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陶瓷

唐朝陶瓷

唐代瓷器製作可為以蛻變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時代。因為陶與瓷的分野,在乎質白堅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關鍵在於火燒溫度。唐代,不但釉藥發展成熟,火燒溫度能達到攝氏一千度以上,所以說唐代是真正進入瓷器的時代。唐代最著名的窯為越窯與邢窯。

瓷窯系統

唐朝陶瓷青釉瓜棱壺
同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的繁榮昌盛相一致,唐代瓷器的製作與使用更為普及,瓷器的品種與造型新穎多樣,其精細程度遠遠超越前代,在發展中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兩大瓷窯系統。南方地區主要燒制青瓷,以浙江越窯為代表,北方地區主要燒制白瓷,以河北邢窯為代表。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這膾炙人口的詩句中所指的“越窯”就是指浙江餘姚上林湖周邊地區的唐代瓷窯,而詩句中的“千峰翠色”則是指上述瓷窯中燒制出來的青瓷釉色。唐代越窯瓷器的胎質細膩,釉層均勻,滋潤光滑,如冰似玉,特別是其釉色如“千峰翠色”般碧綠迷人,贏得了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的深深喜愛。最精細的越窯青瓷稱為“秘色瓷”,僅供給皇家御用。除越窯外燒制青瓷的還有浙江境內的甌窯婺窯安徵境內的壽州窯湖南境內的岳州窯長沙窯等。越窯青瓷代表了當時青瓷的最高水平。

“內丘白瓷甌……天下無貴賤通用之”。這裡的“內丘”就是指盛產

唐朝陶瓷三彩獸足爐

“白瓷甌”的河北內丘縣的邢窯。邢窯是唐代著名瓷窯之一。其生產的瓷器的主要特徵是“白如雪”。邢窯的白瓷器又有粗細之分,而以粗者居多,細者只占少數。細白瓷胎骨堅實、緻密、釉色細潤潔白,厚處呈水綠色。粗白瓷胎質較疏鬆,胎外均敷化妝土。邢窯白瓷不僅廣銷國內,而且還遠銷海外,故“天下貴賤通用之”並非誇張之詞。除了邢窯外,唐代北方生產白瓷的瓷窯還有河北境內的曲陽窯河南境內的鞏縣窯密縣窯。山西境內的渾源窯等。邢窯白瓷代表了當時白瓷的最高水平。

唐代無論青瓷、白瓷,其器型大多為日常生活需用的碗、盤、壺、罐、瓶等。碗一般較淺,有直口和45°角斜出口等多種形式,其共同特徵是:口沿外部突出一周如唇狀俗稱唇口,圈足為平底或玉壁底,外部施釉不到底。壺最常見的是一種多棱形圓柱短流的執壺,壺腹一般為橢圓形或瓜棱形,壺柄為雙排曲柄,壺口多為喇叭口,外部施釉不到底,底多為微微內凹的平底。與唐代書法藝術普及相關,唐代亦多有瓷硯製作。唐代瓷硯的足較多,更有鏤孔圈足,硯面明顯向上凸起。總之,唐代器型從總體上看,往往給人一種渾圓豐滿穩重的感覺。

唐代的陶瓷生產雖有“南青”與“北白”之說,但這只是對整個唐代陶瓷發展情況而言的,除了青、白瓷之外,唐代還有“釉下彩瓷”與“花瓷”等新品種,從某種意義上說,“三彩陶器”也是唐代制瓷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唐代越窯青瓷中已有褐色釉下彩繪裝飾,但並沒有充分發展起來。湖南長沙窯釉下褐綠彩繪的出現,為瓷器裝飾開闢了新的途徑。唐代“花瓷”的出現是陶瓷工藝的又一新創舉。所謂花瓷是指一種黑釉帶乳白色,或乳白中呈現針狀藍色斑的瓷器,器形主要有罐、拍鼓等,窯址在河南境內的魯山窯,郟縣的黃道窯等。唐三彩是唐代陶瓷工藝中一支獨放異彩的鮮花。它雖是陶器,卻與一般低溫釉不同,其胎體用白色粘土製成,釉料用數種金屬氧化物為著色劑,如用氧化銅燒成綠色,氧化鐵燒成黃褐色,氧化鈷燒成藍色。並用鉛作釉的熔劑,利用鉛在燒制過程中的流動性燒成黃、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各種色調,斑斕絢麗,頗能顯示盛唐風采。唐三彩器型繁多,一般用做冥器

越窯

簡述

唐朝陶瓷絞胎枕
唐、五代時最著名的青瓷窯場和青瓷系統。也稱“秘色窯”。在越州境內(今浙江餘姚上林湖濱湖地區),故名。所燒青瓷代表了當時青瓷的最高水平。發現窯址已達二三十處,以鱉唇山東晉時期遺址最早,唐、五代到宋初時期的窯址尤多。唐代越窯青瓷已很精美,博得當時詩人的讚美,如,顏況“越泥似玉之甄”,許渾“越甄秋水澄”,皮日休“邢人與越人,皆能造瓷器,圓似月魂墮,輕如雲魄起”,陸龜蒙“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等。五代吳越時越窯瓷器已“臣庶不得用”,作為吳越王錢氏御用及貢品。進貢瓷器動輛萬件;入宋以後,貢瓷數量有增無已,一次進貢有多達十四萬件者。越窯在南方浙江省紹興,主要製造青瓷;邢窯在北方河北省邢台,主要製造白瓷。越窯的青瓷明徹如冰,晶瑩溫潤如玉,色澤是青中帶綠與茶青色相近。

藝術特點

越窯是中國古代南方青瓷窯。窯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餘姚、慈谿寧波等地。因這一帶古屬越州,故名。生產年代自東漢至宋。唐朝是越窯工藝最精湛時期,居全國之冠。隋、初唐繼承南朝風格,生產碗、盤、盤口四系壺、四耳罐、雞頭壺等產品。盛唐以後產品精美,贏得聲譽。產品都做得很規整,一絲不苟。常將口沿做成花口、荷葉口、葵口,底部加寬,作成玉璧形、玉環形或多曲結構,十分美觀。胎體為灰胎,細膩堅緻;釉為青釉,晶瑩滋潤,如玉似冰。唐朝文學家陸羽,在所著《茶經》中評價全國各地生產的茶碗,將越窯產品排在首位。許多文人還在作品中稱頌越窯瓷器,如陸龜蒙的《秘色越器》,施肩吾的《蜀茗詞》,顧況的《茶賦》。表現出越窯青瓷的秀雅。

青瓷與茶

越窯瓷青瓷與唐代的飲茶風尚關係十分密切,其瓷質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飲茶者的喜愛。飲茶風尚又影響了越窯青瓷的型制。唐代陸羽曾在《茶經》一書中有此評價:“碗,越州上┅┅”。對當時流行的越窯青瓷茶甌,陸羽評曰:“甌,越州上,口唇不捲,底卷而淺,受半升而已”。在同樣一本書中,陸羽對邢窯白瓷和越窯青瓷作了比較,他評道:“越瓷類玉,邢瓷類銀,越瓷類冰,邢瓷類雪”以類玉似冰來評價越瓷的美。

唐代的越窯青瓷,深得當時的詩人喜愛,不少詩人都描述和歌詠過越窯青瓷的美,如陸龜蒙的“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詠秘色瓷器》)徐夤的“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施薄冰盛綠雲”(《貢余秘色茶盞》),就連日本明治時期的日本人石川鴻齋也曾作詩讚頌餘姚上林湖的越窯瓷器“:上林之窯盛天下,宋社已屋陶亦罷。遺珍誰得雉雞山,久埋土中猶未化,餘姚沈君藏一瓶,釉色瑩澈凝貌青。相攜萬里來扶桑,割愛貽我何厚情┅┅”。

秘色瓷

關於越窯,還有一點需要說明,越窯青瓷在晚唐五代時被稱為“秘色瓷”。這從唐代幾位詩人的詩作中可以看出在史籍中也有“秘色瓷器”的記載。但“秘色”之說,在漫長的歷史階段中,“秘色”一說,缺乏實物支撐。在1987年,終於解開了這個謎。1987年,在陝西扶風法門寺塔唐代地宮中出土了唐懿宗用來供奉釋迦真身舍利的一批精美供器,同時出土了記錄這些器物名稱的石刻“物帳”。據此物帳,專家們斷定該地宮出土的16件青瓷就是傳說中的所謂的“秘色”瓷,從而揭開了“秘色”瓷的謎底。關於“秘色”瓷也有兩說。一說是廣義的,越窯青瓷就是“秘色瓷”;一說是狹義的,越窯青瓷中的上好之品才能稱之為“秘色瓷”。狹義中的“秘色瓷”,曾是越窯中燒制的供御之物。

邢窯

唐朝陶瓷絞胎三足罐
唐代最著名白瓷窯場。五代(公元907—960年)時仍燒造。窯址位於今邢台市所轄的內丘縣和臨城縣祁村一帶,是我國白瓷生產的發源地,在我國的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邢窯所燒白瓷,胎質細潔,色純白而極堅硬。釉色白潤,有的微微閃黃,帶些乳白色。胎與釉之間,有一層護胎釉(化妝土)。器內施滿釉,器外釉不到足。碗多折邊,圈足厚而底平。作風樸素,不帶紋飾。前人以“皎潔如玉”比邢窯之白。

唐代的陶瓷業,技術上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陶瓷的產量和質量都有了很大提高。由於整個制瓷業技術的提高和改進,出現了大量瓷窯,而在所有的窯口中,以南方燒制青瓷的越窯(今浙江餘姚)和北方燒制白瓷的邢窯最受人們推崇,大體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越窯的青瓷和邢窯的白瓷代表了當時瓷製品的最高水平,同時著稱於世。陸羽《茶經》這樣評價:“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瓷類雪,越瓷類冰”。皮日休《茶甌詩》寫道:“邢窯與越人,皆能造瓷器。圓似月魂墜,輕如雲魄起。”段安節《樂府雜錄》記載,唐大中初年,有調音律官郭道源者,“善擊甌,率以越甌、邢甌共十二隻,鏇加減水於其中,以箸擊之,其音妙於方響。”李肇《國史補》中說,“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從唐代這些文獻記載可知,唐代邢窯生產的白瓷,其質量是十分精美的。釉色潔白如雪,造型規範如月,器壁輕薄如雲,扣之音脆而妙如方響。同時,也因其數量增多,又因其物美價廉,除為宮廷使用外,還暢銷各地為天下通用。

但是,長時間以來,唐代邢窯遺址究竟在哪裡,一直是中外陶瓷學者關注的問題。李肇《國史補》中有“內丘白瓷甌”的記載,故一般研究瓷史的學者都認為邢窯的遺址當在內丘。可是,河北的陶瓷研究學者和文物工作者從1952年起到1972年,在長達20年的時間裡,曾對邢台地區所轄的沙河、邢台、內丘三縣進行過七次考察,雖發現一些窯址,但唐代的窯址沒有發現。到了1980年,又向北在與內丘相臨的臨城縣進行普查,終於在這個縣的祁村、崗頭村、西雙井村發現了唐代的窯址群。至此,為中外學者一直關注的“邢窯之謎”終於破解了。所以,1992年出版的《中華文明史》明確指出,唐代白瓷“河北臨城邢窯最有名”。1982年至1994年底,內丘縣文化館業務人員在內丘縣境內又查出邢窯遺址20多處。

唐代邢窯白瓷,作為傳世品,目前尚未見到,但作為出土文物,在全國各地唐代遺址中卻發現不少。河北陶瓷學者對邢窯出土實物標本經過分析後認為,邢瓷不論是胎質和釉質,二氧化矽三氧化二鋁所占的比重都是相當高的,無疑需要高強度的焙燒溫度,據計算,邢瓷的胎質和釉質,是經過1380℃以上的高溫燒成的。邢瓷的物理性能,與現代世界制瓷業最先進的所謂“硬質瓷”的燒成物理要求十分接近。河北的陶瓷學者認為,邢瓷的物測結果,為“硬質瓷”燒成於我國提供了有力證據,把薄胎細瓷的起源提前了近10個世紀。

如今,邢窯遺址已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代邢窯白瓷的製作工藝,經專家研究試驗已摸索探究出來,並在其主要產地臨城縣被仿製成功,千年名瓷重新放出迷人的光彩。

唐三彩

唐朝陶瓷三彩馬
唐三彩是一種盛行於唐代的陶器,以黃、褐、綠為基本釉色,後來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濟上繁榮興盛,文化藝術上群芳爭艷,唐三彩就是這一時期產生的一種彩陶工藝品,它以造型生動逼真、色澤艷麗和富有生活氣息而著稱。唐三彩的生產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它吸取了中國國畫雕塑等工藝美術的特點,採用堆貼、刻畫等形式的裝飾圖案,線條粗獷有力。

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焙燒,便形成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但多以黃、褐、綠三色為主。它主要是陶坯上塗上的彩釉,在烘製過程中發生化學變化,色釉濃淡變化、互相浸潤、斑駁淋漓、色彩自然協調,花紋流暢,是一種具有中國獨特風格的傳統工藝品。唐三彩的在色彩的相互輝映中,顯出堂皇富麗的藝術魅力。唐三彩用於隨葬,做為明器,因為它的胎質鬆脆,防水性能差,實用性遠不如當時已經出現的青瓷和白瓷。

唐代最重要的產品是馳名中外的唐三彩,一直到文明的今天還受到廣泛的喜好與收藏。唐三彩是陪葬的陶器,色彩亮麗有黃、綠、青三色鉛釉,故名唐三彩,但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但可利用三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術來製造出美麗的花朵,以及先在坯體上刻花成暗色圖案,變化無窮,彩色斑斕。

唐三彩分布在長安和洛陽兩地,在長安的稱西窯,在洛陽的則稱東窯。唐代盛行厚葬,不僅是大官貴族,百姓也如此,已形成一股風氣。

唐三彩種類很多人物、動物、碗盤、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甚至裝骨灰的壺壇等等。大致上較為人喜愛的是馬俑,有的揚足飛奔,有的徘徊佇立,有的引頸嘶,均表現出栩栩如生的故種姿態。至於人物造型有婦女、文官、武將、胡俑、天王,根據人物的社會地位和等級,刻畫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徵;貴婦面部豐圓,梳成各式髮髻,穿著色彩鮮艷的服裝,文官彬彬有禮,武士剛烈勇猛,胡俑高深目、天王怒目威武、雄壯氣概,足為中國古代雕塑的典範精品。

實物賞析

唐朝陶瓷三彩貼花龍首壺
1、三彩貼花龍首壺

高26.9厘米。

造型同晉瓷的雞首壺較接近,短頸,鼓腹,平底,流作龍首形,柄亦作龍形,探首接於壺口。是唐代彩色釉陶的典型代表。

現藏上海博物館。

唐朝陶瓷絞胎三彩騎馬俑
2、絞胎三彩騎馬俑

陝西乾縣懿德太子墓出土。

高36.2厘米。

絞胎與三彩兩種工藝相結合的作品十分罕見,據考可能是皇室的東園秘器。

現藏陝西歷史博物館。

唐朝陶瓷三彩鎮墓俑
3、三彩鎮墓俑

高83.5厘米。

俑頭挽高髻,身著鎧甲,雙足踏牛,姿態威猛。三彩釉色鮮明,屬盛唐時期的風格。

現藏故宮博物院。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