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屬

菊屬

菊屬(拉丁學名:Dendranthema (DC.) Des Moul.)英名:Florists Chrysanthemum,菊科的一屬。約100種,多可供觀賞,主要原產舊大陸亞熱帶及溫帶地區。栽培種的頭狀花序較野生種大得多。該屬多數植物葉芳香,互生。頭狀花序上盤花和邊花同時存在或缺邊花。受人喜愛的觀賞植物如紅花除蟲菊(C. coccineum)、木茼蒿(C. frutescens)、菊(C. morifolium)、小白菊(C. parthenium)、珍珠菊(C. segetum)、沙斯塔雛菊(大濱菊〔C. maximum〕的雜交種)、C. balsamita、C. vulgare等。小白菊除藥用外,和紅花除蟲菊均可用制殺蟲劑。屬模式種:Dendranthema indicum (L.) Des Moul.

基本信息

本屬描述

菊屬之菊花菊屬之菊花

多年生草本。葉不分裂或一回或二回掌狀或羽狀分裂。頭狀花序異型,單生莖頂,或少數或較多在莖枝頂端排成傘房或復傘房花序。邊緣花雌性,舌狀,1層(在栽培品種中多層),中央盤花兩性管狀。總苞淺碟狀,極少為鍾狀。總苞片4~5層,邊緣白色、褐色或黑褐或棕黑色膜質或中外層苞片葉質化而邊緣羽狀淺裂或半裂。花托突起,半球形,或圓錐狀,無托毛。舌狀花黃色、白色或紅色,舌片長或短,短可至1.5毫米而長可到2.5厘米長或更長。管狀花全部黃色,頂端5齒裂。花柱分枝線形,頂端截形。花葯基部鈍,頂端附片披針狀卵形或長橢圓形。全部瘦果同形,近圓柱狀而向下部收窄,有5-8條縱脈紋,無冠狀冠毛。

基本內容

別名:菊花、秋菊、九華、黃花、帝女花。《本草綱目》中又稱為節華、日精、金蕊。 拉丁文:Dendranthema morifolium(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英名:Florists Chrysanthemum

生長環境

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涼爽、較耐寒,生長適溫18~21℃,地下根莖耐旱,最忌積澇,喜地勢高、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在微酸性至微鹼性土壤中皆能生長。而以pH6.2~6.7最好。為短日照植物,在每天14.5小時的長日照下進行營養生長,每天12小時以上的黑暗與10℃的夜溫適於花芽發育。

本屬物種 生長環境
銀背菊 生於山坡岩石上,海拔1440~2140米。
小紅菊 生於草原、山坡林緣、灌叢及河灘與溝邊。蘇聯、朝鮮也有分布。
異色菊 生於山坡。
擬亞菊 生於山坡,海拔940~2600米。
黃花小山菊 生於山坡草甸,海拔1400~3850米。
野菊 生於山坡草地、灌叢、河邊水濕地、濱海鹽漬地、田邊及路旁。
甘菊 生山坡、岩石上、河谷、河岸、荒地及黃土丘陵地,海拔630~2800米。
細葉菊 生於山坡、湖邊和沙丘上,海拔1250米。
蒙菊 生於石質山坡,海拔1500~2500米。
楔葉菊 生於草原,海拔1400~1720米。
小山菊 生於草甸,海拔1800~3000米。
委陵菊 於低山丘陵地。
菱葉菊 生於山坡。
毛華菊 生於低山山坡及丘陵地,海拔340~1500米。
紫花野菊 生於草原及林間草地、林下和溪邊,海拔850~1800米。

地理分布

本屬約近30餘種,主要分布中國以及日本、朝鮮、蘇聯。中國有17種。

菊屬菊屬

如野黃菊中國均有分布,紫野菊分布在華東、華北及東北地區,毛華菊分布在華中,甘菊多分布於東北及華北, 小紅菊多分布於華北及東北,菊花腦產於南京。菊花品種遍布全國各城鎮與農村,尤以北京、 南京、上海、杭州、青島、天津、開封、武漢、成都、長沙、湘潭、西安、瀋陽、廣州、中山市小 欖鎮等為盛。 8世紀前後,作為觀賞的菊花由中國傳至日本,被推崇為日本國微的圖樣

下級分類

苞葉組 Sect. Chlorochlamys Shih
銀背菊 Dendranthema argyrophyllum (Ling) Ling et Shih 蒙菊 Dendranthema mongolicum (Ling) Tzvel.
菊組 Sect. Dendranthema 擬亞菊系 Ser. Glabriuscula Shih 異色菊 Dendranthema dichrum Shih 擬亞菊 Dendranthema glabriusculum (W. W. Smith) Shih
野菊系 Ser. Indica Tzvel. 小紅菊 Dendranthema chanetii (Levl.) Shih 野菊 Dendranthema indicum (L.) Des Moul. 菊花 Dendranthema morifolium (Ramat.) Tzvel. 楔葉菊 Dendranthema naktongense (Nakai) Tzvel. 菱葉菊 Dendranthema rhombifolium Ling et Shih Bull. 毛華菊 Dendranthema vestitum (Hemsl.) Ling
甘菊系 Ser. Lavandulifolia Shih 阿里山菊 Dendranthema arisanense (Hayata) Ling et Shih 甘菊 Dendranthema lavandulifolium (Fisch. ex Trautv.) Ling & Shih 委陵菊 Dendranthema potentilloides (Hand.-Mazz.) Shih
山菊系 Ser. Oreastra Shih 黃花小山菊 Dendranthema hypargyrum (Diels) Ling et Shih 小山菊 Dendranthema oreastrum (Hance) Ling
紅花系 Ser. Zaivadskiana Tzvel. 細葉菊 Dendranthema maximowiczii (Komar.) Tzvel. 紫花野菊 Dendranthema zawadskii (Herb.) Tzvel.

繁殖方法

可用分根繁殖和扦插繁殖,扦插繁殖生長勢強,抗病性強,產量高,故目前生產上常用。

⑴分根繁殖秋季收菊花後,選留健壯植株的根蔸,上蓋糞土保暖越冬,翌年3~4月,扒開烘土,並澆稀糞水,促進萌枝迅速生長。4~5月,待苗高15~25厘米時,選擇陰天,將根挖起;分株,選擇粗壯和鬚根多的種苗,斬掉菊苗頭,留下約20厘米長,按行距40厘米,株距30厘米,開6~10厘米深的穴,每穴栽一株。栽後復土壓實,並及時澆水。

⑵扦插繁殖4~5月進行,選粗壯、無病蟲害的新枝作插條,截成10~12厘米長,摘除下部葉片,插條下端切成斜面,切口蘸上黃泥漿,按株行距8厘米×15厘米插入苗床,入土深度為插條的1/2~2/3,隨剪隨插。插時苗床不宜過濕,否則易死苗,最適宜插條生根的溫度為15~18℃,插苗後,最好在上面蓋1層稻草,並搭好蔭棚,保持一定濕度,約20天就可生根,30~35天后,苗高20厘米時,即可移栽大田,方法同分株繁殖法。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旱地和稻田均可種植。但宜選擇陽光充足、排水良好、肥沃的砂壤土種植,pH6~8,忌連作,低洼積水地不宜種植。每畝施入農家肥4000千克,過磷酸鈣50千克,豆餅40千克作基肥,深翻30厘米,耙細整平,作成1.2~1.5米的高畦。供扦插用的苗床,應選地勢平坦、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並搭好前擁,以備遮蔭。

田間管理

⑴中耕除草

菊花緩苗後,以中耕除草為主,稍深鋤,使表土乾松,底下稍濕潤根向下扎,並控制水肥,使地上部生長緩慢,俗稱“蹲苗”。人伏後根部已發達,宜淺鋤,以免傷根。

⑵追肥

菊花吸肥力強,需肥量大,一般追肥2~3次,第一次在打頂時結合培土進行,每畝施稀人糞尿1000千克;第二次在現蕾前,每畝施人人糞尿2000千克,配加過磷酸鈣15千克,以利多開花,開大花。也可用2%過磷酸鈣水溶液進行根外追肥。

⑶排灌

緩苗後要少澆水,6月下旬後天旱要多澆水,尤其是孕蕾期前後,一定要保證有充足的水分;追肥後也要及時澆水。雨季應及時排除田間積水。

⑷打頂、培土在生長中,一般要打頂1~3次,促使多分枝,具體時間和次數據生長情況而定。一般第一次在6月初,打去10厘米,留30厘米高,第二次在6月底,第三次不得遲於7月下旬。第一次打頂後,結合中耕除草,在根際培土15~18厘米,增強根系,以防止倒伏。

病蟲防治

⑴斑枯病又名葉枯病。4月中、下旬始發,為害葉片。防治方法:收花後,割去地上都植株,集中燒毀;發病初期,摘除病葉,並交替噴施1∶1∶lbo倍液波爾多液和50%托市津1000倍液。

⑵枯萎病6月上旬至7月上旬始發,開花後發病嚴重,為害全株並爛根。防治方法:選無病老根留種;輪作;作高畦,開深溝,降低濕度;拔除病株,並在病穴撒石灰粉或用50%多菌靈1000倍液澆灌。

⑶霜霉病 3月始發,二次發病在10月,多雨時發病嚴重,為害地上部。防治方法:種苗用40%疫霜靈300~400倍液浸10分鐘後栽種;發病期用40%疫霜靈200倍液或50%瑞毒黴素500倍液噴治。

種間雜交

菊花較其它栽培植物有明顯的不同,許多栽培植物都能在野生種中找到相似種,而菊花作為單獨的一個種,在自然界卻找不到直接的野生種,這就給世人留下了一個難解的千古謎團。經過科學家不懈的努力,菊花起源問題雖尚無定論但初步有了一些眉目。

學界普遍認為菊花(Chrysanthemum×morifoliumRamat.)是“栽培雜種複合體”,即現在的菊花是菊屬家族下面的不同野生種經天然種間雜交,然後人們在長期的種植過程中選擇保留了一些特殊的類型,精心培養而成的。也就是說菊花的老祖宗只是一些不起眼的野花,這些野花是菊科菊屬家族下面的不同物種,研究表明主要是毛華菊、野菊、紫花野菊、甘菊等菊屬植物,它們在天然狀態下經過種間雜交,然後又經過千年的人工選育,逐漸形成今日千變萬化的菊花。天然雜交是菊花起源的起始點,精心的培育和日積月累的人工選擇在菊花的形成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藥用品種

藥用的共有11種:

1、菊花D.morifolium (Ramat.) Tzvel.

原產中國,世界各地廣泛栽培。已培育出1千多園藝用菊花品種。中國的藥用菊花有著名的地道藥材貢菊、杭菊、滁菊、亳菊等,經過多次產地調查和栽培觀察,整理出中國藥用菊花栽培變種9個。

花序:甘、苦、涼;疏風清熱,明目解毒,平肝。根:利水。

貢菊D.morifolium`Gongju´;nom.ined.

主產安徽歙縣,栽培于海拔200~600m的向陽山坡。該變種是著名地道藥材貢菊的唯一品種,頭狀花序平均直徑4.62cm,舌狀花白色,約15層,內外層比為0.53,管狀花無或少。貢菊茶藥均宜。

湖菊(又稱軟桿)D.morifolium‘Huju’nom,ined.

主產浙江桐鄉市,栽培於杭嘉湖平原,現湖北、江蘇部分地區有引種。湖菊是著名地道藥材杭白菊中的優良品種,頭狀花序平均直徑4.82cm,舌狀花白色,7~8層,內外層比為1.0,管狀花盤平均直徑1.51cm。湖菊茶藥均宜。

小白菊(又稱小洋菊,硬桿)D.morifolium‘Xiaobaiju’nom.ined.

主產浙江桐鄉市,栽培於杭嘉湖平原。小白菊是杭白菊的原始品種之一,頭狀花序平均直徑4.84cm,舌狀花白色,約5層,內外層比為0.95,管狀花盤平均直徑1.20cm。小白菊茶藥兼宜。

大白菊(又稱大洋菊,洋菊花)D.morifolum‘Dabaiju’nom.ined.

主產浙江桐鄉市,栽培於杭嘉湖平原。大白菊是杭白菊藥材的品種之一,習慣及現代研究均認為質量次於湖菊和小白菊,頭狀花序平均直徑5.80cm,舌狀花白色,7~9層,內外層比0.95,管狀花盤平均直徑1.60cm。大白菊可藥可茶。

小黃菊D.morifolium‘Xiaohuangju’nom.ined.

主產浙江海寧、桐鄉等地,栽培於杭嘉湖平原。江蘇射陽等地引種較多。小黃菊是中藥杭黃菊的最主要品種,以前還有大黃菊,現已失種。小黃菊頭狀花序平均直徑4.38cm,舌狀花黃色,約5層,內外層比0.97,管狀花盤平均直徑1.01cm。小黃菊主要作為藥用。

滁菊(又稱“全菊”)D.morifolium‘Chuju’nom.ined.

主產安徽全椒,栽培於江淮之間的丘陵地帶。該栽培變種是著名的地道藥材滁菊的唯一品種,頭狀花序平均直徑5.42cm,舌狀花白色,7~8層,內外層比0.65,管狀花盤平均直徑1.57cm。滁菊主要作為藥用,亦可茶飲。

亳菊(又稱濟菊,嘉菊,小懷菊,祁菊)D.morifolium‘Boju’nom.ined.

主產於安徽亳州,栽培於淮北平原。是地道的藥材亳菊的優良品種。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栽培的藥用菊花也均為此栽培變種,因產地不同,有不同的名稱,如河南武陟等地栽培的稱“小懷菊”;山東嘉祥栽培的稱“濟菊”或“嘉菊”;河北安國栽培的稱“祁菊”。亳菊頭狀花序平均直徑4.21cm,舌狀花微黃至白色,約10層,內外層比0.93,管狀花盤平均直徑0.78cm。亳菊以藥用為主。

大馬牙D.morifolium‘Damaya’nom.ined.

主產於安徽亳州,其它地區有零星引種,栽培於淮北平原。大馬牙頭狀花序平均直徑7.25cm,舌狀花白色,約8層,內外層比0.92,管狀花盤平均直徑1.62cm。大馬牙作為藥用,是藥材亳菊較次的品種。

大懷菊D.morifolium ‘Dahuaiju’nom.ined.

主產河南武陟,栽培於平原地區,是藥材懷菊的原始品種之一,頭狀花序平均直徑5.52cm,舌狀花淡黃色,盛開後變白,約5層,內外層比0.92,管狀花盤平均直徑1.93cm。

2、野菊D.indicum(L.)Des Moul.

廣布東北、華北、華中、華南、華東及西南各地,生於山坡、田邊、路旁等地。

花序:苦、辛、涼;清熱解毒,疏肝明目,降血壓。根、全草:苦、辛、涼;清熱解毒。

神農架香菊D.indicum(L.)Des Moul.var.aromaticum Q.H.Liu et S.F.Zhangtd,

產湖北神農架,生於海拔2400~2800m的山坡,路邊草叢中。

全草:苦、辛、涼;清熱解毒。

3、甘菊D.lavandulifolium(Fisch.ex Frautv.)Ling et Shih產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青海、新疆、江西、安徽、江蘇、浙江、四川、湖北、雲南。生山坡、河谷、荒地,海拔630~2800m。

花序:苦、辛、涼;清熱解毒,涼血降壓。根、全草:用於咳嗽痰喘。

甘野菊D.lavandulifolium(Fisch.ex Frautv.) Ling et Shih var.seticuspe(Maxim.)Shiht

產東北、河北、陝西、甘肅、湖北、湖南、江西、四川、雲南,生於偏潮濕地區。

花序:苦、微辛、涼;清熱解毒,平肝。根、全草:苦、辛、涼;清熱解毒。

毛葉甘菊D.lavandulifolium(Fisch,ex Frautv.)Ling et Shih var.tomentellum(Hand.-Mazz.)Ling et Shih

產雲南,生於山坡路旁。

花序:苦、辛、涼;清熱解毒,平肝。全草:發散風寒,祛風利濕,清肝明目。

4、毛華菊D.vestitum(Hemsl.)Ling

產安徽、河南、湖北,生於山坡,海拔340~1700m。

花序:清熱解毒,清肝明目。全草:用於皮膚瘙癢。

5、紫花野菊D.zawadskii(Herb.)Tzvel.v

產東北、華北、陝西、甘肅、安徽、浙江,生於草原、林下、岩邊,海拔850~1800m。

花序、葉:清熱解毒,降血壓。

6、菊花腦D.nankingense(Hand.-Mazz)X.D.Cuivo

產安徽、江蘇、上海,栽培。

嫩莖葉:清熱解毒、明目;亦作蔬菜食用。

7、白花山菊D.albiflorum D.Q.Wang et S.J.Liu nom.ined.

產安徽,生於山坡,海拔200m。是一種新發現的開白花野生菊屬種類,頭狀花序直徑3~3.5cm,大於野菊(1.5~2.5cm)和甘菊(1~1.5cm)。

花序:甘、苦、涼;清熱解毒,疏風明目。全草:苦、辛、涼;清熱解毒。

8、蒙菊D.mongolicum(Ling)Tzvel.

產內蒙古、山西,生於石質山坡,海拔1500~2500m。

花序:清熱解毒。

9、楔葉菊D.naktongense(Nakai)Tzvel.vo

產東北、內蒙古、河北,生於草原,海拔1400~1720m。

花序:清熱解毒。

10、委陵菊D.potentilloides(Hand.-Mazz.)Shihsn

花序:祛風明目,清熱解毒。

11、小紅菊D.chanetii(Levl.)Shihs

產東北、華北、山東、陝西、甘肅、青海,生於草原、山坡、林緣、灌叢及河灘等處。

花序:清熱解毒,消腫。

主要價值

藥用

性味:甘苦,涼。①《本經》:味苦,平。②《別錄》:甘,無毒。③《天寶單方圖》:白菊:味辛,平,無毒。④《隨息居飲食譜》:甘,涼。

歸經:入肺、肝經。

功能主治:疏風,清熱,明目,解毒。治頭痛,眩暈,目赤,心胸煩熱,疔瘡,腫毒。

①《本經》:主諸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濕痹,利血氣。

②《別錄》:療腰痛去來陶陶,除胸中煩熱,安腸胃,利五脈,調四肢。

③陶弘景:白菊:主風眩。

④《藥性論》:能治熱頭風鏇倒地,腦骨疼痛,身上諸風令消散。

⑤《日華子本草》:利血脈,治四肢游風,心煩,胸膈壅悶,並癰毒,頭痛;作枕明目。

⑥《珍珠囊》:養目血。

⑦《用藥心法》:去翳膜,明目。

⑧王好古:主肝氣不足。

⑨《綱目拾遺》:專入陽分。治諸風頭眩,解酒毒疔腫。黃茶菊:明目祛風,搜肝氣,治頭暈目眩,益血潤容,入血分;白茶菊:通肺氣,止咳逆,清三焦鬱火,療肌熱,入氣分。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泡茶或入丸、散。

食用

食用菊花的歷史十分悠久,早在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就有“朝飲木蘭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吟詠。菊花氣味芬芳,可烹製出多種美味佳肴。

飲用

杭白菊為菊科植物菊,杭白菊內含菊甙、胺基酸、黃酮類及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中華醫學研究表明,杭白菊具有養肝明目、清心、補腎、健脾和胃、潤喉、生津,以及調整血脂等功效。常飲本品,春暖去濕、夏暑解渴、秋日解燥、冬季清火。更能美容養顏、補血提神,以增強生命之活力,使人延緩衰老,更能使老年人延年益壽,是一種高效超值之保健飲品。杭白菊泡茶飲用,具有以下功效:

⒈對中樞神經有鎮靜作用;

⒉有解熱作用;

⒊增強毛細血管抵抗力、擴張冠狀動脈作用;

⒋有抑菌作用,菊花水煎劑及水浸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變形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霍亂弧菌、乙型溶血型鏈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人型結核菌及流感病毒(PR3株)均有抑制作用。

觀賞

菊花為園林套用中的重要花卉之一,廣泛用於花壇、地被、盆花和切花等。被山西省太原市作為市花。菊花除具有觀賞價值外,還是一種實用植物。實用菊包括食用菊、茶用菊和藥用菊等。

植物文化

菊花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在中國源遠流長的養菊、賞菊、品菊、詠菊、畫菊的傳統中,菊花不斷的融入文化與生活的內容,從而形成了一種與菊花相關的文化現象和以菊花為中心的文化體系。菊花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其重要的地位與價值,因此,全面、系統地研究中國傳統菊花文化意義深遠。

菊目百科(一)

菊目為顯花植物的一目,僅菊科一科,是顯花植物最大的科。分部廣布全世界,熱帶較少。
暗陳蒿
艾葉
艾蒿
矮蒿
矮沙蒿
暗綠蒿
矮叢光蒿
阿里山菊
阿壩蒿
阿爾泰香葉蒿
阿克塞蒿
矮叢蒿
矮小矢車菊
阿爾泰蒲公英
矮生黃鵪菜
矮亞菊
阿爾泰蓍
白舌紫菀
白背紫菀
扁毛紫菀
百日菊
白雪銀鱗紫菀
半邊蓮
薄葉薺尼
白鐘花
北疆風鈴草
薄葉雞蛋參
薄葉薺苨
半邊蓮屬
白參
北方沙參
白葉蒿
波密蒿
白莎蒿
濱海牡蒿
濱艾
白毛多花蒿
班瑪蒿
北艾
白苞蒿
巴爾古津蒿
渤海濱南牡蒿
白山蒿
斑葉蒲公英
白緣蒲公英
白花匹菊
白花蒲公英
白花珀菊
閉花兔兒風
邊地兔兒風
薄葉翅膜菊
白背兔兒風
察瓦龍紫菀
雛菊
翠菊
長梗紫菀
長毛三脈紫菀
長毛小舌紫菀
長葉紫菀
長圓葉褐毛紫菀
匙葉巴塘紫菀
川西藍鐘花
刺毛風鈴草
藏滇風鈴草
長花藍鐘花
長花黨參
川鄂黨參
長葉黨參
抽葶黨參
長葉沙參
長果牧根草
藏南黨參
長白沙參
藏南金錢豹
藏南風鈴草
長葉輪鍾草
草海桐屬
川西沙參
刺種莕菜
草海桐
纏繞黨參
臭黨參
長柱風鈴草
長柱沙參
川藏沙參
朝鮮艾
川藏蒿
藏東蒿
齒裂華西蒿
藏旱蒿
垂葉蒿
粗莖蒿
齒裂垂葉蒿
藏腺毛蒿
藏龍蒿
昌都蒿
叉枝蒿
藏白蒿
藏沙蒿
長梗米蒿
川南蒿
川西腺毛蒿
側蒿
錯那蒿
藏岩蒿
察隅蒿
藏北艾
朝鮮蒲公英
叉枝黃鵪菜
川西黃鵪菜

蒼葉蒲公英
策勒蒲公英
糙毛黃鵪菜
藏匹菊
糙葉矢車菊
蔥嶺蒲公英
除蟲菊
長錐蒲公英
長角蒲公英
長裂黃鵪菜
垂頭蒲公英
蔥岑蒲公英
川西蒲公英
草原狗舌草
藏蒲公英
川西小黃菊
粗齒兔兒風
刺苞果
齒葉蓍
翅膜菊
川甘亞菊
車前兔兒風
糙毛翅膜菊
長穗兔兒風
長葉翅膜菊
刺苞果屬
長柄兔兒風
翅膜菊屬
翅莖香青
車前葉黃腺
香青
苞紫菀
大花紫菀
大埔紫菀
大葉小舌紫菀
單頭峨眉紫菀
德欽紫菀
等毛短舌紫菀
滇西北紫菀
短莖紫菀
短舌紫菀
多花麗江紫菀
黨參屬
東風菜屬
短花盤沙參
滇湎黨參
大花黨參
短毛藍鐘花
多歧沙參
大萼藍鐘花
短柄半邊蓮
大葉黨參
大萼黨參
多毛沙參
頂花半邊蓮
袋果草
大青山風鈴草
袋果草屬
大花卵葉半邊蓮
大理山梗菜
短萼紫錘草
大花金錢豹
大頭青蒿
東俄洛沙蒿
墊型蒿
大花大籽蒿
鈍裂蒿
滇東蒿
多花蒿
東北牡蒿
東亞櫛齒蒿
凍原白蒿
多頭蒿
大頭柔毛蒿
大花蒿
東北絲裂蒿
大籽蒿
東方蒿
滇南艾
東北蒲公英
多毛蒲公英
丹東蒲公英
堆葉蒲公英
短喙蒲公英
大頭蒲公英
多裂黃鵪菜
東天山蒲公英
多葶蒲公英
滇北蒲公英
多裂蒲公英
大刺蒲公英
東川黃鵪菜
單頭匹菊
頂戟黃鵪菜
短舌匹菊
大花藿香薊
多花亞菊
繸裂矢車菊
瀘定兔兒風
櫟葉亞菊
柳葉亞菊
蓮沱兔兒風
藍兔兒風
柳葉蓍
肋果薊
綠香青
硫黃淡黃香青
卵裂黃鶴菜
拉薩蒲公英
蓮座狗舌草

頂羽菊
短裂亞菊
多裂亞菊
滇北亞菊
短瓣蓍
短冠亞菊
頂羽菊屬
大頭兔兒風
多苞兔兒風
燈台兔兒風
單頭亞菊
單頭尼泊爾香青
淡黃香青
淡紅變型
大山香青
多莖香青
淡黃變型
蝶須屬
峨眉紫菀
峨眉紫錘草
鄂西沙參
二色黨參
峨眉蒿
二郎山蒿
二色蒲公英
鄂西黃鵪菜
婦奶參
粉綠蒲公英
緋紅蒲公英
反苞蒲公英
分枝兔兒風
狗舌紫菀
光葉三脈紫菀
廣西銅錘草
高山黨參
管鍾黨參
廣西山梗菜
管花黨參
光萼黨參
光葉黃鐘花
光藍鐘花
貢山黨參
光葉黨參
光莖藍鐘花
甘孜沙參
光萼藍鐘花
高山沙參
高原蒿
高山艾
甘青小蒿
甘青蒿
甘菊
甘新青蒿
甘肅蒿
甘菊毛葉
高嶺蒿
高山矮蒿
光沙蒿
貢山蒿
甘肅南牡蒿
甘肅黃鵪菜
狗舌草屬
光滑匹菊
光果蒲公英
狗舌草
寡毛變種
光黃鵪菜
光苞蒲公英
高山蓍
光苞亞菊
光葉兔兒風
灌木亞菊紅花
黑山紫菀
褐毛紫菀
湖南紫菀
橫斜紫菀
紅冠紫菀
厚棉紫菀
灰毛萎軟紫菀
灰毛紫菀
輝葉紫菀
灰毛風鈴草
花柱草屬
花柱草
湖北沙參
灰毛黨參
灰岩風鈴草
黃白花藍鐘花
灰毛藍鐘花
黃紫花藍鐘花
海南半邊蓮
華東杏葉沙參
褐苞蒿
灰毛艾蒿
黃毛蒿
紅足蒿
蒿屬
黃金蒿
黃花蒿
海南牡蒿
黑柔毛蒿
黃綠蒿
黑蒿
海州蒿
灰蓮蒿
華西蒿
杭愛龍蒿
華蒿
灰苞蒿
紅輪狗舌草
紅花除蟲菊
黃鵪菜
黃鵪萊
荒漠蒲公英
寒生蒲公英
紅角蒲公英
華蒲公英
紅果黃鵪菜
和田蒲公英
厚絨黃鵪菜
黑苞匹菊
灰葉匹菊
紅果蒲公英
黑柱蒲公英
灰果蒲公英
黃鵪菜屬
畫筆菊
褐苞蓍
紅背兔兒風
藿香薊
紅毛兔兒風
華南兔兒風
厚葉兔兒風
藿香薊屬
黃花亞菊
厚葉翅膜菊
黃花珀菊
畫筆菊屬
花蓮兔兒風
和尚菜屬
紅脈兔兒風
黃毛兔兒風
紅花木根香青
灰毛香青
黑鱗黃腺香青
紅指香青
金盞花
堅葉變種
堅葉三脈紫菀
堇舌紫菀
假半邊蓮
金銀蓮花
聚花風鈴草
聚葉沙參
金鐵鎖
雞蛋參
江南山梗菜
桔梗屬
絹毛藍鐘花
薺苨
鋸齒沙參
金錢豹屬
絹毛蒿
尖裂葉蒿
吉隆蒿
假球蒿
莢毛蒿
江孜蒿
鹼蓬
尖櫛齒葉蒿
菌陳蒿
絹毛旱蒿
菊屬
吉塘蒿
角冠黃鵪萊
絹毛黃鵪萊
芥葉蒲公英
角冠黃鵪菜
江浙狗舌草
絹毛黃鵪菜
戟葉黃鵪菜
尖角蒲公
繐裂矢車菊
尖齒狗舌草
角苞蒲公英
鹼黃鵪菜
江亞菊
江孜香青
繭衣香
龍蒿
裂葉蒿
林艾蒿
柳葉蒿
亮蒿
長花黃鵪菜
長白狗舌草
川黔黃鵪菜
川甘蒲公英
橙舌狗舌草
黃花小山菊
褐頭蒿
華北米蒿
遼東蒿
林周蒲公英
卵裂黃鵪菜
麗江蒲公英
糙毛黃鵪萊
川北黃鵪菜
齒裂黃鵪菜

菊科、菊屬植物

菊屬,菊科,廣義者200種,分布於歐洲、亞洲、非洲和美洲,中國國約50餘種,各省均產,草本或灌木狀,常有香氣;葉互生,形狀各式,由全緣至分裂;頭狀花序異性,放射狀;舌狀花雌性;盤花兩性,常結實;花序托禿裸;總苞片數列,緊貼;瘦果有明顯的縱肋或棱,頂冠以鱗片狀的冠狀冠毛或缺。本屬常又分成若干小屬,國產與引種的有亞菊屬、木茼蒿屬、短舌菊屬、菊屬、小白菊屬、濱菊屬、小黃菊屬等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