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城

洛陽城

洛陽城,中國著名古都之一,位於河南省西部伊洛盆地。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孝文帝以後)、隋(煬帝)、唐(武則天)、後梁、後唐九個朝代先後在此建都,有“九朝古都”之稱。

洛陽城

正文

洛陽城洛陽城

中國著名古都之一,位於河南省西部伊洛盆地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孝文帝以後)、(煬帝)、武則天)、後梁後唐九個朝代先後在此建都,有“九朝古都”之稱。洛陽城址和布局曾多次變動。
東漢洛陽城 位於東周王城的故址,在今洛陽市東15公里白馬寺以東,北依邙山,南臨洛水西漢以洛陽為陪都,曾在此建造宮殿東漢開國後建都於此。東漢洛陽城南北長九里七十步,東西寬六里十步,通稱“九六城”,平面為長方形,有12座城門
城的總體布局是在縱向軸線上,依西漢舊宮經營南北二宮,兩宮相距一里,其間以三條復道相連。南宮南北長約1300米,東西寬約1000米;北宮南北長約1500米,東西寬約1200米。以後又陸續添建東西二宮。主要宮殿在南宮,規模較西漢長安的宮殿為小。主要官署設在南宮附近,太廟等祭祀建築劃在城南。全城有街道24條,大致為方格網形,分劃出 100多個閭里。街道兩側種植栗、梓、桐等行道樹。
城內外各有皇家苑囿七八處,如芳林苑上林苑等,以單圭靈崑苑為最大,周圍11里。還有一些貴族的私家園林。 曹魏都城洛陽仍依東漢舊制,建有南北二宮,並在郊區營造苑囿,西晉時在洛陽也有所興建。永嘉之亂(311)後,洛陽城逐漸衰毀。
北魏洛陽城 北魏原建都於平城(今山西大同)。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493)遷都洛陽。北魏在重建洛陽城時,先派官員到洛陽調查宮殿遺址,又去建康考察南齊宮殿建築;然後詔令規劃,動員5萬多人興造。
北魏洛陽城址約相當於漢晉洛陽城故址,北依邙山,南跨洛水,有宮城、京城和郭城三重城牆。宮城位於中部偏北的原漢晉宮殿的位置,地勢較高,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約 1400米,東西寬約600米,宮城內建築密度大,經勘查已發現大型夯土台基二三十處。
京城的城基在“九六城”的原址上。東北隅因有太倉和東宮,城牆有轉拆;西北隅和一小城──魏晉洛陽的防衛城堡金墉城”──相連。京城的南、西兩面各開四門,東面三門,北面二門,共13座城門。城牆外有護城河
京城的主要幹道是自宮城正門閶闔門向南直達京城正門宣陽門的銅駝街,這是北魏洛陽城的中軸線。街寬40米,兩側布置官署寺廟等重要建築物,如司徒府太尉府太廟太社等。著名佛寺永寧寺在街北端西側。京城道路平直寬闊,各門之間均有道路直通。貫通的街道寬30,不貫通的街道寬20米,城門處街道有三條路,可以九車並行。 京城外有外郭城,東西20里,南北15里,劃分成310個裡。里為正方形,邊長一里(300步),周設圍牆,每面開一個門,內為十字街。商市在外郭城的東、西、南部里坊密集之處。“大市”在西部,周圍八里;“小市”在東部。南部的“四通市”是進行國際貿易的場所,設有“四夷館”供外賓居住。長期居住的還可以在四夷里內劃給住宅和園林。
佛寺遍布全城內外,極盛時達到1360多所。城南伊闕開鑿了規模宏大的龍門石窟(見圖)。

洛陽城洛陽城
北魏洛陽城的形制,對後來隋唐的長安城洛陽城均有很大影響。
隋唐洛陽城 隋唐兩代繼承漢代的東西京制度,以洛陽為東都。洛陽的地理位置在長安以東,便於控制當時已逐漸成為經濟基地的江淮地區。隋大運河開通以後,洛陽日漸繁榮。唐代武則天當政時,曾一度遷都洛陽
隋唐洛陽城址在漢魏洛陽城址以西約10公里處。北依邙山,面對伊闕(龍門)。隋煬帝大業元年(605)由宇文愷、封德彝等規劃建設,稱為東都或東京,與長安並重。隋末毀於戰亂,唐代修復。
隋唐洛陽城平面略呈方形,東牆長7312米,南牆長7290米,西牆長6776米,北牆長6138米。城的總面積比長安小。部分城牆隨洛河彎曲。洛河穿城而過,將城內分成南北兩區,築有四座橋樑。城東、南兩面各有三座城門,北面兩座,西面則有宮城的和皇城的各二門。各城門的位置互不對稱。
隋唐洛陽城因地形關係無法強調中軸線和對稱,而是將宮城和皇城置於北區西側,皇城南臨洛水,有三條南北向幹道,皇城內建有官署寺廟。宮城在皇城以北,建有含元、貞觀等幾十座殿。皇城和宮城在同一條軸線上,皇城前大道通過洛水上的直抵定鼎門,與伊闕相對。洛陽城北區有28個坊,1個市;南區有81個坊,2個市。坊的形制與長安城略同,平面為方形(或長方形),邊長450米,略小於長安的坊,周圍有牆,每面開一門,內為十字形街,路面寬約為14米。
隋唐洛陽城的道路寬度大體是:主幹道寬120米,連線城門的幹道寬 40~60米,里坊間的小街寬 30米以下。街道普遍比長安的窄。
三個市中最大的是南市,在洛河南岸,占在兩個坊,內有112行,3000多個肆。北市在洛河北岸東北里坊區的中央,西市在城西南角,占地都是一個坊。南市附近有波斯胡寺襖祠,可見外國商人多在這一帶。里坊中也有一些商店,洛河兩岸坊內有商行,以北岸的承福、玉雞、銅駝、上林諸坊商業最盛。武則天時 (701)在皇城東南角的元德坊辟了一個可供停泊商船的大水潭
隋唐洛陽城的規劃吸取了長安城的經驗,布局上不拘於方整對稱,能配合地形,道路寬度也適當縮小。除了集中的市以外,在洛河沿岸的一些坊中也設定商業,這些都是城市規劃上的顯著進步。

配圖

洛陽城
洛陽周公廟
洛陽城
 洛陽龍門石窟
洛陽城
 洛陽牡丹
洛陽城
龍門石窟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