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位

張位(1538—1605),字明成,號洪陽,江西南昌新建縣人。明代大臣、學者、詩人。

基本信息

明代大臣

人物簡介

張位(1538—1605),字明成,號洪陽,江西南昌新建縣人。明代大臣、學者、詩人。
張位貫通經史,工詩善文。隆慶二年(1568)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萬曆初年(1573),張位因與首輔張居正意見不合,被貶為徐州同知張居正死後第二年,升為南京尚寶丞。不久,又進為國子監祭酒,後因病辭歸。數年後,進禮部尚書,後改任文淵閣大學士。因記敘甘肅鎮壓農民起義經過有功,加封太子太保
張位因招權示威,被朝臣彈劾,神宗給他以停職閒居處分。不久又發現妖書《憂危竑議》,御史趙之翰檢舉他是主謀,神宗遂下詔革職為民,親友也受株連。直到熹宗天啟年間(1621—1627),他死後才恢復官銜,贈太保,諡文莊。
張位被革職後,隱居南昌市南湖中的湖心亭,取名杏花村(今杏花樓),築閒雲館,藏書萬卷,與湯顯祖劉應秋等人常在此以文會友。又在南昌市郊西山北麓桃花嶺上建石屋、亭台,並與門徒曹學佺、寺僧半岩等同游西山,吟詩自娛。他著有《閒雲館集鈔》、《叢桂山房匯稿》、《詞林典故》等。

明史記載

張位,字明成,新建人。隆慶二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預修《世宗實錄》。
萬曆元年,位以前代皆有起居注,而本朝獨無,疏言:“臣備員纂修,竊見先朝政事,自非出於詔令,形諸章疏,悉湮沒無考。鴻猷茂烈,郁而未章,徒使野史流傳,用偽亂真。今史官充位,無以自效。宜日分數人入直,凡詔旨起居,朝端政務,皆據見聞書之,待內閣裁定,為他年實錄之助。”張居正善其議,奏行焉。後以救吳中行趙用賢居正意。時已遷侍講,抑授南京司業。未行,復以京察,謫徐州同知。居正卒之明年,用給事中馮景隆、御史孫維城薦,擢南京尚寶丞。俄召為左中允,管司業事,進祭酒。疏陳六事,多議行。以禮部右侍郎。教習庶吉士,引疾歸。詔起故官,協理詹事府,辭不赴。久之,以申時行薦,拜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與趙志皋並命。
王錫爵還朝,帝適降諭三王並封,以待嫡為辭。而志皋、位遽請帝篤修交泰,早兆高禖,議者竊哂之。趙南星以考察事褫官,朝士詆錫爵者多及位。錫爵去,志皋為首輔。位與志皋相厚善。志皋衰,位精悍敢任,政事多所裁決。時黜陟權盡還吏部,政府不得侵撓。位深憾之,事多掣其肘。以故孫鑨陳有年孫丕揚蔡國珍皆不安其位而去。
二十四年,兩宮災,礦稅議起,位等不能沮。及奸人請稅煤炭,開臨清皇店,位與沈一貫乃執奏不可,不報。明年春,偕一貫陳經理朝鮮事宜。請於開城、平壤建置重鎮,練兵屯田,通商惠工,省中國輸挽。且擇人為長帥,分署朝鮮八道,為持久計。事下朝鮮議。其國君臣慮中國遂並其土,疏陳非便,乃寢。頃之,日本封事壞,位力薦參政楊鎬才,請付以朝鮮軍務。鎬遭父喪,又請奪情視事,且薦邢玠為總督。帝皆從之。位已進禮部尚書,改文淵閣,以甘肅破賊敘功,加太子太保,復以延鎮功,進少保、吏部尚書,改武英殿。
三殿災,志皋適在告,位偕同列請面慰,不許。乃請帝引咎頒赦,勤朝講,發章奏,躬郊廟,建皇儲,錄廢棄,容狂直,寡細過,補缺官,減織造,停礦使,徹稅監,釋繫囚。帝優詔報之,不能盡行。位又言:“臣等請停礦稅,非遽停之也,蓋欲責成撫按,使上不虧國,下不累民耳。”於是給事中張正學劾位逢迎遷就,宜斥。帝亦不省。
位初官翰林,聲望甚重,朝士冀其大用。及入政府,招權示威,素望漸衰。給事中劉道亨劾位奸貪數十事。位憤,力辨,遂落道享三官。呂坤張養蒙孫丕揚交好,而沈思孝、徐作、劉應秋、劉楚先、戴士衡、楊廷蘭則與位善,各有所左右。丕揚嘗劾位,指道亨為其黨。道亨恥之,劾位以自解。已而贊畫主事丁應泰劾楊鎬喪師,言位與鎬密書往來,朋黨欺罔,鎬拔擢由賄位得之。帝怒,下廷議。位惶恐奏辨,帝猶慰留。給事中趙完璧徐觀瀾復交章論。位窘,亟奏:“群言交攻,孤忠可憫。臣心無纖毫愧,惟上矜察。”帝怒曰:“鎬由卿密揭屢薦,故奪哀授任。今乃朋欺隱慝,辱國損威,猶雲無愧。”遂奪職閒住。無何,有獲妖書名《憂危竑議》者,御史趙之翰言位實主謀。帝亦疑位怨望有他志,詔除名為民,遇赦不宥。其親故右都御史徐作、侍郎劉楚先、祭酒劉應秋、給事中楊廷蘭、主事萬建昆皆貶黜有差。
位有才,果於自用,任氣好矜。其敗也,廷臣莫之救。既卒,亦無湔雪之者。天啟中,復官,贈太保,諡文莊。

清代翰林

張位(1724年-1810年),字伯素,號南澗,甘肅秦安縣興國鎮人。他少而聰慧,12歲能教書,20歲中舉人。由於家境貧寒,他出外求學,常常是背著乾糧與書箱,徒步四方。他用給人寫地約、文書等酬金維持生活並奉養親屬。夜晚利用篝火讀書,常常是火盡而息。越是艱苦的條件,他越是刻苦自勵。他的詩詞和文章,博大宏深,清秀雋麗,藝術性很高。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張位中進士,任翰林院庶吉士散館,後授以檢討,充當國史館纂修,武英殿協修。他任史職後,於朝章、國制、人物、典籍、精思稽核。後因一字跡脫誤之事被降職為內閣中書。後張位請求回歸故里。
張位回故里後,被聘主講蘭山書院,隴上學子多跟從他求學。他教人平易簡直,不分門第,安身以禮。晚年時在家教授子侄孫輩,餘暇好樂唱小曲,並整理創作了好多秦安小曲、曲拍和唱詞,流傳至今。他熱情好客,友人學生無間斷於家,尤以求學求書法者甚眾,時人稱之為"張翰林"。享年86歲。

清代藏書家

清藏書家。字立人,一字艮思,號青芝,江蘇長洲(今蘇州)人。校勘學家何焯弟子。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入縣學,五十六年中副榜,以詩賦召試,給札內廷修書,後出為直隸新樂縣令。離任後歸家,一心於抄書和藏書。藏書和抄書之所為“青芝山堂”,抄唐、宋、元人文集最多,先後抄有《朱慶餘集》、《李深之文集》、《司空表聖文集》、《廣成集》、《徂徠文集》、《貞白先生陶隱居文集》、《明皇十七事》、《歸潛志》、《閒閒老人滏水文集》、《夾漈余稿》、《五代會要》、《義門小稿》、《桂林風土記》、《太史范公文集》等40餘種數百卷;黃丕烈曾得到其手抄本《桂林風土記》一書,評其“書法工秀,讀書者之藏書,斯為善也。”子張懷榮,字沖之,張德榮,字充之,號伊蒿,兄弟繼承父之遺風,抄書、藏書頗為知名,顧承有感舊詩稱:“講席抄書不計貧,愚愚真是葛天民。家風蔬水尋常事,留得心香一點春。”兄弟共抄書計30種,大多是唐、宋、元名家詩集。與知名藏書家王芑孫、吳翌鳳等均與其往來甚多。

明朝東林黨成員

東林黨是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政治集團。公元1604年,顧憲成等修復宋代楊時講學的東林書院,與高攀龍等講學其中,“講習之餘,往往諷議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論被稱為清議。朝士慕其風者,多遙相應和。“三吳士紳”、在朝在野的各種政治代表人物、東南城市勢力、某些地方實力派等,一時都聚集在以東林書院為中心的東林派周圍。時人稱之為東林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