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苑

上林苑

上林苑是古代漢族園林建築,漢武帝劉徹於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在秦代的一個舊苑址上擴建而成的宮苑,規模宏偉,宮室眾多,有多種功能和遊樂內容。今已無存。上林苑地跨長安、鹹陽、周至、戶縣、藍田五縣縣境,縱橫300里,有霸、產、涇、渭、豐、鎬、牢、橘八水出入其中。上林苑既有優美的自然景物,又有華美的宮室組群分布其中,是包羅多種多樣生活內容的園林總體,是秦漢時期漢族建築宮苑的典型。上林苑亦是當時漢武帝尚武之地,在此處有皇帝的親兵羽林軍,並由後來的大將軍衛青統領。漢武帝從此走向一個嶄新的歷史舞台。

基本信息

簡介

上林苑是中國秦漢時期的皇家園林,秦朝始建,漢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加以擴建。上林苑地跨長安、鹹陽、周至、戶縣、藍田五縣境,縱橫300里,南部是由今藍田的焦岱鎮(鼎湖宮)開始,向西經長安的曲江池(宜春宮)、樊川(御宿宮),沿終南山北麓西至周至(五柞宮);北部是興平的渭河北岸(黃山宮),沿渭河之濱向東。有霸、產、涇、渭、豐、鎬、牢、橘八水出入其中。
司馬相如的《上林賦》:“終始灞滻、出入涇渭。灃鎬澇潏,紆餘委蛇,經營乎其內。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東西南北,馳騖往來。”是依據水係為上林苑劃定範圍。灞、滻二水自始至終不出上林苑;涇、渭二水從苑外流入又從苑內流出;灃、鎬、澇、潏四水紆迴曲折,周鏇於苑中。
上林苑內容,據《漢書·舊儀》載:“苑中養百獸,天子春秋射獵苑中,取獸無數。其中離宮七十所,容千騎萬乘。”可見仍保存著射獵遊樂的傳統,但主要內容已是宮室建築和園池。據《關中記》載,上林苑中有三十六苑、十二宮、三十五觀。三十六苑中有供遊憩的宜春苑,供御人止宿的御宿苑,為太子設定招賓客的思賢苑、博望苑等。上林苑中有大型宮城建章宮,還有一些各有用途的宮、觀建築,如演奏音樂和唱曲的宣曲宮;觀看賽狗、賽馬和觀賞魚鳥的犬台宮、走狗觀、走馬觀、魚鳥觀;飼養和觀賞大象、白鹿的觀象觀、白鹿觀;引種西域葡萄的葡萄宮和養南方奇花異木如菖蒲、山姜、桂、龍眼、荔枝、檳榔、橄欖、柑桔之類的扶荔宮;角牴表演場所平樂觀;養蠶的繭觀;還有承光宮、儲元宮、陽祿觀、陽德觀、鼎郊觀、三爵觀等。上林苑中還有許多池沼,見於記載的有昆明池、鎬池、祀池、麋池、牛首池、蒯池、積草池、東陂池、當路池、太液池、郎池等。其中昆明池是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所鑿,在長安西南,周長40里,列觀環之,又造樓船高十餘丈,上插旗幟,十分壯觀。據《史記·平準書》和《關中記》,修昆明池是用來訓練水軍。據《三輔故事》:“昆明池三百二十五頃,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鯨,刻石為鯨魚,長三丈。”又載:“昆明池中有龍首船,常令宮女泛舟池中,張鳳蓋,建華旗,作濯歌,雜以鼓吹。”在池的東西兩岸立牽牛、織女的石像。上林苑中不僅天然植被豐富,初修時群臣還從遠方各獻名果異樹2000餘種。
秦漢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島,象徵東海神山,開創了人為造山的先例。

規模

分流相背而異態。
圖片上林苑
東西南北,馳騖往來。”這裡是依據水係為上林苑劃定的範圍。大意是說,灞、滻二水自始至終不出上林苑;涇、渭二水從苑外流入,又從苑內流出;灃、鎬、澇、潏四水紆迴曲折,周鏇於苑中。
這段文字勾畫出的上林苑範圍是:灞、滻為東界,涇、渭為北界,灃、澇為西界,鎬、潏為南界。這八條河流的水流方向不同,且以各自的形態,環繞或交錯於上林苑之中。
《羽獵賦》:“武帝廣開上林,東南至宜春、鼎湖、御宿、昆吾;旁南山,西至長楊、五柞;北繞黃山,濱渭而東。周袤數百里。”這裡是依據周邊宮觀的位置為上林苑劃的界限,而且範圍的界定比《上林賦》中的表述更明晰。究其原因主要是:司馬相如與漢武帝雖是同代人,但比武帝年長23歲,在武帝執政中期(公元前118年)就已謝世;他寫《上林賦》時,上林苑正處在擴展時期,因此依據水系界定自有道理。而揚雄處於西漢晚期,他的《羽獵賦》比《上林賦》要晚大約100年,而且是在隨從漢成帝遊獵上林苑、身臨其境的情況下寫成的,這時上林苑規模早已定型,因而賦中所劃界限便更為具體。
按照《羽獵賦》劃定的界線,上林苑的南部是由今藍田的焦岱鎮(鼎湖宮)開始,北部是由興平的渭河北岸(黃山宮),沿渭河之濱向東。
《羽獵賦》對上林苑的劃界雖比《上林賦》明晰,但卻存在兩個疑點:一是“北繞黃山,濱渭而東”,東到何處,指向不明;二是“周袤數百里”,數百里是多少,長度不清。所幸的是,這兩個疑點卻在後來班固的《西都賦》和張衡的《西京賦》里得到了回答。
班固的《西都賦》上說:上林苑“繚以周牆,四百餘里”;張衡的《西京賦》上說:“上林禁苑,跨谷彌阜。東至鼎湖,邪界細柳。掩長楊而聯五柞,繞黃山而款牛首。繚垣綿聯,四百餘里。”這兩段記述,正好解決了上述兩個疑點:第一,用“邪(斜)界細柳"四個字,劃出了黃山宮以東的上林苑的界線,也就是從細柳(今鹹陽市區)沿漢長安城南,向東南至鼎湖(今藍田焦岱鎮)所劃定的一條斜線。第二,所謂“四百餘里”,相對於《羽獵賦》來說,上林苑的範圍有了一個量的概數,無疑也是一大貢獻。
綜上所述,上林苑的規模,以現今的區域度量,應是地跨藍田、長安、戶縣、周至、興平五個縣(市)和西安、鹹陽的兩個市區。東起藍田焦岱鎮,西到周至東南19公里的五柞宮遺址,直線長約100公里;南起五柞宮,北到興平境內的黃山宮,直線長約25公里;總面積約2500平方公里。減去40平方公里的漢長安城面積之後,上林苑的實際面積約為2460平方公里。這樣宏大的規模,是中國歷代王朝的皇家園林無法逾越的。

建築

設苑門十二座。上林苑外圍以終南山北坡和九崤山南坡、關中八條大河及附近天然湖泊為背景,重要池苑有昆明池、影娥池、琳池,太液池四處。昆明池位於漢長安城西南,約一百餘公頃,具有訓練水軍、水上遊覽、漁業生產、模擬天象,蓄水生活等功能。池中置動物石雕,附近亦開發自然風景,建置觀、台建築。影娥池和琳池為漢武帝賞月玩水的觀景之處。太液池則在建章宮中,池中築三島模擬東海三山。
上林苑地域遼闊,地形複雜,有極為豐富的天然植被和人工載植的樹木。近旁豢養百獸,放逐各處。還設大量台觀建築及供應皇室所需的手工作坊。
建章宮
昭台宮:位於建章宮南方,漢宣帝廢后霍成君在被廢后遷居於此。
雲林館:霍成君被廢后居於昭台宮,12年後再遷居此處。
宜春苑:遊憩之用。
御宿苑:宮人住宿之處。
宣曲宮:演奏音樂之用。
犬台宮、走狗觀、走馬觀、魚鳥觀:觀看賽狗、賽馬和觀賞魚鳥之用。
觀象觀、白鹿觀:飼養和觀賞大象、白鹿之用。
葡萄宮:種植西域葡萄之地。
扶荔宮:種植南方花果之處。
平樂觀:角牴表演場所。
繭觀:飼養桑蠶。
承光宮
儲元宮
陽祿觀
陽德觀
鼎郊觀
三爵觀
昆明池
鎬池
祀池
麋池
牛首池
蒯池
積草池
東陂池
當路池
太液池
郎池

歷史變遷

秦國

上林苑始建於秦始皇時期。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後,“徙天下富豪於鹹陽十二萬戶。諸廟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十年後(秦始皇三十五年),“乃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這些記載,為我們提供了上林苑在鹹陽渭河之南和阿房宮在上林苑中這兩個依據。此後,史籍中便再無新說。
一直到了宋代,程大昌在他的《雍錄》一書中,才對上林苑作了頗有見地的表述:“秦之上林,其邊際所抵,難以詳究矣!《水經》於宜春觀曰:此秦上林故地也。《史記》載上林所起曰: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則宜春、阿房皆秦苑故地也。”
按照程大昌的定位,宜春宮和阿房宮都在秦上林苑中。阿房宮位置清楚,而宜春觀卻在何處?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渭水》條下有記:“(澇)水出南山澇谷,北逕漢宜春觀,又東北逕戶縣故城西。澇水際城北出,合渼陂水。(渼陂)水出宜春觀北,東北流注澇水,北流入於渭,即上林故地也。”這裡所說的宜春觀,指的是位於戶縣城西、渼陂水南的一處台觀。而在秦上林苑以東的曲江池,卻還另有一處苑囿,即宜春苑。《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的“以黔首葬二世杜南宜春苑中”,即指此苑;唐顏師古在注說此苑時,也講“即今曲江池”之地。因該苑中又建有宜春宮,故後人往往將曲江池的宜春宮與戶縣的宜春觀混為一談。對此,顏師古在注《漢書·東方朔傳》時已經作了澄清:“宜春宮也,在長安城東南。……在戶者,自是宜春觀耳,在長安城西。”顯然,雖“宜春”同名,卻宮、觀異地。
由此可見,秦上林苑的故地,應在今戶縣城西渼陂向東至西安三橋阿房宮遺址一帶;而今鹹陽渭河以南的廣大地域,正處於秦上林苑的中心地區。

西漢

上林苑的擴建,始於漢武帝時期。據《漢書·東方朔傳》記載:漢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武帝命太中大夫吾丘壽王在今三橋鎮以南、終南山以北、周至以東、曲江池以西的範圍內,開始擴建上林苑,並有償徵收這個範圍內民間的全部耕地和草地,用以修建苑內的各種景觀。後來,上林苑又進一步向東部和北部擴展:北部擴至渭河北,東部擴至滻、灞以東,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規模,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
如此巨大的皇家園林,在建設之初就受到了常侍郎東方朔“上乏國家之用,下奪農桑之業”的諫阻。歷經昭、宣二帝之後,到元帝時,因朝廷不堪重負而裁撤了管理上林苑的官員,同時把宜春苑所占的池、田發還給了貧民使用。成帝時,又將“三垂”(東、南、西三邊)的苑地劃給了平民。西漢末,王莽於地皇元年(公元20年)拆毀了上林苑中的十餘處宮館,取其材瓦,營造了九處宗廟;接踵而來的又是王莽政權與赤眉義軍爭奪都城的戰火,使上林苑遭受了毀滅性的劫難。《西都賦》講到:“徒觀跡於舊墟,聞之乎故老”,說明東漢初期班固在寫《西都賦》時,上林苑已是一片廢墟了。上林苑自秦至西漢,在中國歷史上大約存在了240多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