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學名:Apus pacificus),兩翼和尾大都黑褐色,頭頂至上背具淡色羽緣、下背、兩翅表面和尾上復羽微具光澤,亦具近白色羽緣,腰白色,具細的暗褐色羽乾紋,頦、喉白色,具細的黑褐色羽千紋。喜成群,常成群的在棲息地上空來回飛翔。飛行速度甚快,常邊飛邊叫,聲音尖細,為單音節。以各種昆蟲為食,主要種類有葉蟬、小蜂、姬蜂、蝽蟓、食蚜蠅、寄生蠅、蠅、蚊、蜘蛛、蜉蝣等。在飛行中捕食。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白腰雨燕白腰雨燕

上體包括兩翼和尾大都黑褐色,頭頂至上背具淡色羽緣、下背、兩翅表面和尾上復羽微具光澤,亦具近白色羽緣,腰白色,具細的暗褐色羽乾紋,頦、喉白色,具細的黑褐色羽千紋;其餘下體黑褐色,羽端白色。

虹膜棕褐色。嘴黑色,腳和爪紫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雄性35~51克,雌性41~48克,體長雄性180~195毫米,雌性171~185毫米,嘴峰雄性6~9毫米,雌性7~9毫米,翅雄性168~182毫米,雌性172~182毫米;尾雄性81~89毫米,雌性78~86毫米,跗跖雄性12~14毫米,雌性10~13毫米。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陡峻的山坡、懸岩、尤其是靠近河流、水庫等水源附近的懸岩峭壁較為喜歡。

分布範圍

分布圖分布圖

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部和中部、河北、山西、山東、河南、江蘇、往西至甘肅、青海東北部和西藏南部,往南至雲南、四川、貴州、廣西、廣東、香港和台灣。遷徙期間也見於新疆西部和海南島。

分布於西伯利亞、遠東、日本、印度越冬於澳大利亞和東南亞。

生活習性

喜成群,常成群的在棲息地上空來回飛翔。早晨多成群飛翔於岩壁附近,時而接近岩壁,時而成群飛行,相互追逐,不時往返於巢間,上午9~10時以後,常飛離岩壁而向高空或森林和苔原上空飛翔。有時可飛離巢區20千米以外。陰天多低空飛翔,常疾馳於低空,從地面或水面一掠而過,天氣晴朗時常在高空飛翔,或在森林上空成圈飛行。飛行速度甚快,常邊飛邊叫,聲音尖細,為單音節。其聲似“磯一磯一磯一”。以各種昆蟲為食,主要種類有葉蟬、小蜂、姬蜂、蝽蟓、食蚜蠅、寄生蠅、蠅、蚊、蜘蛛、蜉蝣等。在飛行中捕食。

白腰雨燕是夏候鳥。春季於4~5月遷來。秋季於9~10月遷走。部分留居於香港和台灣。

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5~7月。成群在一起營巢。營巢於臨近河邊和懸崖峭壁裂縫中。雌雄親鳥均參與營巢活動,但以雌鳥為主。5月中旬即開始營巢,巢主要由燈蕊草、早熟禾以及小灌木葉、樹皮、苔蘚和羽毛等構成,親鳥並用唾液將巢材膠結在一起和粘附於岩壁上。巢較為堅固,尤其是巢沿膠結得更為堅固,唾液亦較多,巢沿亦較厚,一般為1.8~2.0厘米。巢底較薄,一般為0.4~1.0厘米。巢的形狀為圓杯狀或碟狀,大小為外徑7~12厘米,內徑6~8厘米,高3~6厘米,巢深1.5~3.0厘米;巢沿一般都有一凹陷處,是親鳥尾放置處。巢築好後間隔5~7天即開始產卵。年產1窩。每窩產卵2~3枚。卵白色,光滑無斑,形狀為長橢圓形。卵的大小為24.2~28.0×15.2~17.0毫米,重3~4克。第一枚卵產出後即開始孵卵。孵卵由雌鳥承擔,雄鳥在孵卵期間常銜食餵雌鳥。孵化期為20~23天。雛鳥晚成性,剛孵出時體重僅3.1克,體長27.3毫米,全身赤裸無羽,體色灰黑色,僅背、脅和腹側被有少許絨羽。經親鳥33天的餵養,幼鳥即可離巢飛翔。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非常大,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鳥種描述

體型略大(18厘米)的污褐色雨燕。尾長而尾叉深,頦偏白,腰上有白斑。與小白腰雨燕區別在於體大而色淡,喉色較深,腰部白色馬鞍形斑較窄,體型較細長,尾叉開。 虹膜-深褐;嘴-黑色;腳-偏紫色。 叫聲:嗡嗡地叫或嘰嘰喳喳,並有長長的高音尖叫skree-ee-ee。

分布範圍

繁殖於西伯利亞及東亞,遷移經東南亞至印度尼西亞、紐幾內亞及澳大利亞越冬。

分布狀況

常見的夏季繁殖鳥。指名亞種繁殖於中國東北、華北、華東、西藏東部及青海;有記錄遷徙時見於中國南部、台灣、海南島及新疆西北部。亞種kanoi繁殖於華中、西南、華南、東南及台灣。

白腰雨燕白腰雨燕

中國有兩個亞種:一在中國東北和華北地區繁殖,另一在華中、華南一帶繁殖,秋天南遷至東南亞,馬來群島以至澳大利亞越冬。

習性

成群活動於開闊地區,常常與其他雨燕混合。飛行比針尾雨燕速度慢,進食時做不規則的振翅和轉彎。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保護措施

建水縣燕子洞白腰雨燕自然保護區是經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以白腰腰雨燕為重點保護對象的省級自然保護區。建水縣燕子洞風景管理處作為該保護區的日常管理機構,堅持環境保護優先理念和“在保護中開發,以開發促進保護”的工作方針,採取有效措施認真做好保護區環境保護工作,使保護區的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白腰雨燕繁殖出現了穩步增多的好勢頭,積極探索出了一條風景名勝區與自然保護區相互依託,共同發展的新路子。

一是在白腰雨燕樞息的洞核心心區旅遊開發中,管理處堅持以白腰雨燕的保護為本,科學進行燈光設計,運用電子管理技術對燈光實施間歇性控制,最大限度避免燈光對白腰雨燕的刺激干擾,努力維護白腰雨燕的自然生活環境。

二是切實加強對保護區內生態環境建設和採擷燕窩的管理。為有效杜絕周邊民眾砍伐保護區內的樹木和捕殺野生動物的現象,管理處加強對保護區的巡視,每天安排3—4名管理處工作人員巡山檢查。採擷燕窩在當地具有悠久的歷史。受利益驅動,一些民眾會在白腰雨燕繁殖期進洞採擷燕窩。為此,燕子洞風景管理處在每年2—8月白腰雨燕棲息繁殖期間,指派專人在洞口進行督查,加強對洞內白腰雨燕棲息區的巡查,嚴禁任何人進洞採擷燕窩,一經發現則依法進行處罰。在白腰雨燕遷徙飛走後,管理處又組織當地一些攀岩高手在進行攀岩表演的同時,合理有序採擷燕窩。這樣既有效保護了白腰雨燕的正常繁殖,又兼顧了當地民眾的利益,使風景管理處與周邊民眾和睦相處。

三是針對保護區內松林少,不利於白腰雨燕就近用松葉築巢的問題,燕子洞風景管理處累計投入100餘萬元,在保護區內種植松林。通過細心觀察,在白腰雨燕築巢松葉供不應求的情況下,管理處的工作人員就到很遠的地方砍來松葉撒落山間,讓白腰雨燕就地取材築巢。燕子洞風景管理處無微不至的保護工作,為白腰雨燕的繁殖悉心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四是紮實搞好宣傳教育,動員和依靠周邊民眾做好保護區工作。燕子洞風景管理處通過與周邊民眾開展聯歡活動,在每年的“愛鳥周”、“保護野生動物宣傳月”期間開展巡迴宣傳活動等方式,積極向周邊民眾宣傳《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野生動物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切實增強周邊民眾的法律意識和保護意識,為搞好自然保護區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民眾基礎。

相關資訊

在雲南參加“中國報紙副刊百名文化記者紅河採風活動”,我們來到位於建水縣的燕子洞,所見所聞令人感動,也促人反思——

建水古城自然、人文景觀豐富,其燕子洞更是有名。燕子洞位於建水東面約30公里的群山中,是一個巨大的溶洞。一條叫瀘江河的地下暗河從溶洞中流出。顯然,這個溶洞是被瀘江河對石灰岩的長年侵蝕切割和地勢抬升隆起這兩種地質力量共同造就的,形成了奇異瑰麗的溶洞景觀,可乘船入內欣賞。正如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那樣,天然溶洞通常被原始穴居人類選為棲息地,這裡也有四千年前新石器時代古人類活動的遺蹟,包括了當時他們使用的砍砸器、磨製石器和動物牙、骨、炭屑。然而讓我最感興趣的是洞裡的燕子,每年3至8月的繁殖季節,這裡的燕子可達上百萬隻,成群飛起來密密麻麻,遮天蔽日,發出的鳴叫震耳欲聾,真是一大自然奇觀。

聽隨行的導遊介紹,在此安家落戶的燕子叫白腰雨燕,它明顯的標誌是腰部多了一圈美麗的白環。我猜測是與北京的樓燕不同的另一種雨燕,因為樓燕全身漆黑。這一猜想得到了導遊的肯定。導遊還告訴我白腰雨燕築的巢也叫燕窩,可以吃,我看到景區內外的商業點都在出售燕窩。所謂燕窩,通常是指活動於南亞海濱和我國海南島的金絲燕築的巢金絲燕嘔出所吃的半消化狀小魚蝦,用唾液將其與海藻、苔蘚、羽毛混合,黏築成半透明的鳥巢,俗稱燕窩,可食。由於採摘困難,數量稀少,因而價格昂貴,達官貴人以食此炫耀身份地位,其實據化驗其營養成分跟豬蹄差不多。可建水遠離海濱,也無蝦米海藻,白腰雨燕以什麼為巢材呢?從《中國鳥類圖鑑》可知,白腰雨燕以蒼蠅、蚊子、夜蛾和金龜子等昆蟲為食,而建水周邊的山上有的是松針雜草,看來它們是以唾液黏半消化的昆蟲和松針雜草為原料築巢。金絲燕視人類對燕窩的採摘為噩夢,因為其過程很殘酷。當它辛辛苦苦築好的第一個窩被人摘去後只好做第二個窩,又被摘去後被迫做第三個窩。此時由於繁殖期將盡,巢材不夠,小燕子倉促中努力嘔出來的唾液中往往帶有血絲,十分痛苦,而這種“血窩”被認為是燕窩極品,價錢更高。如果“血窩”再被摘去,那么金絲燕當年的繁殖基本上就無法實現了,而且導致其數量越來越少,所以極不人道。我擔心白腰雨燕也會遭到同樣的命運,忙向景區的工作人員打聽。他們告訴我,以前確有亂摘燕窩的現象,現在建水縣政府將白腰雨燕及其棲息的燕子洞作為重點保護對象,設立了自然保護區。有關部門嚴禁在白腰雨燕繁殖期間胡亂採摘燕窩,而是等到它們8月份完成哺育幼燕任務遷飛離開後,才組織當地攀岩高手有序適量採摘,還在燕子洞外大種松林為其提供巢材。聽了此言,我不由得鬆了一口氣,對建水縣政府的保護措施深感欣慰。正因為當地政府的有力保護和當地人的自覺愛護,人類與燕子得以和諧共存,形成了一個有特色的旅遊景點。賺的錢又可提出一部分來加強對白腰雨燕及其棲息地的保護,形成了良性循環。在這種互利互惠中,可以說形成了一種人燕雙贏的局面。

以此對照反觀京城,我們的遠祖以燕為圖騰,燕子多到曾以燕京為名,可現在還能看到幾隻燕子?別看樓燕美麗矯健,可它們的腿短無力,不能像別的鳥兒那樣可以從地面水面一躍而起,只能從懸崖或高樓上先跌落俯衝下來才能飛起,若一不小心栽到地上,無人幫它扔向空中的話,只能在地上撲騰掙扎,飛不起來,只有死亡,所以它必須在高處築巢才能生存。可京城裡這么多豪華氣派的高樓大廈在設計建築時,有誰關注到它們的生存需要呢?無論辦公樓還是居民樓,一律封閉得嚴嚴實實,也沒屋檐牆洞,等於封殺了雨燕、家燕和其他願意居住在人類身邊的鳥兒們的回家之路,被迫離去。我們是否應該採取些補救措施,或在今後的建築設計中補上這一生態元素呢?建議不妨學學建水人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