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橋村

馬上橋村

馬上橋位於東陽市城區東南25公里,南瀕南江,東依湖溪。宋、元、明、清屬孝順鄉四十一都,1929年屬第六區,1932年屬新化鄉,1935年5月稱四十一都第七保,1944年11月屬湖溪鎮。1950年6月稱鎮湖鄉四村,1956年3月屬湖溪鄉,1958年9月稱湖溪人民公社馬上橋生產隊,1961年9月稱馬上橋生產大隊。1982年12月改稱湖溪鄉馬上橋村,1985年5月屬湖溪鎮。轄馬上橋、陳界塘2個自然村。主姓呂,占54.1%,還有王、金、張、郭等共42個姓。1992年250戶,778人,耕地面積364畝,田357畝,地7畝。

基本信息

馬上橋村馬上橋村

概述

馬上橋原名大化,也稱千家呂,其範圍大致在今爐莊以下經馬上橋至黃大戶村西,今尚存十字街、大化寺、大化橋等遺址。始祖呂邦彥為北宋名士,自山西解州卜居於此。南宋始,子孫繁衍,呂友能、紹德、常年祖孫三代為進士,科第綿延,遂成大族。後數傳至解元呂望潮,任福建泉州知府,因上奏總兵郭華俊違法事,村遭郭率兵抄殺。望潮次子呂仲,寡不敵眾,英勇就義,朝廷聞知派將軍趙白昌趕赴大化平亂,屠殺後瘟疫流行,趙將軍不幸染病殉職。村東北有木橋,牛馬至此,驚懼而倒,稱馬倒橋,後改建為石板橋,牛馬上橋無阻,遂改村名為馬上橋。
村東50米處,原有八字大台門,朝向是八卦的巽方,故又名巽門,高8米餘,是馬上橋的象徵。用10X30厘米的方磚砌牆,上蓋花磚、花瓦。大門正中頂上堆砌50X80厘米的方框,框裡有大禹治水的塑像,門牆上方石匾,正反面鐫刻著拱巽嵐秀、聚斯繁厘八個大字。石匾上方正中堆塑著直徑約50-60厘米大小的八卦圖一個。四扇大門,每扇門寬1.6米、高4米、厚0.1米。進大門是70-80平方米的門樓。大門的石門檻有0.5米寬,6-7米長。東西兩側各有10餘米長的圍牆一字排開,氣勢雄偉壯觀。一年四季四扇大門關著,以示護村。平時進出,均走邊門,重大節日,婚嫁迎娶才開正門。

特色建築

馬上橋村石碑
馬上橋一經堂花廳,建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由門廳、正廳、中堂、後堂四進和左右兩側廂樓聯成四個縱深的四合院組成。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共有房屋44間,坐北朝南,正門為八字台門,上有錦麗綺章石刻大字,兩側及正中飾以磚雕,兩邊廂樓又設小台門,條石為框,襯以石階。正廳東西兩側條石為框的洞門上方襯有石匾,石雕花框內雕有培蘭、植桂四個大字。正廳楣上懸掛著三塊大匾,中匾一經堂貼金大字,兩旁大匾懸掛著經魁、貢元。兩邊有貼金柱聯東魯雅言詩書執禮、西京明昭孝弟力田。棟柱的楹聯:恢先無別業惟茲武文名留於兒孫世守,啟後有良模只此農耕士讀承些宗祖家風。門廳、正廳及廂樓的梁枋、斗拱、牛腿、雀替、軒等構件,全用多層次鏤空木雕裝飾,其中每隻牛腿雕刻都在百工以上。廂樓門窗多用細木榫卯拼兜各種回紋圖案,配以鋸空木雕、深淺浮雕,疏密有致。所雕題材或為人物故事,或為錦山秀水,或為花草蟲魚,或為走獸飛禽,形象無不栩栩如生。連線三進的沿梁、柱樑、步梁下面全是立體浮雕,特別是中間梁有30厘米厚的立體浮雕十獅,其中有兩大獅各顯舞姿張口伸舌在抱繡球,繡球是圓體中空,內藏活動滾珠;雙獅上面各有大小彩練幼獅4隻,姿態各異。正廳側壁用磨磚拼花砌成,四周和各進山牆均飾以多級馬頭,灰磚白牆,把花廳襯托得更為莊嚴美觀。整座建築結構和諧對稱緊湊,融木雕、石雕、磚刻、泥塑、油漆、繪畫、建築藝術於一體,表現出當時建築工匠的高超技藝。為清代東陽木雕建築之代表作。走進花廳猶如進入東陽木雕博物館,令人應接不暇,嘆為觀止。近年,國內外古建築專家多批前來考察研究,並已攝製成電影、電視。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經堂花廳中壁前骨幾兩旁豎立著2米高的木製雕花燈台。正廳屋棟下懸掛著精緻、華麗的大堂燈,燈內可點燃36支蠟燭。三間正廳掛有珠燈、料絲燈、明角(似有機玻璃)燈、紅紗燈8對,兩邊廂房4對,形狀有6棱、8棱、圓球形等。有眾多的檐口子燈。連同廳前門樓與後堂花燈,一次點燃蠟燭10公斤。

農業發展

馬上橋村馬上橋村風貌
馬上橋農業以種糧食為主,兼種桑養蠶。祖先引進南江流水,在湖溪清濟橋上游50米處砌大化古陂,流經爐莊村宗祠東側馬午山腳宣店殿前至馬上橋澆溉八里灣1000餘畝耕地。1972年南江水庫建成後,農田主要由渠道灌溉,大化古陂灌溉職能漸減。1968年金祖浩(現任黨支部書記)任大隊主要負責人後,帶領村民大搞農田基本建設。1970年列為縣、區農業高產試點。1976-1979年平整土地,把祖先開渠、挖塘堆積而成的18個土墩,全部整平,200多個墳墓移至東山公墓,增加耕地面積20多畝。土地平整後,窪田變良田,水、田、林、路重新安排,二熟制全部改三熟制,耕地園田化,排灌分流暢通,旱澇保收。連片雙季雜交稻種植成為農業豐產畈;1988年始工廠化育秧,作物布局、品種安排成為東陽、金華市的示範村。1992年糧食總產量349噸;桑園面積41畝,飼養208張蠶種,蠶繭總產量6.6噸。生豬年終存欄數425頭,全年飼養量755頭,每戶平均3頭。此外,村辦、聯辦、個體工業有湖溪馬上橋塑膠五金廠及鋸板、絲綢、塑膠製品、五金等工廠11家,1992年底職工60人,工業總產值100萬元。
村民尊文重教,耕讀傳家。早年設有大化私塾,大化古里設有張氏義塾。清同治十三年(1874)張振珂捐資重建忠清書院。清末設養正書室,系子孫求學之所。一經堂下設興學會,資助子孫讀書。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改立中青兩等國小堂。1912年設大化初級國小,1945年7月中青國小址設東陽簡易師範,大化國小改為東陽簡易師範附屬國小。1950年稱馬上橋村校,1959年鄉村學校合併為湖溪國小,遷至馬上橋,次年底分校,仍為馬上橋村校。現有教師1人,1-2年級學生19人;幼兒班教師1名,入園幼兒34人。

村落名人

馬上橋村馬上橋村一角
自宋代呂友能祖孫三代為進士以來,代出文人。呂富進,18歲建造一經堂花廳和前後台兩幢樓房,每幢30餘間。一生繼承父志經商,擁有耕地900多畝。呂銘,清末舉人,精中醫,工書法。曾與名中醫韋阜如、金嘉蘭同研醫道。清光緒二十六年著《麻疹匯要》上下卷,後著《麻疹全書》行世。呂耀璣,民國時期曾任國大議員。民國知名人士還有呂寶水、呂喜申、呂喬、呂基成、呂基立、呂遠揚等。呂汝梅(1899-1964),終生從事教育事業,1934年任禹陽國小校長時,首創沼氣燈。呂達,曾獲浙江省第四屆運動會南拳冠軍,華東武術比賽優勝獎,1985年10月獲全國武術觀摩賽中老年傳統項目大洪拳二等獎。呂以春,杭州大學副研究員,其論著曾獲浙江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浙江省科協優秀論文三等獎。呂鍾揚,曾在長興縣圖書館工作,以其寫得一手好字、為民眾辦事熱心、滿腹學問任咨詢聞名長興,被譽為縣中寶。對書法有較深造詣,被選為湖州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陸遊學術研究會常務理事。吳曉紅,在浙江大學任教後,1989年赴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呂鈺凡,1983年北京大學外語系畢業後留校任教,1989年赴美國攻讀博士學位。呂德曼,長興煤礦公司副總經理,副總會計師。呂浩明,浙江斧廠副廠長,1989-1993年先後赴美國、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等國考察。呂賓,任浙江省中醫院內科主任。呂望令,20歲建木偶劇,精通舞台前後場,能製作全套戲劇行頭。抗日戰爭時期一家曾經營婺劇、越劇兩個劇團。
馬上橋村老年協會於1990年1月25日成立,會員127人,設有電視室、老年活動室等。每年春節向80歲以上老人拜年慰問。組織探望患病會員以及逝世開追悼會、送葬等。組織會員赴黃藤岩、斤絲坑、橫錦、南江水庫春遊。每年評比好公婆、好媳婦,並刊出事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