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庶吉士

在中國歷史上,曾長期存在著一個帶有濃厚學術色彩的官署——翰林院(Imperial Academy或Hanlinyuan )。儘管其地位在不同朝代有所波動,但性質卻無大變化,直至伴隨著傳統時代的結束而壽終正寢。在院任職與曾經任職者,被稱為翰林官,簡稱翰林,是傳統社會中層次最高的士人群體。

官名。亦稱庶常,名稱源自《書經·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始置於明初,是中國明、清兩朝時翰林院內的短期職位。由科舉進士中選擇有潛質者擔任,目的是讓他們可以先在翰林院內學習,之後再授各種官職。情況有如今天的見習生或研究生。明太祖時開始,選進士於六部諸司及翰林院之下觀政。翰林院之下者稱庶吉士,六部之下者稱觀政進士。永樂二年(1404)始專隸於翰林院,選進士之長於文學及書法者充任。明代英宗以後慣例,科舉進士一甲者授予翰林修撰、編修。另外從二甲、三甲中,選擇年輕而才華出眾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稱為“選館”。清雍正以後,選館更為嚴格,由皇帝主持之朝考決定。庶吉士一般為期三年,期間由翰林內經驗豐富者為教習,授以各種知識。三年後,在下次會試前進行考核,稱“散館”。成績優異者留任翰林,授編修或檢討,正式成為翰林,稱“留館”。其他則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亦有派到各地方任官。明代的翰林為政府儲材之地。英宗後有慣例: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故此庶吉士號稱“儲相”,能成為庶吉士的都有機會平步青雲。清朝時漢人大臣中,亦多出於翰林庶吉士。
在所有的進士中,只有一甲三人可直接進入翰林院,二甲和三甲中挑選精英考試才可成為庶吉士,他們的職責是給皇帝講解經史書籍,並幫皇帝起草詔書,是皇帝的秘書,權力很大,到了明朝中期,更形成了不是庶吉士不能當大學士的慣例。
庶吉士,亦稱庶常,名稱源自《書經·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庶吉士是明朝的儲備幹部,明朝不少宰相正是庶吉士出身。
張居正嘉靖二十六年考中進士,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張居正當庶吉士兩年時間,大量研究歷朝的典章制度以及治國之道。兩年以後他就成為了朝廷的智囊團成員,被授職翰林院編修。這裡提到的翰林院庶吉士實際上相當於今天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博士研究生。
中國古代選官過程中,每每將已選出的人才,放在某種特定的位置進行考察培養,然後再擇優任用。這一做法即所謂的“儲才”(亦作“貯才”)。歷史上較早的儲才形式是戰國時的客卿制度。人才一般需要按軍功授官爵制的要求,經受嚴峻的戰爭考驗,立下軍功為主的功勞,才能實現第二步升遷——由“客卿”拜“相”(即當國之正卿)。
秦漢時期,最重要的儲才形式則是郎官制度。所謂郎官,實際就是皇帝的衛士,郎官的首領郎中令(光祿勛)便是衛隊的司令官。漢代選官,入仕者大率先拜郎,然後再內遷或外放;尤其孝廉拜郎,更為常見。這一做法時人謂之“宿衛”,其目的是讓入仕者先在皇帝衛隊中任職服務,接受鍛鍊,同時也學習各種禮儀,為以後出任其它職務奠定基礎。郎署的儲才性質正體現於此。
科舉制時代,儲才被賦予了更加廣泛的意義。由於舉士、舉官的分途,所舉之士便成為後備官吏,故舉士實際已具有了儲才性質。其次,因為學校與科舉合流,所以從廣義上看,學校育才亦即儲才,正如《明史·選舉志》所言:“學校儲才以應科目者也”。
明朝從進士中揀選庶吉士——一這是專為造就第一等人才的辦法。明洪武初,於六科設庶吉士,使新進士歷練辦事。大致於永樂年間,開始從新科進士中經過考試選出才資英敏而年輕才俊,安排進文淵閣讀書。由國家發放補貼悉心培養這批人才:司禮監供給筆墨紙張;光祿寺預備早晚膳食;禮部供給蠟燭燈油及月俸;工部在皇城內東華門附近找一所寬敞的房子,以供住宿,皇帝會時常到文淵閣親自出題考試,查看學業的進度。五天休沐一天,放假出宮;派太監及錦衣衛官員,隨行照料。
庶吉士在資深的翰林指導下經過三年學習,期滿後要經散館之試,然後按成績授職。優者一般留翰林,次者則出為中央及地方官,一般是知府之類的職位。翰林院也就成了重要的人才庫。明朝中葉後官場形成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局面,凡經館選而成為庶吉士的進士均被認為是儲相。
正因為明代的內閣輔臣,多半都是庶吉士的出身,所以庶吉士雖晚三年授官,只要不犯過錯,日後必為朝廷重用,許多進士都樂於此道。
嘉靖七年(1528年),年僅十七歲的高拱參加河南省的鄉試,結果讓他自己都吃驚:他獲得了那年鄉試的第一名。第一次參加考試就考中舉人,並且是一舉奪魁,成為轟動鄉里的大新聞。
世事往往並非盡如人意。高拱沒想到從舉人到進士,他要走整整13年。一再地“復讀”,無疑讓他的身心飽受折磨。高拱這個河南的第一名,到京城考進士時卻屢屢受挫,連續考了四次都名落孫山。他大哥高捷比他晚六年考中舉人,但第二年就中了進士。又過了六年,高拱才考取了進士。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或許這段經歷,為高拱潛心學問,打下了深厚的基礎。考中進士後,他被選為庶吉士,入翰林院繼續攻讀。翰林院內,有藏書最為豐富的皇家圖書館,其他地方難得一見的歷代典籍,這裡收藏得十分完備。高拱繼續寒窗苦讀,但樂在其中。“畢業後”,高拱被留在翰林院,擔任翰林院編修。十年後,他已是滿腹才學之士。此時裕王(後來的隆慶皇帝)出閣讀書,高拱被選為講官,從此與裕王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多年的苦讀,終於為高拱打開了通往權力頂峰的一扇大門。
萬曆初年,已是首輔的高拱終究沒能從官場漩渦中倖免,他被驅逐出朝廷,騎一頭騾子淒涼回鄉,幾年後抑鬱而終。但這道萬曆三十年的聖旨,卻給了高拱很高的評價,說他“銳志匡時,宏才贊理”,將他與魏絳、范仲淹等古代名臣相比,並“贈爾為太師,諡文襄”。
庶吉士這一儲才形式,實際是經最高一級科舉考試後的再學習、再選拔。明朝從學校儲才,舉士儲才,直到庶吉士儲才,構成了一個以科舉制為基礎的金字塔式的儲才系統。只是庶吉士並非每科都選;最初是隔一秋選一次,以後或者三科並選,或者數科不選,甚至有九科不選的。 在這種有可能成為國家內閣重臣的官員挑選上,朝廷態度是慎之又慎的。是國家言路的來源,翰林院是明朝科舉時候創建的,由劉伯溫任命為翰林院學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