瘰癧分枝桿菌感染

瘰癧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scrofulaceum),在自然界廣泛分布,組織培養在暗處可產生黃色素為其特點,在30℃及37℃ 2~3周在羅氏培養基上產生菌落,25℃以下不生長。若先在37℃培養3天再改在25℃培養可迅速生長,發病機制還不確切。臨床表現為外傷後10天至數月發生肉芽腫性結節也可呈類丹毒樣外觀。損害常為單發無全身症狀。抗酸桿菌培養及菌種鑑定可以診斷可自愈。抗生素及菌苗治療可加快痊癒。

基本信息

流行病學

瘰癧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scrofulaceum),在自然界廣泛分布,在溫暖潮濕、低pH、低溶解氧、高可溶性鋅和腐質酸的土壤和水環境中存在。沒有其他相關內容描述。

病因

瘰癧分枝桿菌感染(mycobacterium scrofulaceum infection)的病原菌瘰癧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scrofulaceum),在自然界廣泛分布,在溫暖潮濕、低pH、低溶解氧、高可溶性鋅和腐質酸的土壤和水環境中存在。組織培養在暗處可產生黃色素為其特點在30℃及37℃ 2~3周在羅氏培養基上產生菌落25℃以下不生長。若先在37℃培養3天再改在25℃培養可迅速生長,形成的菌落平滑濕潤有黃色膜遇光顏色不變,菌體較結核菌大,抗酸性也強,觸酶反應呈強陽性,煙酸試驗陰性。對磺胺、紅黴素等敏感,對異煙肼及PAS耐藥。

臨床表現

外傷後10天至數月發生肉芽腫性結節,也可呈類丹毒樣外觀僅有輕度疼痛,無其他自覺症狀。結節不超過幾厘米,可形成瘺管有膿液溢出,也可表面角化增生呈疣狀,1年內愈後而留有瘢痕。損害常為單發但若多處外傷亦可產生多發皮損。局部淋巴結可腫大,無全身症狀。

診斷

繼外傷之後發生的幾乎無自覺症狀的慢性肉芽腫可成瘺管或呈疣狀,局部淋巴結腫大,抗酸桿菌培養及菌種鑑定可以診斷。

鑑別診斷:
應與孢子絲菌病、疣狀皮膚結核異物肉芽腫等相鑑別。

檢查

真皮及皮下組織呈非特異性慢性炎症性肉芽腫改變浸潤細胞為組織細胞、成纖維細胞、漿細胞、中性粒細胞浸潤在真皮上層為瀰漫性,在中下層則圍繞皮膚附屬器周圍,有時雖可見到巨細胞樣上皮樣細胞卻無明顯的結核結構及乾酪樣變,組織切片抗酸染色可見抗酸桿菌。

治療

可自愈,用磺胺托嘧啶(磺胺甲氧嘧啶)鏈黴素、卡那黴素等有效的抗生素及菌苗治療可加快痊癒。

預後

可自愈。1年內愈後而留有瘢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