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台鈞窯遺址

鈞台鈞窯遺址

鈞台鈞窯遺址,中國古代北方青瓷窯址。在河南省禹縣城關鈞台。遺址東西長1100多米,南北寬約350米,文化堆積層厚達1~2米以上。1974年河南省博物館進行了全面鑽探和重點發掘。鈞窯初創於唐,盛於北宋末年,衰落於元,明代停燒,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它的技藝成就對各地瓷窯產生了影響,成為中國一大瓷窯系統,即鈞窯系。鈞台窯址是北宋後期的官辦瓷窯之一,所燒制瓷器均集貯宮中,被歷代皇室所珍藏。該遺址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遺址簡介

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data/wwbhdw/txt/2006-12/05/content_7459953.htm鈞台鈞窯遺址
鈞台鈞窯遺址位於河南省禹縣境內。
鈞窯是中國宋代的五大名窯之一,因為以縣城內的鈞台八卦洞一帶窯址所產品質最高,故統稱為“鈞窯”。1951年故宮博物院陳萬里先生在此發現一批窯址,1962年該院又對此處進行考古調查,1973年河南省博物館在禹縣鈞台、八卦洞對遺址進行考古發掘,證明此窯在北宋徽宗時期最為興盛,是專門為宮廷燒制瓷器的窯場。
窯址的分布面積十分廣闊,達30多萬平方米,瓷窯排列密集,堆積一般在1米以上,厚者可達2米以上。鈞台窯址應是一處官營的手工業作坊,共發現11座窯爐及作坊、灰坑等遺蹟。窯爐排列一線,作坊位於正中,從瓷坯的成型、上釉、入窯到燒成瓷器,各道工序可持續進行。瓷窯爐是從半側焰式陶窯爐發展而來的,為就地挖築的半地穴式土壁窯,一般是單火膛,只發現一座雙火膛。窯爐的結構及裝燒方式便於控制火候,使溫度達到1200度。
鈞台鈞窯遺址鈞窯瓷器
瓷器的種類繁多,既有鈞瓷、汝瓷、影青瓷,又有天目瓷、白地黑花瓷等。產品的造型端莊厚重,釉色光亮瑩潤,特別是鈞瓷窯變,紅紫相映,光彩奪目。
鈞瓷的釉色千變萬化,主要有天青、豆青、月白、紫紅、碧藍、米黃諸色。器表多有自然形成的裂紋,稱為“蚯蚓走泥紋”或開片。造型有各類花盆和盆奩幾,如葵花式、蓮花式、海棠式、六角形、方形、長方形等,還有出戟尊、敞口尊、、缽、洗等。
鈞窯創燒於北宋早期,全盛於北宋末年。鈞窯中以銅紅銅釉最為著名,它的燒製成功是中國古代燒瓷工藝的一項創新。到了金元時期,各地仍競相仿製,元代以後逐漸走向沒落,明代停止了燒造,新中國成立後,為了繼承鈞瓷傳統藝術,已在鈞台建廠恢復了生產。
經過近年的考古調查發現,除鈞台窯址外,在河南禹縣神垕鎮、臨汝、鄭縣、新安、登封、安陽、鶴壁和河北、山西等地都發現了宋代鈞窯的窯址,但規模較小,均屬民間瓷器窯場。

出土發掘

遺蹟 

鈞台鈞窯遺址宋代鈞窯瓷器
已發現11座由陶窯發展而來的半倒焰式窯爐,皆為就地挖築,全系土壁,有的在窯門或煙囪口部砌築少量小磚。窯門多數向北,個別向西,可能是為利用自然風加強火力。窯多為圓形或馬蹄形,是單火膛窯,長方形的雙火膛窯只發現 1座,窯室後壁中間和兩角設計3 個扇面形煙囪。窯室內燃燒溫度達1200℃以上,可利用氧化焰轉還原焰,使複雜的鈞釉產生特殊的窯變。這些窯爐分布比較集中,有的排成一線,有的三窯鼎立,中間設有作坊。
遺物 
窯區內出土很多窯具,其中有筒狀匣缽、漏斗形匣缽和鋸齒狀圓形支燒具等;另有修理瓷坯用的銅刀、鹿角抿子等工具和瓷土、釉藥、彩料等原料。出土的鈞瓷釉色多變,有天藍、紫紅、月白、豆青、米黃等色。器形有各式花盆、奩、尊、碗、盤、爐、缽、洗等,胎質堅硬緻密,造型端莊大方。盆、奩的底部,按照器形大小排列刻有從一到十的漢字編號。還發現有用鈞瓷泥製作的“宣和元寶”錢模。
遺址內還出土有一定數量的汝瓷、影青瓷、白地黑花器和天目瓷,器形有碗、盤、缽 、罐、盆、盒、瓶、枕、燈台、爐、高足碗、壺、器蓋和各種人物、動物等小玩具。
宋代鈞瓷以銅的氧化物作為著色劑,在還原氣氛下燒製成功銅紅釉,對後世的陶瓷工藝有深刻的影響。元代的釉里紅、明清時期的寶石紅、霽紅、郎窯紅和桃花片等,都是在鈞瓷的影響下發展成的。

遺址保護

鈞台鈞窯遺址發掘後,受到了當地政府的保護。198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劃定了保護範圍,同時撥款為 1號和 7號窯爐修建了民族形式的保護房和圍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