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維城

孫維城

孫維城,男,1947年5月生,1982年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學士,分配至安慶師範學院中文系任教,1985年——1986年在華東師大中文系古典文學助教進修班學習。1987年評為講師,1994年評為副教授,1997年破格晉升為教授。1995年任安慶師院中文系副主任,1999年任中文系主任,古籍整理研究所負責人。2003年至2007年7月任安慶師院文學院院長。

安慶師院文學院教授

1、孫維城,男,1947年5月生,1982年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學士,分配至安慶師範學院中文系任教,1985年——1986年在華東師大中文系古典文學助教進修班學習。1987年評為講師,1994年評為副教授,1997年破格晉升為教授。1995年任安慶師院中文系副主任,1999年任中文系主任,古籍整理研究所負責人。2003年至2007年7月任安慶師院文學院院長。
從教以來,講授唐宋文學、元明清文學、大學語文等課程,並開設“詞與中國文化”、“唐五代詞研究”、“唐宋詞發展變化史”、“唐宋詩詞名篇選析”等選修課,頗得學生好評。主持省教育廳教研項目《面向中學語文教學內容改革的高師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內容的改革》。主編《大學語文》教材,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
主要從事古代文學與古代文論、古代美學的結合研究,從晚清詞論,尤其況周頤《蕙風詞話》與王國維《人間詞話》的研究開始,到意境、文氣研究,再到韻味的研究,對文論與文學的關係有了比較深入的理解,並及時轉入到對韻味與宋詞關係的研究上。從教以來,主持教育部、安徽省規劃辦及省教育廳科研項目近10項。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文藝研究》、《文學評論叢刊》、《東方叢刊》、《中國韻文學刊》等雜誌發表論文5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兩部:《況周頤與蕙風詞話研究》(第一作者,主要撰稿人,撰寫理論部分12萬字),黃山書社1995年版;《宋韻—宋詞的人文精神與審美形態探論》,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參加編寫辭典5部。
社會兼職:中國韻文學會會員,中國近代文學學會會員,安徽省近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安徽省文學學會理事,安徽省古籍整理委員會《古籍研究》雜誌副主編,山東省曲阜師範大學《現代語文》雜誌編委。
獲獎情況:1996年論文獲安徽省第三次社科成果獎四等獎,1998年專著獲安徽省第四屆社科成果獎著作三等獎.,1999年獲曾憲梓優秀教師獎三等獎,2000年論文獲省教育廳第三次社科成果獎三等獎,2001年獲安徽省優秀教師稱號,2003年專著獲安徽省第六屆社科成果獎著作三等獎。

都察院右僉都御史

人物經歷

2、孫維城(1539—1602),字宗甫,河北省邱縣孫莊人。影視戲劇《孫安動本》的孫安原型。隆慶庚午(1570)科舉人,辛未(1571)科進士。初任濬縣知縣,後任太康、任丘知縣,升湖廣道監察御史,擢山西按察司副使,不久又升為布政使,到宣化府去鎮守。萬曆二十九年(1601),又升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卒於官。 寄題楊太宰桃花嶺
春深度索嶺雲暉,萬樹桃花倚翠微,
碧澗浮觴仙路近,斷橋古渡俗塵稀,
葳蕤錦繡霞生袂,零落胭脂水映緋。
自是閒情思綠野,君王肯賜鑑湖歸。
重修儒學碑記
吾邱學宮,創自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規制隘陋,尚多草率。明興以來,有司相仍補葺,亦未有鼎建充拓之舉。迄萬曆二年(1574),古雄侯公應宿來宰縣事,下車蒞學,遍覽其殿亭堂廡以及齋廨,類多傾欹,欲行修葺,以初任尚不遑及。越明年政通人和,諗於眾曰:“學校為祀神育才之所,不宜久荒。”乃捐俸資,兼以義導,諸如鍛礪甓甋朱粉材木之屬,凡既備矣。於是諏日鳩工,芟蓁蕪,夷塹壤,表方測景,正以繩引,繚以垣牆。創建則敬一亭、會經堂、聚奎樓、名宦鄉賢(二祠)之與泮池也;擴廣則戟門、欞星門,兩廡之與兩齋也;藻飾則先師廟、崇聖祠之與明倫堂也。門則益以金聲玉振,繼往開來,禮門義路之縱橫;壁則峙以騰蛟起鳳,金馬玉堂,壽祿雙清之輝煌。萬仞宮牆坊、崇化坊、育才坊、射圃、神廚、師宅、生舍。磽者以隆,圮者以堅,黌宮百度,一剗故跡而新之。入其門則見雕樑畫棟,丹楹刻角,文節艷宇,采龕邃冪;升其堂則見觀光有扁,登瀛有集,禮樂器具,羅列軒豁;登其樓則見重檐璇榱,四通八達,滿目雲山,一覽皆窮。此皆我公廊廟胸襟,台閣器量,以棟樑之材,而運規矩之妙,挈其綱而眾目舉矣。又委之以才能素著如蓮幕郝公者,區畫指麾,程工課匠,釋政傳餐,惟日不足;判簿李(鳳鳴)公,往來督監,與有勞勩。宜其才方三月,而厥功就緒也,然用人之力,而人不以為勞,用人之財,而人不以為費者,固知我公為國求忠臣,為家求孝子,為天下求仁人義士也。邱士際此崇文之嘉會,誠為不偶,必以忠信廉恥為基垣,以禮義為門戶,以道德為堂奧,仰副我公興學之意。否則徒履台榭,上下庭階,偃仰棲遲於泮宮之中,豈惟有負於我公,亦非吾儒之所以自待者也。
創修定興寺碑記[①]
夫定興寺者,乃廢華嚴寺之餘僧,渙而復聚所建也。先是寺在堂之西北,相距八里,曰華台村。其行者誤出戒行,寺為有司者廢之。自住持以下,胥散而之四方,有掛錫於庵觀者,有飛錫於雲水鄉者,有衣缽隨身而家居者,所遺瞿曇暴披於風日中。遙望者,莫不為象教者憐之,此嘉靖四十四年(1565)事也。延至萬曆元年(1573),有僧永宿、永才,不忍萍梗其徒,諗於眾曰:“吾比丘等,始者不如人,何不淬㲩㲩㲩立一招提,以為歸宿之所乎?”僉曰“可。”又慮私創無以厭眾志,復謀北上,而乾之定府。府之西亭徐公,雅崇沙門者也,乃捐俸金十兩,維帖,俾立為㲩㲩香火院,錫之匾曰定興堂,義取定府興建之堂也。乃還自京,遍求勝地。已而相田一區,去北營集南二百餘步。詢其田主,則鮑國寵、邢郁也。二僧登門求之,俱慨然舍為寶坊地。遂筮日戒工,聚材飭具與諸檀越共出不貲之需。殿宇、廊廡、伽藍、山門、井灶,次第而就。迄今萬曆八年(1580),廟貌巍峨,佛神炳奕,丹青碧綠,炫耀輝煌。方諸廢寺,雖未有加,行將增益其所未逮,不止如廢寺已爾。堂既成,不容無記,以垂不朽。鄉耆和守介等,因丐余以記之。余嘗過其右,姑摭拾其素所見聞者,述而鐫之石。首是事者,僧則永宿、永才等。共成是事者,俗則和守介、鮑世寧、宋秀、邢箴等也,俱宜書之。噫!華嚴之後有定興,定興之後,不可復有華嚴也。苾芻者知之而不鑒之,則是華嚴之後,又一定興也。可不慎與,是為記。
[①]作者自註:“寺在古城營村南。”

明史記載

孫維城,字宗甫,丘縣人。隆慶五年進士。歷知浚、太康、任丘三縣。萬曆十年,擢南京御史。初,張居正不奔喪,寧國諸生吳仕期欲上書諫。未發,太平同知龍宗武告之操江胡檟,以聞於居正。會有偽為海瑞劾居正疏者,播之邸抄。宗武意仕期,遂置獄,榜掠七日而卒。居正死,仕期妻訟冤,維城疏言狀。檟已擢刑部侍郎,宗武湖廣參議,皆落職戍邊,天下快之。中官田玉提督太和山,請兼行分守事,帝許之,維城援祖制力陳不可。
俄以救言官范俊,奪俸一年。忤座主大學士許國,出為永平知府。遷赤城兵備副使。繕亭障二百六十所,招史、車二部千餘人。以功屢進按察使,兵備如故。部長安兔挾五千騎邀賞,維城請於督、撫,革其市賞而責之,戢不敢肆。尋以右布政使移守宣府,改廣東左布政使。二十九年,拜右僉都御史,巡撫延綏。河套常犯順,罷貢市十餘年。後復松山,築邊城,諸部長恐,益侵軼。至是,吉囊、卜莊等乞款。聞巡撫王見賓當去,請益切。在寧夏者曰著宰,亦請之巡撫楊時寧。兩鎮交奏,給事中桂有根請聽邊臣自主。維城方代見賓,時寧亦遷去,以黃嘉善代,二人並申約束。維城又條善後六事,款事復堅。
初,維城在宣府,與總兵官麻承恩不相能。會承恩亦移鎮延綏。一日,維城見城外積沙及城,命余丁除之。承恩紿其眾曰:“食不宿飽,且塞沙可盡乎?”卒遂噪。維城曉之曰:“除城沙,以防寇耳,非謂塞上沙也。”卒悟而散。維城因自劾,帝慰留維城,治嘩者。然維城竟坐是得疾,不數月卒。將吏入視其橐,僅俸數金,賻而歸其喪。

方誌記載

孫維城(?~?),字方鎮,山東丘縣人,登隆慶​辛未(五年,1571)進士​,授直隸大名府​濬縣知縣​,後除河南太康縣​知縣。

疏劾故殺

鄉賢孫維城​,字宗甫,隆慶​庚午舉人​,辛未進士​,由知縣歷官湖文道​監察御史,晉右都御史​,開府榆林。
監察湖廣道,御史孫宗甫。
前有張江陵,奪情而起復。
諸生吳士期,譙擬萬言書​。
伺於郡丞龍,以白操江胡。
斃系吳生獄,婦持冤狀哭。
公劾龍胡故殺罪,詔下法司並謫戌(節錄本傳)。

初露鋒芒

分宜縣原是當朝權奸嚴嵩的老家。其宗侄嚴世茂狗仗人勢,無惡不作。他見民婦張美秀姿色出眾,便強行霸占。其丈夫劉明上門論理被當場打死。其母親抱待哺幼孫來衙前告狀,前任知縣懼怕嚴家勢力哪敢過問。孫維城到任接收此案,決心斷清、審明。可隸卒多次提醒勸阻孫維城說:“嚴家官高勢大,弄不好輕則丟官走,重則抄家滅門。”孫維城看著自已殘疾的腳,想起當初的誓詞,不由拍案而起:“俺孫維城,堂堂七尺之軀,吃皇俸,當報君恩,為民作主,焉能效法貪生怕死之輩,南山之石碎,北海之水可竭,頭可斷,志不易改。”
當即令人救出受害民婦,將嚴世茂押上公堂。嚴世茂態度蠻橫,立而不跪,咆哮公堂,破口大罵。孫知縣大怒,喝令差人將嚴世茂摁翻在地,一頓殺威棒打得他哭爹叫娘,供認不諱。孫維城令其當堂畫押,然後押入死囚牢。
嚴府家人星夜進京找嚴嵩告急。嚴嵩傳令州府將孫維城革職查辦。孫知縣聞訊將供詞、訴狀當夜送往江南巡撫海瑞台下。海大人正愁搬嚴嵩不倒,四方搜查嚴父子罪狀,接此訴狀正中下懷。當即傳令將嚴世茂斬首示眾。孫知縣為當地百姓除了大害,民眾為之雀躍,人心大快。

孫安動本

《孫安動本》這齣戲,家喻戶曉,為民眾所稱道。孫安原名孫維城,系邱縣​邱城鎮孫莊村​人。他為這官清正,愛民如子,終生歷職十三任,留下千古佳話。
為民請命動章本,萬曆​年間,首相張居正​,假傳御旨以丈量土地為名,令民間新開墾的土地納賦稅。將新稅均於舊賦額中,這就加重了墾田農民的負擔。有很多貧苦農民棄地不墾,造成大片新墾農田荒蕪。這時孫維城​正在雲南任安寧知州​。他體察民情,本奏天子,安頓流民,墾荒修田,獎勵農桑。嚴懲貪官污吏,安定民心。幸喜風調雨順,連年豐收。當時有民謠讚頌孫知州:“孫安寧,浩安寧,寧如青天海剛峰(海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