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仁滿族自治縣

桓仁滿族自治縣

桓仁滿族自治縣隸屬於本溪市,地處東經124°43′~125°47′,北緯40°255~41°34′之間。東與吉林省、集安縣、通化縣相連,南與寬甸滿族自治縣交界,西與本溪滿族自治縣接壤,北與新賓滿族自治縣毗鄰。東北部和通化縣、集安市交界。2013年,桓仁滿族自治縣的人口為30萬人,境內主要有漢、滿、朝鮮、回等民族。面積3547平方公里。桓仁滿族自治縣屬於溫帶大陸性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7.4℃,平均活動積溫3184℃,年平均相對濕度66%,平均無霜期153天左右,多年平均日照時數2538小時。2013年,桓仁滿族自治縣有煤、菱鎂、滑石、鉀長石、石灰石、矽石、大理石、鉛、鋅、銅、鉬、石墨等礦產資源。2013年,桓仁滿族自治縣有獐、狍、熊、鹿、山兔、刺蝟和各種鳥、蛇、魚等。2012年,桓仁滿族自治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70.5億元,增長201%;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14億元,增長374%;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30億元,增長70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32.8億元,增長12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15000元,增長116%;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9633元,增長114%。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桓仁滿族自治縣桓仁遠在新時器時代(6000多年前)就有人類生息,戰國時屬燕國。公元前37年,北扶餘王子朱蒙在五女山建高句麗部落第一代都城。公元1424年,建州女真首領李滿柱率部落來到桓仁,從此桓仁成為滿族先人活動區。清光緒三年(1877年)建縣,名懷仁縣,隸屬奉天府。民國3年(1914年)更名桓仁縣。民國18年(1929年)隸屬遼寧省,1959年隸屬本溪市,1966年隸屬丹東市,1968年又隸屬本溪市。1989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桓仁滿族自治縣。
五女山位於桓仁城東北8公里的渾江西北岸。五女山山體是長方體,主峰海拔820米,南北長1500米,東西寬300米,峭壁垂直高度200餘米,這裡是高句麗民族文明的發祥地。公元前37年,北夫余王子朱蒙因宮廷之爭逃亡至此,在山上建立高句麗第一都城,史稱紇升骨城。明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建州女真族第三代首領李滿柱率軍挺進遼寧,便駐紮於此山。因此,五女山也是滿族文明的發祥和啟運之地。佛頂山:巍峨壯麗的佛頂山(老禿頂子)座落在桓仁縣西部,海拔1,367米,素有“遼寧屋脊”之稱。頂峰有千餘米方圓寸草不生,故名佛頂山。佛頂山山體高大,氣勢磅礴,雄偉壯觀。登極頂,放目遠眺東南的八面崴、五女山、大青頂子、花脖子山諸峰均隱約可見。每當夏秋兩季,從頂峰俯瞰山下,雲海翻騰,氣象萬千。尤其是旭日東升,白雲托日,浮空絮紅,分外妖嬈,展現人間奇景。[1]

自然資源

地貌概況

林業用地438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81.8%,水域面積39.8萬畝,占全縣總面積7.5%,形成了“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地貌。地貌類型分為山地地貌、岩溶地貌和河流地貌。

礦產資源

2017年,已經探明全縣共有9大類、40多個品種礦產資源分布在130多處礦產地,其中煤500萬噸、鐵3261萬噸、銅2566萬噸、鉛2241萬噸、石墨932萬噸、滑石341萬噸、石灰石5億噸。

山林資源

2017年,全縣林地面積438萬畝,有林地面積420萬畝,森林蓄積量278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78.9%,國家重點公益林202.6萬畝,地方公益林和天然商品林112.4萬畝,人工商品林113萬畝。桓仁境內有大小山峰64座,其中較為著名的有佛頂山,高1367.78米,為遼寧最高山峰,花脖子山1336.1米,五女山804米,全縣海拔最低點為108米。在桓仁354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低、高等植物2082種;各種野生動物2681種,其中脊椎動物311種,無脊椎動物2370種。境內先後發現動、植物新種22個,中國新紀錄動、植物109種,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珍惜瀕危動、植物73種,其中植物40種,動物33種。

水利資源

2017年,全縣水域面積39.8萬畝,水資源總量156357萬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23400萬立方米,地下水32957萬立方米,可利用水量70479萬立方米,實際利用水量7971.3萬立方米。全縣有大小河流70條,其中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0條,流域面積在10平方公里至100平方公里的19條。渾江全長447公里,其中在桓仁境內160公里,總流域面積17500平方公里,境內流域面積3547平方公里。

旅遊資源

2017年,全縣已有旅遊景區(點)4個,已開放4個。有旅行社9家,旅遊資質審查合格單位19個。全年接待國內旅遊人數872.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5.2%。國內旅遊收入71.85億元,比上年增長10%。接待入境旅遊者1.31萬人次,比上年增長4.1%。旅遊創匯112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4.2%。全年旅遊總收入72.6億元,比上年增長14%。

地名由來

桓仁滿族自治縣

桓仁是以歷史上古國的州府之稱而命名。唐朝渤海時代的桓州以及高句麗時代的桓都,均為今名桓仁之淵源。

歷史沿革

桓仁縣開發較早。戰國至秦代為扶餘族、高句麗部落活動地區。漢屬玄菟郡。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均被高句麗所據。唐屬安東都護府倉岩州管轄。唐元和十五年(公元八二0年)屬渤海桓州的桓都縣。遼屬東京道桓州。金屬婆速府路。元屬遼陽行省的瀋陽路。明代屬奴兒乾都司,為女真族活動地區,清屬奉天府興京廳。光緒三年(一八七七年)始建懷仁縣。民國三年(一九一四年)因與山西省懷仁縣重名,改桓仁縣,以古桓州得名。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期間屬安東省。1947年建立桓仁縣人民政府,屬安東省轄。1949年劃歸遼東省通化地區領導。1954年桓仁縣屬遼寧省安東地區領導。一九五八年劃歸本溪市所轄。一九六六年又劃回丹東市領導。一九七五年劃歸本溪市轄縣至今。桓仁地區是高句麗民族初期活動的重要區域。坐落在遼寧省本溪市桓仁縣城東北8.5公里處的五女山山城,是高句麗族創建政權的第一個都城。高句麗第一代王朱蒙,於公元前37年建立政權,到公元三至五世紀,達到鼎盛時期,曾占據了遼河以東、日本海以西、第二松花江以南、漢江以北的廣大區域,在歷史上存續了705年,至唐總章元年(公元668年)為唐朝所滅。高句麗的文明史對東北亞的古代歷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高句麗政權在五女山山城沿襲了40年,至高句麗第二代王琉璃明王遷都集安止。在40餘年的時間裡,高句麗民族在五女山山城上創造出了富有特色的文化。山城中築有城牆、城門、王宮、倉庫、兵營等建築,富有軍事色彩。省市考古隊在發掘五女山山城過程中,出土了新石器時代直腹罐(殘)、打制石器、戰國至漢代的大陶壺、王莽時期的大泉五十等珍貴文物和高句麗時期的陶罐、環首刀、甲衣,遼金時期的銅印、貨幣、陶盆、陶罐等文物數百件。這些文物不同程度地反映了高句麗民族軍事和生活習俗。2004年7月1日五女山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文物古蹟

五女山城
五女山位於桓仁城東北8公里的渾江西北岸。五女山山體是長方體,主峰海拔820米,南北長1500米,東西寬300米,峭壁垂直高度200餘米,這裡是高句麗民族文明的發祥地。公元前37年,北夫余王子朱蒙因宮廷之爭逃亡至此,在山上建立高句麗第一都城,史稱紇升骨城。明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建州女真族第三代首領李滿柱率軍挺進遼寧,便駐紮於此山。因此,五女山也是滿族文明的發祥和啟運之地。近年來,考古專家在山上發現了大量的古代遺蹟和遺物。年代最早的遺物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器,距今已有4500多年歷史。這說明,早在45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山上生活。發現的遺物還有戰國晚期的石劍、石鑿、陶壺以及一些遼金時期的生活、生產工具和兵器。
除歷史遺蹟外,五女山的自然風光也十分壯美,登高俯瞰,前可見桓仁縣城陰陽八卦城,後可見桓龍湖似一條巨龍騰躍而下,山勢險要,多處景觀稱奇稱秀。
1996年,五女山山城被評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2002年五女山景區被評為AAAA級景區。2004年五女山山城榮登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經濟概況

綜合

2017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0.2億元,比上年增長3.1%。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8.3億元,比上年增長2.9%;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0.5億元,比上年增長7.4%;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51.4億元,比上年增長0.1%。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全縣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4:31:45調整為23:34:43。

農業

農業

歷史名人

桓仁滿族自治縣

朱蒙
兩千年前,北扶餘

王子朱蒙歷盡艱險,來到今桓仁地區,建立了中國東北邊疆的屬國政權,朱蒙成為高句麗第一代國王,被高句麗奉為始祖,桓仁則成為高句麗700年基業的肇興之地。朱蒙,又稱東明、鄒華、眾解等,生於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北夫餘人,朱蒙本是北夫余的一位王子,其母叫柳花,傳說是河伯的女兒,後為夫余王的婢女。關於朱蒙降世,許多史料都有神話般的記述。一日,柳花“為夫余王閉於室中,為日所照,引身避之,日影又逐,既而有孕”,後生一卵,“大如五升,夫余王厭惡大卵,先後把它丟給狗和豬,狗豬不吃;又把它扔在路上,“牛馬避之”;拋在荒野,群鳥又以羽毛呵護。夫余王又用刀割,“不能破”。無奈,只好還給了柳花。柳花把它放在暖處,“有一男破殼而出”,這個男兒,便是朱蒙。這則似乎荒誕的神話,實際上反映了高句麗人對日神的崇拜。朱蒙幼時便善於狩獵,“年甫七歲,巋然異常,自作弓矢射之,百發百中”,表現出了非凡的射技本領。朱蒙一詞,便是夫余語言的音譯,意即善射。夫余王有七子,常和朱蒙在一起遊戲,此試射技高低。然而他們的技能全不如朱蒙,朱蒙因此遭到嫉恨。長子帶素認為“朱蒙非人所生,將有異志”,請求夫余王除掉他,免生後患。朱蒙庶出,故而得到了“非人所生”的歧視。夫余王未聽帶素之言,但卻給了朱蒙一個微賤的活計,讓他餵馬。朱蒙很有心計,特意將駿馬減食,讓它消瘦,反把一些笨馬餵肥。國王不察,挑選肥馬自乘,瘦馬給了朱蒙。一次,國王舉行田獵,有意刁難善射的朱蒙,僅僅給了他一支箭矢,朱蒙箭矢雖少,射獲卻多,於是又引起了諸位王子和大臣的嫉恨,預謀殺害他。其母柳花暗中得知此事,偷偷地告訴了朱蒙,勸他快些逃走,並鼓勵他說:“以汝才略,何往而不可?與其遲留受苦,不若遠適而有為。”朱蒙聽了母親的話,遂桓仁滿族自治縣與夫餘人烏伊、摩離、陝父三人逃出北夫余,向東南奔走。途中,一條大水橫阻了去路,追兵在後,“浴濟無梁”,朱蒙於是向水神禱告,說:“我是日子,河伯外孫,今日逃走,追兵垂及,如何得濟?”於是魚鱉並出,搭起了一座浮橋,朱蒙過河後,魚鱉突然消失,追兵無法渡過河去,只好作罷。魚鱉浮橋,顯系神話,卻反映了高句麗人信奉水神的宗教觀念。朱蒙所渡的大河,名叫淹滯水,又作掩施水、奄利水等,即今流經吉遼兩省的渾江。過河後,朱蒙和烏伊等三人來到一處毛屯谷的地方(今桓仁境內),遇見了穿戴不同的三人,一人穿麻衣,一人穿納衣,一人穿水藻衣,這三人可能代表著當地不同經濟形態的三個部落,麻衣者應以農耕為主,納衣者應以狩獵為主,水藻衣者應以漁業為主。朱蒙得此三人,非常高興,分另賜姓克氏、仲室氏、少室氏,並說“我方承景命,欲啟之基,而遇此三賢,豈非天賜乎!”於是根據三人特長,“各任以事”。朱蒙又率領大家前行,來到卒本川(今桓仁下古城子),見此地“土壤肥美,山河險固”,於是準備立都,但未急於修建宮室,只在沸流水(今富爾江)旁結廬而居,國號高句麗。關於朱蒙建國之地,《魏書》等史籍作紇升骨城:“朱蒙至紇升骨城,遂居焉,號曰高句麗。”紇升骨城即今桓仁五女山城,它與卒本城(桓仁下古城子)都是高句麗早期城址,兩者均是高句麗創國初期的都城,高句麗國王平時居於平地上的卒本城,戰時則居於高山之巔的紇升骨城。朱蒙建國當年,“四方聞之,來附者眾”。為了鞏固政權,朱蒙對周邊民族和部落開始征伐。首先,攘斥了鄰近的靺鞨部落,靺鞨退縮畏服,不敢進犯。一天,朱蒙忽見沸流水中有菜葉隨波漂下,猜知上流肯定有人,於是假作狩獵,前去尋找,果然找到了沸流國。沸流國國王松讓出來相見,對朱蒙說:“寡人居處偏僻之地,不曾見過君子,今日邂逅,不亦幸乎?但不知你從哪來此?”朱蒙回答說:“我是天帝之子,現在紇骨升城立都。”松讓欺他“立都日淺”,打算把高句麗納為屬下的附庸之國。朱蒙非常氣憤,兩人爭辯不已,於是進行射技較量,來決勝負,松讓最終不敵朱蒙,只好認輸。次年六月,“松讓以國來降”,被封為多勿候。朱蒙建國第六年十月,派遣烏伊、扶芬奴率兵北伐,攻打太白山東南荇人國,“取其地為城邑”。十四年十一月,又命扶尉伐北沃沮,“滅之,以其地為城邑”。通過一系列征討,朱蒙政權不僅行到了初步穩定,疆域也得到了拓展,為高句麗日後勢力的擴大,奠定了基礎。朱蒙建國之初,未建宮室,待到國力稍強,便開始了建設。朱蒙三年春三月,“黃龍見於鶻嶺”,秋七月,青赤色的祥雲又“見鶻嶺南”,受此瑞兆的暗示,次年七月,“營作城郭宮室”,這座城郭,便是紇升骨城。朱蒙十四年,其母柳花在夫余逝世。夫余王金蛙以太后禮安葬,又立神廟祭祀。十月,朱蒙遣使出訪夫余,饋贈方物,報答夫余王的恩德。朱蒙在夫余時,曾聚禮氏女為妻,生一子,名類利,後為高句麗第二代王。到卒本後,又娶一妻,生二子,名沸流、溫祚,後南下建百濟國,皆在作為。漢成帝鴻嘉二年(公元前19年),朱蒙逝世於卒本東崗,葬龍山,時年40歲。朱蒙死後,高句麗人在卒本川立廟祭祀,號始祖廟或東明王廟,後來的國王繼位後,大多前去拜謁。桓仁滿族自治縣

何和禮
明朝末年,建州女真各部紛紛稱王爭長,出身於蘇克素滸部的努爾哈赤迅速崛起,在其統一建州女真過程中,時為棟鄂部部長的何和禮,審時度勢,順應歷史潮流,毅然率領本部上萬人馬歸附努爾哈赤。努爾哈赤得到強大的棟鄂部的支持,順利實現了統一女真的願望,並在對明朝戰爭中節節勝利,何和禮也因此成為努爾哈赤的長婿,後金議政五大臣之一,他屢從征戰,功勞卓著,成為清王朝的開國元勛。何和禮,亦作何和里,明末遼東棟鄂(今屬遼寧桓仁)人,出生於明嘉靖三十八年(1561年)。何和禮的先世居於東海瓦爾喀(今吉林省渾春),原姓覺羅氏,約於16世紀初遷居於佟佳江(今渾江)中游棟鄂地區,自為一部,稱為棟鄂部,並以棟鄂為姓。棟鄂本為地名,其範圍相當於今桓仁境內大部分地區。何和禮的祖父克徹,父親額爾機(一名額勒吉)、兄屯珠魯,皆任過棟鄂部的部長,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何和禮26歲時,就代替屯珠魯當上了棟鄂部部長。棟鄂地處遼東山區,林木茂密,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氣候適宜。棟鄂部族定居此處,除繼續狩獵、捕魚、採集外,農業生產也有了一定的發展,整個部落都處在上升時期,到何和禮任部長時,已成為建州女真諸部中實力最強的一部。時努爾哈赤已用武力統一了建州女真大部分地區,他與棟鄂部之間雖然互有爭戰,但後來雙方關係又大為緩和。他知道棟鄂部素強,又知道何和禮所部兵馬精壯,雄長一方,因此一心想將棟鄂部招納在自己的勢力之下。萬曆十六年(1588年)四月,努爾哈赤納海西女真哈達貝勒王台的孫女納喇氏為妃,欲前往迎取,特邀何和禮率兵扈從,何和禮便親率30騎侍衛隨行。何和禮素知努爾哈赤乃女真一代梟雄,他在與努爾哈赤的接觸和晤談中,感到努爾哈赤不但具有雄才大略,而且禮賢下士,將來必為英主。努爾哈赤要完成女真各部的統一,進而實現霸業,尤其需要棟鄂部的支持和何和禮這樣難得的將才,而何和禮“性寬和,識量宏遠”,則給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扈從之行結束後,努爾哈赤將其請到佛阿拉(今屬新賓永陵鎮),並以貴賓之禮相待,兩人縱論今古,推心置腹,均對女真各部紛爭的局面表示擔憂,大有相見恨晚的感嘆,努爾哈赤趁機向他表露出招納之意,希望何和禮能與自己合兵一處,共創大業,何和禮慨然應允。何和禮返回棟鄂後,力排眾議,毅然率領本部軍民萬餘人馬投奔努爾哈赤的駐地佛阿拉城,正式歸附努爾哈赤。何和禮及棟鄂部的歸附,使努爾哈赤實力陡然大增,如虎添翼,並為統一女真各部和對抗明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努爾哈赤為了表達對何和禮的恩寵,授予他為一等大臣,特將自己的長女東果格格冊封為固倫公主,嫁給何和禮為妻,並為他(她)們舉行了隆重的婚禮。東果格格乃努爾哈赤和元妃佟佳氏所生,時年只有11歲,被努爾哈赤視若掌上明珠,足見努爾哈赤對何和禮的器重程度。何和禮與努爾哈赤結親緣戚,分掌兵權,成為努爾哈赤的親信之人,人們都稱其為“棟鄂額駙(額駙即駙馬)、“固倫額駙”。何和禮本有妻室,亦長於騎射,聽說丈夫在外又娶了別的女人,十分憤怒,於是率領留在棟鄂部的人馬,殺向佛阿拉城,要與何和禮決戰。何和禮聽說妻子前來,便率人馬出迎,並向妻子說明緣由。可是妻子根本不聽丈夫的解釋,竟然要以兵戎相見,後經過努爾哈赤的當面勸諭,何和禮的妻子不僅罷兵,而且也歸順了努爾哈赤。努爾哈赤對何和禮十分器重,處理軍政大事,首先密議於何和禮,然後再付諸實施。何和禮由於辦事認真,深謀遠慮,很少有失誤之時,因此努爾哈赤囑其不離左右以議軍機。為了讓何和禮隨時可面見努爾哈赤,努爾哈赤特命在赫圖阿拉城內北城城牆外的高埠台地上,為何和禮營造了額駙府。額駙府在通向內城牆之外設有小門,可直入城內,而且額駙府的選址又緊臨努爾哈赤的汗宮大街門和後宮。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努爾哈赤初定旗制,何和禮率所部隸紅旗,並任本旗總管大臣。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努爾哈赤派長子褚英、侄阿敏率5000兵馬征討烏拉,何和禮率部隨征,破敵有功,特別是在宜罕阿麟(今吉林市)之戰中,建州兵馬大敗烏拉兵,斬殺千人,獲甲300副,最後攻克了宜罕阿麟城。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十二月,何和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國稱法,改元天命,設定議政五大臣,同聽國政,何和禮、額亦都、費英東、安費揚古和扈爾漢位列其中。凡軍國大事,先由五大臣拿出處理意見,再交四大貝勒覆核,最後由努爾哈赤發布實施。他們“秉克公誠,歷精圖治”,這就是著名的後金議政五大臣。天命四年(1619年),何和禮率部參加了著名的薩爾滸大戰。此次戰役,明廷以楊鎬為經略,調集10萬兵馬,號稱47萬,共分四路,分進合擊,會攻後金都城赫圖阿拉。努爾哈赤採取“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應變策略,集中優勢兵力,給明軍以毀滅性打擊。在薩爾滸大戰中,何和禮及所部兵馬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有史料稱“薩爾滸之役,率敗明師者,皆公(指何和禮)之力也。”因為何和禮在此次大戰中,協助努爾哈赤運籌帷幄,使後金全殲明朝三路兵馬(一路逃走)。而且在後金兵馬中,原棟鄂部子弟居多,特別是在東線戰場上,棟鄂部兵馬利用地利條件,伐木設障,堅壁清野,並以小股兵馬襲擾,致使東路明軍主將劉鋌所率領的明軍和朝鮮聯軍行軍遲緩,延擱數日,為後金主力調集東線,全殲東路明朝和朝鮮聯軍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天命六年(1621年),後金兵馬接連攻克瀋陽、遼陽,“何和禮皆在行間”。據《滿文老檔》記載,此時的何和禮轄有渾河音格5個牛錄,博爾輝5個牛錄,雅爾瑚、蘇完8個牛錄。粗略估算,當有5400名軍士。後金攻下瀋陽、遼陽二城後,何和禮又以戰功被授予世職三等總兵官。何和禮追隨努爾哈赤征戰36年,勵精圖治,推誠宣力,勤勞政事,深為努爾哈赤所倚重。努爾哈赤比何和禮年長兩歲,兩人不僅有君臣之禮和翁婿之親,更有著兄弟般的手足之情。天命九年(1624年)八月,何和禮因積勞成疾,病逝於官署之中,享年64歲。何和禮去逝時,五大臣中的其他四位已病故在先,僅何和禮尚參與後金的軍機大事。努爾哈赤為失去何和禮這樣的忠勇大臣而惋惜不已,以致痛苦失聲道:“我們一起並肩作戰而又十分友好的諸位大臣都已不在人世了,上天為什麼不讓他們留下一位給我送終呢?“對何和禮等五位大臣的感情和愛惜之情,由此可見。

陳先舟

境和地理位置是獨特的。選址和按八卦建城,既有莊重的歷史又有動人的傳說。桓仁地處邊陲,曾是女真族繁衍生息的地方。滿清王朝曾經對桓仁等地封禁了二百餘年,桓仁成了邊外之地。到了清朝後期,朝政腐敗,外敵入侵,國勢漸衰,民不聊生。老百姓為求生存來到邊外,桓仁這個地方的人口漸漸多起來。朝廷禁不住但又不能不管,為此,清朝於光緒三年(1877)決定設縣置署,起名懷仁縣。因與山西省懷仁縣重名,1914年改名為桓仁縣。首任知縣章樾。開始時,城址設在佟佳江(今渾江)西岸(今六道河子鄉荒溝門一帶),築成土圍子以為縣城。傳說中當時有幾伙強盜嘯聚山林,結成山頭。其中最有名的一夥頭目叫“不睜眼”,因他到處搶奪,片甲不留。常常青天白日或半夜三更明搶暗奪,攪得縣城和村屯晝夜不安。東邊兵備道道員陳本植常常率軍清剿。但防不勝防,剿不勝剿。打跑了這幫,又來了那幫,騷擾得陳本植官兵無可奈何。一次陳本植率兵來到,“不睜眼”一夥強盜望風逃匿。陳本植正在苦苦思索,不得要領之時,卻見一白髮蒼蒼,有仙風道骨的老者飄然而至,對他說:“城遷江東,利於安寧;久而化之,盜賊歸從;風調雨順,物阜年豐;山環水繞,人傑地靈;可免君過,可為民功;君若不信,可登五女峰;登上五女峰,自見分明。”陳本植卻待要問仔細,卻被老者擊了一掌,原來卻是一夢。陳本植恍然大悟,這分明是仙人指點嗎!未等天亮,陳本植拉上了知縣章樾,登上了五女山,察看桓仁的山川地勢。只見佟佳江由北逶迤奔流而來,向西折回東又向南環繞婉轉而去,江流酷似太極圖形。又見太極圖形里的八里甸子(今桓仁縣城城址)後有山水,前有水山,左有山山,右有水水。後有山水,新嶺來脈遮來水;前有水山,水依平崗東行;左有山山,山山連綿不斷;右有水水,水水交匯同流。後有山水,水後有名山五女山威武屏列;前有水山,山後有遠山無名山山開山門。後有五女山武將威武打天下作後盾;前有筆架山(今煙筒山)文官提筆保平安創繁榮;左有山山,山山托曙日;右有水水,水水潤萬物。真是個絕妙的地方:山青水秀,山高水長,山環水繞,山重水複。風光秀麗,景色宜人。如畫如詩,如曲如歌。真是個美麗、神奇、祥和、安寧之地。將軍陳本植與知縣章樾討論多時。桓仁地方自古以來山青水秀,人傑地靈。北扶餘王子朱蒙因受排擠來到桓仁五女山,建立了高句麗地方少數民族政權;女真棟鄂部(今

雅河一帶)首領何和里協助努爾哈赤打江山,成為清初五大臣之一……,山清水秀出人才呀。而八里甸子才更是一個仁德屯聚,才華橫溢的地方。山環水繞仁德聚,山青水秀動才華。八里子不平凡。現在社會不穩,盜賊峰起不能不選一個據險設守,有利於長治久安之地呀!八里甸子果然是個建縣城的好地方。但按山脈地勢,水文氣象,宜於建八卦城,方能相得益彰。這陳本植史書記載他“精於堪輿之術”,知縣章樾飽有學識,德高才重。當下計議已定。回到官署,又打發衙役劃小船到江東八里甸子取土與江西的土比重量,果然江東的土重於江西。這就說明江東建縣城根基深厚牢固。當下請示盛京,盛京將軍奏準朝廷開始於江東八里甸子建城。建城之前,先是勘察設計了一番。按照東南西北,山脈走勢,水流去向,確定八封方位。城池為八卦形。設定三門,東門叫賓陽門,西門叫朝京門,南門叫迎薰門,北邊建城樓與東西南三門相同,只是不留門不修護城壕,因為北門後邊有山脈延伸進來,怕斷了山脈的來勢。城作成八卦形,以接納八方之風,門開三光(日月星)以此來培育和樹立三才(天地人),象徵天地人的和諧,上應天文,下順地理,中展人之才能。而且按照東:震、雷,東南:巽、木,南:離、火,西南:坤、地,西:兌、澤,西北:乾、天,北:坎、水,北東:艮、山的方位對應水勢山脈,講究相輔相成,無不具有象徵性。雉堞三百八十四,門樓三間二層,所修所建無不求工。城牆高一丈六尺,城牆上寬一丈四尺。城增上沒炮位,牆外修壕,以備守御。八卦城周長三里。這在當時是個大工程。章知縣發動民工,從光緒四年到光緒八年(1878——1882年)早春建成。章樾撰寫碑文,以記其事。傳說中賊心不死。“不睜眼”幾伙強盜見新縣城建成。城中財富漸增,更是紅了眼,又幾次來騷擾搶奪。全城兵民團結守城,強盜怎么也攻不下來,反而被打得頭破血流,鬼哭狼嚎而逃,都說是八卦城威武不可冒犯。百姓開始安居樂業。知縣章樾又發布撫匪檄文,收撫土匪。漸漸的強盜出山進城歸降。願為良民。知縣章樾原來朝庭任他為設治委員主持桓仁縣政,因建城安民有功被正式任命為知縣。他是一個以民為重的官吏。在任期間有諸多建樹,備受稱讚。諸如築城修署,減輕賦稅,鼓勵農墾商貿,開山修路,興辦教育,辦案不用刑罰,公正廉明等等,筆難盡述。桓仁縣城漸漸繁榮想來。章知縣任滿升調之時,百姓遮道挽留。陳本植與章樾當時選址建八卦城有一定的封建唯心迷信色彩。但他們用心良苦,具有民本思想,為了民安人旺業興縣富都有不可埋沒的功績。他們也沒有料到在他們以後的幾十年里封建傳統勢力、軍閥混戰、帝國主義侵略給他們曾經工作過的地方以深重的災難。他們的良好願望,今天真正變成了現實。
望天洞的傳說

晉朝鹹和年間的一天,白娘子同妹妹青兒一同遊覽西湖美景,不料天降大雨,幸好許仙借傘給白娘子,兩人一見鍾情。後因法海和尚破壞,白娘子被鎮在西湖邊的雷峰塔下。青兒逃脫後尋一仙地進行修煉,功成後救出姐姐。這段故事被世人傳頌至今。話說青兒逃脫後,四處飄遊,欲意尋求一棲身之地,準備好修煉功力,待時機成熟再戰法海營救姐姐。青兒歷盡艱辛萬苦,尋遍大江南北山山水水,也沒尋到理想的棲身之地,心也漸漸地冷了下來。偶有一天,她在空中閒遊,突然發現一山,隱隱約約見山中有一洞。但見那山霞光異彩,峭壁奇峰,麒麟獨臥,風翔鹿鳴。峰頭錦雞常起舞,深澗時有龍騰躍。瑤草奇花時時秀,蒼松翠柏處處青。一條銀河煙波內,綠水野雁丹鶴飛。青兒停在空中觀賞多時,思忖良久,覺得一定是個好去處,便飛下雲頭,來到洞口觀看。只見兩個洞口就像一雙大眼睛直望藍天。洞內紫氣蒸騰,霞光萬道,片片煙霞,祥雲繚繞,翠蘚掛壁,鍾乳似玉,鮮花四時不謝,瑞草萬載常青。洞內深處是洞中有洞,洞洞相連,大洞套小洞,迷宮連環,四周是玲瓏玉石垂掛。下有潺潺流水,上有乳窟蓮花,左右柳枝常帶雨,中間蓮上是菩薩。從此,青兒便住在這洞內,刻苦修煉功力,深居簡出,不分晝夜。白天吸太陽之精華,夜晚收星月之靈光。息時倍思姐姐,便透過洞口仰望天空,一十八載日日如此,歲歲如新,被當地人們傳為佳話。望天洞因此而得名。青兒功成圓滿。回杭州大敗法海,推倒雷峰塔,救出姐姐白娘子,家人團聚。從此杭州西湖便名揚天下。而青兒棲身修煉之境地卻鮮為人知。素不知,此仙境就是遼寧省桓仁滿族自治縣境內的望天洞。民間傳誦著這樣一首歌謠:望天洞府洞望天,晉朝鹹和住過仙。若問此仙是哪個,青蛇修煉十八年。還有一首詩是這樣寫的:望天洞府洞天望,藏黑溝鄉。

桓仁鎮鎮政府駐黎明街,人口9.37萬人,面積338.6平方千米,轄16個社區居委會:沿河、水電、新安、朝陽、黎明、福民、向陽、永紅、中心、天合、蓮沼、新市、前進、東山、正陽、順城;19個村委會:劉家溝、泡子沿、東關、西關、風鳴、通天、雞心溝、曲柳川、崔家街、楊家街、六道河子、東老台、上古城子、下古城子、三道溝子、四道河子、五道河子、五道溝、大甸子。

鏵尖子鎮鎮政府駐鏵尖子,人口1.41萬人,面積168平方千米,轄8個村委會:橫道河子、高台子、新農、川里、鏵尖子、東堡、窪子溝、紅塘石。

沙尖子鎮鎮政府駐下甸子,人口1.94萬人,面積289平方千米,轄12個村委會:影壁山、頭道陽岔、小圍子、二道陽岔、乾溝子、金坑、下甸子、沙尖子、秋皮溝、鬧技溝、雙水洞、北溝。

木盂子鎮鎮政府駐木盂子,人口1.30萬人,面積146平方千米,轄5個村委會:木盂子、暖河子、蔡娥堡、高儉地、仙人洞。

八里甸子鎮鎮政府駐八里甸子,人口1.72萬人,面積379平方千米,轄10個村委會:臭裡頭、韭菜園子、黛龍江、八里甸子、川頭、柞木台子、大南溝、馬鹿泡、老嶺溝、于家堡子。

二棚甸子鎮鎮政府駐二棚甸子,人口1.47萬人,面積99平方千米,轄6個社區居委會:西岔、和平、紅星、東風、衛星、松蘭;4個村委會:雞冠砬子、四道嶺子、馬大營子、二棚甸子。

桓仁滿族自治縣萬人,面積162平方千米,轄15個村委會:老黑背、新江、偏嶺、窪泥甸子、樊家屯、小荒溝、雙嶺子、上甸子、東古城子、古年嶺、拐磨子、新開嶺、岔路子、大荒溝、西古城子。

五里甸子鎮鎮政府駐五里甸子,人口1.09萬人,面積224.47平方千米,轄8個村委會:樺樹甸、三架窩棚、腰營、大鏡溝、五里甸子、頭道河子、夾皮溝、老黑山。雅河朝鮮族鄉鄉政府雅河,人口1.95萬人,面積195平方千米,轄11個村委會:聯合、灣灣川、雅河、大泉眼、米倉溝、南老台、南邊石哈達、董船營、荒溝里、荒溝甸子、排路溝。向陽鄉鄉政府向陽,人口0.92萬人,面積208平方千米,轄7個村委會:北岔、向陽、雙合、和平、砬門、爬寶山、回龍山。業主溝鄉鄉政府業主溝,人口0.91萬人,面積163平方千米,轄10個村委會:八道溝、二道溝、小北溝、鹼廠溝、紅升、老砬子、業主溝、江東、坑伙洛、北崴子。北甸子鄉鄉政府北甸子,人口0.65萬人,面積101平方千米,轄6個村委會:英英溝、友誼、大牛溝、長春溝、灣龍背、北甸子。四平鄉鄉政府四平,人口0.78萬人,面積215平方千米,轄6個村委會:四平、搖錢樹、刀尖嶺、橫道川、紅汀子、巨戶溝。
黑溝鄉鄉政府黑溝,人口1.20萬人,面積216.57平方千米,轄6個村委會:六道溝、黑溝、石虎子、大川、柞樹嶺子、紅石砬子。

老漫子風景區

老漫子風景區位於桓仁西南部,距縣城40公里,該景區西靠“花脖子山”,南接寬甸縣青山溝景區,北連大凹嶺森林公園和遼寧屋脊大雅河漂流位於老漫子風景區,距縣城45公里,該景區總長4000餘米,走進景區,群峰競秀,奇石峭壁、佳木蔥蘢,青蘿披拂。大雅河流經此處,落差大,水流湍急,碧波奔騰,可放

遼寧省縣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
瀋陽市瀋河區 | 皇姑區 | 和平區 | 大東區 | 鐵西區 | 蘇家屯區 |東陵區 | 瀋北新區 | 于洪區| 新民市 | 法庫縣 | 遼中縣 | 康平縣
大連市西崗區 | 中山區 | 沙河口區 |甘井子區 | 旅順口區 | 金州區 |瓦房店市 | 普蘭店市 | 莊河市 | 長海縣
鞍山市鐵東區 | 鐵西區 | 立山區 | 千山區 |海城市 | 台安縣 |岫巖滿族自治縣
撫順市順城區 | 新撫區 | 東洲區 | 望花區 |撫順縣 | 清原滿族自治縣 | 新賓滿族自治縣
本溪市平山區 | 明山區 | 溪湖區 | 南芬區 | 本溪滿族自治縣 |桓仁滿族自治縣
丹東市振興區 | 元寶區 | 振安區 | 東港市 | 鳳城市 | 寬甸滿族自治縣
錦州市太和區 | 古塔區 | 凌河區 | 凌海市 | 北鎮市 | 黑山縣 | 義縣
營口市站前區 | 西市區 | 鮁魚圈區 | 老邊區 | 大石橋市 | 蓋州市
阜新市海州區|新邱區 |太平區 | 清河門區 | 細河區 | 彰武縣 |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
遼陽市白塔區 | 文聖區 | 宏偉區 | 太子河區 |弓長嶺區 | 燈塔市 | 遼陽縣
盤錦市雙台子區 | 興隆台區 | 盤山縣 | 大窪縣
鐵嶺市銀州區 | 清河區 | 調兵山市 | 開原市 | 鐵嶺縣 |昌圖縣 | 西豐縣
朝陽市雙塔區 | 龍城區 | 凌源市 |北票市 | 朝陽縣 |建平縣 |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葫蘆島市龍港區 | 南票區 |連山區 | 興城市 | 綏中縣 |建昌縣
(註:瀋陽市大連市為副省級城市。)(參見:遼寧省行政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