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瓷

清代瓷

清代瓷器的色彩呈寶石藍,比明代的更鮮艷純淨,別具風格,不僅明代的工藝和品種應有盡有,而且還有許多發明創造。

簡介

清代瓷清代瓷

清代瓷器釉上五彩因發明釉上藍彩和墨彩,比明代的更豐富多彩,紋樣清新,著色鮮明;鬥彩的品種也比明代的多。雍正時期的青釉燒制達到歷史最成熟階段。更為可貴的是創製成功了很多名貴的新品種。如在康熙五彩的基礎上創製了以"玻璃白"為填料,使畫面色彩柔和、富有立體感的粉彩;引進國外彩料,專作宮廷御器的 彩;直接用黃金裝飾瓷器的金彩;在單色釉中添加其他不同成份,使之在高溫燒煉中流淌變幻,形成流光溢彩,色彩奇幻,斑爛絢麗的"窯變"花釉等等。其他如釉下三彩墨彩烏金釉天藍釉珊瑚紅松綠釉胭脂紅等等也都應運而生。此外,康熙期間,還恢復生產了明代中期以來幾乎失傳的銅紅釉,其中尤以郎窯紅、缸豆紅最為著名。

鑑定

清代瓷順治時期
一、順治時期瓷器的鑑定

1、順治瓷器,正處於明末清初過渡階段,胎體厚重細潤、潔白堅緻,器形樸拙。

2、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為多,一些琢器釉面較厚,常使淡色青花模糊不清,並保持明代在器口施醬黃釉的特點。

3、青花色調大致分為四種,其中的翠青色與康熙青花相似,不施青花的五彩器漸多。

4、圖案紋飾,內容新穎。流行的紋飾有,洞石花卉、麒麟、芭蕉、人物故事,還有畫中題句等。

5、器足演變為滾圓的泥鰍背狀,底部可見螺鏇紋,此時已流行明末出現的寬圈足的雙圈底足。

6、款識,分官窯款與乾支紀年款,有楷書、隸書和篆書。

清代瓷康熙年間
二、康熙瓷器的鑑定

1、器形敦重古拙,新創器形繁多。琢器的頸部,較其它時期細長,圓器以墩式為主。

2、胎堅質細,縝密似玉,修胎規整,普遍有厚重感。

3、釉面光滑細膩,胎釉結合緊密,釉面有早期的青白演變為中期的粉白與漿白色。中期以後至雍正時期又變化為硬亮青釉。

4、青花使用國產珠明料,青花色調翠蘭色為主,均有色調深沉,緊貼胎骨的特點。

5、五彩與其它彩器,早期色彩濃重、艷麗,中期漸淡,晚期色調柔和。

6、早期器物口部常塗醬黃釉,一般器口均施一層含粉質的白釉,給人以加厚口沿凸出的感覺。

7、五彩是由紅、黃、蘭、綠、紫等五個顏色組成。明代五彩是由紅、黃、綠、紫四種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組成。以釉上的蘭彩,代替釉下青花。還有紅、黃、綠、蘭、黑組成。康熙時五彩有的增加了金彩,使畫面富麗堂皇。

8、這時三彩器較為盛行,有黃地三彩、綠地三彩、紫地三彩、墨地三彩、醬白地三彩、虎皮三彩。此時還有釉下三彩,即由青花、釉里紅和豆青三種釉下的色彩組成,它是康熙時期一種特殊品種。康熙抹紅,其色為正朱,鮮艷奪目,其官窯彩碗為最佳。釉里紅亦為上乘。

9、康熙後期,出現了郎窯紅,器物口沿有“燈草口”是從明代永樂時期出現的。

10、康熙時,彩繪人物,多用蘭筆勾出面目,甚為耐久,美人兩頰又往往暈以淡赫,頗為嬌燒。人物衣裙最為生動,樹則老乾銼費槎榧,花則風枝婀娜。畫松為茄色之乾,墨色之針,渲以硬綠,給人以濃翠欲滴的感覺。

11、圖案紋飾時代感較強,其畫意、筆法、布局、施彩工藝等均有特定的時代韻律。題材為歷史典故、人物故事,還有漁家樂、耕織圖、海、樵、耕、讀等。此外,還有草蟲、花鳥、雲龍、山水、八仙人、八仙慶壽、八寶、博古、纏枝花卉、樓台殿閣、合合二仙、三星人等。

清代瓷雍正年間
三、雍正時期瓷器的鑑定

1、雍正瓷的造型特點是:雋秀爾雅,小巧玲瓏,以盤、碗、杯、碟和小件器物為主。器型比例協調,有所謂的“曲線美”。

2、胎薄體輕,大器規整而不厚重。

3、釉色品種繁多,釉面有桔皮紋,這是雍正器突出的特點。

4、窯變紅釉,由這時開始出現,是由紅和蘭兩種顏色交織一起,蘭色多於紅色。

5、爐鈞釉,也是從這時開始的,是由高梁紅和松石綠兩種顏色交錯在一起。

6、青花色調為青白和粉白。青花顏色層次不如康熙時多,一般的只有2一3個深淺顏色。

7、彩瓷的色彩柔和而不艷。粉彩、五彩、法琅彩所繪人物、景物,都明顯縮小,畫面聚收。粉彩紋飾細膩,色調淡雅,立體感強。在施彩的紋飾周圍,側視往往可見白釉地襯托處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暈”。

8、紋飾有工筆畫風格,人物面目清秀,花卉尤其細膩嫵媚。

9、鬥彩器比康熙時又有提高,無論是彩色還是花紋圖案都較前更為精細,用彩較薄,色調顯得非常柔和淡雅。

10、由雍正開始法琅彩瓷器稱“古月軒”比康熙時的製作工藝更為精細。11、雍正時紋飾仍以繪畫為主,圖案特別工整別致。寫生畫中的花卉、禽獸非常生動,表現的陰陽面也很明顯與當時的紙絹畫風相同。

12、繪畫紋飾有纏枝花卉、折枝花卉、過枝花卉、松竹梅、皮球花、八桃、花鳥、花蝶、雲龍、雲鳳、團龍、團蝶、八寶、壯丹、喜鵲登梅、山水、人物、西廂記、嬰戲圖、十六子、仕女圖、八仙人及樓台殿閣等。

13、器足規整,足邊滾圓,露胎窄細。

14、官窯年款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也有六字三行楷書款,都有青花雙圓圈、青花雙方框,個別也有不帶框線的,還有“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圖章款。

清代瓷乾隆年間
四、乾隆時期資器的鑑定

1、造型規整,比例適宜,外觀曲線雖不及雍正時的優美,但仍比嘉、道時期的雋秀,小件器物尤為精緻。前期器型和雍正時一樣恰到好處,後期則顯呆滯。此後各朝的造型風格,除嘉慶初尚能恪守乾隆l日樣夕長余者皆為依次遞減,每況愈下。

2、前期胎體細潤,後期漸趨粗糙。

3、青花呈色雖有多種表現,但以穩定的純正蘭色居多。初期有黑褐、青灰、淡蘭各色,色調均沉著,紋飾清晰。

4、爐鈞釉到乾隆時與雍正時不同,其顏色由松石綠和深蘭色組成。

5、法琅彩也稱“古月軒”或叫“瓷胎畫琺瑯”,一般都有“乾隆年制”四字楷書的蘭料款。

6、古銅彩就是用粉彩及金彩,在瓷器上進行繪畫,用來模仿古代青銅器的紅、綠、蘭各色銹斑,這是乾隆時期瓷器彩色的發明。

7、乾隆瓷器中,有流行在紅、黃、蘭、綠、等彩地進行可繪畫,可稱為彩地繪畫。

8、有的彩地上開出圓光進行繪畫,稱作開光繪畫。

9、由乾隆開始出現了彩地軋道,這種軋道,是用工具劃出來的,像軋出來的一樣,因而稱為軋道。

10、出現了用粉彩繪畫的百花不露地瓷器。

11、彩資釉面,常有似漣滿的均勻小皺紋。

12、製作工藝水平極高、精巧、秀麗、無奇不有,為制瓷史上所罕見。

13、圖案紋飾,時代特徵鮮明,繪畫工細、層次清晰,畫鳳嚴謹而細膩。

14、器足較前朝寬厚、足脊滾圓,有的塗以黃色或黑色釉。足器近釉處,多有刮削胎體留下一圈小鋸齒痕。

15、官窯年款,多數是篆書體“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圖章款,個別也有“乾隆年制”四字篆書圖章款。楷書款比較少。民窯器物上的家藏款不大盛行。

清代瓷嘉慶、道光
五、嘉慶、道光時期瓷器的鑑定

1、嘉、道時期資器的胎骨與乾隆時期相比變化不太大,只是胎質顯得粗松一點。在胎骨的潔白程度上差了一些,胎骨較前朝略厚。從道光時起,器型線條生硬,常常見稜見角,無圓潤秀美感,顯得拙笨。

2、瓷器釉質變粗,釉面上普遍出現了“細桔皮釉”及輕微的“波浪釉”。臼釉的顏色還是白中閃青色,但潔白程度不如乾隆時期,後來逐漸變灰色。趴在豆青青花瓷器中,有堆粉青花,俗稱“青花堆粉”或“青花加白”,燒制方法是,先在青花下面胎骨上,按花紋圖案的大致形狀施以一層白粉料質,然後再在白粉上面繪以青花花紋圖案,最後施釉燒制。堆粉青花的紋飾凸起,色彩鮮明,美觀大方,具有立體感。這種堆粉青花最早始於康熙時期,到雍正、乾隆時有燒制,但數量不多,而到嘉、道時期才比較盛行。

4、花紋裝飾仍以繪畫為主,但保留了乾隆時期的遺風。繪畫平整、細緻,所繪紋飾不如乾隆時生動活潑,成為比較死板的圖案式,寫意畫較少。道光日才能將名人書畫摹入瓷杯上,一方寸能畫出五、六個人物形象,眉目如生,工致殊絕。

5、繪畫題材主要有:雲龍、雲鳳、龍鳳、三羊、獅球、花鳥、花蝶、草蟲、花卉、四季花(壯丹、荷花、菊花、梅花) 三果、勾連、山水、人物(八仙、仕女、天河配、嬰戲圖)、風景(廬山十景、西湖十景、燕京十景),以及喜字、壽字、御句詩等多種文字裝飾。

6、喜字常常是與青花淡描裝飾在一件器物上。這種青花談描雙喜字的紋飾最初是從乾隆時開始出現的,到嘉道時期才逐漸多起來。

7、在嘉、道時期,凸雕的鐵花紋飾開始多了,雖然在乾隆時已出現,但數很少。這種鐵花紋飾,一般都裝飾在哥瓷器物的口、耳、腰等部位上,俗稱“哥瓷鐵花”。

8、屬於影地繪畫、移地軋道、彩地開光、綠里底及耳飾等,在乾隆時比較時興的多種形式的瓷器花紋裝飾方法,到嘉、道時,更加普遍套用。

9、器物造型發生了一些變化,屬於盤、碗類器物增多。屬於瓶、尊等大型立體器物比較少了。此時出現了葵花口、四方口、六方口、八方口等形式。

10、由道光時開始出現了作為陪嫁用的五件一套的器物、(即一件瓶、兩件將軍罐、兩件花觚)俗稱“五大件”。

11、嘉慶、道光款識形式;①官窯年款是“大清×× 年制”六字篆書圖章款,也有“××年制”四字圖章款,楷書年款較少。②民窯器物,多數無款,書寫年款的只是極少數。其形式為“大清××年制”六字篆書圖章款,或“× ×年制”四字楷書款。③慎德堂為道光窯,以三字直款為佳。皆為抹紅楷款,亦有金款。民窯還盛行家藏款,有“退思堂”,“行有恆堂”,多數為青花、紅彩楷書款。④嘉、道時期還盛行仿製成化時期的年款。在一些器物底部刻劃 “成化年制”的“豆於款”(即刻劃年款後,用醬釉施在款上,形如豆乾狀),在哥瓷鐵花器物上,多是這種“豆乾”款識。

清代瓷鹹豐、同治、光緒、宣統
六、鹹豐、同治、光緒、宣統時期瓷器鑑定

1、鹹豐到宣統這幾朝瓷器胎骨,基本上相差不多,在胎質方面比不上嘉、道時期。這時胎質越來越變得粗松,胎骨也相應變厚了。

2、由鹹豐時開始,瓷釉逐漸變粗,瓷釉與胎骨結合不夠緊密,因而出現的“波浪釉”和“桔皮釉”現象比嘉、道時期更為嚴重。

3、在瓷器的釉面上,甚至經常還出現有氣泡及脫釉現象。白釉不如嘉、道時潔白,而逐漸變成了白中微閃灰顏色。

4、窯變紅釉,這時又有了較大的變化。釉面上蘭紫色彩斑,越變越少,而紅顏色的面積越來越多,有的甚至基本上變為全紅色,幾乎看不到蘭紫色斑了。到光緒、宣統時,還出現了另一種由紅與黑兩種顏色組成的窯變紅釉。

窯變紅釉的演變過程是:雍正是蘭色多於紅色:乾隆時是蘭色少於紅色;嘉、道是紅色多於蘭色;鹹豐以後是基本上變為全紅色;到光緒、宣統時是紅與黑兩種顏色組成的。

5、青花的顏色,只有1一2個層次,在同治末期環出現了一種蘭紫色的青花。同治以後堆粉青花比較少了,這時青花下面的堆粉極薄,顏色淡淺。

6、由鹹豐到宣統這一時期,粉彩發生了顯著變化。粉彩的料質由精細變為粗糙,粉彩的顏色由濃艷變為淡淺。

①鹹豐、同治時,粉彩的含量比較多,彩粉比較濃厚,而且在精細粉彩器物上,往往還描繪金彩,所以此時粉彩表現得十分艷麗:②光緒、宣統時,粉彩含粉量減少,粉料非常淡淺。

7、軟彩,是同治晚期出現的。到光緒、宣統時比較盛行。軟彩器物,只有民窯有,宮窯軟彩尚未見到。

8、水彩,是光緒末期出現的,此種色彩不含粉質,具有彩料薄,顏色淡之特徵。它是光緒末期,宣統瓷器上所使用的一種色彩。

9、紋飾以繪畫為主,但繪畫日趨草率,缺乏章法,表現得極不形象,也不精美。繪畫人物,比較呆板無生氣。繪畫花鳥,禽獸沒有生氣活潑之感。

10、官窯文飾絕大多數是工筆畫和規矩的圖案畫;民窯多數是寫意畫。同治晚期和光緒時期盛行軟彩寫意畫,畫稿則出自明、清兩代的沈石田、唐六如、新羅山人、八大山人等著名畫家,但畫的很不像。

11、這時紋飾還有五倫圖、二十四孝圖、司馬光擊缸、朱子治家格言、五子登科、狀元及弟、馬上封候、三星人、福祿壽等。

12、繪畫題材有:人物、山水、花鳥、蝴蝶、獅子、禽獸、雲蝠、龍雲、龍鳳、白菜、三果、八寶、八卦、博古、鐘鼎、九桃、纏枝蓮花、纏枝牡丹、技子花、喜字、壽字等。

13、紋飾中的喜字,在威豐、同治和光緒時期都極為盛行.此種青花雙喜字特點,在幾個時期的表現手法有些不同。①在鹹豐時,雙喜字的字型,書寫的比較工整,筆道也較細②同治時期,雙喜字的字型書寫的就不大工整,筆道漸寬起來了;③在光緒時期,雙喜字書寫的極不工整,不但筆道較寬,同時字型也變得模糊了。

14、這時期的耳飾主要有:獅耳、獸耳、象耳、蠕虎耳等。

15、彩地繪畫、彩地開光、彩地軋道及綠里、綠底等紋飾的品種不大時興了。

16、鹹豐、同治時期,哥瓷器物上,特別盛行鐵花裝飾,光緒時較少。

17、光緒、同治時期,小雞、小博古的花紋裝飾較為盛行。

18、金字的喜字雙喜字,在同治時比較盛行。

19、光緒、宣統時期,大博古、鐘鼎插花、校子花、富貴白頭、天女散花比較普遍。

20、由鹹豐開始直到宣統,除小部分瓷器製作較精細外,而大多數器物都較以前幾朝變粗,更不如雍正、乾隆時的資器那樣細緻。這時期的器物造型和以前也有所不同。屬於瓶、尊等各種類型的陳設減少,而多數器物都是日常生活實用品,如膽瓶、天球瓶、串帶瓶、將軍罐、粥罐、鳥食罐、香爐、魚缸、花盆、水仙盆、臉盆、一品鍋、捧合、節合、油合、扎斗、水壺、印合、筆洗、筆筒、帽筒、茶壺、茶碗、茶葉罐、酒溫、酒蠱、盤、碟、扣碗、羹匙、煙壺、瓷枕、繡墩、掛屏、以及三星人、八仙人、觀音人等。到同治、光緒、宣統時期,膽瓶、茶葉罐、帽筒、茶壺、茶碗和成套的盤、碗等器物比較盛行。膽瓶不僅有150 件、300件、500件,還有1000件的大地瓶。

21、光緒中期以後開始盛行仿製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的各種造型的器物,包括青花、五彩、粉彩及一道釉的器皿,但仿品與真品相比都不相象。

22、威豐時,官窯、民窯的器物大多數的年款是青花或紅彩款,以楷書為主,不帶框線,“大清鹹豐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字型規整,篆書圖章款極為少見。民窯器大多數無款。

同治、光緒、宣統官窯年款,大多數不帶框線的“大清××年制”,六字楷書款。有一類書寫篆書體的“體和殿”或楷書體的“大雅齋”兩種款識。同治、光緒民窯器物,大多不書年款,在有年款的器物中,除楷書體外,還出現一種色澤較為暗淡的紅戳子款,“××年制”、四字很不規則的篆書款,有陰文有陽文。

宣統官款,有青花、紅彩、精彩與墨彩款。青花款均為楷書,字型工整清秀,色澤明快,為六字兩行豎寫式,無圈欄。民窯器物一般沒有年款。嘉道以後,一般都沿襲前朝款式,有減無增,漸有趨於一致之勢。篆書之款,自乾隆至同治均居其大部分。篆書有兩種:一種無邊欄,字或紅或蘭不等;一種有雙邊,紅字居多,即所謂圖書款。圖書款以道光末年、鹹豐、同治之間最為盛行。

特點

清代瓷清代瓷
康雍兩朝是楷書盛行時期,篆書很少,乾隆篆、楷皆有,而篆多於楷。嘉慶至同治為篆書盛行時期,而楷書很少。光緒、宣統兩朝除仿古外,則又楷多於篆。

嘉道以後,一般都沿襲前朝款式,有減無增,漸有趨於一致之勢。篆書之款,自乾隆至同治均居其大部分。篆書有兩種:一種無邊欄,字或紅或蘭不等;一種有雙邊,紅字居多,即所謂圖書款。圖書款以道光末年、鹹豐、同治之間最為盛行。

1、清代各朝的瓷器內容豐富,既有共同風格,又各具不同的特點。

2、清代瓷器的造型

清代瓷清代瓷
順治、康熙時,古拙、豐滿、渾厚,雍正時的秀巧雋永,乾隆時則顯規整,嘉慶、道光以後則稚拙笨重。

3、胎體,琢器類,一般薄厚適中,圓器類則有厚有薄。康熙時,胎體體重,質地堅硬細密。雍正時有胎質輕薄、細潤,潔白度高。道光以後的胎體厚笨、質地粗松。清代的琢器類腹、頸部接痕極為少見。明代留器露胎處,常泛火石紅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4、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澤略顯青白。順治、康熙兩朝,釉面平整細膩,胎釉結合緊密,釉面分別呈青白、粉白、醬白,硬亮青等幾種色澤。雍正時釉面細臼瑩潤,多有桔皮皺紋。乾隆時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後的不夠平整,波浪明顯。晚清時施釉稀薄,釉質疏鬆,不夠堅緻。

清代瓷清代瓷
5、紋飾深受同時期繪畫的影響,民窯瓷器,寫意寫實並存,用筆豪放。御用官窯連器,圖案趨向規範化,用筆細緻入微,構圖拘泥、繁縛。早期紋飾中的山水、樹木多採用斧劈簸,並加鍍點,古裝仕在高警秀麗,柔細的花繪採用沒骨畫法。晚期紋飾中的人物面部無神,鼻部隆大,這一時期龍紋形態不一,既有方頭大額、正肅蒼勁的,也有纖柔細身的,一般為獅子頭,龍發較多,龍腳明顯突出,兩支腳立體感強,龍身粗笨,一般畫為四爪和五爪,如同雞爪。

6、在清代,由於瓷器工藝受到了西方繪畫藝術的影響,因而在瓷器上出現了具有西方繪畫風格特點的花紋圖案。如在琺瑯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時常可以看到一些繪畫西洋人物,樓房、船和狗之類的花紋圖案。

7、清代八寶圖案為

清代瓷清代瓷
8、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為光滑的砂底。順治、康熙時瓷器足型較為多樣。有雙圈層底、斜削式底、二層台式底、臥足、滾圓泥鰍背形足等。

9、景德鎮官窯多屬皇帝年號款,民窯有乾支年款、吉祥語款、私家款及圖記款等。有印、刻、青花、紅釉、金彩、料彩、等多種,楷篆均有。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並用,乾隆以後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緒、宣統三朝,又以楷書款為多,外圍以圓圈或方框格式。民窯款識多隨意亂寫,字型草率。

龍泉青瓷

清代瓷清代瓷
清代龍泉青瓷胎骨厚重胎色灰白釉色綠中泛黃或泛灰,釉層薄而不勻,浮光較強。除爐類器物外,多有紋飾,以花鳥蟲魚、八卦、雲龍等為多見,構圖繁縟,幾乎遍布器身、裝飾方法有刻、劃、印等,以刻花為主,器形高大笨拙,多為陳設器。瓶類器物上大下小,頭重腳輕,有不穩之感。其中以鳳尾瓶最多風,大小規格俱有,小者高10多厘米,大者高70多厘米。盤類器物內底遍布紋飾,似非日用器,而供陳設之用。器物足底無釉,胎色醬紅,為燒前著色,與傳統“硃砂底”有別。

故宮博物院藏有6件清代帶年款的龍泉瓷器,分別為:“大清順治八年”(1651年)、“康熙壬辰歲”(1712年)、“乾隆庚寅年”(1770年)、“同治四年”(1865年)、“光緒癸未”(1883年)、“光緒十九年”(1

清代瓷清代瓷
893年)。這類帶款的龍泉瓷極為罕見,且其年代貫穿清初到清末,可見有清一代,龍泉瓷一直生產不斷。窯址考古調查也主宰了這一點。過去認為龍泉青瓷停燒於清代中葉,與實際情況不符。而長期以來古玩界把有此清代龍泉瓷稱為“乍浦龍泉”,認為是浙江平湖乍浦所仿造,卻一無實據;20世紀80年代,在龍泉查田鎮孫坑村發現了這類器物的窯址,舊說論傳得以澄清。

唐窯

清代著名的督陶官唐英,在景德鎮鎮陶時所燒制的瓷器世稱"唐窯"。唐窯瓷器非常精美,其製作水平和質量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國的瓷器》一書中就說:"中國瓷器,到了唐窯,確實集過去所有製作之大成。這表現在瓷器裝飾方法,造型設計以及制瓷技術方面"。瓷器裝飾僅高、低溫顏色釉就有57種;彩繪方面"山水人物花鳥寫意之筆,青綠渲染之制,四時遠近之景"無所不有,而且"規撫名家,各有原本";造型設計上,則從"古札器尊 鼎鹵爵之款制,到瓜瓠花果象生之作",應有盡有。
唐英在景德鎮督陶時間長近30年,是景德鎮御窯廠督陶時間最長,成績最顯著的督陶官。他悉心鑽研陶務,身體力行,不僅經驗豐富,而且還對景德鎮瓷業生產技藝進行科學總結,從理論上加以提高,先後編寫出《陶務敘略》《陶冶圖說》《陶成紀事》《瓷務事宜諭稿》著作

御窯

清代瓷康熙窯
康熙窯
康熙(1662—1722年)是清聖祖玄燁的年號。清代的御窯多以督陶官吏的姓氏稱呼,康熙時著名的有臧窯郎窯。1680年至1688年(康熙十九至二十七年),清廷派遣工部郎中臧應先到景德鎮御窯督造,這時的御窯稱為臧窯。臧窯器,瓷土粘膩,質地瑩薄,諸色兼備。蛇皮綠、鱔魚黃、吉翠、黃斑點四種最佳。澆黃澆紫澆綠吹紅、吹青等品種也都美。臧窯的青花五彩器,多仿造宣德、成化時的精品,大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氣勢。當時人爭相傳說臧氏曾得力於神助,《景德鎮陶錄》說,“臧公督陶,每見神指畫呵護於窯火中,則其器官宜精矣”。臧氏善於發掘和繼承優秀的歷史遺產,其製品巧奪天工,一般人不能理解,因緣附會,便說他得到神人的臂助。這類傳說,在古代科學不發達的情況下,被人們當作真有那么一回事而記載下來,是不足為怪的。

郎窯

是指1705—1712年(康熙四十四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撫郎廷極在景德鎮督造御窯時出產的瓷器。郎窯以模仿明代宣德和成化窯器而著稱。郎窯的青花白地盤,人“以為真宣也”;郎窯的脫胎極薄白碗,“與真成毫髮不爽”。郎窯仿製的宣德、成化製品,幾可亂真。尤其以仿製明代宣德寶石紅釉最為成功。人們習慣稱人為“郎窯紅”。郎窯紅有兩種,一種深紅,一種鮮紅。色澤鮮麗濃艷,不僅完全恢復了明代的祭紅,而且超過了祭紅。因像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紅,法國人稱之為“牛血紅”。郎窯紅釉透亮垂流,口沿處因釉層稀薄,銅分子在高溫下容易揮發、氧化,現出一輪白線,俗稱“燈草邊”。釉在高溫下自然流淌,越往下,色澤越濃艷鮮亮,至底部鏇削,使流釉不過足,因此有“脫口垂足郎不流”的說法。郎窯五彩,由古彩發展到粉彩,創造了琺瑯彩,發展了素三彩。素三彩是指不用紅色,而以黃、綠、紫等色為主要色調的彩瓷。素三彩在明代已問世,至正德時已很精緻,清代康熙時素三彩由黃、綠、紫三色增加了藍彩,色彩更加豐富多變。琺瑯彩又名瓷胎畫琺瑯。琺瑯彩是從國外引入的彩料,顏色穩定,便於繪製精細的彩圖,由於彩料較厚,使色彩更富有立體感。琺瑯彩創始於康熙時期,至雍正、乾隆時期,其製品更為出色。粉彩是在五彩基礎上,受琺瑯彩製作工藝的影響而創製的一種釉上彩新品種,它也是創始於康熙時期,而至雍正、乾隆時期才臻於完善。

清代瓷雍正窯
雍正窯

雍正(1723—1735年)是清世宗胤祺的年號。1726年(雍正四年),清廷派督理淮安板閘關年希堯兼管御器廠窯務。唐英、劉伴阮先後駐廠協理窯務。年窯“選料奉造,極其精雅”。“琢器多卵色,圓類瑩素如銀,皆兼青彩,或描錐暗花、玲瓏諸巧樣”尤以天青、祭紅為最好。這時青花仿宣德,五彩仿成化,連款識一併仿造。這些仿製的宣德、成化窯器,由於工藝高超,往往不易辯認。釉色豐富多彩,有一二十種之多,其中如胭脂水釉,達極高水平,胎質極薄,里釉極白,在外釉映照下,透出一種鮮艷美麗的粉紅色,嬌嫩欲滴。粉彩大行,它是由玻璃白配彩料合制而成。粉彩的顏色因摻入粉質,給人以一種柔和的感覺,因而又稱為“軟彩”。粉彩畫面以折枝花為多,也繪人物故事,濃淡明暗,色澤多變, 《陶雅》稱它“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嬌艷奪目,工致殊常”,給雍正粉彩以很高的評價。康、雍、乾三朝是中國古代瓷器成就最大的時期,雍正朝正處於承上啟下的階段,所以《景德鎮陶錄》說:“仿古創新,實基於此”。

清代瓷隆窯
乾隆窯

乾隆(1736—1795年)是清高宗弘曆的年號。乾隆窯產品,主要指唐英督理窯務時的製品。唐英原為內務府員外郎,早在1728年(雍正六年)即到景德鎮御窯廠“駐廠協理”窯務,擔任年希堯的副手。在1736—1749年(乾隆元年至十四年)、1752—1756年(乾隆十七至二十一年),唐英先後任淮安關、九江關監督,兼理景德鎮窯務。唐英不僅一般地管理廠務,完成朝廷交辦的大量瓷件,而且深入窯廠,研討工藝,在仿造和創新上成就顯著。每年貢獻給朝廷的大小盤、碗、鍾、碟、瓶、勰、尊、彝等,多達57種。 《景德鎮陶錄》記述唐英成就說:“公深諳土脈、火性,慎選諸料,所造俱精瑩純全,又仿肖古名窯諸器,無不媲美;仿各種名釉,無不巧合;萃工呈能,無不盛備;又新制洋紫、法青、抹銀、彩水墨、洋烏金、琺瑯畫法、洋彩烏金、黑地白花、黑地描金、天藍、窯變等釉色器皿。土則白壤,而埴體厚薄惟膩。廠窯至此,集大成矣。”乾隆窯繼承了中國古代制瓷工藝的精華,所仿歷代名瓷幾乎無所不有,同時吸收東、西方藝術,極大地豐富了我國的制瓷工藝,力求新的創造,真可謂集各種技藝之大成,冶古今中外於一爐了。

道光年代瓷器

鑑定要點1、道光時期瓷器燒造品種有彩瓷和顏色釉瓷。彩瓷主要有粉彩和青花瓷等。粉彩是道光彩瓷的主流,有珊瑚紅地粉彩、綠地粉彩、黃地粉彩、抹紅粉彩等,另外還有少量的鬥彩、五彩,多見於官窯器。
2、道光時期青花瓷使用國產料,早期的青花呈色穩定,近明代永樂、宣德青花的效果,色澤亮麗濃艷,但缺乏深沉感,沒有暈散和黑色結晶斑,傳世品不多。道光二十年以後呈色淡雅,層次清晰。民窯器青花色調暗淡漂浮。淡描青花的製作在道光朝非常流行。青花瓷有青花描金、青花描金墨彩、青花粉彩、青花鬥彩、青花紅彩、青花黃彩、哥釉青花、青花加紫、青花釉里紅、冬青地青花、青花堆粉等品種。青花粉彩器大量出現。青花堆粉,又稱為“堆粉青花”或“青花加白”。堆粉青花瓷最早始於康熙時期,雍正、乾隆時有燒制,但數量不多,嘉道時期比較盛行。
3、道光時期瓷器基本上繼承前朝傳統器形式樣,創新較少,多為日用器皿。有盤、蓋碗、墩式碗、賞瓶、玉壺春瓶、梅瓶、錐把瓶、將軍罐、花觚、燈籠尊、洗、盆、燭台、魚缸等。小件器物豐富多彩,酒杯多種多樣,有套杯、臥足小杯、鈴鐺式小杯。形制較小的器物有筆筒、冬瓜罐、鼻煙壺、鳥食罐等都較為新穎,均為道光時期的典型器。新出現形狀像冬瓜的“冬瓜罐”,造型別致。整體看,道光青花製作工藝不是很精,進化論大小器皿方正稜角分明,線條不優美,個別較笨拙,瓶類上下比例不是很協調,製作精美的器物很少。
4、道光瓷器胎體細白,胎質疏鬆,胎釉結合不緊密,沒有緻密堅硬感,分量輕。釉面多數粉白釉,少數是仿明代的青白釉,釉是普遍有氣泡,釉面不平,有的帶疙瘩釉,出現波浪狀起伏,俗稱“浪蕩釉”。胎釉結合不緊密,足根有的圓而粗,多數呈尖狀,少量是“泥鰍背”。
二.從紋飾角度看:
1、道光瓷器追求乾嘉時期官窯的藝術風格特色,裝飾以繪製為主,所繪紋飾不如乾隆時生動活潑,紋飾圖案式化,寫意畫較少,圖案缺少層次變化,構圖趨於疏朗。瓷器紋飾雖然官窯產品還盡力保持工整細緻的特點,但用筆拘謹板滯,缺乏活力,寓意吉慶幸福的圖案增多。民窯器畫面更是趨於草率和簡單化。
2、官窯有一些用文字作裝飾,如“萬壽無疆”、梵文“壽”字、“喜”字、戒菸歌、御題詩句等多種文字裝飾,尤以戒菸歌最具時代特徵。
3、道光新創紋飾也別具特色。喜繪動物紋多達十餘種,有貓、蝶、狗、牛、羊和象、鴛鴦、鴨、仙鶴、喜鵲、鴿子、燕子、螞蚱、蟈蟈、蜻蜓、蝙蝠、雉雞等,為沉悶的官窯紋飾增添了一些清新的氣息。這些動物圖案與多種花卉、瓜果組成吉祥紋樣。鬥雞、戲狗的通俗畫面開始盛行。
4、款識.道光官窯器多銘以“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以青花為主,也有抹紅及描金款,字型有力,筆畫較粗,排列工整,風格與嘉慶款相似。道光朝堂名款極為盛行,主要是皇帝本人的御用款和王公貴族的私家用款,瓷器製作甚為精緻。道光帝在未登極以前就用過“薢竹主人”及“薢竹造”的款名。登極以後又使用過“慎德堂”、“頤壽堂”等御用款。“慎德堂”款與“大清道光年制”六字款的瓷器製品,都為官窯器物。在清代,堂名、齋名一般是帝王、王公貴族和文人士大夫的居室之名,在道光時期,皇親國戚所訂製的瓷器很多,瓷器落款多是這些人起居室或書齋的名字。“退思堂制”、“養園仿古”、“友堂雅制”、“竹韻山房”款,系道光朝睿王府用瓷。定王府則書“行有恆堂”、“道光××年定府行有恆堂珍藏”等款,多數為青花、紅彩楷書款。“植本堂”、“聽雨堂”、惜陰堂”都是當時王府名堂。
5、紋飾圖案缺少層次變化,構圖趨於疏朗,比較平淡,用筆纖細,花卉描畫不活潑,人物有形無神。
6、整體看,道光青花紋飾,雖然官窯產品還盡力保持工整細緻的特點,但用筆拘謹,構圖簡單,缺乏活力,寓意喜慶、幸福的圖案增多。民窯青花畫面更是趨於草率和簡單。

生產

清代瓷清代瓷
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之後,景德鎮瓷業生產就從巔峰走向下坡路產量器質品種、造型等都呈現明顯萎縮狀態。特別是鴉片戰爭之後,戰亂很多、政局動盪、外資入侵、市場縮小,景瓷生產也受到嚴重推殘。延續500多年的御器廠也隨著清祚的傾圯而壽終正寢。民國時期,社會仍不安定,軍閥混戰,民不聊生。日寇侵華期間,景德鎮多次遭日寇飛機的轟炸,坯坊窯房大面積破壞,全鎮瓷窯能燒的只有33座,處於奄奄一息境地,整個瓷業陷入低谷。一直到解放前夕仍無起色。不過,在這不景氣的年代裡,瓷業生產操作方面卻有所進步,技術上有所革新,出現了腳踏轆轤車、手搖碎釉機、石膏模型鑄坯、霧吹器施釉等。特別是清末宣統二年,江西瓷業公司在景德鎮宣告成立,這標誌著景德鎮陶瓷業進入一個企業化時代,而且有不少創新,還進行一系列技術革新,試行機械生產、貼花紙彩瓷,煤代柴燒造等。

欣賞

清代瓷 清代瓷
清代瓷 清代瓷
清代瓷 清代瓷
清代瓷 清代瓷

古董

古董是指古人所留下來的珍奇物品。我國古代流傳至今的古董有陶瓷、玉器等。陶瓷的傳統概念是指所有以粘土等無機非金屬礦物為原料的人工工業產品。中國是世界上主要產玉國,不僅開採歷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極廣,蘊量豐富。現在,就讓我們去看看這些古董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