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泉寺

溫泉寺

溫泉寺,位於湖北房縣,又稱湯泉寺。因寺內有溫泉而名。唐代興建,後多次修葺。

基本信息

一、湖北房縣溫泉寺

又稱湯泉寺。在房縣城關鎮東南12.5公里馬欄河南岸,背靠湯池溝口,因寺內有溫泉而名。

唐代興建,後多次修葺。清嘉慶間(1796-1820)重修。層樓聳翠,飛閣流丹,澄澈愈疾,為邑中名勝之一。現存建築面積218平方米,磚木結構。其中大殿,九脊四坡頂,面寬5間,進深3間,軒昂宏偉,古貌盎然。台亭,六角攢尖頂,上下兩層,高9米,俏拔卓立,凌雲欲飛。寺周山光林影,清池奔泉,幽麗多姿,遊人不絕。

二、遼寧本溪溫泉寺

概況

溫泉寺是著名的療養勝地,南距本溪水洞5公里,東臨太子河。溫泉寺泉水恆溫44℃,每日最大出水量470噸,屬硫酸鉀鈉型、含鈣離子、弱鹼性、弱放射性、低礦化度熱泉,對各類關節炎、風濕症、四肢麻木、神經炎及各類皮膚病等均有治療作用。

溫泉寺久負盛名。相傳,清太祖努而哈赤常來溫泉寺一帶打獵,他的獵犬染有疥瘡,百醫無效,偶爾跑到溫泉里"泡痒痒",不多日便毛皮一新,豁然病除。努而哈赤大悅,稱此泉為"狗兒湯",以致名聞天下。

溫泉寺環境幽雅,四面青山環繞。 依山傍水,空氣清新。春遊山花爛漫,夏賞荷花綠草,秋看楓葉染丹,冬觀滿樹銀花。一年四季,風光不同,景色各異。

歷史

明末清初,溫泉寺地區歸清河城管轄,因此,該地溫泉又稱清河泉、清河湯泉、清河溫泉。1626年,努爾哈赤來到溫泉寺療傷。從七月二十三日到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都是在溫泉寺度過,一邊療養治傷,一邊處理軍國大事。後因傷病惡化,乘舟順太子河直下,返回盛京(瀋陽),途中卒於盛京南靉雞堡。

溫泉寺為明末僧人廣慧,廣智所建,最初名為三官廟,因廟無碑,所以建廟具體年月已無法考證,又因寺旁有一泓溫泉,寺後有山嶺環護,又稱湯山寺,清初更其名為溫泉寺。溫泉寺創建之後,又經過多次修葺擴建,規模始大。第一次維修是在清初,由行僧廣慧、廣智“鳩工而重營之”,但詳情不得而知。

到了康熙年間,廣慧、廣智棲息廟中時,“泉則溫寺則滲”,可以想見廟宇逐漸頹敗之象。二僧雖“恆懷之”,但苦於財力不足,未能進行全面整修。二僧之徒輝元,廣募資金,從康熙十三年(1674年)開始修葺,到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工程告竣,前後歷時24年,溫泉寺經此大規模重修擴建,“金碧交錯,旌幢琳琅,獅座蓮台,莊嚴起敬”。建有山門三處,前殿天王殿三間,後殿五間,東西兩廂僧房12間,還有碾磑倉廩等附屬設施,並立有一碑。至此,溫泉寺的建設已初具規模。之後,溫泉寺一直由僧人管理,其間遊人和祛疾者往來不斷。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溫泉寺發生了一場罕見的大火,據寺碑記載:“祝融不道,肆一時之惡;風伯無知,逞三昧之威,遂使巍峨叢林半為斷煙”,溫泉寺各建築物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遊憩林泉,療疾治病者回想昔日之盛,無不興今昔之感宛然矣”,寺僧、百姓、仕宦均要求復修溫泉寺,加之次年“撫綏振肅,風清兩潤,太平有象”,適逢盛世,於是由僧人主持,又一次重修。這次重修,“不日而果,工程告竣”,時間雖短,但“頓復珠宮紺殿之觀”,再現了“昔之金碧莊嚴”,可謂“維摩月殿,群瞻貝葉千尋;迦葉雲廚,行睹蓮花十丈”。主要修葺的建築有佛殿三間,天王殿三間,東西兩廂,以及山門和其它房舍。值得一書的是,這次修建的房屋有湯房三間,即修浴池三間。修建後所立石碑,系資政大夫鎮守奉天、錦州等處副都統撰文,碑文下屬有住持僧人10名,從排列形式和法號來看,已是三代僧人,共居溫泉寺了。

從18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溫泉寺又幾經修建,廟宇占地面積不斷擴大,修建規模也進一步擴增,溫泉寺已有四座廟宇,北有天王廟,南有龍王廟,西有娘娘廟,東有山神廟。其它建築除前後殿,還有東廂、西廂,東院、西院、腰院以及鐘樓、鼓樓、牌坊和湯池等。四座廟宇中,除山神廟以石磚砌之,無塑像,規模較小而簡陋外,其餘三座廟宇的內部都有精心的雕飾。鐘鼓樓和木質牌坊也裝飾得十分精美,懸樑吊柱,柱上均飾有金龍、燕雀等形體,顯得富麗堂皇。東、西、腰院建於樹木掩映之中,雖以石磚壘成,卻不失清靜幽雅之感。當時三院住有10餘僧人,管理寺廟,朝山進香者絡繹不絕,為溫泉寺香火鼎盛時期。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在溫泉寺一帶燒殺搶掠,次年仲夏,日軍守備隊為“討伐”抗日軍民,把溫泉寺各廟舍付之一炬。1936年,日軍在溫泉寺建起“青年武士道場,”建成一幢“東亞旅社”和一、二、三等浴池,將溫泉寺變成侵略者享樂的地方。

1948年10月,本溪全境解放,溫泉寺重新回到人民手中。然而,文革時期寺廟建築再次遭到人為破壞。直到2001年,當地政府及宗教部門主持重修溫泉寺,並請來哈爾濱極樂寺法師釋悲祥大和尚來到溫泉寺擔任寺廟住持,負責重修工作。經過各方領導和當地僧人、居士的發心努力,溫泉寺寺廟主體建築全部完工,廟後挺立的巨大龍樹也煥發出新的生機。至此,在經歷了近四百年的歷史變遷後,溫泉寺已是今非昔比,早已擠身於本溪十大風景名勝之列,正以她綺麗的風光,幽雅的環境,神奇的溫泉和完善的設施笑迎天下客人,是你祈福、休閒、度假的好去處。

三、重慶溫泉寺

概況

溫泉寺古為縉雲寺下院,廟宇輝煌,石雕甚眾,寺內香火興旺。後經北周武帝和唐武宗兩度滅佛,毀壞嚴重,唐貞宗時期重建廟宇,並在後山岩間刻摩崖佛像。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溫泉寺受朝廷封賜為崇勝禪院。明、清時期,可算是溫泉寺的黃金時代,廟宇得重新修建,同時在寺前建造了接官亭,寺後迎流砌池,廣方四丈,上翼以亭,無論天晴落雨,遊人均可下池沐浴,並利用溫泉水源和地形,修建了戲魚池、半月池等,供遊人觀賞。

1259年2月蒙哥兵臨合川釣魚城。蒙哥東征西討,所向披靡,然而在釣魚城主將王堅與副將張珏的頑強抗擊下,卻不能越雷池半步。 1259年7月,蒙哥被城上火炮擊傷,後逝於溫泉寺。

歷史

縉雲寺下院,創建於南朝劉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南齊中設東陽郡後,寺內香火興旺一時,廟宇輝煌,石雕甚眾。後經北周武帝和唐太宗兩度沒法,毀壞嚴重,唐貞宗時期幽谷淨滿禪師重建廟宇,並在後山岩間刻上了摩崖佛像。唐乾符元年(公元874年),宏濟和尚又進行重修。宋王象之《輿地紀勝·重慶府景物下》云:“唐乾符中置溫泉寺。”唐代詩人陳玉白、王摩詰、杜子美、李義山等,都曾遊歷或下榻過溫泉寺,司空圖在此題詩云:山容地脈本清涼,不解為霖卻作湯。草木龜魚因熏煮,漫贏法塔宛僧坊

北宋真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溫泉寺被朝廷封賜為崇勝禪院。宰相丁謂來游,詠有《游溫泉寺》五律一首詩中寫道:“客到留新句,人閒詠舊文。”反映出當時就有不少的名流學士留詩而去。據《重慶府志》、《璧山縣誌》和《巴縣誌》記載,均稱溫泉寺“題詠甚眾”,“詩碑林立”。北宋景德與大中祥符之間,推官彭應求出任渠陽幕史,去合州上任途中,夜宿溫泉寺,題五律《宿溫泉佛寺》詩於寺壁,詩云:公程無暇日,查德宿清幽。始覺空門客,不生浮世愁。溫泉喧古洞,寒磬度危樓。徹曉都忘寐,心疑在沃州

嘉慶元年(公元1056年),理學家周敦頤簽署巴川郡判官廳公事,艤舟溫湯峽,讀到此詩,讚不絕口,作序刻石立於溫泉寺中,成為溫泉寺歷史上的一段詩韻佳話。事過163年後,南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冬,重慶知府庹性善,發現早已湮沒的此碑,如獲至寶,將其複製,並為其作“跋”,收入《周濂溪集》中。

南宋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元憲宗蒙哥率軍攻打合州釣魚城,中炮風死於溫泉寺中。明萬曆《合州志》載:“元憲宗為炮風所震,因成疾,班師至愁軍山,病甚……次過金劍山溫湯峽而崩。”從此,溫泉寺之名,遂列上正史。

明、清兩代,可算是溫泉寺的黃金時代。明成化年間,溫泉寺重新進行了修建,同時在寺前建造了接官亭,寺後迎流砌池,方廣四丈,上翼以亭,遊人天晴落雨均可下池沐浴;並利用溫泉水源和地形,修建了戲魚池、半月池,供遊人觀賞。這時的溫泉寺,香客遊客,絡繹不絕。有文官武將,有騷人墨客,有僧伽凡士……他們來這裡觀山玩水,吟詩作賦。詩人劉道開來游後題詩《溫泉寺》,詩末有註:“在巴、合之間,三峽之第二也。”詩云:兩崖環抱時王居,峽邃林深靜有餘。幾個長松巢野鶴,一池溫水躍神魚。僧無白社能供酒,客在青豆好讀書。蜀道清華真富貴,鼓聲過後不如初。

清乾隆《巴縣誌》載:“出江岸攀石蹬曲上,至溫泉寺。石壁萬仞,古樹虬蟠,雲根泉瀉,分竇而出, 與松濤相應,水清澌無沉點,無磺氣。昔人迎流砌池,方廣四丈許,上翼以亭,嚴冬可浴……泉流繞萬丈,至大雄殿前匯為大池,沸水中綠藻參差,赤魚游泳,復轉迴廊至山門外,懸岩作瀑布,鳴玉飛雪,穿雲而下,殆為各溫泉之冠雲。”《重慶府志》稱:“溫泉崇勝寺在峽西南,題詠石刻林立。”《璧山縣誌》云:“有泉湧出如湯,騰沸可浴,遊人題詠甚眾。”至今還存有明代詩碑十數方,詩數十餘首。自明代起,一直到清同治前,溫泉寺都很興旺發達。產業大,僧人多,富甲一方。 人稱“溫三千,禪八百,杉木園的和尚惹不得。”足見其勢力之大。

現存的溫泉寺為明、清兩代建築,殿分四重,依次為關聖殿、接引殿、大佛殿、觀音殿。在明成化年間重建時,為一門三殿。清乾隆年間,將山門改建為關聖殿,同治年間又將觀音殿改建為鐵瓦殿。

舊曰「崇勝禪院」在十三世紀初因山岩崩塌而毀壞,明代遷現址重建。整個建築群至今保存完好,紅牆綠樹,氣象莊嚴。寺左石刻園尚存宋朝摩崖石刻羅漢像殘軀,明朝碑刻和盤龍塔等,是珍貴的歷史文物。北溫泉歷史悠久,風光秀麗,名人紛紛沓來,唐進士司空圖、北宋宰相丁渭、理學家周敦頤、南宋狀元馮時行、清康熙大學士張鵬翮以及黃炎培、林森、馮玉祥、老舍、田漢、夏衍等都曾留下佳篇。一九四九年後,一些國家領導人也來視察、遊覽。新建和擴建了溫泉浴室和游泳池,還新修建了樓台亭榭,周圍遍植樹木花草,是重慶有名的風景名勝區。

溫泉公園由盧作孚等人於一九二七年創建,當年五月一日正式開放,抗日戰爭時期,一批文化單位如中華辭典館、中華教育電影製片廠、國立社會教育學院專修科、育才學校、世界百科全書編刊委員會、中華書局編輯所等遷入園內;一批文化名人如陶行知、鄒韜奮、邵力子等在這裡活動,使公園成為科學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一九八二年國務院將北溫泉列入縉雲山國家風景名勝區範圍,整個風景林區面積一百六十萬平方米,其中公園占地十三點六萬平方米。這裡前為峽江,後立峭壁,松林密茂,繁花競妍,有溫泉、古寺、幽洞、岩壑等勝景,是嘉陵江上的一顆「明珠」。北溫泉水質屬硫酸鈣型,所含鈣質居重慶溫泉之首位,日流量四千至八千噸,水溫一般在二十五至三十九攝氏度,可供千人浴泳,四季鹹宜。

法師

溫泉寺開山祖師為慈應和尚,傳承法係為臨濟宗。寺院在歷史上曾經大修數次,第一次是明宣德元年(一四二六年)在真金和尚主持下重建大佛殿;第二次是清乾隆四十七年(一七八二年)改建四大殿;第三次是清同治二年(一八六三年)修建石刻園。溫泉寺現存各類碑刻七塊,另有五百年銀杏樹和羅漢松挺立寺傍。

現任監院智宗法師,六十餘歲,重慶人,一九八四年出家,師從竺霞法師,現為重慶市佛教協會常務理事。

寺址:重慶市北碚區渝南路北溫泉公園

四、雲南宜良縣溫泉寺

雲南宜良縣溫泉寺,位於宜良縣城北40里古城鎮北羊街片區雲龍山。雲龍山南北走向,南起蓬萊村,北止於賈龍海即古蓮花池。該寺座南面北,俯瞰山麓,沿山一帶溫泉出涌,沸沸若湯,故名。

明天順(1457~1464)間,僧人永清並檀越張斌等建寺。

明萬曆戊寅歲(1578),僧真文同居士眾會人等重新。

明辛卯歲(1591)以其規模促狹重新擴建,至丙申(1596)秋工程始峻,

明庚申歲(1620),南楚辰溪人鍾化民為其母鑄觀世音金像一尊,

清康熙47年(1708)重修,賈文超撰重修碑記。

清乾隆31年(1784)12月20日立“皇圖永固”額《溫泉功德碑記》,

清嘉慶4年(1799),僧允中又經3年重修。

清嘉慶7年(1802),姑洗月(三月),立《重修溫泉寺碑記》。

清嘉慶20年(1815)4月11日,何權榮、趙榮珍等立《功德碑記》

清道光28年(1848),前殿重建。寺最盛時,有僧人57人。

清光緒16年(1890)9月19日,立《告示碑》。清石質,存大殿西廂殿。

民國12年(1923)2月19日,信士汪星河等捐資塑十八羅漢。

1957年改建為賈王國小,

1958年毀佛。昔寺有四寶,皆毀。文革設牢棚,關押無辜,酷刑慘烈。

1983年賈王國小遷離本寺。

1987年7月,公布為縣級文物單位,占地面積7260平方米。

1990年,淳融、貞園兩法師來寺主持修葺,溫泉寺始上軌道。

1991年辛未冬月十七日,貞園法師等重修山門落成。

1994年甲戌二月八日全寺開光。而臨濟宗果武師亦於同年至寺,主持至今。

1995年6月20日,立《溫泉寺》功得碑於中殿,

1995年12月25日,宜良縣頌發宗場證字(95)11號《宗教活動場所登記證》,準予登記。佛寺活動自是得順利開展。

1996年丙子五月五日,立《北羊街溫泉寺序》碑於大廟門兩側。

1999年8月8日,賈王辦事處立《功德碑記》。

2000年4月,信眾捐資建8柱長型亭式北山門。翌年夏月建成。

2001年6月8日始建南山門,8月5日~8日,舉辦南北大門落成典禮,會眾萬人。

十堰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十堰市位於武當山北麓中低山區,漢江南岸,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歷年平均氣溫15.2攝氏度,年平均降雨量828毫米。十堰是我國重要的汽車生產和科研基地,我省西北重要經濟,政治,文化和科技中心。總面積1190平方公里,城區203平方公里。總人口40.69萬,城市人口29.33萬。是鄂豫川陝邊境的對外開放城市。
十堰在商代至元代,屬鄖陽府鄖縣管轄,清代中期,這裡的人們為謀生計,先後在百二河與犟河上築起堤壩,以蓄水灌溉農田,稱堤壩謂之堰,兩河之上築壩共十道,故名十堰。
十堰市是鄂西北旅遊中樞城市之一。它東有以“仙山瓊閣”而飲譽海內外的道教武當山;南有神秘莫測的天然動植物園——神農架;西有竹谿縣境內的楚國長城遺址;北有煙波浩渺的漢江。市內有以林海、雲海、峰巒、瀑布制勝的賽武當自然風景保護區,有白馬寺、回龍寺、清真寺等宗教名寺。
景點楚長城遺址|慈孝溝采皇木摩崖|房縣溫泉|漢江丹江口庫區|回龍寺|驢頭峽|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賽武當自然風景保護區|上津古城|溫泉寺|懸鼓觀|武當山|伏龍山自然風景區|四方山植物園|牛頭山森林公園|房縣神農峽風景區|學堂梁子遺址|十八里長峽自然保護區|野人洞|黃龍電廠工業生態旅遊區|月亮湖山莊旅遊區|桃花湖旅遊度假區|九華山森林公園|五龍河風景區|虎嘯灘自然風景區|龍吟峽旅遊風景區|復真觀|紫霄宮|清末莊園|玉虛宮|滄浪湖|丹江大壩|大西溝|掛榜岩|牛頭山|松濤山莊|桃花湖|武陵峽|小太平洋|銀洞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