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分枝桿菌感染

偶然分枝桿菌感染(mycobacterium fortuitum infection)鶒的病原菌偶然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fortuitum)屬迅速生長的分枝桿菌抗酸染色陽性,革蘭及PAS染色陰性豚鼠接種不成功,小鼠足墊接種呈陽性。發病機制還不確切。臨床表現為三種損害,即瘰癧樣病變皮下膿腫和角膜潰瘍。通過分枝桿菌培養可以確診抗結核藥物的治療效果不肯定可自愈愈後呈稍凹陷的瘢痕。

基本信息

病因

偶然分枝桿菌感染(mycobacterium fortuitum infection)的病原菌偶然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fortuitum)屬迅速生長的分枝桿菌,在20~25℃、30℃及37℃時,2~4天能形成明顯的菌落,不產生色素,略顯灰色呈黏液性,觸酶反應強陽性,煙酸及中性紅試驗均陽性抗酸染色陽性,革蘭及PAS染色陰性,豚鼠接種不成功,小鼠足墊接種呈陽性。

臨床表現

常見以下三種損害即瘰癧樣病變、皮下膿腫和角膜潰瘍。
1.瘰癧樣病變 皮損與皮膚結核類似,不同之處在於本病頸部淋巴結迅速腫大,液化較早形成瘺管,可伴有發熱。病損局限,胸部X線檢查無異常,結核菌素試驗可呈弱陽性,培養可發現致病菌。
2.皮下膿腫 發生於臀部或三角肌的注射部位,也可由外傷後產生。膿腫深達真皮深層及皮下組織,可伴有淋巴結腫大,可以發生幾個結節性淋巴管炎。
3.角膜潰瘍 Turner在1905年曾報告一例由偶然分枝桿菌引起的角膜潰瘍

診斷

外傷及注射後發生的冷膿腫,但無其他結核病表現。局部淋巴結腫大。從組織或膿液中可查到抗酸菌但數量較少。通過培養可以確診。PPD-S和PPD-F反應陽性。與結核性冷膿腫不同之處在於骨部無原發病灶。

檢查

實驗室檢查:
瘰癧樣病變,結核菌素試驗可呈弱陽性,培養可發現致病菌。
其它輔助檢查:
胸部X線檢查無異常。組織病理:膿腫從真皮深層到皮下脂肪組織,周圍有明顯的成纖維細胞及上皮樣細胞浸潤,在此周圍有淋巴細胞及組織細胞浸潤。

治療

10個月後可自愈。愈後呈稍凹陷的瘢痕。抗結核藥物鶒的治療效果不肯定但可試用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頭孢噻肟、磺胺類藥及紅黴素等,也可試用凍乾卡介苗或培養菌製成的菌苗,也可外科切除或引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