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蒿

龍蒿

龍蒿為中生—早中生高大雜類草。適合於濕潤、涼爽的氣候。對土壤要求不嚴,在砂礫質草甸土、棕漠土、栗鈣土等均可生長。龍蒿分布廣,在新疆常散生於平原綠洲和低山丘陵,多在農區渠邊出現。在內蒙古、東北的森林草原及草原帶的草甸草原、山地草原、山地灌叢中為較常見的伴生種,局部可成為亞優勢種或形成小群落,也散生於林緣、溝谷等地。

基本信息

簡介

龍蒿龍蒿

種別名: 狹葉青蒿狹葉(中國高等植物圖鑑),蛇蒿(蘭州植物通志),椒蒿(新疆),青蒿(新疆、甘肅),“伊舍根-沙里爾日”、“伊舍根-沙瓦格”(蒙語名)種下等級:b.Artemisia dracunculus L. var. changaica (Krasch.) Ling et Y. R. Ling; 種下等級:c.Artemisia dracunculus L. var. pamirica (C. Winkl.) Y. R. Ling et C. J. Humphries; Artemisia pamirica C. Winkl.; 種下等級:d.Artemisia dracunculus L. var. qinghaiensis Y. R. Ling

命名來源

龍蒿龍蒿

龍蒿(原變種)ArtemisiadracunculusLinn.var.dracunculus

來源:中國植物志第76(2)卷||菊科COMPOSITAE||龍蒿系Ser.1.DracunculusBess.||龍蒿(原變種)ArtemisiadracunculusLinn.var.dracunculus

135a.龍蒿(原變種)圖版25:1-5

ArtemisiadracunculusLinn.var.dracunculus

形態特徵

半灌木狀草本。根粗大或略細,木質,垂直;根狀莖粗,木質,直立或斜上長,直徑0.5-2厘米,常有短的地下莖。莖通常多數,成叢,高40-150(-200)厘米,褐色或綠色,有縱棱,下部木質,稍彎曲,分枝多,開展,斜向上;莖、枝初時微有短柔毛,後漸脫落。葉無柄,初時兩面微有短柔毛,後兩面無毛或近無毛,下部葉花期凋謝;中部葉線狀披針形或線形,長(1.5-) 3-7 (-10 )厘米,寬2-3毫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全緣;上部葉與苞片葉略短小,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0.5-3厘米,寬1-2毫米。頭狀花序多數,近球形、卵球形或近半球形,直徑2-2.5毫米,具短梗或近無梗,斜展或略下垂,基部有線形小苞葉,在莖的分枝上排成復總狀花序,並在莖上組成開展或略狹窄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層,外層總苞片略狹小,卵形,背面綠色,無毛,中、內層總苞片卵圓形或長卵形,邊緣寬膜質或全為膜質花序托小,凸起;雌花6-10朵,花冠狹管狀或稍呈狹圓錐狀,檐部具2(-3)裂齒,花柱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兩性花8-14朵,不孕育,花冠管狀,花葯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圓鈍,花柱短,上端棒狀,2裂,不叉開,退化子房小。瘦果倒卵形或橢圓狀倒卵形。花果期7-10月。

產地生境

產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北部)、山西(北部)、陝西(北部)、寧夏、甘肅、青海及新疆;東北、華北及新疆分布在海拔500-2 500米地區,甘肅、青海分布在海拔2 000-3800米地區,多生於乾山坡、草原、半荒漠草原、森林草原、林緣、田邊、路旁、乾河谷、河岸階地、亞高山草甸等地區,也見於鹽鹼灘附近,常成叢生長,局部地區成為植物群落的主要伴生種。為北溫帶及亞熱帶半荒漠與草原地區的廣布種;蒙古,阿富汗,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北部),克什米爾地區,錫金,蘇聯及歐洲東部、中部及西部和北美洲各國都有。模式標本采自蘇聯西伯利亞。

用途

含揮髮油,主要成分為醛類物質,還含少量生物鹼。青海民間入藥,治暑濕發熱、虛勞等。根有辣味,新疆民間取根研末,代替辣椒作調味品。牧區作牲畜飼料。

品種

經人工栽培後,最優良的品種通常稱為法國龍蒿(在德國則稱為德國龍蒿),以和劣等的俄國龍蒿作區分。

變種

寬裂龍蒿(變種)

與原變種區別在於本變種植株高大。葉寬大,橢圓狀披針形,寬3-6毫米,葉先端不分裂或間有3深裂或3淺裂。頭狀花序直徑3-4毫米,無梗或具極短梗。

產新疆;生於海拔800-2 500米的乾河谷、河岸階地、草原、路旁及田邊等地。蘇聯(中亞地區)也有。模式標本采自新疆。

新疆民間入藥用於治胸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

杭愛龍蒿(變種)

與原變種的區別在於本變種葉不分裂或側邊偶有1(-2)枚細小、狹線形的側裂片。頭狀花序直徑3-4毫米,近無梗,在莖上組成狹窄、總狀花序式的圓錐花序。

產寧夏、甘肅、青海、新疆北部。蒙古也有。模式標本采自蒙古西部杭愛山區。

青海龍蒿(變種)

與原變種區別在於本變種頭狀花序近球形或近半球形,直徑2-3毫米,下垂,具明顯梗,梗長2-5毫米,在莖上組成疏鬆、略狹窄的圓錐花序。

產青海東部與北部;分布在海拔2 500-3 500米地區的荒地、路旁。標式標本采自青海門源。

帕米爾蒿(變種)

與原變種區別在於本變種植株略小。莖、枝、葉初時被密絨毛,後漸稀疏。頭狀花序在莖上排成總狀花序或為狹窄而緊密的圓錐花序。

產青海、新疆(西部)及西藏(西部);生於海拔3000-3 400米地區的草甸草原或礫質坡地上。巴基斯坦(西部)、阿富汗及蘇聯(塔吉克共和國)也有。模式標本采自帕米爾地區。

生態特徵

龍蒿龍蒿

龍蒿為中生—早中生高大雜類草。適合於濕潤、涼爽的氣候。對土壤要求不嚴,在砂礫質草甸土、棕漠土、栗鈣土等均可生長。龍蒿分布廣,在新疆常散生於平原綠洲和低山丘陵,多在農區渠邊出現。在內蒙古、東北的森林草原及草原帶的草甸草原、山地草原、山地灌叢中為較常見的伴生種,局部可成為亞優勢種或形成小群落,也散生於林緣、溝谷等地。新疆常見於海拔1500—3400m的中山帶及山地河谷,河階地。在帕米爾高原也多見於由新疆亞菊(Ajaniafastigiata)、銀蒿(Artemisiaauslriaca)等組成山地荒漠草場上。在平原疏林草甸、河穀草甸常為伴生補或亞建群種。在伊犁海拔1400—2100m的地段作為建群種與溝羊茅(Festucasu–lcata),假梯牧草(Phleumphleoides)、新疆早熟禾(Poarela–xa)等組成草甸草場。龍蒿生活力強,生長速度快,要求水分條件高,在水分適中的土壤上生長很高大,不耐鹽鹼。一般4月中旬返青,7—8月開花,8—9月結實,9月下旬枯黃。

國外分布: 蒙古;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克什米爾;錫金;蘇聯;歐洲;北美洲。

國內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

食用價值

青綠時期的龍蒿各種家畜都不採食。秋季枯黃後,適口性才有所提高,驢樂食,羊少量採食。曬製成乾草各種家禽均可採食。冬季葉脫落,只殘留粗大的莖稈,幾無利用價值。龍蒿植株高大,個體產量高,青乾草養分含量豐富,粗蛋白質,無氮浸出物含量高,粗纖維較低。在閹牛瘤胃中48小時的消化率為62.20%。其化學成分如表71所示。味道鮮美可口,清炒最佳。

苦艾酒龍蒿扇貝 龍蒿奶油雞 龍蒿煎雞脯

相關品種

過去一些學者曾誤將本種定名為灰綠蒿A.glaucaauct.,nonPall.exWilld.,據蘇聯植物志(Poljak.Фл.СССР26:535.1961)載A.glaucaPall.exWilld.的葉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兩面密被星狀毛;產蒙古及蘇聯。另作者查閱印度植物志引證標本A.glaucaHook.f.Fl.Brit.Ind.3:322.1881,nonPall.exWilld.(存英國邱植物園標本館),發現該種非龍蒿的混用名,而是無毛牛尾蒿(變種)A.dubiaWall.exBess.var.subdigitata(Mattf.)Y.R.Ling的錯誤鑑定。

菊目百科(一)

菊目為顯花植物的一目,僅菊科一科,是顯花植物最大的科。分部廣布全世界,熱帶較少。
暗陳蒿
艾葉
艾蒿
矮蒿
矮沙蒿
暗綠蒿
矮叢光蒿
阿里山菊
阿壩蒿
阿爾泰香葉蒿
阿克塞蒿
矮叢蒿
矮小矢車菊
阿爾泰蒲公英
矮生黃鵪菜
矮亞菊
阿爾泰蓍
白舌紫菀
白背紫菀
扁毛紫菀
百日菊
白雪銀鱗紫菀
半邊蓮
薄葉薺尼
白鐘花
北疆風鈴草
薄葉雞蛋參
薄葉薺苨
半邊蓮屬
白參
北方沙參
白葉蒿
波密蒿
白莎蒿
濱海牡蒿
濱艾
白毛多花蒿
班瑪蒿
北艾
白苞蒿
巴爾古津蒿
渤海濱南牡蒿
白山蒿
斑葉蒲公英
白緣蒲公英
白花匹菊
白花蒲公英
白花珀菊
閉花兔兒風
邊地兔兒風
薄葉翅膜菊
白背兔兒風
察瓦龍紫菀
雛菊
翠菊
長梗紫菀
長毛三脈紫菀
長毛小舌紫菀
長葉紫菀
長圓葉褐毛紫菀
匙葉巴塘紫菀
川西藍鐘花
刺毛風鈴草
藏滇風鈴草
長花藍鐘花
長花黨參
川鄂黨參
長葉黨參
抽葶黨參
長葉沙參
長果牧根草
藏南黨參
長白沙參
藏南金錢豹
藏南風鈴草
長葉輪鍾草
草海桐屬
川西沙參
刺種莕菜
草海桐
纏繞黨參
臭黨參
長柱風鈴草
長柱沙參
川藏沙參
朝鮮艾
川藏蒿
藏東蒿
齒裂華西蒿
藏旱蒿
垂葉蒿
粗莖蒿
齒裂垂葉蒿
藏腺毛蒿
藏龍蒿
昌都蒿
叉枝蒿
藏白蒿
藏沙蒿
長梗米蒿
川南蒿
川西腺毛蒿
側蒿
錯那蒿
藏岩蒿
察隅蒿
藏北艾
朝鮮蒲公英
叉枝黃鵪菜
川西黃鵪菜

蒼葉蒲公英
策勒蒲公英
糙毛黃鵪菜
藏匹菊
糙葉矢車菊
蔥嶺蒲公英
除蟲菊
長錐蒲公英
長角蒲公英
長裂黃鵪菜
垂頭蒲公英
蔥岑蒲公英
川西蒲公英
草原狗舌草
藏蒲公英
川西小黃菊
粗齒兔兒風
刺苞果
齒葉蓍
翅膜菊
川甘亞菊
車前兔兒風
糙毛翅膜菊
長穗兔兒風
長葉翅膜菊
刺苞果屬
長柄兔兒風
翅膜菊屬
翅莖香青
車前葉黃腺
香青
苞紫菀
大花紫菀
大埔紫菀
大葉小舌紫菀
單頭峨眉紫菀
德欽紫菀
等毛短舌紫菀
滇西北紫菀
短莖紫菀
短舌紫菀
多花麗江紫菀
黨參屬
東風菜屬
短花盤沙參
滇湎黨參
大花黨參
短毛藍鐘花
多歧沙參
大萼藍鐘花
短柄半邊蓮
大葉黨參
大萼黨參
多毛沙參
頂花半邊蓮
袋果草
大青山風鈴草
袋果草屬
大花卵葉半邊蓮
大理山梗菜
短萼紫錘草
大花金錢豹
大頭青蒿
東俄洛沙蒿
墊型蒿
大花大籽蒿
鈍裂蒿
滇東蒿
多花蒿
東北牡蒿
東亞櫛齒蒿
凍原白蒿
多頭蒿
大頭柔毛蒿
大花蒿
東北絲裂蒿
大籽蒿
東方蒿
滇南艾
東北蒲公英
多毛蒲公英
丹東蒲公英
堆葉蒲公英
短喙蒲公英
大頭蒲公英
多裂黃鵪菜
東天山蒲公英
多葶蒲公英
滇北蒲公英
多裂蒲公英
大刺蒲公英
東川黃鵪菜
單頭匹菊
頂戟黃鵪菜
短舌匹菊
大花藿香薊
多花亞菊
繸裂矢車菊
瀘定兔兒風
櫟葉亞菊
柳葉亞菊
蓮沱兔兒風
藍兔兒風
柳葉蓍
肋果薊
綠香青
硫黃淡黃香青
卵裂黃鶴菜
拉薩蒲公英
蓮座狗舌草

頂羽菊
短裂亞菊
多裂亞菊
滇北亞菊
短瓣蓍
短冠亞菊
頂羽菊屬
大頭兔兒風
多苞兔兒風
燈台兔兒風
單頭亞菊
單頭尼泊爾香青
淡黃香青
淡紅變型
大山香青
多莖香青
淡黃變型
蝶須屬
峨眉紫菀
峨眉紫錘草
鄂西沙參
二色黨參
峨眉蒿
二郎山蒿
二色蒲公英
鄂西黃鵪菜
婦奶參
粉綠蒲公英
緋紅蒲公英
反苞蒲公英
分枝兔兒風
狗舌紫菀
光葉三脈紫菀
廣西銅錘草
高山黨參
管鍾黨參
廣西山梗菜
管花黨參
光萼黨參
光葉黃鐘花
光藍鐘花
貢山黨參
光葉黨參
光莖藍鐘花
甘孜沙參
光萼藍鐘花
高山沙參
高原蒿
高山艾
甘青小蒿
甘青蒿
甘菊
甘新青蒿
甘肅蒿
甘菊毛葉
高嶺蒿
高山矮蒿
光沙蒿
貢山蒿
甘肅南牡蒿
甘肅黃鵪菜
狗舌草屬
光滑匹菊
光果蒲公英
狗舌草
寡毛變種
光黃鵪菜
光苞蒲公英
高山蓍
光苞亞菊
光葉兔兒風
灌木亞菊紅花
黑山紫菀
褐毛紫菀
湖南紫菀
橫斜紫菀
紅冠紫菀
厚棉紫菀
灰毛萎軟紫菀
灰毛紫菀
輝葉紫菀
灰毛風鈴草
花柱草屬
花柱草
湖北沙參
灰毛黨參
灰岩風鈴草
黃白花藍鐘花
灰毛藍鐘花
黃紫花藍鐘花
海南半邊蓮
華東杏葉沙參
褐苞蒿
灰毛艾蒿
黃毛蒿
紅足蒿
蒿屬
黃金蒿
黃花蒿
海南牡蒿
黑柔毛蒿
黃綠蒿
黑蒿
海州蒿
灰蓮蒿
華西蒿
杭愛龍蒿
華蒿
灰苞蒿
紅輪狗舌草
紅花除蟲菊
黃鵪菜
黃鵪萊
荒漠蒲公英
寒生蒲公英
紅角蒲公英
華蒲公英
紅果黃鵪菜
和田蒲公英
厚絨黃鵪菜
黑苞匹菊
灰葉匹菊
紅果蒲公英
黑柱蒲公英
灰果蒲公英
黃鵪菜屬
畫筆菊
褐苞蓍
紅背兔兒風
藿香薊
紅毛兔兒風
華南兔兒風
厚葉兔兒風
藿香薊屬
黃花亞菊
厚葉翅膜菊
黃花珀菊
畫筆菊屬
花蓮兔兒風
和尚菜屬
紅脈兔兒風
黃毛兔兒風
紅花木根香青
灰毛香青
黑鱗黃腺香青
紅指香青
金盞花
堅葉變種
堅葉三脈紫菀
堇舌紫菀
假半邊蓮
金銀蓮花
聚花風鈴草
聚葉沙參
金鐵鎖
雞蛋參
江南山梗菜
桔梗屬
絹毛藍鐘花
薺苨
鋸齒沙參
金錢豹屬
絹毛蒿
尖裂葉蒿
吉隆蒿
假球蒿
莢毛蒿
江孜蒿
鹼蓬
尖櫛齒葉蒿
菌陳蒿
絹毛旱蒿
菊屬
吉塘蒿
角冠黃鵪萊
絹毛黃鵪萊
芥葉蒲公英
角冠黃鵪菜
江浙狗舌草
絹毛黃鵪菜
戟葉黃鵪菜
尖角蒲公
繐裂矢車菊
尖齒狗舌草
角苞蒲公英
鹼黃鵪菜
江亞菊
江孜香青
繭衣香
龍蒿
裂葉蒿
林艾蒿
柳葉蒿
亮蒿
長花黃鵪菜
長白狗舌草
川黔黃鵪菜
川甘蒲公英
橙舌狗舌草
黃花小山菊
褐頭蒿
華北米蒿
遼東蒿
林周蒲公英
卵裂黃鵪菜
麗江蒲公英
糙毛黃鵪萊
川北黃鵪菜
齒裂黃鵪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