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德[明代理學家]

歐陽德(1496——1554)是陽明後學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與鄒守益、錢德洪等強調修養功夫,人稱“良知修證派”。歐陽德力主動靜體用合一說,因其長期講學,弟子甚眾,影響極大。

基本信息

簡介

歐陽德,號南野,泰和人。明理學家。嘉靖進士。以宿學居顯位。知六安州時建龍津書院。後官至禮部尚書。復集四方名士於靈濟宮講學,為京師講學之盛。

嘉靖二年(1523)進士,授六安知州,遷刑部員外郎,改翰林院編修。次年,遷南京國子司業,南京尚寶司卿,轉太僕寺少卿,尋出為南京鴻臚寺卿。後遷南京太常寺卿,尋召為太常卿,掌祭酒事。再升禮部左侍郎,改吏部兼翰林院學士,掌詹事府事。後召拜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直無逸殿。敢於“讜言正論”,不避權貴,臨危不懼。卒後贈太子少保,諡文莊。

歐陽德受業於王守仁,與鄒守益在江右王門中以信守師說著稱。王守仁巡撫南贛時,歐陽德追隨至贛州,放棄數次會試。當時一些學者視王守仁“致良知”說為禪學時,歐陽德奮起護衛,宣稱“致良知”說為“正學”。又建龍津書院,獎掖後進;居家以講學為事,日與鄒守益、聶豹、羅洪先等講論,從學者甚眾,“稱南野門人者半天下”。嘗與聶豹、徐階、程文德等集四方名士於靈濟宮,講論“致良知”說,聽講者五千人,而歐陽德以“宿學”居顯位。

歐陽德為江右王學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發明師旨、衛護師說方面功不可沒。針對當時一些人將良知等同於知覺的認識,提出良知與知覺“名同而實異”,反對將良知等同於知覺。但認為“良知”不能離開知覺而獨立存在,必發於視聽思慮,視聽思慮必交於天地人物,離開天地人物亦無所謂良知。著有《歐陽南野集》30卷。

作品

有《歐陽南野集》、《南野文選》等。

明朝東林黨成員

東林黨是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政治集團。公元1604年,顧憲成等修復宋代楊時講學的東林書院,與高攀龍等講學其中,“講習之餘,往往諷議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論被稱為清議。朝士慕其風者,多遙相應和。“三吳士紳”、在朝在野的各種政治代表人物、東南城市勢力、某些地方實力派等,一時都聚集在以東林書院為中心的東林派周圍。時人稱之為東林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