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參

白參

白參為真菌植物門真菌裂褶菌(樹花)SchizophyllumcommuneFr.的子實體。是一種食藥兼用的珍稀菇菌。其菌蓋寬0.6~4.2厘米,質韌,白色至灰白色,上有絨毛,扇形或腎形,具多裂瓣。菌褶窄,從基部輻射而出,柄短或無。菇體質韌、味道清香、鮮美爽口、營養豐富。白參(人參)通常指生曬白參。為五加科多年草本植物人參的根。主產于吉林,遼寧,黑龍江等。據《藥用真菌》等籍記載,此菌“性平,味甘,氣味(根)苦、微寒、無毒。白參含有裂招菌多糖具有抗癌作用。具滋補強身的功效。氣味(根)苦、微寒、無毒。有清肝明目、滋補強身的功效,特別對小兒盜汗、婦科疾病、神經衰弱、頭昏耳鳴等症療效明顯。”

基本信息

簡介

白參白參
白參為真菌植物門真菌裂褶菌(樹花)SchizophyllumcommuneFr.的子實體。菌蓋寬0.6—4.2厘米,質韌,白色至灰白色,上有絨毛扇形或腎形,具多裂瓣。菌褶窄,從基部輻射而出。柄短或無。白參含有裂招菌多糖具有抗癌作用。性味甘、平。具滋補強身的功效。氣味(根)苦、微寒、無毒。

白參為真菌植物門真菌裂褶菌(樹花)SchizophyllumcommuneFr.的子實體。是一種食藥兼用的珍稀菇菌。其菌蓋寬0.6~4.2厘米,質韌,白色至灰白色,上有絨毛,扇形或腎形,具多裂瓣。菌褶窄,從基部輻射而出,柄短或無。菇體質韌、味道清香、鮮美爽口、營養豐富。據云南省農科院測試中心對人工栽培的白參菌分析,白參菌中人體必需的8種胺基酸總含量達17.04%,並富含鋅、鐵、鉀、鈣、磷、硒、鍺,而且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據《藥用真菌》等籍記載,此菌“性平,味甘,氣味(根)苦、微寒、無毒。白參含有裂招菌多糖具有抗癌作用。具滋補強身的功效。氣味(根)苦、微寒、無毒。有清肝明目、滋補強身的功效,特別對小兒盜汗、婦科疾病、神經衰弱、頭昏耳鳴等症療效明顯。”

分類

從種植生長範圍來說人參分野生人工栽培移山三種:野生的稱野IU人么人工栽培的稱園參如將幼小的野山參移植于田間,或將幼小的園參移植于山野而成長的人參,稱為核山參。從不同的加工製作方法來說,現在市場上供應的商品氨更是名目繁多,大體可分為紅參類、糖參類、生曬參類及其他類四種。

如何區別

白參白參

人參為多年生草本植物的主低肉質肥九呈圓柱狀。我國前市場上的人參有兩種,一種是進口的,一種是國產引種的。進口人參口感好、香氣足、苦中帶甘醇,功效也最好。市面上和藥房銷售的幾塊錢一克的西洋參大部分均為國產引種的,進口的人參僅有像福臨門、同仁堂等少數大型品牌能夠買到,價格在十幾塊到二十幾塊一克不等。其中以同仁堂最貴,福臨門比較實惠,人參其根莖部稱參氏根莖上的不定根稱人參6p紉支根與鬚根稱人多須。
野山參“一野生於吉林黑龍江遼寧以及河北北部的深山老林個,經人工挖掘後去淨泥土、莖葉,並焙乾而成。其妨鮮品稱“野山參水子”!生長年份越長,人參越大越老,份量越重,其質且亦越好,功效亦相應較高。主根短粗,與根莖等長或較短,多隻兩個主要文抵形如人體,上端有細而深的貸環紋。根莖織長俗稱為‘參蘆”。鬚根稀疏長的為主根的1—9倍,柔韌不易拆Bef,其上有明顯的如珍珠狀的突起物。整個參體呈淡黃白色,皮紉,光滑,氣香濃民昧由微苦。由於加工方法不同,商品野山參有生曬參、糖參、掐皮參三種。以支大、漿足、紋細、蘆長、環密有固蘆及珍珠狀突起物為佳。
生曬參類——將鮮園參(亦稱“園參水子’、“水參’),去淨泥Lj洗刷乾淨,日曬一天后,再用硫黃熏過,用棉線統統結紮疚曬乾或烘於而成。其主要成品有:原枝全鬚生曬參、光校生曬參、白乾參種面參皮尾參等。此類參的共同點是性平機不溫不傀既可補氣,又可養陰生津,尤其皮尾務現常被代作西洋參用。
糖參類——將鮮參去淨泥lJ洗刷千氏在沸水中浸泡3—7分鐘後撈出,再放入涼水中浸泡10分鐘左右,取出曬乾,

再經硫黃熏比然後用特製的針沿參體平行及垂直的方問扎刺小兒涅於濃糖水中(100毫升水加135克糖)24小時,取出後曝曬一天后,再用濕毛巾益其上,使其軟化,並進行第二次扎刺小兒又將其浸於濃糖水中24小隊取出底衝去浮糖,曬乾或烘乾而成。其主要的成品有白人參(為園參水子或移山參水子的加工品)、糖參(為各種鮮參的加工品)等。此類參的共同點是性乎味甘.作用健脾益肌.
紅參類——將鮮園參洗刷去淨泥沙,剪去支根及須柄上蒸籠蒸2—3小冰至參根呈黃色,皮呈半透明狀為宜,取出曬紅參好些,但兩者的性能基本相同,只是作用強弱稍有差別。

形態特徵

白參菌子實體較小,簇生或群生,形似菊花,菌蓋扇形或腎形,直徑1~5cm,人工栽培的鮮品單朵重達50~100g。菌肉薄,質韌,白色至灰白色或褐肉色。具有多數裂瓣,邊沿常呈掌形縱裂內卷,表面長有絨毛;基部狹窄,菌褶從基部輻射狀生長,菌柄短或無。質韌,白色至灰白色,上有絨毛,扇形或腎形,具多裂瓣。菌褶窄,從基部輻射而出。柄短或無。分類從種植生長範圍來說人參分野生、人工栽培和移山三種。

藥用價值

1、肺熱咳嗽。用沙參半兩,水煎服。
2、突然發疝(小腹及陰中絞痛,自法出,幾欲死)。用沙參研細,每服一茶匙,酒送下。
3、婦女白帶。用沙參研細,每服二,米湯送下。

人參蓮肉湯

白參白參
【原料】白參10克,蓮子10枚,冰糖30克。

【製作工藝】將白人參、蓮子(去心)放在碗裡,加潔淨水適量泡發,再加入冰糖。將盛藥物的碗置蒸鍋內,隔水蒸燉1小時。人參可連續使用3次,次日再加蓮子、冰糖和水適量,如前法蒸燉。

【服法】喝湯,吃蓮肉,第3次時,同人參一起吃下。早晚各食1次。

【功效】補氣益脾。

【套用】病後體弱,氣虛,食少,倦怠,自汗及脾虛泄瀉等症。

【注意事項】忌鐵器,忌食蘿蔔和茶。

生活條件

1、營養
白參菌分解木材的能力較弱,碳、氮源是其重要的能量。適宜的碳源為葡萄糖,氮源為玉米粉、麥麩。人工栽培可利用棉籽殼、玉米芯、甘蔗渣、廢棉等富含纖維素的各種農作物秸稈及木屑等作為培養料;還需添加適量麥麩或米糠等輔料以及微量礦物質元素。
2、溫度
該菌屬於中溫型菌類,自然生長多在春、秋季節。人工馴化栽培表明,菌絲生長溫度範圍較寬,8~32℃均可,但以23~26℃最適;子實體分化和發育以18~22℃最適,低於18℃成熟期延長。
3、濕度
白參菌耐乾旱。培養基含水量不超過60%。子實體乾濕伸縮性大,有水分時細胞膨大,乾燥時收縮,一旦吸足水分後又繼續伸展。長菇階段空間相對濕度應掌握在85%~90%。
4、氧氣
屬於好氧性真菌,子實體生長過程釋放出一股腐臭味的二氧化碳氣體,栽培房棚要求空氣新鮮。
5、光照
菌絲生長不需光照,原基分化子實體時,需要300~500Lx光照強度。子實體有明顯的趨光性,光線過強會使菇體顏色變褐、品質差。
6、酸鹼度
該菌含纖維素酶,並能產生蘋果酸(1-malicacid.C2H2O2)。人工栽培的基質pH4.5~5.6最適。
編輯本段白參營養菇體質韌、味道清香、鮮美爽口、營養豐富。據云南省農科院測試中心對人工栽培的白參菌分析,白參菌中人體必需的8種胺基酸總含量達17.04%,並富含鋅、鐵、鉀、鈣、磷、硒、鍺,而且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據《藥用真菌》等籍記載,此菌“性平,味甘,氣味(根)苦、微寒、無毒。

藥用功效

從白參菌中提取的多糖(SPG),能刺激單核吞噬細胞系統活性,對慢性細菌感染有顯著的防禦效能,對腫瘤有抑制作用;其菌絲深層發酵產出的有機酸,廣泛套用於食品、醫藥工業及生物化學等方面。 另外,野菜白參還有清肝明目、滋補強身的功效,特別對小兒盜汗、婦科疾病、神經衰弱、頭昏耳鳴等症療效明顯。”

栽培技術

1、房棚要求
野外栽培生態環境較適應。菇棚高2.5m,每棚250~300平方米均可,竹木作骨架。棚頂蓋黑色薄膜加草簾,四周茅草或草簾圍護;棚內搭擺袋架,架寬90~100cm,分設架床8層,層距25cm;地面整平夯實,鋪上細沙。每個架床用塑膠薄膜覆蓋成保濕棚。保濕好的專用菇棚不必蓋膜。在農家庭院只要有對流門窗的房間,都可用於栽培。
2、栽培季節
該菌生產周期較短,在適宜的條件下從接種到採收僅需16~20天。最佳栽培季節,秋栽為9~10月、春栽為3~5月。充分利用房棚空間和最適時間,每年安排生產4~6批。
3、培養基配製
適用的培養基配方有以下2種:
①棉籽殼58%、玉米芯或甘蔗渣20%、麥麩18%、玉米粉2%、石膏粉1%、鈣鎂磷肥1%
②棉籽殼50%、雜木屑28%、玉米粉2%、麥麩18%、石膏粉1%、碳酸鈣1%。
以上配方料與水比為1:1.1~1.2,含水量60%,pH自然。
栽培袋規格:立式栽培的採用短袋15×26cm,每袋裝乾料300g;長袋12×55cm,每袋裝乾料500g。裝袋、滅菌按常規操作。
4、消毒接種
料袋滅菌後需冷卻至28℃以下時方可進行接種。為防止“病從口入”,應嚴格進行無菌操作,做到“四消毒”(接種箱或室使用前紫外線或氣霧消毒;菌種、料袋和工具搬入後再次氣霧消毒;操作人員身、手消毒;菌種迅速通過酒精燈火焰消毒接人袋內)。接種時,長袋的打6個接種穴,接入菌種後用膠布封口;短袋的拔出袋口棉塞,接入菌種後將棉塞復原。
5、室內養菌
接種後的菌袋,擺放於培養室層架上或平地壘疊養菌。發菌培養環境要求適溫、乾燥、避光、通風。溫度以掌握在23~26℃為好,不低於18℃,也不可超過32℃;空間相對濕度70%以下,注意防潮濕;門窗遮陽,後期給散射光;每天通風2次,更新空氣。室內養菌一般7天左右袋壁上菌絲濃白密集,手指按壓袋面有凹陷出現時,即可離室進棚。
6、出菇管理
菌袋進棚上架擺袋催蕾時,區別不同袋形操作:短袋的撥去袋口棉塞,拉直袋膜出菇;也可採取袋壁四周每隔8cm,用刀片劃1~2cm的長菇口,然後將菌袋豎立擺放,多口出菇。長袋的進棚後,橫排於架層上適應環境2天后,把穴口上的膠布撕掉,穴口向上長菇。然後在空間噴霧狀水,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0%,並覆蓋架層罩膜保濕。每天噴水時,注意揭膜通風。菌袋開口後至原基形成一般需要4~6天。當菇蕾稍有分化時揭去蓋膜。隨著子實體發育需要,每天早、中、晚向空間噴霧狀水1次,不宜直噴菇體上,空氣相對濕度保持85%~90%;溫度要求不低於18℃,不超過25℃;給予300~500Lx散射光線,促進子實體正常發育。
7、採收加工
白參菌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從接種至採收需16~20天,當子實體葉片平展時即可採收。採收時用利刀從基部切下,並修淨基部雜質。採收前停止噴水,避免脆斷損壞朵形。一般第1潮菇採收後停止噴水2天,生息養菌,然後照常管理;7天后又產出第2潮菇。管理得當時一般可長2~3潮菇,生物轉化率40%~50%。長袋的單產200~250g、短袋的單產100~150g。鮮品用泡沫塑膠盒和保鮮膜包裝送往超市,在4~5℃低溫下,貨架期12~14天;加工乾制時,可用機械脫水烘乾,鮮乾品比例為4∶1,乾品用雙層塑膠袋密封包裝防潮。
醫藥價值紅參以外的各種加工,如生曬參、白糖參、白乾參等,一般統稱為白參。白參性味甘平,微苦稍寒。具有補氣生津、寧神益智的功用。《本草正義》稱白參“富有養液,而為補陰之最”,“用之陰虛有火,及吐衄失血後宜於清養,或汗家,失精家,陰液耗損,虛陽偏熾者”。因此,白參的功用,主要是能生津、養陰而清虛熱。在臨床上,凡是溫熱病後、津枯液少或肺燥乾咳少痰、胃枯內燥口渴、高年腸燥便秘,以及經常遺精、脫血者,或欲健身延年,都應該選用白參。白參,以遼參、吉林參最佳。
有比較才有鑑別,通曉藥性才能靈活套用。紅參與白參皆為人參,都有補虛、扶正、益氣、強身、延年的功用。但兩者功用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簡而言之,紅參為溫補之藥,氣味濃厚,微苦而甘,性溫,功能偏於溫養,主要用於脾腎虛寒、真陽衰微的證候;白參為清補之品,性味甘平,微苦稍寒,補氣且能養陰,主要用於氣陰兩虛的證候。
中醫認為,治病必須因人、因時、因地、因證制宜。就人體素質而言,有寒體和熱體的不同,就病變性質而言,有屬寒、屬熱、屬陰、屬陽的區別。不加選擇,不能因人、因地、因時、因證而盲目施用人參,則與體無益,與病有害。古代醫家在總結前世經驗,闡述濫用人參的害處時指出:“若治虛熱而誤用麗參(系指紅參),無異抱薪救火,則欲蘇涸轍之鮒,而灼其垂竭之脂膏;若治虛寒而誤投遼參(系指白參),幾於落井下石,則欲回黍谷之春,而適以陷絕於冰窖。”用現代語言來解釋這一段話,就是說,用紅參治療虛熱證,好像抱薪救火,本想解救乾涸在車轍里的魚,結果是微少的一點魚油也被燒灼了;用白參治療虛寒證,好像落井下石,明明是黍谷需要溫暖,相反卻把它投入冰窖,這段恰如其分的比喻,可供我們區別寒熱病證,選用人參進補的鑒誡。
簡單明白地說,紅參和白參均適用於氣虛的疾病。但是,氣虛而兼有寒象的病證,應當選用紅參;而氣虛兼有熱象的病證,則必須選用白參。

使用方法

白參的功效較紅參緩和。李言聞在《人參傳》中記載,人參“生用氣涼”,為“高秋清肅之氣,天之陰也,其性降”。並強調“如上虛火旺之病,則宜用白參,以瀉火而補土,是純用其氣也”。現代醫藥研究已經確認,白參的功效與作用適用於氣陰不足者。在我國南方許多地方喜歡服用白參,或者主張秋冬進補用紅參,春夏進補用白參。也有人提倡,體質虛弱者進補宜用紅參,體質較佳者進補宜用白參。
磨粉;將人參磨成細粉,每天吞服,用量視個人體質而定,一般每次2克。
燉煮:人參在食用時常常伴有一定的苦味,如果將人參和精瘦豬肉、雞、魚等一起烹燉,可消除苦味,滋補強身用方法
蒸服:將人參切成2cm薄片,放入瓷碗內,加滿水,封密碗口,放置於鍋內蒸燉30分鐘左右(也可蒸的時間再長點)即可服用。
沖茶:將人參切成薄片,放在碗內或杯中,用開水沖泡,悶蓋5分後即可服用。
熬粥:將人參切成薄丁片,早餐熬粥時放少許大補
嚼食;將人參切成薄丁片,取2~3片含於口中細嚼,生津提神,甘涼可口,是最簡單服用方法。
泡酒。將整根人參可切成薄片裝入瓶內用50~60度的白酒浸泡,每日斟情服用。

特色菜餚

雲腿白參

材料

白參、雲南火腿、紅綠辣椒、大蒜、鹽。

做法

1乾燥的白參,泡發
2用清水泡開,洗呀洗呀洗乾淨~直到捏出來的水是清水
3火腿切丁
4紅綠辣椒、大蒜切丁
5油燒熱,把配料下鍋,煸炒幾下
6放入白參,加點鹽即可

菊目百科(一)

菊目為顯花植物的一目,僅菊科一科,是顯花植物最大的科。分部廣布全世界,熱帶較少。
暗陳蒿
艾葉
艾蒿
矮蒿
矮沙蒿
暗綠蒿
矮叢光蒿
阿里山菊
阿壩蒿
阿爾泰香葉蒿
阿克塞蒿
矮叢蒿
矮小矢車菊
阿爾泰蒲公英
矮生黃鵪菜
矮亞菊
阿爾泰蓍
白舌紫菀
白背紫菀
扁毛紫菀
百日菊
白雪銀鱗紫菀
半邊蓮
薄葉薺尼
白鐘花
北疆風鈴草
薄葉雞蛋參
薄葉薺苨
半邊蓮屬
白參
北方沙參
白葉蒿
波密蒿
白莎蒿
濱海牡蒿
濱艾
白毛多花蒿
班瑪蒿
北艾
白苞蒿
巴爾古津蒿
渤海濱南牡蒿
白山蒿
斑葉蒲公英
白緣蒲公英
白花匹菊
白花蒲公英
白花珀菊
閉花兔兒風
邊地兔兒風
薄葉翅膜菊
白背兔兒風
察瓦龍紫菀
雛菊
翠菊
長梗紫菀
長毛三脈紫菀
長毛小舌紫菀
長葉紫菀
長圓葉褐毛紫菀
匙葉巴塘紫菀
川西藍鐘花
刺毛風鈴草
藏滇風鈴草
長花藍鐘花
長花黨參
川鄂黨參
長葉黨參
抽葶黨參
長葉沙參
長果牧根草
藏南黨參
長白沙參
藏南金錢豹
藏南風鈴草
長葉輪鍾草
草海桐屬
川西沙參
刺種莕菜
草海桐
纏繞黨參
臭黨參
長柱風鈴草
長柱沙參
川藏沙參
朝鮮艾
川藏蒿
藏東蒿
齒裂華西蒿
藏旱蒿
垂葉蒿
粗莖蒿
齒裂垂葉蒿
藏腺毛蒿
藏龍蒿
昌都蒿
叉枝蒿
藏白蒿
藏沙蒿
長梗米蒿
川南蒿
川西腺毛蒿
側蒿
錯那蒿
藏岩蒿
察隅蒿
藏北艾
朝鮮蒲公英
叉枝黃鵪菜
川西黃鵪菜

蒼葉蒲公英
策勒蒲公英
糙毛黃鵪菜
藏匹菊
糙葉矢車菊
蔥嶺蒲公英
除蟲菊
長錐蒲公英
長角蒲公英
長裂黃鵪菜
垂頭蒲公英
蔥岑蒲公英
川西蒲公英
草原狗舌草
藏蒲公英
川西小黃菊
粗齒兔兒風
刺苞果
齒葉蓍
翅膜菊
川甘亞菊
車前兔兒風
糙毛翅膜菊
長穗兔兒風
長葉翅膜菊
刺苞果屬
長柄兔兒風
翅膜菊屬
翅莖香青
車前葉黃腺
香青
苞紫菀
大花紫菀
大埔紫菀
大葉小舌紫菀
單頭峨眉紫菀
德欽紫菀
等毛短舌紫菀
滇西北紫菀
短莖紫菀
短舌紫菀
多花麗江紫菀
黨參屬
東風菜屬
短花盤沙參
滇湎黨參
大花黨參
短毛藍鐘花
多歧沙參
大萼藍鐘花
短柄半邊蓮
大葉黨參
大萼黨參
多毛沙參
頂花半邊蓮
袋果草
大青山風鈴草
袋果草屬
大花卵葉半邊蓮
大理山梗菜
短萼紫錘草
大花金錢豹
大頭青蒿
東俄洛沙蒿
墊型蒿
大花大籽蒿
鈍裂蒿
滇東蒿
多花蒿
東北牡蒿
東亞櫛齒蒿
凍原白蒿
多頭蒿
大頭柔毛蒿
大花蒿
東北絲裂蒿
大籽蒿
東方蒿
滇南艾
東北蒲公英
多毛蒲公英
丹東蒲公英
堆葉蒲公英
短喙蒲公英
大頭蒲公英
多裂黃鵪菜
東天山蒲公英
多葶蒲公英
滇北蒲公英
多裂蒲公英
大刺蒲公英
東川黃鵪菜
單頭匹菊
頂戟黃鵪菜
短舌匹菊
大花藿香薊
多花亞菊
繸裂矢車菊
瀘定兔兒風
櫟葉亞菊
柳葉亞菊
蓮沱兔兒風
藍兔兒風
柳葉蓍
肋果薊
綠香青
硫黃淡黃香青
卵裂黃鶴菜
拉薩蒲公英
蓮座狗舌草

頂羽菊
短裂亞菊
多裂亞菊
滇北亞菊
短瓣蓍
短冠亞菊
頂羽菊屬
大頭兔兒風
多苞兔兒風
燈台兔兒風
單頭亞菊
單頭尼泊爾香青
淡黃香青
淡紅變型
大山香青
多莖香青
淡黃變型
蝶須屬
峨眉紫菀
峨眉紫錘草
鄂西沙參
二色黨參
峨眉蒿
二郎山蒿
二色蒲公英
鄂西黃鵪菜
婦奶參
粉綠蒲公英
緋紅蒲公英
反苞蒲公英
分枝兔兒風
狗舌紫菀
光葉三脈紫菀
廣西銅錘草
高山黨參
管鍾黨參
廣西山梗菜
管花黨參
光萼黨參
光葉黃鐘花
光藍鐘花
貢山黨參
光葉黨參
光莖藍鐘花
甘孜沙參
光萼藍鐘花
高山沙參
高原蒿
高山艾
甘青小蒿
甘青蒿
甘菊
甘新青蒿
甘肅蒿
甘菊毛葉
高嶺蒿
高山矮蒿
光沙蒿
貢山蒿
甘肅南牡蒿
甘肅黃鵪菜
狗舌草屬
光滑匹菊
光果蒲公英
狗舌草
寡毛變種
光黃鵪菜
光苞蒲公英
高山蓍
光苞亞菊
光葉兔兒風
灌木亞菊紅花
黑山紫菀
褐毛紫菀
湖南紫菀
橫斜紫菀
紅冠紫菀
厚棉紫菀
灰毛萎軟紫菀
灰毛紫菀
輝葉紫菀
灰毛風鈴草
花柱草屬
花柱草
湖北沙參
灰毛黨參
灰岩風鈴草
黃白花藍鐘花
灰毛藍鐘花
黃紫花藍鐘花
海南半邊蓮
華東杏葉沙參
褐苞蒿
灰毛艾蒿
黃毛蒿
紅足蒿
蒿屬
黃金蒿
黃花蒿
海南牡蒿
黑柔毛蒿
黃綠蒿
黑蒿
海州蒿
灰蓮蒿
華西蒿
杭愛龍蒿
華蒿
灰苞蒿
紅輪狗舌草
紅花除蟲菊
黃鵪菜
黃鵪萊
荒漠蒲公英
寒生蒲公英
紅角蒲公英
華蒲公英
紅果黃鵪菜
和田蒲公英
厚絨黃鵪菜
黑苞匹菊
灰葉匹菊
紅果蒲公英
黑柱蒲公英
灰果蒲公英
黃鵪菜屬
畫筆菊
褐苞蓍
紅背兔兒風
藿香薊
紅毛兔兒風
華南兔兒風
厚葉兔兒風
藿香薊屬
黃花亞菊
厚葉翅膜菊
黃花珀菊
畫筆菊屬
花蓮兔兒風
和尚菜屬
紅脈兔兒風
黃毛兔兒風
紅花木根香青
灰毛香青
黑鱗黃腺香青
紅指香青
金盞花
堅葉變種
堅葉三脈紫菀
堇舌紫菀
假半邊蓮
金銀蓮花
聚花風鈴草
聚葉沙參
金鐵鎖
雞蛋參
江南山梗菜
桔梗屬
絹毛藍鐘花
薺苨
鋸齒沙參
金錢豹屬
絹毛蒿
尖裂葉蒿
吉隆蒿
假球蒿
莢毛蒿
江孜蒿
鹼蓬
尖櫛齒葉蒿
菌陳蒿
絹毛旱蒿
菊屬
吉塘蒿
角冠黃鵪萊
絹毛黃鵪萊
芥葉蒲公英
角冠黃鵪菜
江浙狗舌草
絹毛黃鵪菜
戟葉黃鵪菜
尖角蒲公
繐裂矢車菊
尖齒狗舌草
角苞蒲公英
鹼黃鵪菜
江亞菊
江孜香青
繭衣香
龍蒿
裂葉蒿
林艾蒿
柳葉蒿
亮蒿
長花黃鵪菜
長白狗舌草
川黔黃鵪菜
川甘蒲公英
橙舌狗舌草
黃花小山菊
褐頭蒿
華北米蒿
遼東蒿
林周蒲公英
卵裂黃鵪菜
麗江蒲公英
糙毛黃鵪萊
川北黃鵪菜
齒裂黃鵪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