垤瑪鄉

垤瑪鄉

垤瑪鄉位於紅河縣境西部,距縣城109公里,地處紅河、玉溪、思茅三地州市三縣交界處。離國道213線28公里,東與車古鄉接壤,南與架車、三村兩鄉相連,西與墨江縣龍壩鄉交界,北與元江縣因遠鎮毗鄰,是一個集“民族、邊遠、貧窮、山區”四位於一體的特困鄉。國土面積197平方公里,由於鄉政府駐地小壩子,故名為“垤瑪”(哈尼語稱壩子為垤阿)。

基本信息

(圖)垤瑪鄉垤瑪鄉

簡介

(圖)全景圖片全景圖片

垤瑪鄉隸屬於紅河縣,位於縣境西部,地處紅河、玉溪、思茅三地州交界處,鄉政府駐地距離縣城迤薩109公里,離國道323線28公里,東與車古接壤,南與架車、三村兩鄉相連,西與墨江交界,北與元江縣毗鄰。全鄉轄垤瑪、牛紅、臘哈、河瑪、曼培、獨格6個村委會,73個自然村,82個村民小組,3025戶,14398人,勞動力7440人,其中從事第垤瑪鄉隸屬於紅河縣,位於縣境西部,地處紅河、玉溪、思茅三地州交界處,位於紅河縣境西部,鄉政府駐地距縣城109公里,離國道323線28公里,東與車古接壤,南與架車、三村兩鄉相連,西與墨江縣交界,北與元江縣毗鄰。全鄉轄垤瑪、牛紅、臘哈、河瑪、曼培和獨格6個村民委員會,73個自然村,一產業7085人;共有7個黨總支,43個黨支部,385名黨員;鄉內居住著哈尼族漢族兩種民族,其中哈尼族占98%。
全鄉國土面積19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5159畝,其中水田面積7983畝,旱地面積7176畝,人均耕地面積1.08畝,林地面積106537畝,適合種植水稻、玉米、蕎麥等作物。2008年全鄉經濟總收入2463萬元,人均純收入1067元。境內地形複雜,群峰起伏,溝壑縱橫交錯,阿者大山盤據南部、阿波黎山屏立北邊,垤瑪河由東向西橫穿全境,海拔在1130—2500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628毫米,年平均氣溫15.9℃,立體氣候明顯。

自然環境

垤瑪鄉境內地形複雜,群峰起伏,溝壑縱橫交錯,阿者大山盤據南部、阿波黎山屏立北邊,垤瑪河由東向西橫穿全境,海拔1146—2580米,土壤為紅壤、黃壤、黃棕壤。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5.9℃,年平均降雨量1628毫米,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雲南松、杉木等,有森林面積45619畝,森林覆蓋率25%,珍稀動物有穿山甲、白鷳、銅雞等。全鄉耕地面積16810畝,其中稻田8222畝、旱地8588畝,人均耕地1.08畝,糧食作物有稻穀、包穀、小麥、蕎子等。經濟作物為茶葉、竹子、草果等。垤瑪鄉水資源豐富,有垤瑪河、曼培河、六章河貫穿全鄉境內。優越的氣候資源和土壤環境為茶子、竹子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是紅河縣茶葉的重要產地。

資源環境

(圖)竹 林竹 林

垤瑪鄉土地面積遼闊,自然資源豐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森林覆蓋率25%,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雲南松等,珍稀動物有穿山甲、白鷳、銅雞等,可開發的荒山荒地有4.8萬畝,可開發利用的有野生菌、野生刺竹筍、蕨菜等。鄉境內水資源豐富,有垤瑪河、曼培河、六章河貫穿全境,優越的自然環境為茶葉、竹子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是紅河縣茶葉的重要產地之一。在三條河流兩畔有2000餘畝稻田,海拔在1400米左右,水源豐富,全年無霜或有微霜,可開發潛力大。值得一提的是,垤瑪鄉現在保存的滇南小耳朵豬,個頭雖小,但肉質鮮美,肥而不膩,是食用乳豬中的一極品,具有巨大的開發價值。
沿垤瑪鄉境內通過的迤北(縣城迤薩-元江縣北澤)彈石公路與323國道相銜接,距離國道線28公里,具有良好區位優勢。

文化教育

(圖)小 學 教 學 樓小 學 教 學 樓

全鄉全面普及了九年制義務教育,不斷鞏固“兩基”成果,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全鄉有1所中學,7所完小,總計18個教學點。2008年,在校學生2843人,其中,國小1963人,國中880人。中國小在職教師131人,其中,中學教師44人;國小教師87人,其中代課教師24人。國小入學率98.6%,國小六年完學率63.04%,國中入學率96.81%。
全鄉建有文化廣播服務站1個,有村委會文化室6個。每逢節日,廣大人民民眾自發組織開展文藝演唱活動,歌聲洋溢,熱鬧非凡。農村文藝愛好者自編自演的節目,寓教於樂,深得民眾的好評和喜愛。
我鄉通過“兩基”驗收以來,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兩基” 工作的鞏固。根據“兩基”指標的要求,狠抓落實,首先抓了每年人員變動、新出生人員的註銷、增補、登記;按年度增補好0—18周歲兒童名冊,認真填寫在校生名冊;編制好教育事業報表,各種表冊按時完成;各部門協調做好流失生的返校工作;民政每學期開學對山區和特困家庭孩子進行入學救助,以大米、被服的形式支持困難家庭子女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下鄉工作隊和各村委會積極配合學校做好流失生工作,確保學生流失降到最低限度;召開家長座談會,宣傳教育法律、法規,依法治校,保證學生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

人文地理

垤瑪鄉境內地形複雜,群峰起伏,溝壑縱橫交錯,阿者大山盤據南部、阿波黎山屏立北邊,垤瑪河(壩蘭河中上游)由東向西橫穿全境。垤瑪鄉水質較好,特別適合烤酒,農戶家家會烤酒,垤瑪“燜鍋酒”在臨近幾個州縣小有名氣。垤瑪鄉是典型的哈尼族聚居地,全鄉哈尼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8%,哈尼傳統民風民俗保留比較完善,民風淳樸,村民熱情好客,近幾年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

人口民族

2007年,全鄉轄6個村委會、73個自然村、82個村民小組,2954戶、14389人。勞動力7440人。其中農業人口14159人,非農業人口230人。2007年出生182 人,出生率為6. 3‰,死亡48 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2人。全鄉居哈尼、漢兩種民族,其中哈尼族占總人口的98%。。

經濟概貌

改革開放前,垤瑪鄉經濟社會發展緩慢,人民民眾生產生活落後。1978年全鄉財政收入僅1.8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1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0元,糧食總產量400萬千克,農民人均有糧100千克。改革開放以來,垤瑪鄉經濟社會蓬勃發展,民眾生活水平明顯提高。2007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291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91元,糧食總產量5210萬千克,農民人均有糧265千克,完成財政總收入9.5萬元,其中實現地方級財政收入7.6萬元。全鄉年末大牲畜存欄6140頭,肉類總產361噸,禽蛋產量30.2噸。全鄉集貿市場1個,2007年集市貿易成交額100多萬元。

農業

(圖)茶 園茶 園

2007年,垤瑪鄉結合鄉情,提出了“近抓畜,遠抓林,大力發展糧食生產,狠抓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思路,依靠農業政策,科技進步,積極穩妥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全鄉現有耕地面積15159畝,其中水田面積7983畝,旱地面積7176畝,人均耕地面積1.08畝。2007年全年糧食播種面積達24795畝,糧食總產量453.6萬公斤,農民人均有糧265千克。為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實現財政收入穩步增長,大力開發和培育綠色支柱產業,2007年,新植茶葉5650畝,累計發展茶園11560畝,冬季農業開發卓有成效,種植面積達5000畝,目前已累計種植茶竹子20000餘畝。生豬存欄6600頭,山羊存欄1230隻,家禽年末存籠29250隻;肉豬出欄3580頭,肉牛出欄789頭,山羊出欄400隻,家禽出籠25720隻,肉類總產361噸,禽蛋產量30.2噸。

鄉鎮企業

全鄉鄉鎮企業以茶葉加工企業為主,兼有竹筍罐頭加工等行業,2007年,全鄉有鄉鎮企業1戶,個體加工戶8戶。全年,鄉鎮企業總收入12萬元,比上年增長2 %。

基礎設施

(圖)新 建 集 鎮 一 條 街新 建 集 鎮 一 條 街

截止2008年,我鄉一是加快小集鎮建設步伐,按照“小集鎮,大戰略”的建設方向多渠道籌措資金,完成了新集鎮一條街建設、片區綜合開發項目,完成了鄉集貿市場建設並已投入使用;二是認真實施西部農網改造,目前有46個自然村2263戶農戶已通電,尚有27個自然村未通電,鄉內建有35KV變電站一座。迤北彈石公路貫穿鄉境內臘哈、垤瑪、河瑪、曼培四個村民委員會,目前71個自然村均已實現通簡易公路,現在牛紅、獨格2個村委會通達工程公路正在建設中,全鄉有27個自然村村內道路實現了硬化。鄉政府駐地有線電視入網128戶,六個村委會共安裝了廣播電視“村村通”18口天線,可覆蓋17個自然村,現有用戶195戶。集鎮建設方面 近年來,垤瑪鄉加快小集鎮建設步伐,按照“小集鎮、大戰略”的建設方向多渠道籌措資金。一是建成了臘哈、牛紅衛生室投入使用;鄉政府職工食堂於建成並投入使用。

水利建設方面 一是完成了鄉集鎮第一期供水工程,改善了鄉機關及駐地民眾的和生產生活用水,提高了水利化程度,改善了民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二是修復自然村人畜飲水工程7400米,4月24日投入3.516萬元修復了集鎮人飲工程;簡易修復大小水渠80條。

電力建設方面 認真實施西部農網改造,目前我鄉通電自然村已達2263戶。目前還有27個自然村未通電。

人口數據

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13673
男 7177
女 6496
家庭戶戶數 3063
家庭戶總人口(總) 13673
家庭戶男 7177
家庭戶女 6496
0-14歲(總) 4605
0-14歲男 2427
0-14歲女 2178
15-64歲(總) 8581
15-64歲男 4527
15-64歲女 4054
65歲及以上(總) 487
65歲及以上男 223
65歲及以上女 264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13595

文化

2007年,垤瑪鄉有村委文化室6個,農村文藝隊2個。全年組織開展農村大型文藝演出2場。有衛生院1所,醫務工作者7人,鄉村醫生10人,村級衛生室覆蓋率達100%。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達60%以上,閉路電視入網戶150戶。

教育科技

2007年,全鄉有中學1所、國小26所,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8.6%,國小輟學率控制在0.79%;國小有教師87人,其中,代課教師25人,在校生2002人。中學有8個教學班400人,教師35人;國小六年完學率達63.04%,國中毛入學率達96.81%,國中輟學率控制在2.89%,掃除青壯年文盲403人。二是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強學校綜合教學樓和校園附屬設施建設,不斷改善教學條件。目前已建成1幢4層1544平方米的中學教學樓和1幢1345.6平方米的學生宿舍樓,教育硬體設施得到加強。三是繼續鞏固“兩基”成果,狠抓學生控輟保學工作。年內,共舉辦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會20期3000人次,印發農業農業科技資料5000份。通過農業科技培訓,有30人獲得綠色資格證書。全鄉種植雜交玉米1500畝,脫毒馬鈴薯500畝。

特色產業

(圖)茶 園茶 園

近幾年來,垤瑪鄉根據“近抓畜,遠抓林,大力發展糧食生產,狠抓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思路,為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實現財政收入穩步增長,大力開發和培育綠色產業,2008年,冬季農業種植面積2000畝,新植茶葉5650畝,目前,累計發展茶葉11560畝,竹子4000畝。已建成竹筍加工廠一個,有8戶茶葉加工作坊。正逐步向戶均擁有茶園3畝,竹園2畝的發展目標邁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