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花釉瓷器

唐代花釉瓷器

唐代花釉瓷器,一種底釉上灑刷花斑釉裝飾而成的瓷器,即唐代文獻中記載的“花瓷”。“花瓷”之名,來源於唐人南卓《羯鼓錄》中的“魯山花瓷”一語,多出土於河南地區,由於燒制工藝與宋代鈞窯的窯變釉差不多,故一度把它稱之為“唐鈞”。

唐代花釉瓷器

正文

一種底釉上灑刷花斑釉裝飾而成的瓷器,即唐代文獻中記載的“花瓷”。“花瓷”之名,來源於唐人南卓《羯鼓錄》中的“魯山花瓷”一語,多出土於河南地區,由於燒制工藝與宋代鈞窯的窯變釉差不多,故一度把它稱之為“唐鈞”。
20世紀60年代,故宮博物院根據《羯鼓錄》中“魯山花瓷”的記載,對河南魯山古代窯址進行了調查,未發現“花瓷”標本。後在調查河南郟縣黃道窯時,卻發現了“花瓷”標本,國外把這類瓷器稱之為黃道窯。70年代,對魯山進行了第 2次調查,在魯山段店窯址中採集到了“花瓷”壺、罐之類的殘片,同時還找到了“花瓷” 腰鼓殘片多件, 與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腰鼓在胎色、薄厚、凸起弦紋及斑點裝飾等方面均完全相同,僅在釉色上稍有差異,從而了解了 《羯鼓錄》中“魯山花瓷”的準確含義。70年代以後,河南的內鄉、禹縣的上白峪及山西交城等處又發現了 4處燒“花瓷”的窯址。這些窯燒制的“花瓷”,就釉色及斑點特色看,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以黑色或黑褐色釉為底釉,上施以月白色或灰白色彩斑,器物有腰鼓和壺、罐。另一類以黑色、月白或鈞藍釉為底釉,上飾以天藍色細條紋彩斑,器物有壺、罐等。前者在河南魯山段店、禹縣上白峪二處均發現有腰鼓標本,其釉色、斑點及形制等基本一致。山西交城發現的腰鼓殘片,與河南的兩窯略有不同,形體較小,胎也較薄,彩斑的作法也不盡相同。後者在河南郟縣黃道和內鄉二窯均有出土,以壺、罐為多,形制上大體相同,未發現有腰鼓殘片。
《羯鼓錄》成書於唐宣宗時,書中既已提到“魯山花瓷”,證明魯山窯開始燒制花瓷的時間應早於宣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河南鄭州、泌陽、郟縣、三門峽市等地的唐墓中都出土過不少花瓷,其時代皆在唐代中期,與《羯鼓錄》成書的時代相吻合。河南禹縣是宋代鈞窯的故鄉,鈞瓷的出現當與“花瓷”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
花釉瓷器的出現是唐代北方陶瓷生產上的又一重大成就。其藝術特色是在黑釉、黃釉、天藍釉上飾以天藍或月白色的斑點。這種釉上彩斑點是用與底色不同的釉料隨意灑刷上的,有的作有規則的排列,有的紋樣不定形,燒成後自然流淌、變幻多端。由於都裝飾在深色釉上,便於襯托出另一種色彩斑塊,顯得格外醒目。花釉瓷器常見的器形有各種形式的大小罐、雙系壺、花口或葫蘆式瓶、四足小盤、腰鼓等,其中以壺、罐為多。罐類多雙系,以黑釉飾以天藍或月白色斑點者居多,黃褐釉飾以月白色斑點者較少。壺多雙系,一面為短流,一面為曲柄,平底,壺體飽滿,輪廓線圓潤,也以黑釉上飾以天藍色斑點者居多。還有一種花口執壺,壺口呈三瓣形,細頸,碩腹,口與腹連以曲柄,平底。這類執壺除花釉外也有白釉的,在三彩陶器中尤為多見。腰鼓較罕見,鼓形為兩頭大,中腰纖細,鼓身凸起線紋裝飾,整器為黑色釉,飾以月白色大斑點,氣勢莊重,為唐代花釉瓷器中的代表作品。
唐代花釉瓷器的燒制技術比較複雜,因為不同的釉料在高溫下會有不同的熱膨脹係數,在冷卻時同樣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收縮,因此,一種釉料覆蓋在另一種釉料上,必須要求兩者之間熱脹冷縮的係數一致,才能達到完美的藝術效果。同時,在灑刷花斑釉時,還要注意到底釉的乾濕度是否適宜,否則也會造成局部釉層捲縮。花釉瓷器的燒製成功,說明唐代制瓷藝人已掌握了調配釉料和複雜的施釉技術,為宋代鈞瓷的出現及花釉製品的燒制,打下了良好的技術基礎。

配圖

唐代花釉瓷器唐代花釉瓷器

相關連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