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魯山花瓷執壺

唐代魯山花瓷執壺

花釉瓷器是河南地區唐代瓷器中一個創新品種,古玩界稱“唐鈞”。 失透的灰白釉施釉不及底,剝釉明顯,光弱內斂。 釉面上信手揮灑的褐紫色片線狀彩斑,是在有意中創造出無意的畫面。

唐代魯山花瓷執壺

發展歷史

花釉瓷器是河南地區唐代瓷器中一個創新品種,古玩界稱“唐鈞”。在黑釉、茶葉末釉、醬褐釉或灰白釉等地釉上點綴出藍色、天藍色、黃褐色、灰紫色或乳白色彩斑,給人以天然造化、變化莫測之感。唐人南卓《羯鼓錄》中就有“魯山花瓷”的記述。文博界把河南魯山段店窯、郟縣黃道窯、禹縣下白峪窯、內鄉鄧窯及山西交城窯、陝西黃堡窯等處發現的花瓷產品,通稱為“魯山花瓷”。魯山花瓷創造了二液分相釉的新技巧,為黑釉瓷系的美化裝飾開闢了新境界,使黑釉系瓷器出現了絢麗斑斕的窯變效果,開創了馳名中外的鈞窯瓷窯變的先河。魯山花瓷奇妙無比地出現大片彩斑,有的任意點抹,有的縱情潑灑,天機超逸,沒有陳格,表現出大唐盛世的豪邁氣魄,在“南青北白”瓷器格局中獨樹一幟,成為公私藏家的寵兒。

藏品介紹

河南唐河縣博物館收藏著兩件出自唐代官員丁氏家族墓的短流雙系花釉執壺,俗稱“唐鈞”執壺。雖均有殘損,但其絢麗多彩、出神如化的窯變效果和豐滿大氣的典型造型,無不顯示出極其珍貴的文物價值及藝術欣賞價值。現特將其介紹如後,與同好共賞。
一、青褐釉天藍兔毫窯變執壺:通高22.5、口徑9.3、腹徑15.2、底徑9厘米,喇叭口,平實足,足外緣回切一刀,短圓流在肩頸結合處與對稱雙系呈垂直配置,雙聯泥條板狀執柄。青褐釉施釉不及底,胎釉交界處自然率意,有垂積釉珠。釉水滋潤光亮,側視可見五彩蛤蜊光,有皮膚失水微皴狀質感,開片細密。釉面上如用神來之筆輕妙地點綴出天藍色絲縷狀兔毫紋,美不勝收,令人心醉神迷。較白的灰白胎,細膩溫潤,撫之如小兒肌膚,手感適中,輕敲木聲無轉音。整體造型圓潤豐滿,唐風撲面。(圖一)

二、灰白釉灑褐色斑彩執壺:通高21.5、口徑10.3、腹徑14.8、底徑10厘米,直口雙唇,蛋圓腹,柄、系、流、足形制與上件近同。灰白胎胎色略深,質硬,手感較重。失透的灰白釉施釉不及底,剝釉明顯,光弱內斂。釉面上信手揮灑的褐紫色片線狀彩斑,是在有意中創造出無意的畫面。壺壁上靈動的釉彩,橫豎交錯,厚薄不勻,產生虛實轉換、形式美的韻律。這種形式感的創造反映出勞動、生活、大自然在陶工感情、感知、理解活動中形成的節奏、變化、統一等規律的美感。這既不是某種客觀具象,也不表達某種常見的事物。它為南宋吉州窯灑彩瓷藝的產生找到了藝術的源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