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瓷

唐代瓷

瓷器發展到一個階段應該是在唐宋,而頂峰是在唐朝。這一時期風格很有特色,古樸雅致朱圓玉滑,光彩潤澤,每一件都展示了東方神秘古雅的魅力。充分表現了古人的審美觀,美學理念,是瓷器藝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里程碑,是藝術史上的顛峰。而日韓現存的瓷器基本上吸收了唐時期的風格。

簡介

唐代主要著名的是青瓷白瓷,其光潔如,蕙質秀雅在那個時代分別用“類冰 類雪”來形容。而相對於白瓷,唐時期的青瓷無疑在特色和藝術性上更為知名。青瓷可以說是唐宋時期瓷器的代表,其美感,質感,光澤程度上確實要比白瓷更為優秀。然而現在,中國的青瓷可以說是不怎么常見了,現在中國瓷器的發展,主要是以清代的青花,粉彩,琺瑯為主體。雖然青瓷在中國已不再出名,卻在韓國生根發芽,青瓷也早已成為韓國的國寶韓國的專利。

唐代瓷唐代瓷
再說白瓷,白瓷潔白如玉,色澤勝雪,從唐代瓷器中可見一斑 古人好玉,凡事不是喜其華麗,而是喜其清潔如冰,進一步引申為人的性情德行如白壁無瑕,清潔不染,清涼無為。這點和後期崇尚繁瑣奢侈的華而不實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而我們再看看後世的玉,不是與傳統精神相符的簡潔明快,而是多為繁亂華麗的玉雕,過於強調人為修飾,從而忽略了玉質樸的天然本質。所以,從根本上說,玉和瓷器一樣,已失掉了它原有精神內涵

唐時期的瓷器不僅光潔玉潤,象徵著人性的飽滿和諧。色調上更好用冷色調,清雅而不浮誇,從某中意義上說,也能反映出當時儒道中清談無為 ,不與世爭,戒驕戒躁的人文精神本質。在器形上也多崇尚大氣圓和。在茶具上,唐宋茶具多以托盞,托杯為主,直接影響到日韓,而後來的茶具,多傾向於蓋碗,明清式提梁壺,紫砂,因此也很少見到唐宋時期的茶具樣式了 。
除了青瓷白瓷外,唐代常見的還有秘色,黃柚等瓷器。更多的器物以玉為主,充分說明了那時人們對玉的偏愛。秘色瓷,不僅色澤如冰,更因為其光潔到碗底如同盛滿水的程度而為人所知。唐代的黃釉,雖為亮色,但也不像後世那般亮到刺人之目,過分誇張色澤,顯得不自然,相反更平和談雅些,看上去就如同清玉般,足以以假亂真。

唐代的瓷器,華麗中透著典雅,典雅中又不忘增添幾分光華與鋒芒,所以,典雅與華美,在唐時期的瓷器藝術上,才完全做到了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秘色瓷

唐代瓷秘色瓷天鵝筆洗
秘色瓷是中國陶瓷史上極為神秘的一種瓷器,它如冰似玉的釉色令人驚嘆,傳說中,這種釉色是因為使用了一種秘密的釉料配方,裝入特製的匣缽燒成的。秘色瓷是在晚唐時才開始燒造,五代時達到高峰,至南宋時工藝才消失。越窯是中國古代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廣泛的窯系,代表了當時青瓷的最高水平。秘色瓷是由越窯創燒出來的一個新品種。當時燒制的物件均為皇家使用,因產量低、傳世量少而倍顯珍稀,所以人們對它的認識很少。越窯秘色瓷的實物在全國各博物館館藏中數量極少,連碎片都極為珍貴
我們通常所說的越窯,泛晉至宋一脈相承的青瓷體系,窯址主要分布在上林湖地區(今上虞、餘姚、紹興、慈谿
唐代瓷秘色瓷
等地),這裡春秋戰國時為古越族人居住地,唐王朝時設越州府,越窯因此得名。唐代中期,上林湖附近地區,因地理位置優越,水路交通便利,而且上林窯產品因品質超群,還被選為貢瓷,當時曾置官監燒。被譽為“唐宋瓷都”。越窯創燒秘色瓷的時間大約在晚唐時,秘色瓷千百年來使人撲朔迷離,難識其廬山真面目。歷代備受文人、志士對越窯推崇備至。唐陸龜蒙《秘色越器》詩“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言其色以青綠色為主。五代時徐寅奉《貢余秘色茶盞》詩“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輕鏇薄水盛綠雲”是說其有青亮的特點。而前蜀王王衍的“金棱含寶碗之光,秘色抱青玉之響”言的是其高超的工藝。這些都是對秘色瓷作了贊詠,人們從中可窺秘色瓷之一斑!
唐代瓷秘色瓷
到了清代,秘色瓷仍迷霧繚繞,清宮收藏,承襲自宋、元、明三朝宮廷,再加上清代的收集,文物極為豐富。雖奇珍異寶無所不有,秘色瓷難尋其蹤。傳說乾隆曾嘆道:“李唐越器人間無。”他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卻以無緣一睹秘色瓷而遺憾終身,甚至以為秘色瓷只是一個美麗傳說、神話而已。直到1987年,陝西法門寺塔唐代地宮中,出土了唐僖宗用來虔誠供奉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的一批精美供器,同時出土了記錄這些器物名稱的石刻物帳。據此物帳,專家們斷定該地宮出土的14件青瓷就是傳說中的“秘色瓷”,從而破解了“秘色瓷”的謎底。 其中的銀棱平脫秘色瓷碗,堪稱秘色瓷標準器物。
唐代瓷秘色瓷
銀棱平脫秘色瓷碗現陳列於扶風縣法門寺博物館,該碗通體為五瓣葵口圈足狀,腹斜下收,素麵開光,兩隻翱翔的仙鶴周圍繞著翔雲,應是二次加彩燒成,這堪稱我國最早的“五彩”器了。既有造型活潑之感,又不乏典雅大方之美,打破了唐初及其以前茶碗造型平板的格局。與晚唐、五代出土的碗的特徵相吻合。但從其內壁“披黃衣”、口緣與足緣鑲銀,足見它比13件秘色圓器要尊貴,有人認為該銀棱平脫秘色瓷碗,是法門寺中所有秘色瓷中最珍貴的文物,其造型之規整,釉色之出眾、特殊,製作之精緻,達到了唐代瓷器製作之極限。
法門寺地宮系李唐皇室供養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的聖地,在鹹通十五年(874年)封閉,並在其上建寶塔,後世就再無未開啟過。據研究成果,地宮內絕大多數珍寶屬懿、僖二宗供奉,許多器件乃係皇帝隨身佩攜帶的心愛物,如
唐代瓷秘色瓷
有刻有僖宗當太子前的名號。我國古代重厚葬,葬品商代好青銅器,漢好漆器、唐好金銀,宋好瓷器為眾人所熟知。唐代帝王把秘色瓷供奉佛祖,深埋地下,用這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虔誠敬佛的心。
關於秘色瓷始燒年代,因晚唐詩人陸龜蒙徐寅在篇名中有“秘色瓷”一詞。故歷代均公認,秘色瓷創燒於唐代。法門寺地宮藏物的發現,“秘色瓷始燒於晚唐”之說,終為眾專家學者認可,蓋棺定論。當然,隨著研究成果的推出,秘色瓷的神秘面紗終將為人們所撩開。
慈谿上林湖越窯遺址遍布,有“中國青瓷露天博物館”之譽。1999年初在當地的考古發掘表明,越窯燒造的下限為南宋初年。並在唐末五代地層中發現大量秘色瓷,器型有花口碗、葵口盤、小杯、執壺、折沿盆、盞和托等,其修坯之精細、面之潤造型之端莊、燒制之優良,折射出以釉色和造型取勝的時代風尚,足以代表唐末五代越窯制瓷藝的最高水平。秘色瓷的燒造絕不像過去認為的僅局限於某個窯場,它極可能燒制於不同的窯場或窯區。
秘色瓷的“秘”,就是“碧”,古“秘”讀作“碧”,所謂秘色,即碧色,而現代碧色即綠色!法門寺秘色瓷的驚天大發現,證明了這點。秘色瓷塵封千年仍舊瑩潤如新。它那精湛的工藝,即使以現代工藝生產,仍難以企及,我們不能不為我們的先人的聰明才智所折服。它的出土,為我們對唐代越窯與唐宮庭、青瓷與宗教和唐越窯的制瓷技術等問題的研究提供了好標本,具有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傳說

唐代瓷秘色瓷
有關秘色瓷始燒年代,以前有二種說法。一為五代之說。這一觀點,依據宋人趙德麟《侯鯖錄》及曾《南齋漫錄》的“吳越秘色窯,越州燒進,為貢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解釋,長期以來被明清兩代專家學者普遍認同並成為陶瓷學界主流。至1982年,新編《中國陶瓷史》 (文物出版社)仍以該觀點為說,是因為五代的錢氏朝廷向後唐、後晉和遼、宋王朝進貢的越瓷均實地反映在《十國春秋》 《吳越備史》《宋史》 《宋兩朝供奉錄》等文獻內,這為史證。爾後,“近二十年來,這類越窯青瓷在考古發展掘中也出土過不少,吳越國都城杭州和錢氏故鄉臨安先後發掘了錢氏家族和重臣的墓七座,其中有杭州市效玉皇山麓錢元灌墓、施家山錢元灌次妃吳漢月墓、臨安縣功臣山錢元玩墓等,出土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秘色瓷器“(《中國陶瓷史》),這為實證。故“五代始燒秘色瓷”之說在法門寺發掘前,基本上令當今陶瓷學界深信不疑。一為晚唐之說。由於此說歷來缺乏較明確的歷史背景和強有力的發掘實證,持這一觀點者主要以晚唐詩人陸龜蒙和徐寅在篇名中有“秘色”一詞固守陳地。該觀點雖不乏飄緲,卻亦先知先覺。及法門寺地宮藏物發現,“秘色瓷始燒於晚唐”之說終在1995年初於上海舉行的《越窯·秘色瓷國際學術討論會》上被眾專家學者基本贊同。

唐代白釉瓷器

唐代瓷白釉瓷器
我國的白釉瓷器,在經歷南朝晚期初創,隋代發展之後,到唐代已經十分成熟,終於能與青瓷並駕齊驅,相提並論,形成唐代 " 南青北白 " 的制瓷格局,把我國瓷業推向多品種,多地區的高峰,唐代的主要白瓷窯有下列幾個。
1 、邢窯:經陶瓷考古學家們多年辛勤勞動,近些年在河北省內丘縣李陽河、小馬河沿岸一帶及其相臨的河北省臨城縣祁村磁窯溝等地,發現一大批唐代邢窯窯址這些地方唐代均屬邢州,故名,這也與文獻所記相吻合。邢窯在唐代燒造白瓷、青瓷、還燒三彩陶器,但以生產高質量的精美白瓷最有名,這裡我們只介紹其白瓷的特徵。

胎:邢窯白瓷分粗、細二種。粗白瓷的胎一為灰白色,較粗糙,二為白中泛黃。堅緻、較細,上化妝土。細白瓷的胎潔白純正,細膩堅緻,斷面都有平滑有光,扣之發清脆金屬聲。部分細白瓷精品胎體很薄,僅厚 0.1-0.25厘米,透光性極好。釉:粗白瓷釉呈灰白或乳白色,透明度強,部分瓷器的釉開冰裂紋片。細白瓷釉呈純白色,細膩,透明度很強。大多細白瓷器皆上滿釉,壁底的孔內也上釉。講到這裡,我們要多說一句:唐代邢窯白瓷從胎、釉的技術水

唐代瓷白釉瓷器
平上看,即使用現代細瓷標準來。也完全符合,是我國古代瓷器的驕傲,更我國制瓷工藝技術水平的反映紋飾:邢窯白釉瓷器也是重胎質釉色不重紋飾的,所以紋飾很少,僅有少量印花、刻花裝飾,都很精。 器形主要為生活用器、如碗、盤、缽、杯、罐、瓶、壺、硯、盒、盂、盆等等。 在工藝上,特別要指出邢窯在隋代即已使用匣缽裝燒。唐代邢窯的白瓷精器,大量使用匣缽,才能燒出那類似似雪、無瑕無疵、細潤瑩澤的細白瓷來。

2 、曲陽窯:窯址在河北省曲陽縣澗磁村一帶。這個窯場,在宋代名氣更大,稱為定窯。為使該窯的研究前後連貫,有人又把唐代曲陽窯叫做唐代定窯。胎:曲陽窯的白瓷胎有粗細之分細者胎色白中微微泛黃,多使用化妝土;粗者則呈灰白或灰黃色,均較堅硬。釉:細白瓷釉中泛黃,比較滋潤,粗白瓷釉白中泛青,較厚而且有細片紋。一般都是器外壁上半釉。 器形:曲陽窯的器形中,品種較特殊的是白瓷玩具、瓷枕,器型有特點的是碗為唇口。

唐代瓷白釉瓷器
3、鞏縣窯:窯址集中在河南的鞏縣小黃冶、白河鄉等地。這是一個生產多品種瓷器窯,以生產白瓷為主,還生產青花、三彩器等。其白瓷的胎為黃白或灰白色,較粗松。釉白中泛黃。據文獻材料,鞏縣窯在唐代有些白瓷作為貢品,必有十分精細的一類白瓷。生產的白瓷多為日用器,以白瓷枕最有名。

4、景德鎮的勝梅亭石虎灣黃泥頭等地在五代時亦燒白瓷器。但白瓷數量不大,是燒青瓷時兼燒的。白瓷胎較白,釉白中略泛青,器形也少,以碗為多。景德鎮窯在五代還沒形成自己的特色。 關於大邑窯:詩人杜甫寫有《於韋處乞大邑瓷碗》詩:" 大邑燒瓷輕且堅,扣如哀玉錦場城傳,君家白碗勝霜雪,急送茅齋也可憐。 " 後代人們從中認為唐代四川有一生產精美白瓷的大邑窯。可至今未找到窯址,也未識別出跟隨杜甫詩中描述的特徵相合的四川產的唐代白瓷大邑白瓷的問題仍然是個謎。

唐代瓷唐代瓷

相關資料

唐代瓷唐代瓷

2003年7月14日,距渭河600多米遠的眉縣常興鎮,幾位農民在基建時發現一批距今1000多年的唐代時期陶瓷窖藏,其中有大量形狀各異的陶瓷製品。經該縣文博館清理,共有30件陶器、瓷器、骨器、鐵器及銅幣。陶器有2件陶香爐,1件陶酒壺。瓷器21件,其中3隻直筒形瓷碗做工精細。

據文物專家初步考證,這批文物屬唐代,它的發掘和出土對研究當時的耀窯瓷器生產規模、器型、生產工藝有著重要作用。同時說明,唐代的渭水河床已經南移,人類已經在此繁衍生息

古董

古董是指古人所留下來的珍奇物品。我國古代流傳至今的古董有陶瓷、玉器等。陶瓷的傳統概念是指所有以粘土等無機非金屬礦物為原料的人工工業產品。中國是世界上主要產玉國,不僅開採歷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極廣,蘊量豐富。現在,就讓我們去看看這些古董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