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湖橋文化遺址

跨湖橋文化遺址

跨湖橋遺址位於湘湖旅遊開發區內,離蕭山城區約4公里,西南約3公里為錢塘江、富春江與浦陽江三江交匯處。跨湖橋遺址是由古湘湖的上、下湘 湖泉之間有一座跨湖橋而命名。

跨湖橋遺址位於湘湖旅遊開發區內,離蕭山城區約4公里,西南約3公里為錢塘江、富春江與浦陽江三江交匯處。跨湖橋遺址是由古湘湖的上、下湘 湖泉之間有一座跨湖橋而命名。
湘湖成湖於宋代,由於長期湖底淤泥沉積,遺址表土厚達3—4米,因而遺址內的文物保存比較完整。 1990年至今,跨湖橋遺址經過三次發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骨器、木器、石器,以及人工栽培 水稻等文物,經測定,其年代在7000--8000年間。 由於跨湖橋遺址的文化面貌非常獨特新穎,被評為“200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2年11月, 在跨湖橋遺址發現了距今約8000年的獨木舟及相關遺蹟,這是目前國內、外發現的最早的獨木舟和相關遺蹟。2003年5月,在湘湖的下孫自然村又發現了 與跨湖橋文化同類型的遺址——下孫遺址。
2004年12月,在有全國11家權威博物館和考 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參加的跨湖橋遺址學術研討會上,北京大學文博學院教授、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文物專家組成員嚴文明代表參加“跨湖橋”考古學術研究會”的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8所大學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故宮博物院 等11家權威的博物館和考古研究機構的35位專家學者,宣布“跨湖橋文化”正式命名。
跨湖橋遺址的發現,將浙江的人類文明史提到了8000年前,打破了長江下游原來所認識的史前文化格局,證明了浙江的文明史是由多個源流譜系組成的,為研究整個長江流域的文化提供了重要線索,具有重大的文化價值。 “跨湖橋文化”的命 名,意味著它將與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馬家浜文化等史前文化並駕齊驅,成為浙江日前年代最早的考古文化概念,這是蕭山文物考古史上的重大突破,也是我區文化事業建設的一項重大成果,對於進一步豐富蕭山文化內涵,提高蕭山知名度,擴大蕭山對外交流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跨湖橋遺址獨木舟及相關遺蹟的保護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004年10月召開了有全國及省、市有關專家參加的獨木舟保護方案論證會,通過了《跨湖橋獨木舟遺蹟原址保護可行性方案》,各項保護工作正有序進行。
蕭山區委、區政府決定結合湘湖開發,在跨湖橋建立遺址公園,當前,跨湖橋遺址保護主要要做好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申報、遺址保護和遺址公園規劃建設等工作。同時,加大跨湖橋文化的宣傳力度,積極開發與跨湖橋遺址相關的文化產品,使其為蕭山各項事業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