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縣

江陵縣

江陵縣,隸屬湖北省荊州市,位於湖北省中南部,地處江漢平原腹地、長江中游荊江北岸。全縣版圖呈馬鞍形,東西距53.5千米,南北距36.2千米。面積1032平方千米。2010年末總人口40.5萬人。 1998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原江陵區在郝穴鎮設立江陵縣。 截至2010年,江陵縣轄6個鎮、2個鄉,縣人民政府駐郝穴鎮。江陵縣擁有精細化工、醫藥器械、造紙包裝、輕工紡織、建築建材、食品飲料、汽車零配件等七大支柱產業。2012年,江陵縣實現生產總值48.7億元。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江陵,因 "地臨江”、“近州無高山,所有皆陵阜”而得名。

江陵縣地圖 江陵縣地圖

公元前9世紀初葉,周夷王年間,楚國君熊渠封長子熊無康為句亶王,句亶國地理位置即後來的郢都一帶。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即位,將國都自丹陽徙郢(今荊州城北五千米外紀南城),至公元前278年白起拔郢,楚國連續二十代王在此建都400餘年。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拔郢,分郢置南郡、江陵縣。秦末楚漢相爭,項羽立其部將共敖為臨江王,都於江陵。敖死,其子尉嗣。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使將軍劉賈及太尉盧綰擊殺共尉,臨江國除,復於江陵置南郡,分江陵縣,置郢縣。漢景帝時,先後封其子閼及榮於江陵為臨江王,閼、榮死,國除,復為南郡。王莽改制時,更南郡名南順,江陵縣名江陸縣,郢縣為郢亭,但不久即恢復江陵本稱。東漢建初三年(公元78年),章帝徙其弟鉅鹿王恭為江陵王。元和二年(85年),江陵乃復為南郡。

三國時江陵為吳荊州治所。晉平吳,復於此置南郡、江陵縣,轄屬荊州刺史。東晉元帝南渡(318年),曾在江陵境內設雲中、九原、定襄、宕渠、廣牧、新豐6個僑縣,並設新興郡統轄。

東晉時荊州刺史治所,初猶遷徙不定,太元十四年(389年),刺史王忱治江陵,從此不復遷徙,江陵城由此又稱荊州城。

南北朝時期,齊中興元年(501年)3月,齊和帝蕭寶融在江陵建都,自立為帝,史稱西齊。552年11月梁元帝蕭繹即帝位於江陵,554年11月西魏發兵入江陵,元帝降而被殺,梁都江陵3年而國除。後梁宣帝大定元年/西魏恭帝二年(555年)正月,在江陵稱帝,改元大定,史稱後梁,西魏設江陵總管府監督。同年在江陵境內今白鷺湖一帶置華陵縣;後又在華陵縣南置鄀州,同時置雲澤縣屬之。後周時改華陵縣為紫陵縣。

隋開皇二年(582年),因與後梁聯姻,罷總管府;開皇七年(587年),並後梁,又置江陵總管,廢新興郡;十一年(591年),省安興縣入廣牧縣。仁壽初復稱安興縣。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將後梁所置鄀州及雲澤縣併入紫陵,又省定襄併入安興。唐武德四年(621年),蕭銑降唐。

唐、五代、宋屬江陵府。唐初,廢紫陵縣入江陵。貞觀十七年(643年),省安興縣入江陵。至此,東晉以來僑置郡縣及南北朝時析江陵增置州縣均歸入江陵。上元元年(760年)升荊州為江陵府,建為南都。同年析江陵置長寧縣。次年,省枝江併入長寧。大曆六年(771年)省長寧復置枝江縣。五代十國時,江陵為荊南國都(或稱南平國)。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析江陵白洑巡置潛江縣。

元屬中興路。

明、清屬荊州府,明朝時,江陵在龍灣市、沙頭市、郝穴、虎渡口設巡檢司。洪武十一年(1378年)建湘王府,建文元年(1399年)除;永樂元年(1403年)遼王府自遼東廣寧(今遼寧北鎮縣)遷於此,隆慶三年(1569年)除;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建惠王府,崇禎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據江陵,惠王常潤出逃,王府遂廢。

清朝江陵分為五汛,即捕汛(現荊州區長江以北範圍)、龍汛(潛江市龍灣、徐李、張金一帶)、虎汛(原江陵縣長江以南虎渡河一帶)、鶴汛(現江陵縣馬家寨、熊河以東的地區)、沙汛(即現沙市區及江陵縣西部)。並於丫果驛設定縣丞署,郝穴設主簿署,沙市、龍灣、虎渡口設巡檢司。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於江陵置湖北駐防將軍府,是為全國十三大將軍府之一。

民國元年(1912年),裁荊州府,江陵屬省直轄。1913年,湖北分道,江陵屬荊宜施鶴道。1914年,改為荊南道,江陵屬之。1915年,屬荊宜道。1927年,又屬省轄。1932年,屬省第七行政督察區。1936年,改屬省第四行政督察區。民國31年(1942年),日本侵略軍曾扶持建立偽江陵縣政府,駐沙市。至民國34年(1945年)隨日軍投降而瓦解。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縣內均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縣、區、鄉政權。當時,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與江陵縣政府同駐荊州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荊州地區(荊州行政專員公署)。

1949年7月15日,沙市劃出建市。1953年將縣屬埠河區劃隸新成立的荊江縣(1955年併入公安縣)。1954年將張金、徐李兩區劃給潛江縣。

1962年11月28日,荊州專署將沙市民主公社全部、和平公社5個大隊、荊江公社1個大隊和機械農場3個分場劃歸江陵縣。

1975年1月17日,江陵縣的立新、楊場兩個人民公社和周黃人民公社的竺橋、宿駕兩個生產隊劃歸沙市。3月18日,江陵黃潭堤和楊二月堤一段(450米)交沙市段管理,長湖庫堤雷家壋至沙橋門的東堤(1813米)、關沮口至塍子頭(1550米)交沙市管理。

1985年9月10日,江陵縣的1鄉(鑼場鄉)13村(鑼場鄉的8個村、郢東鄉的4個村和岑河鄉的1個村),面積36.7平方千米,人口1.4萬餘劃歸沙市。

1994年9月29日,撤銷荊州地區、沙市市、江陵縣,設立荊沙市(1996年12月更名為荊州市),荊沙市下轄荊州、沙市、江陵三區。原江陵縣一分為三,主體部分劃入荊州區,新江陵區轄原江陵縣的郝穴、觀音壋、岑河、資市、灘橋、熊河、白馬寺、沙崗、普濟9個鎮和馬家寨、秦市2個鄉,區人民政府駐郝穴鎮。1998年7月,江陵撤區置縣,恢復縣治。  

江陵縣 江陵縣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江陵縣總人口389653人,其中:資市鎮27041人,灘橋鎮25925人,熊河鎮45820人,白馬寺鎮46991人,沙崗鎮53605人,普濟鎮36794人,郝穴鎮40321人,馬家寨鄉44569人,秦市鄉26817人,江北農場15276人,三湖農場14999人,六合垸農場11495人。

2004年末,江陵縣總人口373027人。轄7個鎮、2個鄉,13個社區、203個村委會。省管江北監獄、三湖、六合垸農場在轄區之內。

2005年末,江陵縣轄7個鎮(資市、灘橋、熊河、白馬寺、沙崗、普濟、郝穴)、2個鄉(馬家寨、秦市)。共有13個居委會、203個村委會。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江陵縣常住總人口331344人,其中:資市鎮22261人,灘橋鎮21788人,熊河鎮38689人,白馬寺鎮41470人,沙崗鎮40336人,普濟鎮31729人,郝穴鎮44100人,馬家寨鄉35400人,秦市鄉23067人,江北監獄11369人,三湖管理區12457人,六合垸管理區8678人。

2012年4月,將江陵縣灘橋鎮以及資市鎮三個村劃入荊州開發區管理。  

行政區劃

截至2012年,江陵縣轄7個鎮(資市鎮、灘橋鎮、熊河鎮、白馬寺鎮、沙崗鎮、普濟鎮、郝穴鎮)、2個鄉(馬家寨鄉、秦市鄉)。共有13個居委會、203個村委會。省管江北監獄、三湖、六合垸農場在轄區之內。  

鄉鎮名稱人口/面積轄區
資市鎮 28344人 88.1平方千米 轄2個居委會、12個村委會:寺橋、金龍橋、凡湖、古堤、潘市、范淵、林星、李塘、先進、平淵、資嶺、玉古、花章、青山。
灘橋鎮(荊州開發區託管) 25641人 63.7平方千米 轄2個居委會、16個村委會:灘橋、觀音寺、高興、太山、曹市、單嶺、五三、灘橋、代港、黃橋、陳灣、竺橋、吳場、寶蓮、月堤、北閘、觀中、觀寺、黃場、華湘、花港。
熊河鎮 46128人 139.2平方千米 轄1個居委會、31個村委會:熊河、花橋、司馬、花彭、熊堤、熊河、捷口、明星、新莊、建國、彭市、國強、荊乾、躍進、民主、沙嶺、新河、南橋、永固、洋湖、兩橋、邊江、三閘、南湖、嚴中、候壋、黃林、楊林、花南、嚴北、吳橋、新壋
白馬寺鎮 51000人 149.4平方千米 轄1個居委會、33個村委會:白馬、白馬、雙河、青港、壽港、新長、中江、荊州、鄧港、豐河、新孟、新口、同蘭、江嶺、盧巷、宋興、業新、陳崗、李店、赤岸、黃淡、天井、長河、金剅、王市、金渡、小河、陶咀、曲垸、五勝、譚港、香垸、石淵、凡橋。
沙崗鎮 51541人 146.5平方千米 轄1個居委會、27個村委會:沙崗、洗馬、公議、丁垸、中橋、丁堤、吳新淵、黃剅、荊南、東莊湖、三合、白湖、九甲湖、李公垸、彭家台、西河、玉台、中堤、沙崗、黃義河、劉湖、方樂寺、中嶺、東津、林市、潘垸、東嶽、荊台。
普濟鎮 40516人 76.3平方千米 轄1個居委會、26個村委會:普濟、羊子廟、楊岔路、嚴仲堤、西李、周家坊、趙家嶺、古樹、熊溝、譚灣、林口、田家坊、星星、復興場、立新、普濟、陳巷、朱港、佛仙橋、東李、西莊湖、柳口、洪淵、金果寺、金馬、鄧趙港、大軍湖。
郝穴鎮 41482人 36.5平方千米 轄3個居委會、10個村委會:西湖、沿江、江陵、新躍、龍淵、雙橋、顏閘、大興、雙港、齊心、新園、永興、荊江。
馬家寨鄉 45557人 130.6平方千米 轄1個居委會、25個村委會:馬市、文村、文興、耀興、同心、萬興、青安、長江、張黃、龍橋、楊淵、馬林、白洋、鄧泓、趙橋、金旗、金硯、金場、曾橋、萬場、資聖、蝦湖、高淵、沖河、長坑、祁淵。
秦市鄉 28146人 55.8平方千米 轄1個居委會、20個村委會:秦市、秦家場、陸陽台、永豐、張公壋、廖堤、東陳嶺、陽湖、、曾家灣、劉家剅、聶堤、河淵、藤梓樹、譚彩剅、磚井、台湖、吳堤、千合、拖船埠、劉港、連心。
三湖農場 14800人 61平方千米
六合垸農場 11495人 33平方千米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江陵縣,位於湖北省中南部,地處江漢平原腹地、長江中游荊江北岸。東西距53.5千米,南北距36.2千米。  

地形

江陵位於揚子準地台江漢沉降區江漢盆地西南部的凹陷構造帶。江陵地勢平坦,屬長江沖積平源和四湖濱湖平原並列地帶。其地貌有洲灘平地、淤沙平地、中間平地、低濕平地四類。江陵縣海拔高程在25.3~40米之間,相對高差14.7米。  

氣候

江陵縣屬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具有四季分明,熱量豐富,光照適宜,雨水充沛,雨熱同季,無霜期長等特點。全年日照時數1827~1897小時,全年太陽總輻射量為103~110千卡/平方厘米。全年平均氣溫16℃~16.4℃,極端值最熱39.2℃,最冷-19℃;無霜期246~262天。全年平均降雨量900~1100毫米。  

自然資源

土壤資源

江陵縣土壤包含水稻土和潮土兩個土類,7個亞類, 7個土屬,75個土種,土壤有機質含量較高,適於種植多種作物。  

林業資源

江陵縣有林地面積6350公頃,占江陵縣國土面積的6.1%;各類草場面積735公頃,占江陵縣國土面積0.7%;森林覆蓋率為8.4%,活立木蓄積23.6萬立方米。  

水利資源

江陵縣風光 江陵縣風光

江陵縣位於長江中游荊江河段北岸,垸內有三湖、白鷺湖,屬四湖腹地,外有荊江防洪之險,內有旱澇之憂。荊江大堤在江陵境內長69.5千米,占全長186.55千米的37.3%,其中直接擋水堤段36.695千米,有防守哨屋38座。境內形成以中乾渠、西乾渠為主動脈的排水體系。垸內跨鄉鎮的排水渠道有24條,總長度329.92千米,承雨面積1047.81平方千米,總流量522立方米/秒, 其中:中乾渠在境內長9.793千米,匯流面積502平方千米,分別由清水口渠、渡佛寺渠、齊鋪渠、六合主渠、曾大河、十周河、五岔河、中白渠等8條主要排水支渠向東注入中乾渠,支渠累計長度137.01千米;西乾渠從沙市區東市橋入境到廖家台出境進入監利縣,境內流經長度37.8千米,匯流面積512.6平方千米,共有化港河、紅衛渠、兩湖渠、三支渠、光輝渠、北新河、南新河、荊西河、司馬渠、花橋河、大興渠、復興渠、萬歲河、白柳渠、聶譚、永豐渠等16條排水支渠,累計長178.7千米。灌溉按觀音寺、顏家台兩大灌區配置,設計灌溉面積分別為69.12萬畝和40.08萬畝,其水源分別通過觀音寺、顏家台兩座沿江大閘從長江引水,並經過8條灌溉乾渠組成灌水體系,其中:觀音寺灌區乾渠4條長 40 .3千米,分乾渠4條長54千米;顏家台灌區乾渠4條長44.5千米,分乾渠3條長23千米。江陵縣擁有30千瓦以上中小型電力排灌站369處565台42122千瓦,其中155千瓦及以上中型電力排灌站46處134台19795千瓦,設計排水流量234立方米/秒,灌水流量73.5立方米/秒,排水受益面積31.66萬畝,灌水受益面積72.66萬畝;30~155千瓦小型電力排灌站323處431台22327千瓦,設計排水受益面積40.3萬畝、灌水受益面積23.74萬畝。有小型涵閘1195座,農橋267座。因春季長江水位低,遇乾旱兩大閘引水困難,分別建設觀音寺、顏家台兩個電灌站,作為觀音寺、顏家台灌區水源補充工程,觀音寺電灌站裝機10台×80千瓦和 4台×160千瓦;顏家台電灌站裝機6×160千瓦。

江陵縣地下水資源豐富,每年可開採量為4.2億立方米,24小時單井水量為1000—5000立方米,埋深不大於25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為1.4589億立方米,每年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量為950—1000萬立方米。境內地下水資源的礦化度、總硬度、總鹼度含量適中,屬中等硬度的淡水,境內被檢水的PH值在7.4—8.2之間,為中性水,氰化物、砷、汞和銅、鉛、鎘含量極低。  

生物資源

江陵生物資源豐富,有動植物1200多種,其中動物200餘種,植物1000餘種。農作物及栽培物20餘種,蔬菜80餘種,水果13種,花類近80餘種,林木88種,竹類13種,藥材222種,其它500餘種,主要農作物有水稻、大麥、小麥、蠶豆、大豆、綠豆、棉花、油菜、花生、芝麻;主要動物有華南兔、黃鼠狼、豬獾、鵪鶉、七彩山雞、紅頸雉雞及鳥類、蛇類、蛙類等;主要優勢樹種有意楊、水杉、池杉;主要鄉土樹種有楓楊、苦楝、桑樹、竹類;主要林果類樹種有柑橘、葡萄、桃、梨;其中珍稀植物有資市鎮百年銀杏;主要水產品有鱔魚、河蟹、大口鯰、泥鰍、鯽魚、鯉魚、草魚、花白鰱、烏鱧、小龍蝦、中華鱉、螃蟹、中華草龜、黃顙魚。  

礦產資源

江陵縣境內有石油蘊藏,擁有油氣資源1億立方米以上,現提交探明資源量1500萬立方米,江陵凹陷已具備成為中南地區油氣資源戰略接替區的條件。江陵東部地下凹陷地區發現儲量巨大,品位高、質量優的巨大型鹽礦,且鹽層厚度大,埋深淺,利於開採。現已查明的有江陵縣秦市鄉礦泉水品味較高,有一定的儲量,有待開發利用。沿長江沙洲及河灘有可供採挖的粗沙卵石,並含微量砂金。江陵縣已開發利用的礦產資源有磚瓦粘土,磚瓦粘土資源除農田外有沿長江的三大灘地,儲量為850萬立方米,年開採量為55萬立方米。  

人口民族

2017年,江陵縣常住人口33.4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35萬人。城鎮化率40.4%,比上年提高1.26個百分點。

2017年末全縣戶籍總戶數11.34萬戶,總人口為39.41萬人,其中男性人口19.90萬人,女性人口19.51萬人。全年出生人口4667人,死亡人口4218人。  

江陵人口以漢族為主,江陵縣有回族、土家族、瑤族等少數民族267人。其中回族173人,主要聚居在郝穴鎮沿江辦事處;土家族70人,瑤族4人,散居在熊河、灘橋、資市、六合垸等地。

經濟

綜合

2017年,江陵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2.01億元,增長7.8%。第一產業增加值21.95億元,增長3.7%;第二產業增加值30.18億元,增長10.2%,其中工業完成增加值24.15億元,增長8.9%;第三產業增加值29.88億元,增長8.8%。三次產業結構比為26.8:36.8:36.4。

2017年江陵縣共有私營企業2114戶,比上年增加122戶;個體工商戶12500戶,比上年增加2347戶;農民專業合作社569戶,比上年增加154戶。  

2017年,江陵縣地方財政總收入6.17億元,增長13.2%。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10億元,增長20.4%,其中稅收收入2.90億元,增長26.4%。

2017年,江陵縣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7.18億元,增長9.7%,其中農林水事務支出4.48億元,下降4.4%;教育支出3.56億元,增長3.8%;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4.75億元,增長33.4%;醫療衛生支出2.65億元,增長3.4%。

2017年,江陵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32.36億元,比年初增加10.75億元。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64.63億元,比年初增加17.33億元。  

2017年,江陵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111.09億元,同比增長23.0%;其中50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3.95億元 ,同比增長11.1%。按產業分,一產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7億元,同比增長1268.9%;二產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6.54億元,同比增長48.3%;三產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3.18億元,同比增長11.6%。  

2017年, 全年用電總量51302.8萬千瓦時,增長13.1%。全行業用電35476.2萬千瓦時,增長17.2%;其中第一產業用電4504.3萬千瓦時,增長12.0%;第二產業用電24546.6萬千瓦時,增長20.7%,其中工業用電量23601.0萬千瓦時,較上年增加4387.87萬千瓦時,增長22.8%;第三產業用電6425.3萬千瓦時,增長8.7%。城鄉居民生活用電15826.6萬千瓦時,增長4.7%;其中城鎮居民生活用電5928.4萬千瓦時,增長4.6%,鄉村居民生活用電9898.1萬千瓦時,增長4.8%。  

第一產業

2017年,江陵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0.00億元,同比增長4.6%;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4.20億元,同比增長4.5%。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22.73萬畝,同比增長0.75%。糧食播種面積77.16萬畝,同比增長3.61%;棉花種植面積3.11萬畝,同比增長18.35%;油料種植面積33.82萬畝,同比增長1.18%。蔬菜面積5.94萬畝,同比增長3.50%。糧食總產量28.53萬噸,同比增長5.32%。棉花總產量(皮棉)0.19萬噸,同比增長13.75%;油料總產量7.47萬噸,同比增長2.67%。蔬菜總產量15.76萬噸,同比增長3.67%。

生豬出欄32.19萬頭,同比增長0.53%;家禽出籠589.14萬隻,同比下降0.27%。禽蛋產量1.97萬噸,下降3.37%。

水產品產量達到2.93萬噸,同比減少2.8%。  

第二產業

2017年,江陵縣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家,退出8家,累計達到76家。根據統計方法制度要求,2017年工業核算數據為原79家規模工業數據。原79家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速為9.4%,高於全市1.2個百分點,排名第三位,工業產值79.06億元,同比增長17.18%。

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為98.63%,較上年下降0.5個百分點,實現利潤總額2.35億元,較上年上升18.21%。全縣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完成總產值58.44億元,同比增長18.52%。

全縣共有資質內建築企業14家,建築企業從業人員6437人,較上年增加217人,建築業總產值28.6億,同比增長21.8%。實現建築業增加值6.03億元,增長15.4%。  

第三產業

2017年,江陵縣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7.80億元,同比增長9.4%,其中限上零售額4.23億元,可比增長2.3%,城鎮完成限上零售額4.03億元,可比增長0.5%,鄉村完成限上零售額0.2億元,可比增長57.2%。

2017年,江陵縣外貿出口總額1499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75萬美元。

2017年, 全縣共有名勝風景和文物保護區3個,接待國內遊客60萬人。  

2017年,全縣房地產完成投資9.91億元,同比增長148.2%,全年房屋施工面積62.4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6%;竣工面積13.4萬平方米,同比增長47.6%;商品房銷售面積19.3萬平方米,同比增長75.6%;商品房銷售額6.35億元,同比增長124.9%。  

社會事業

教育

截至2017年,江陵縣現有中國小校34所,其中,普通中學15所,職業高中1所,國小18所。在校學生總數28909人,其中普通中學11048人,職業高中958人,國小16903人。專任教師2167人,其中普通中學1130人,職業高中77人,國小926人。  

科技

截至2017年,全縣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3.47億元,占GDP的4.2%。全縣專利申請量133項,比上年增長64.2%,其中發明申請75項,比上年增長212.5%。  

文化

截至2017年,全縣廣播覆蓋率100%,公共圖書館機構1個,藏書4.52萬冊。  

衛生

截至2017年,江陵縣衛生機構148個,其中醫院2所,衛生院10所,共有床位1385張,其中醫院床位760張,衛生院床位555張。全縣共有衛生技術人員1404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611人,註冊護士540人。  

社會保障

截至2017年,江陵縣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5.47萬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49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0.81萬人。參加農村養老保險人數14.95萬人。城鎮社會保險覆蓋率98%。

全縣共有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14個,共有床位數1059個(不含灘橋),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6610人,其中城鎮低保761人。  

人民生活

截至2017年,江陵縣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93元,同比增長8.49%;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80元,比上年增長8.42%;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40元,比上年增長8.54%。  

城市建設

2017年,江陵縣城市全年供水總量520萬噸;污水處理廠4個,垃圾處理站9個;城區生活污水處理率95%,鄉鎮生活污水處理率70%。  

郵電

2017年,江陵縣全年郵政業務總量0.1億元,郵政業務營業收入4576.23萬元,同比增長7.64%。  

交通

江陵基礎設施完備,水陸交通便捷,兩條省道和長江黃金水道穿境而過,距沙市機場、荊州鐵路貨運站、二廣高速、漢宜高速僅30分鐘車程,由水路從郝穴鎮出發,可直達重慶、上海。

2017年,江陵縣公路里程1878.279公里,其中:建成一、二、三、四級公路1742.788公里,農村公路基本達到“村村通”。擁有民用汽車29348輛,其中載客汽車24766輛,載貨汽車4341輛。全年旅客運輸量614.93萬人,增長13.37%;旅客周轉量30390萬人公里,增長5.22%。貨物運輸量579.77萬噸,增長7.13%,貨物周轉量47742萬噸公里,增長5.16%。  

旅遊景點

鎮安寺鐵牛

鐵牛磯 鐵牛磯

鐵牛建於清鹹豐九年(公元1859年),建於清鹹豐九年(公元1859年),是中華第一堤的標誌,是人民民眾戰勝洪水的象徵。建國後,周恩來、李鵬、江澤民、朱鎔基、李瑞環、溫家寶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到此視察,指導抗洪。1998年特大洪水後,國家斥巨資對荊江大堤進行加固,加之三峽工程建成關閘蓄水,荊江防洪警報基本解除,現鎮安寺鐵牛所在地已建成為一個民眾觀光休閒的濱江公園。  

西湖公園

西湖公園前身為郝穴園林站,1960年創建,原由面積60畝,現有面積不足40畝。1990年由江陵縣革命老前輩黃杰的革命伴侶、十大元帥之一的徐向前元帥提匾,更名為西湖公園至今。公園內建有革命烈士紀念碑、望江亭、玉帶橋、春秋園、假山、大象滑梯、竹園、梅園等景點、景觀。 西湖公園前幾年是國防教育基地之一。

江陵縣郝穴范家堤建閘記碑

江陵縣郝穴范家堤建閘記碑位於荊江大堤706+560處,堤內坡是清代嘉慶二十三年,即公元1818年為范家堤閘落成而立的,俗稱銅閘碑。郝穴范家堤閘是欽工(封建時代皇帝親批的工程),當時的目的在於排放三湖、白鷺 湖及現白馬、沙崗一帶各內垸的漬水,後來由於長江河床的變化和大堤的增高,范家堤閘失去了排漬的功能而被廢棄。但由於該碑的存在,為研究荊江近二百年來水文變化提供了可靠的歷史證據。

政治

姓名職務
陳愛平縣委書記
萬玲玲縣長、縣委副書記
胡成宏縣委副書記
李茂林副縣長
鄧詩武副縣長
張祖宏副縣長
樂梅副縣長
宋斌副縣長
聶良平副縣長

( 表格資料來源於:   )

人物

陶靜軒(1890—1926年),白馬寺人,1923年脫離軍閥部隊,與項英等發起組織”滬西俱樂部”。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並組織了著名的”五卅”運動,1926年11月被害。  

賀彪(1909—1999年),沙崗人,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副部長、中華醫學會會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兼衛生部長。  

陳香波(1900-1929年),沙崗人。1924年在武昌中華大學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7月南下隨賀龍部北伐,1928年2月,任江陵縣委書記。1929年8月遇害。  

彭之玉(1907-1932年),沙崗人。1925年在武昌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1931年彭先後任江陵縣蘇維埃主席、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主席、紅三軍前敵委員會書記。1932年5月,被害於監利周老嘴。  

胡鄂公(1884-1951年),郝穴人。1911年至1921年,先後任鄂軍水陸總指揮、黃興的副官、北方革命軍總司令、第一屆國會議員、總統府咨議、湖北省政務廳長。1921年,由李大釗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後,在潘漢年領導下工作,1937年,胡受聘任孔祥熙私人政治經濟顧問。1943年在桂林脫黨。上海解放前夕去台灣。1951年10月8日因心臟病去世。  

崔國翰(1896-1959年),沙崗人,1913年考入湖北法律專科學校。1925年在武漢執律師業。1927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4年任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政協湖北省委員會副主席,1959年逝世。

錢納水(1892-1973年),郝穴人。早年加入同盟會。”九一八”事變後,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冬,在南京被國民黨政府逮捕,脫黨。解放前夕去台灣,續任立法委員,復任《中央日報》主筆、總主筆。

張知本(1881-1976),普濟張公壋人。1928年1月1日,任湖北省政府主席。1939年,張當選國民黨第五屆中央執行委員。1942年2月任行政法院院長。1948年任國民黨中央常務監察委員。1949年1月出任司法行政部長,提出釋放政治犯案。9月去台,1976年8月15日病逝台北。  

譚友林(1915.2—2006.5.22),湖北江陵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朝鮮人民民主共和國授予一級自由獨立勳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勳章。  

黃杰(1910—2007.6.18),原名黃書蓮,徐向前元帥夫人,郝穴鎮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陳新桂(1913—1988.7.15),白馬寺鎮胡家場人。987年1月,被選為民盟中央參議委員會委員。1988年7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七十五歲。  

李東波(1918—1992.11),江陵縣普濟鎮人。李東波歷任宜昌地委秘書長,宜昌市副市長,湖北省交通廳副廳長,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計畫處長,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副書記,第二汽車製造廠黨委副書記、副廠長,上海交通大學第一副校長、副書記,上海市交通辦副主任。  

葉芝生,1912年9月6日生,江陵縣資市鎮人。曾任瞿家灣湘鄂西省政府保衛大隊擔任黨支部宣傳組長。  

荊州市行政區劃

區縣街道鄉鎮
沙市區

解放路街道 | 崇文街街道 | 中山路街道 | 勝利街街道 | 朝陽路街道 | 岑河鎮 | 觀音壋鎮 | 鑼場鎮 | 關沮鄉| 立新鄉 | 聯合鄉

荊州區

西城街道 | 東城街道 | 城南街道 | 紀南鎮 | 川店鎮 | 馬山鎮 | 八嶺山鎮 | 李埠鎮 | 彌市鎮 | 郢城鎮 | 太湖農場 | 菱湖農場

洪湖市

新堤街道 | 濱湖街道 | 螺山鎮 | 烏林鎮 | 龍口鎮 | 燕窩鎮 | 灘鎮 | 峰口鎮 | 曹市鎮 | 府場鎮 | 戴家場鎮 | 瞿家灣鎮 | 沙口鎮 | 萬全鎮 | 汊河鎮 | 黃家口鎮 | 老灣回族鄉

松滋市

新江口鎮 | 南海鎮 | 八寶鎮 | 涴市鎮 | 老城鎮 | 陳店鎮 | 王家橋鎮 | 斯家場鎮 | 楊林市鎮 | 紙廠河鎮 | 街河市鎮 | 洈水鎮 | 劉家場鎮 | 沙道觀鎮 | 萬家鄉 | 卸甲坪土家族鄉

石首市

繡林街道 | 筆架山街道 | 新廠鎮 | 橫溝市鎮 | 大垸鎮 | 小河口鎮 | 桃花山鎮 | 調關鎮 | 東升鎮 | 高基廟鎮 | 南口鎮 | 高陵鎮 | 團山寺鎮 | 久合垸鄉 | 天鵝洲經濟開發區

監利縣

容城鎮 | 朱河鎮 | 新溝鎮 | 龔場鎮 | 周老嘴鎮 | 黃歇口鎮 | 汪橋鎮 | 程集鎮 | 分鹽鎮 | 毛市鎮 | 福田寺鎮 | 上車灣鎮 | 汴河鎮 | 尺八鎮 | 白螺鎮 | 網市鎮 | 三洲鎮 | 橋市鎮 | 紅城鄉 | 棋盤鄉 | 柘木鄉 | 大垸農場 | 荒湖農場

江陵縣

資市鎮 | 灘橋鎮 | 熊河鎮 | 白馬寺鎮 | 沙崗鎮 | 普濟鎮 | 郝穴鎮 | 馬家寨鄉 | 秦市鄉 | 江北農場 | 三湖管理區 | 六合垸管理區

公安縣

斗湖堤鎮 | 埠河鎮 | 夾竹園鎮 | 閘口鎮 | 楊家廠鎮 | 麻豪口鎮 | 藕池鎮 | 黃山頭鎮 | 孟家溪鎮 | 南平鎮 | 章莊鋪鎮 | 獅子口鎮 | 斑竹壋鎮 | 毛家港鎮 | 甘家廠鄉 | 章田寺鄉

湖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湖北省簡稱鄂,省會武漢市;全省轄12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38個市轄區、24個縣級市、37個縣、2個自治縣、1個林區。  
地級市自治州 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林區
武漢市江岸區 | 武昌區 | 江漢區 | 礄口區 | 漢陽區 | 青山區 | 洪山區 | 東西湖區 | 漢南區 | 蔡甸區 | 江夏區 | 黃陂區| 新洲區
黃石市黃石港區 | 西塞山區 | 下陸區 | 鐵山區 | 大冶市 | 陽新縣
十堰市張灣區 | 茅箭區 | 丹江口市 | 鄖縣 | 竹山縣 | 房縣 | 鄖西縣 | 竹谿縣 | 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
荊州市沙市區 | 荊州區 | 洪湖市 | 石首市 | 松滋市 | 監利縣 | 公安縣 | 江陵縣
宜昌市西陵區 | 伍家崗區 | 點軍區 | 猇亭區 | 夷陵區 | 宜都市 | 當陽市 | 枝江市 | 秭歸縣 | 遠安縣 | 興山縣 |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 |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襄樊市襄城區 | 樊城區 | 襄陽區 | 老河口市 | 棗陽市 | 宜城市 | 南漳縣 | 穀城縣 | 保康縣
鄂州市 鄂城區 | 華容區 | 梁子湖區
荊門市東寶區 | 掇刀區 | 鍾祥市 | 京山縣 | 沙洋縣
孝感市 孝南區 | 應城市 | 安陸市 | 漢川市 | 雲夢縣 | 大悟縣 | 孝昌縣
黃岡市黃州區 | 麻城市 | 武穴市 | 紅安縣 | 羅田縣 | 浠水縣 | 蘄春縣 | 黃梅縣 | 英山縣 | 團風縣
 鹹寧市鹹安區 | 赤壁市 | 嘉魚縣 | 通山縣 | 崇陽縣 | 通城縣
隨州市曾都區 | 廣水市 | 隨縣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恩施市 | 利川市 | 建始縣 | 來鳳縣 | 巴東縣 | 鶴峯縣 | 宣恩縣 | 鹹豐縣
省直轄縣級行政區仙桃市 | 天門市 | 潛江市| 神農架林區
註:1:武漢市為副省級城市。
2:帶“*”屬於地方設立的縣級行政或經濟管理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