紅楊樹林裡,修了一座庵堂,庵內供奉著一尊呂蒙穿白衣扮作商人的塑像,名為“白衣庵”。

4、莆田白衣庵

白衣庵位於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黃石鎮橫塘村上塘境,地處壺公山麓,綠野環繞,百鳥啁啾,生機盎然,是弘佛修身的好去處。此庵建於清光緒二十年,系裡人張亞居皈依佛門自建家廟,崇奉觀音大士,取名白衣堂,為龜山寺下院。
上世紀六十年代文革期間,白衣庵遭毀壞,眾尼走散,庵門凋零。改革開放後,村民信士獻地擴建。新加坡僑民楊景和、劉玉珠夫婦帶頭捐資,並由龜山寺旅居馬來西亞高僧定光法師指導,其高徒白衣庵住持釋真義攜弟子禪玉、徒孫寬貞並眾信士重建,更名“白衣庵”。
白衣庵梵宇莊嚴,綸音繞樑。主殿供奉觀音菩薩,慈祥靈驗,聲名遠播。每逢“佛生”日或每月初一、十五,遠近善男信女便簇擁前來朝拜,法號聲聲,鐘鼓悠揚。主殿大門上方懸掛著清朝末科進士張琴之子張憲章題寫的匾額“慈航普渡”,圓潤遒勁。佛殿兩廂牆壁繪有十八羅漢論法壁畫,或立或坐,或騎虎升天,或辯經論法,足駕祥雲口吐蓮花,生動有趣,將佛門莊嚴融入人間妙趣詼諧,觀後倍感親切。庵內大院立著一座彩亭,做工雖拙樸仍可避雨遮陽,在此談佛論法有返樸歸真之感,平時,亭下書聲朗朗,別有一番清音梵韻。

5、織金白衣庵

位於城關鎮白玉巷東。始建於乾隆六十年(1795),嘉慶七年(1802)重修。坐東向西。抬梁穿斗混合結構封火山牆硬山頂。存前殿、正殿。兩殿均面闊三間,通面闊10.89米,進深四間,通進深7.42米。隔扇門窗。正方形天井。

6、常熟白衣庵

《白衣庵憶舊》
文/舜梁
常熟古城虞山東南麓舊有無數廟宇祠庵,其中數白衣庵為最。
提起白衣庵,人們自然會聯想那身披白色袈裟,手托仙草花瓶,滿目慈祥滿面春風的觀世音菩薩。
傳說,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常熟撤州建縣,從屬蘇州府衙管轄。經過戰爭的常熟街市蕭條,民不聊生。這年,祖居虞山東南麓半山腰的黃霈佩夫婦家有良田千畝、城存房產百間,終年念佛吃齋,膝下卻無一難半女,眼看日漸衰老,夫婦二人便商定,哪天誰先辭世,留下的便削髮為僧、建寺立庵,祈禱上蒼開恩,福佑常熟百姓。
三年後黃霈佩辭世,夫人將先生葬於後院,信守諾言,削髮為尼,自披白衣,一心事佛。她變賣了莫城的地產,在自家門前建起了山門,把百間房產重新整修,依山而建樓、宇、亭、台,氣勢宏偉,依水而築閣、廊、池、壁,點綴其中。白衣庵面朝東湖,與莫城田產相望。庵前的送客山道,進入山門可以直通山巔的“辛峰亭”,從山門望下,左前置“挹辛廬”茶館,專供工匠和信徒休息品茗;右前建有“枕石軒”茶點坊,把常熟的各式傳統糕餅點心(比如“石梅盤香餅”)留給香客。真正是:洞口留仙眠石榻,門前送客步雲梯。
據說,明代萬曆年間,常熟人民抗擊倭寇,白衣庵的僧尼們把庵堂當作作坊,大斯打制刀、鐮、矛、槍,為抗倭立下了赫赫戰功。《明代萬曆年間抗倭石碑》就存放在白衣庵里。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日寇占領常熟,為尋找抗倭石碑,一把火燒了白衣庵。
1985年石梅園建造時,在一片廢墟、荒草、亂石坡上開山鑿石中發現一塊明代萬曆年間抗倭石碑,這塊常熟人民抗擊外來侵略的見證碑遂立於“墨香閣”下的“抗倭軒”內。

7、中山白衣庵

白衣庵又名白衣古寺、紫竹禪林,位於城區插笏山顛之陽(即今天門庵前正街),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建,經清嘉慶癸酉(1813年)、宣統年間重修。從崇禎年間至清末,白衣庵規模不斷擴大,設有“白衣古寺”石牌坊、“禪關”石牌坊、山門、西村庵、十王殿、大院、正殿(紫竹禪林)、祖堂、祈園等建築。1958年,白衣庵被石岐陶瓷廠租用,1966年後該廠把山門、大院、庵堂、祈園等逐漸拆建為車間、倉庫、飯堂、宿舍等。目前保留較好的只有白衣庵正殿。現白衣庵正殿面積383平方米,二進三間,並設有偏殿。建築為硬山式頂,抬梁式木架構,牆上飾有灰雕,均保存明清時代建築特點。
1990年被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8、金鄉白衣庵

濟寧霍尼韋爾賦安安全系統有限公司經理楊端義為家鄉做貢獻的名人,由其出資修建,廟的歷史有三百年

9、亳州白衣庵

又名白衣律院,全國四大律院之一,中國著名佛寺之一,也是亳州第一伽藍,因供奉白衣大士觀世音菩薩而得名,寺廟地點位於亳州市交通路西端,是安徽省重點開放寺院和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順治6年(1649),白衣律院由僧人盡休創建,後經華山僧人妙湛、五台山盲僧德升、山西藥商董繼文先後擴建,規模宏大,建築巍峨。為紀念盲僧德升和藥商董繼文,白衣律院山門一反習俗面向西北,對著山西方向。山門石扁上 “白衣律院”四字為乾隆時期著名書法家鄧石如先生手書。現在的白衣律院是由居居港亳人唐德蔭先生捐資興建的。山門三開間,重檐歇頂,琉璃瓦屋面,門內兩側有四大金剛塑像。大雄寶殿為主體建築,殿寬5間,後殿位於院北側,5開間,另有配房50餘間和完備的宗教設施,初一、十五香火旺盛。每逢臘八節施捨臘八粥,舉行一年一度的臘八放粥活動,是該院的傳統。屆時萬餘市民將免費享受到傳統的臘八粥。每逢佛菩薩聖誕、初一十五,將舉行超度放生法會。每日院內僧人進行佛門早晚課事。

10、興山白衣庵

湖北省興山縣城西白衣庵。
相傳清朝初年,興山縣城東搬來一戶姓白的沒落貴族。祖上是明朝的官員。清軍入關後,白家這位官員不願降清,退歸林泉,因為聽了名儒呂留良的學說後,積極參與反清復明的政治活動。被人告發,因此連夜逃走,遠離都市,逃到興山縣城東落腳。白家有一孫女,年方二八,長得如花似玉,芳名白雪。知書識字,琴棋書畫,無一不工。白家來到興山一年多,白雪深藏閨中,無人能知。第二年冬天,白老爺病逝,在白家鬧喪之夜,人們才發現家中藏有一妙齡少女,且有沉魚落雁之姿,閉月羞花之貌,於是上門求親的官家子弟絡繹不絕。白家遵守祖訓,不與權門結親。因此惹惱了縣太爺的公子,明察暗訪,終於被他查知白家是在逃的朝廷欽犯。於是在一夜之間,白家大禍臨頭,一家六口人全被抓進大牢。縣太爺又是威脅又是利誘,白家夫婦軟硬不吃,最後被活活打死。白雪被縣太爺公子搶去,強逼她成親。白雪至死不從。就在白雪落人虎口的當天,訊息傳到城西的尼姑庵,惹惱了一個得道的尼姑住持。老尼姑當晚施展手段,把白雪從虎口救出來,藏在尼姑庵。白雪因遭此大變,看破紅塵,情願削髮為尼。拜住持為師。只是終日孝服不離身。老尼姑為了白雪不被人注意,將庵中所有尼姑的衣服改為白色。十年後,老尼姑歸天,白雪當了住持,將尼姑庵改名為白衣庵……

11、含山白衣庵

白衣庵 位於安徽省含山縣清溪蒼山,綠樹成蔭,桂木四合,四圍有太湖山、駟山、宛山,又有清溪河環繞。白衣庵是新四軍和黨的地下活動聯絡點,半湖游擊隊、和含獨立連宿營地,傷病員休養、醫療場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