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橋村

白岩橋村

白岩橋村位於浙江省瑞安市城區東南0.2公里處,背靠隆山,前傍溫瑞塘河,東鄰塘根村,西依環城東路,村因有白岩橋而得名。

基本信息

(圖)白岩橋村岩橋村

據《金氏宗譜》載:明正德年間(1506-1521),金慕峰自許岙遷瑞安城東門外豐湖裡八逸街(今白岩橋村)而居。明嘉靖時(1522-1566)屬清泉鄉十一都,稱白岩橋莊;1949年稱城郊鄉白岩橋村;1956年稱隆山農業高級社;1961年稱白岩橋大隊;1984年復稱白岩橋村,現隸屬城關鎮。水陸交通便捷,自路街、心河街分別過白岩橋、斗門橋均可進入城區解放東路;隆山路貫村而過連線104國道及環城東路;順塘河南路可至莘塍等地;東門輪船埠頭、瑞安客運站均在其附近,為貨物集散的吐納口。1992年,全村有292戶,1350人,其中農業人口275戶,1198人。有水田321.22畝,旱地3.25畝,林地30畝。

文化古蹟

隆山東南離城區1.4公里,溫瑞公路沿山而過。相傳東晉太寧三年(325)有白鹿銜花止岩上,故稱白岩山。又因居瑞安城區東首青龍,慣稱龍山。海拔72米,登臨遠眺,海上諸島歷歷在目。炎夏涼風習習,尤宜避暑。山東麓有玉泉洞,深廣可數十人,蝙蝠所聚,俗名比翼洞,絕處有泉通海。相傳有古梅道人結庵洞旁,夜聞笛聲出樹間,莫知其故。後伐樹鋸之,中有道人橫笛狀。山南有新井、月井,山腳有阿翁井、阿婆井(又稱百步井),相隔僅尺許,而阿婆井泉尤佳。
隆山塔位於隆山之巔,緊靠飛雲江岸,為瑞安城區的重要標誌。塔始建於北宋大觀元年(1107)。當時縣令呂勤以世俗所謂城東南勢弱,故在隆山建塔以壯之。傳說隆山塔曾因颶風撼斜其頂,後雷震復正。據塔磚銘文考證,今塔重建於明洪武十二年(1379)。塔迭經毀損,明萬曆(1621-1627)、天啟(1573-1619),清康熙(1662-1722)、乾隆年間(1736-1795)都作了修整。嘉慶十三年(1808),又經知縣張德標主持重修;鹹豐(1851-1861)、同治(1862-1874)之際,復遭兵燹毀損,鏇即修復。塔原為六面七層磚木結構,樓閣式,塔身砌造在須彌座式台基上,底層有副階,每層每面隱出柱和倚柱,分成三間,每層明間闢為壺門或佛龕,佛龕內設石雕或泥塑佛像。木構腰檐,翼角飛翹,風鐸叮咚,聲聞十里;外施回欄,內設扶梯,循梯登臨遠眺,鳳皇群島便在腳下,北龍各島也依稀可見。隆山因有隆山塔,或受綺霞輝映;或被流雲繚繞;晝則晶日麗空,夜則素月側出,因而生色不少。隆山塔的塔院後發展為隆山禪寺。隆山禪寺的晨鐘暮鼓,曾是城區臥起作息的訊號。
隆山塔由於近臨大海一直為海航恰當隼望,故海航業主和沿海漁民於塔旁建立楊府廟,崇祀海神。每年仲夏演劇酬神,並舉行武術比賽,附近各地的竹編草織、髻綱、玩具以至鳴蟲、香花等,都於這時會集展銷。夜晚,燈籠布滿山頭,南北山梯則遊人上下提燈,燈光幾乎串成兩條火龍,熱鬧延續三五天才罷。1942年夏,縣長呂律下令拆去上層兩級;後因風化嚴重,腰檐、塔剎、副階全部坍毀,底層青磚風化嚴重,外觀敗壞不堪,隆山禪寺、楊府廟連同觀海亭都夷為菜圃。
瑞安市人民政府將隆山塔列為第一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1989年間,共撥款83萬元進行全面大修,恢復原貌,並拓建台基,新砌石雕扶欄。復原後的隆山塔,總高38.50米,與飛雲江大橋相互輝映。現正在籌建隆山公園,並將恢復楊府廟、隆山禪寺等古蹟列入規劃建設中。
白岩橋,因位於白岩山腳而得名。古稱留賢橋,傳說建橋時有白鶴飛臨其上,故又名白鶴橋。建於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南北相向跨架在溫瑞塘河末端的東湖上,原為三孔梁式石橋,跨徑總長12米,橋面寬2.30米。每孔橋面用4條板石鋪成,鑿有橫紋,中孔兩座橋墩均為3根石柱,柱徑0.54×0.54米,上架石樑以承橋面,旁邊兩孔首端有石階8級作為引橋,西邊橋頭建有涼亭。橋中間東首橋石板上刻有銘文:紹興十四年歲次甲子囗庚戍朔二十六日乙亥。後因填塞河床建房,遂侵沒橋身,現實際跨度僅9.05米,即中孔6.35米,南孔2.7米,南孔和北孔均已堵塞,並抽去橋板,換成踏步。但橋的結構仍保持宋代原狀,是瑞安市現存的梁式石橋中用材最粗、形式最壯觀的一座,為瑞安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經濟建設

(圖)風景風景

白岩橋村地處平原水網地帶,素以產稻穀、蔬菜著稱。糧田集中分布在塘河邊的新橋頭、拱瑞山、麥金。每個田塊兩邊都建有新河,以達到旱澇保收。近幾年村不斷增加對農業的資金投入,實行機電灌溉和耕作機械化。1991年建造固定機埠2座,增設變壓器2隻,修建三面光渠道3條,總長1000多米,建水泥田間機耕路6000平方米,對農田實行統一選種、播種、翻耕、排灌、滅鼠等系列服務。是年二季產糧31.32萬公斤,畝產990公斤,年完成國家定購任務3.14萬公斤,一季產菜75.60萬公斤。1992年豬出欄150頭,肉雞2.80萬羽,禽蛋產量1.46萬公斤。是年農業淨收入31.46萬元。
60年代開始興辦村辦企業,70年代有所發展,後不斷振興,至1992年有140家,年產值3000多萬元。其中村辦6家,年產值800多萬元;聯戶工業20家;家庭工業114家。創辦於1963年的瑞安鋼模廠,占地3000多平方米,1992年產值超百萬元,有職工60多人,主要產品有鋼模、塑膠機械等,行銷全國各地。安陽、隆山2處停車場,共占地14畝,從業人員60多人,年收入60多萬元。白岩橋旅館、隆山招待所設有床鋪50多張。1992年底又投資350萬元興建安陽飯店。聯戶、家庭工業主要以加工業為主,形成塑膠機械製造、服裝加工、針織、水泥預製、鋸板等行業。

文化生活

隨著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專業化程度的提高,白岩橋村勞動力逐步向第二、第三產業轉化,1992年全村勞動力從事糧食生產的只占總勞動力的4%,其他勞力或在村辦、聯戶辦或家庭工業務工,或從事商業、飲食、服務行業、交通運輸、副業等,基本上解決了村勞動力過剩的問題。村民收入大幅度增加,1992年全村農民人均收入2500元。90%以上的村民新建了樓房,其中五層樓房84間,四層40間,三層150間,家用電器及高檔耐用消費品已進入農家。自1991年起實行村民意外事故、家庭財產、獨生子女、女兒戶養老及現役軍人養老、村幹部養老實額長限保險。
白岩橋村,原街巷短小狹窄,石頭路面高低不平。1978年以來,村民自籌資金新建、改建6條街巷,鋪築混凝土路面1萬多平方米,其中村民集資200萬元把瑞安城市規劃街道--隆山路拓寬至30米,為瑞安村民集資建設城市街道的首例。1990年修建自來水池2個,每天為村民提供生活用水180多噸。村成立衛生管理小組、村民兵治安巡邏隊,村中配有宣傳員並設有廣播室、宣傳欄、黑板報及黨員、婦女、青年、民兵活動室、老年人活動中心。村有成人學校1所,近年來創辦掃除文盲培訓班4期,共脫盲120人,現村民中具有大學本科學歷的7人,大中專學歷的20多人,高中學歷100多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