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蔗草

水蔗草

水蔗草為禾本科植物,別名:水蔗、假雀麥、絲線草、糯米草,為禾本科植物水蔗草的根或莖葉。生長於林邊及籬邊。分布我國華南、西南各地。治毒蛇咬傷。

基本信息

命名來源

來源:中國植物志第10(2)卷||禾本科GRAMINEAE(POACEAE)||水蔗草屬ApludaLinn.||水蔗草ApludamuticaL.
1.水蔗草(嶺南科學期刊7卷)假雀麥(嶺南科學期刊7卷),竹子草(指示植物),牙尖草(廣西土名),絲線草、糯米草(台灣植物總目錄),米草(台灣植物名匯)圖版39:1-10
ApludamuticaLinn.Sp.Pl.ed.1.82.1753;Kunth,Fl.Hongk.422:1861;Forb.etHemsl.inJourn.Linn.Soc.Bot.36:379.1904;Hand.-Mazz.Symb.Sin.7:1310.1936;廣州植物志851.圖414.1956;中國主要植物圖說,禾本科797.圖744.1959;Bor,Grass.BurmaCeyl.Ind.Pakist.93.1960;中國高等植物圖鑑5:192.圖7213.1976;海南植物志4:462.圖1249.1977;台灣植物志5:616.圖1453.1978.——ApludaaristataLinn.Amoen.Acad.4:303.1756.——Apludamuticavar.aristata(Linn.)Hack.exBarker,Handb.Fl.JavaAfl.2:54.1928.Hand.-Mazz.Symb.Sin.7:1310.1936.

正文

水蔗草
(《廣州植物志》)

異名

假雀麥、絲線草、糯米草。

來源

為禾本科植物水蔗草的根或莖葉。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具堅硬根頭及根莖,鬚根粗壯。稈高50-300厘米,質硬,直徑可達3毫米,基部常斜臥並生不定根;節間上段常有白粉,無毛。葉鞘具纖毛或否;葉舌膜質,長1-2毫米,上緣微齒裂;葉耳小,直立;葉片扁平,長10-35厘米,寬3-15毫米,兩面無毛或沿側脈疏生白色糙毛;先端長漸尖,基部漸狹成柄狀。圓錐花序先端常彎垂,由許多總狀花序組成;每1總狀花序包裹在1舟形總苞內,苞下有3-5毫米的細柄;總苞長4-8毫米,邊緣具窄膜質邊,無毛或疏生疣基毛,背面有多數脈紋,先端具1-2毫米的錐形尖頭,有時在圓錐花序下部的可發育近似正常葉片狀;總狀花序長6.5-8毫米,基部以0.5毫米的細柄著生在總苞腋內;總狀花序軸膨脹成陀螺形,長約1毫米,2有柄小穗從兩側以扁平的小穗柄夾持無柄小穗,與總狀花序軸直接連生而無關節;小穗柄長3-5毫米,寬1-1.5毫米,常具3脈,堅韌而不脫落。退化有柄小穗僅存長約1毫米的外穎,宿存;正常有柄小穗含2小花,第一穎長卵形,綠色,紙質至薄革質,長4-6毫米,先端尖或具2微齒,脈紋多而密,第二穎等長或略短於第一穎,稍寬,3-5脈;第一小花雄性,外稃長3-4.5毫米,3脈;內稃稍短,具2脊;雄蕊3,花葯黃色,線形,長1-1.5毫米;第二小花等長或稍短於第一小花,其內稃卵形,長僅約1毫米,雄性或有時兩性而結實,成熟時整個小穗自穗柄關節處脫落。無柄小穗兩性,第一穎長3-5毫米,長卵形,綠色,7脈或更多;第二穎舟形,等長於第一穎,質薄而透明,5-7脈;第一小花雄性,略短於穎,長卵形,脈不明顯;第二小花外稃舟形,1-3脈,先端2齒裂,無芒或於裂齒間生1膝曲芒;芒柱褐黃色,長1-2毫米;花柱基部近合生,鱗被倒楔形,長約0.2毫米,上緣不整齊。穎果成熟時臘黃色,卵形,長約1.5毫米,寬約0.8毫米,胚長約1毫米。葉表皮矽質體為十字形至啞鈴形之間的過渡型,或有時結節形,氣孔副衛細胞三角形。花果期夏秋季。

生長習性

多生於海拔2000米以下的田邊、水旁濕地及山坡草叢中。

產地分布

產於西南、華南及台灣等地;印度、日本、中南半島、東南亞、澳大利亞及熱帶非洲也有分布。

模式標本

采自印度

其它特徵

本種為廣布而種內變異較大的類群,除毛被、著色、器官大小等性狀存在著一定幅度的連續變異以外,無柄小穗第二小花外稃具芒與否自林奈以來即導致各種不同的分類處理。有人主張將有芒的標本和無芒的標本分列為不同種或變種。編者檢查了大量國內標本,發現海拔1000米以下地區為有芒和無芒個體混生,海拔1000米以上地區則主要為有芒個體;但有些標本在1個花序內同時存在有芒和無芒小穗,也有表面看上去無芒而實際上存在著較短而未伸出小穗外(從外表上看不見)的直芒,有芒與無芒仍屬一種過渡性的連續變異性狀,因此我們贊成Bor等人的意見,在未進行深入的實驗分類學研究以前,還是作為一個分類學種來處理為妥。

功用主治

治毒蛇咬傷。取其根擦之。莖葉搗碎貼敷,治腳部糜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