瘰癧性皮膚結核病

瘰癧性皮膚結核病(scrofular tuberculoderm)又稱液化性皮膚結核(colliquative tuberculoderm)是結核桿菌所致的、最常見的皮膚結核病變之一常伴有其他組織或器官的結核病,其中以淋巴結結核、骨和關節結核最多見好發於頸部、腋下、上胸部、腹股溝等處。原發性的瘰癧性皮膚結核病又稱結核性樹膠狀樣腫(tuberculous gumma),由血源性播散而來,結節常位於四肢,不與腺體、骨或其他組織相連線。病變特點是:初起表現為無痛性結節,逐漸發展形成潰瘍或瘺管,有稀薄膿液排出。該病病程緩慢,可遷延不愈,形成慢性感染。

基本信息


流行病學

1.病原菌為結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抗酸染色陽性,主要分人、牛、鳥等型皮膚結核病多由人型引起,約占70~80%,少數為牛型引起。
2.傳染途徑自體感染為主,即由自身組織器官的結核病灶直接擴展或經淋巴管蔓延至皮膚而發病如肺結核、淋巴結核骨和關節結核等。
3.免疫類型以細胞免疫為主。結核桿菌抗原刺激機體的B淋巴細胞及T淋巴細胞,使人體獲得特異性免疫力,產生抗體及致敏淋巴細胞。後者可吞噬結核桿菌,並釋放一系列免疫效應因子吸引並激活巨噬細胞,增強其吞噬和溶菌作用,產生遲髮型過敏反應
4.易感者人體感染後是否發病與細菌侵入的途徑、數量毒力以及病人的生理狀態(年齡、性別營養內分泌等)和免疫功能密切相關。本病在25歲以下的兒童和青少年中發病較多。
近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防癆、抗癆工作的廣泛開展,特別是卡介苗的預防接種,兒童和青年的原發性感染逐漸減少,老年人因身體功能處於退行性變化,故相關性疾病增加特異性免疫功能逐漸減退皮膚的免疫系統及T細胞依賴的免疫反應均隨年齡增長而降低,所以繼發性結核的老年化的特點日趨明顯。

病因

繼發於自身的淋巴結核或骨關節結核。結核桿菌由感染病灶直接擴展,或經血行淋巴管蔓延至皮膚組織引起皮膚結核。

發病機制

結核桿菌初次侵入機體後被中性粒細胞及巨噬細胞吞噬。但由於巨噬細胞未被激活,溶菌力弱,使細胞內的病菌不能被消滅並繼續繁殖,而引起細胞浸潤,形成慢性肉芽腫。同時細菌抗原分別刺激B細胞及T淋巴細胞,使人體獲得特異性免疫力,產生了抗體及致敏淋巴細胞。因細菌多潛藏於細胞內,故體液免疫作用不強。當致敏的T淋巴細胞再次與結核桿菌或含有結核桿菌的吞噬細胞接觸時便釋放出一系列免疫效應因子吸引並激活巨噬細胞增強其吞噬和溶菌作用,使它們本身轉化為巨噬細胞和上皮樣細胞,在組織形態上形成結節。
所以在組織病理上早期為非特異性炎症反應,主要為中性粒細胞有淋巴細胞浸潤,並可找到結核桿菌。損害較成熟時,可見結核性肉芽腫改變,由多核巨細胞和上皮樣細胞組成,中央是乾酪樣壞死,外圍有淋巴細胞浸潤,有時繞以堅實的結締組織。病灶處膠原和彈性纖維皆毀壞,較少見到血管和淋巴管,但在邊緣處可見有許多新生的血管和淋巴管。表皮初起時無變化,以後出現繼發性萎縮。

臨床表現

瘰癧性皮膚結核好發於頸部其次是腋下、腹股溝和上胸部等處。
1.皮下無痛性結節初起為黃豆大小的皮下結節,邊界清楚、質硬、無痛可自由活動結節患麵皮膚正常。
2.結節粘連,乾酪樣壞死數月後結節增多、增大,與皮膚粘連,呈深紅色,並逐漸軟化產生乾酪樣壞死。
3.潰瘍及瘺管形成結節穿破潰爛後,乾酪樣物質和稀薄膿液排出形成潰瘍。
潰瘍底大、口小,為狹長形或橢圓形,基底部不平呈蒼白色有鬆弛的柔軟或微帶堅實的肉芽組織其上之痂常薄而具韌性,呈紅色或褐色。其邊緣為潛行性常不變色,有時因瘺管內膿袋膨脹而變成紅色或紫色。
4.不規則的帶狀瘢痕損害不斷發生,有的已愈,有的剛發,常排列成帶狀分布的多形損害。瘢痕亦呈帶狀、不規則形束狀形或橋形,高低不平(圖1)。

診斷

瘰癧性皮膚結核病瘰癧性皮膚結核病

1.病史有器官或組織的結核病感染史。
2.典型的臨床症狀帶狀分布的結節、潰瘍、瘺管和不規則的束狀瘢痕。
3.實驗室檢查結核菌素試驗呈強陽性反應。

鑑別診斷:
1.梅毒瘤好發於前額、頭皮及小腿部發展迅速很快破潰,常僅一個規則而整齊,如系潰瘍則有鑿緣,邊緣堅實。與淋巴無關梅毒血清試驗陽性,常為成人,有冶遊史和性病史者。
2.放線菌病主要位於下頜角部位,甚至可波及下頜骨,有多數瘺管而無束狀瘢痕,其分泌物的膿液中有硫磺色顆粒鏡檢可找到放線菌。
3.孢子絲菌病發展較快,損害較淺,常沿淋巴管分布可以活組織檢查、黴菌培養及治療試驗來鑑別。
4.慢性潰瘍性膿皮病起病急,常位於頭皮腋窩、腹股溝及小腿等處。局部淋巴結炎極少見若有淋巴結炎時則炎性較明顯,較痛潰瘍有較多之膿液分泌,潰瘍周圍可見散在小膿皰。

檢查

實驗室檢查:
1.結核菌素試驗可測定機體對結核菌的免疫力。陽性反應提示有過結核菌感染,或已建立免疫力;強陽性反應提示體內有活動性結核病灶。
2.塗片鏡檢取皮損處膿液或乾酪樣壞死物直接塗片,查找結核桿菌。

其它輔助檢查:
X線透視或攝片有助於發現肺結核或其他器官的結核病灶。

治療

1.伴發病或間發感染的治療。
2.全身藥物治療本病主要使用抗結核藥物治療,效果一般較好
(1)異煙肼:可單獨套用不良反應少見,國內報導僅為2.4%主要為眩暈、周圍神經炎、失眠、不安,少數有皮疹、發熱。有肝、腎功能障礙者應慎用或忌用。
(2)異煙肼:對皮膚結核效果好,一般2~6個月皮損消失少數病人需6個月以上為鞏固療效,預防復發在皮損消退後宜繼續治療2個月。但不良反應大。
(3)鏈黴素:對皮膚結核治療有效,有抑制結核桿菌繁殖及毒素產生的作用,高濃度時(>0.4µg/ml)有殺菌作用。但不能滲透到細胞內,因此對細胞內菌體作用很小。不良反應有眩暈、聽力減退、口周麻木、過敏性皮疹等。
(4)對氨基水楊酸:為輔助用藥,常與其他抗結核藥物合用,對瘰癧性皮膚結核有良效。不良反應較異煙肼鏈黴素多,主要為胃腸道反應,以及過敏性哮喘皮疹發熱等。
(5)利福平:一線抗癆藥。本藥可進入細胞內,作用於吞噬細胞內的結核桿菌,對生長繁殖中和代謝低落的結核桿菌均有作用。少數病倒可有食慾減退、噁心、嘔吐或腹瀉等胃腸道症狀,偶可出現一過性血清轉氨酶增高和血小板減少,故肝膽疾病者忌用。
(6)利福定:作用與利福平相似,但肝毒性小。
(7)乙胺丁醇:對生長繁殖的結核桿菌起抑制作用,對耐異煙肼、鏈黴素或對氨基水楊酸的菌株均有抑菌作用。最主要的不良反應為球後視神經炎,表現為視力減退、中心盲點或綠色視覺喪失,多發生在治療2個月後,停藥後可逐漸恢復。
(8)吡嗪醯胺:能殺滅細胞內代謝的結核桿菌。不良反應較多,主要為肝臟損害,偶可引起寒戰、發熱、血液尿酸增加和關節疼痛。
(9)乙硫異煙胺:對耐異煙肼鏈黴素和對氨基水楊酸的人型結核桿菌有抑菌作用。半數病例發生胃腸道反應,表現為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腹瀉、口帶金屬味等;有時發生精神抑鬱痤瘡、皮膚色素沉著、周圍神經炎、驚厥等;可引起血清轉氨酶增高。
(10)環絲氨酸:其抑菌作用僅為異煙肼的四分之一,對耐異煙肼和鏈黴素的菌株有抑制作用。不良反應有頭暈、嗜睡精神抑鬱、驚厥等中樞神經系統的毒性作用
(11)中藥治療:消瘰癧片2次/d,9g/次;夏枯草膏,2次/d,15g/次。
3.局部治療
(1)對面積較小的皮損,手術切除病灶或清除瘺管。
(2)封閉治療:異煙肼注射液0.1~0.2g或鏈黴素0.2~0.4g加2%普魯卡因於病灶周圍皮下注射,4~6天1次。
4.支持性治療注意適當休息增加營養,提高機體抵抗力。

預後預防

預後:
該病病程緩慢,可多年不愈。大片的瘢痕組織攣縮後,可致受損的局部畸形,致相應組織運動障礙。

預防:
大力開展防癆宣傳,對有傳染性結核的病人及時隔離與治療。提高全民的健康意識,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合理營養,勞逸結合,加強鍛鍊,提高身體素質定期體格檢查,及早發現和治療結核病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