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甸滿族自治縣

寬甸滿族自治縣

寬甸滿族自治縣位於遼寧省東南部,隸屬於丹東市,坐落在鴨綠江畔,東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隔江相望,南接丹東市區,西與鳳城市、本溪滿族自治縣毗鄰,北與桓仁滿族自治縣、吉林省集安市相連。是遼寧省縣級行政區域面積最大的縣,是全國最大的邊境縣。清光緒三年(1877)設寬甸縣,取寬奠諧音得名。1989年9月設立寬甸滿族自治縣。滿族民俗風情濃郁,邊境風光旖旎;這裡是抗美援朝志願軍渡江地;這裡被譽為北方長壽之鄉、神仙住過的地方、鴨綠江畔的香格里拉。是“遼寧省旅遊強縣”、“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是聯合國環境開發署認定的世界六大無污染地區之一。

基本信息

​概況

寬甸滿族自治縣寬甸滿族自治縣

寬甸位於遼寧省東部,鴨綠江中下游右岸。東南與朝鮮民族主義人民共和國隔江相望,東北與吉林省集安接壤,西接鳳城,北鄰桓仁,西北與本溪毗鄰,西南與丹東相連。總面積6193.7平方公里,國境線長216.5公里,轄22個鄉鎮。

寬甸屬溫帶半濕潤季風氣侯,四季分明,冬暖夏涼,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6.5 ℃ ,積溫3000 ℃ , 平均降雨1100毫米,空氣濕度70%,無霜期140天。

境內鶴(崗)---大(連)國家級公路、鐵(嶺)---長(甸)省級公路,鳳(城)----上(河口)鐵路縱貫南北穿境而過。各鄉鎮之間黑色路面公路連線貫通。全縣公路總里程已達1443公里。鴨綠江邊設有太平灣、河口2個國家二類口岸。

寬甸地域廣闊資源豐富,開發利用潛力很大。 寬甸地質構造複雜,成礦條件較好,礦產資源充裕。已探明礦產57種,儲量達8億多噸。已開發利用28種,可供開採儲量5.7億噸。主要有硼、鎂、矽、鐵、鉛、鋅、銅、金、鉬、煤、石灰石、滑石、玄武岩、方解石等。其中硼礦石儲量居全國40%以上,產量居全國60%以上。

現有板栗1100萬株,居全國縣級第6位,年產板栗11000噸,居全國第5位,被確定為國家板栗生產基地縣。寬甸森林茂盛,林地面積730萬畝,森林復蓋率76.1%木材蓄積量2200萬立方米。山珍野果漫山遍野,山葡萄、山里紅、山核桃、獼猴桃等野生乾鮮果年產量達5萬多噸,可以加工多種食品、飲料。山野菜中的珍品刺嫩芽、大葉芹、蕨菜等年產量可達800萬公斤。名貴稀有的野生香菇、榛蘑、松傘蘑、黑木耳等產量可觀,近年來人工栽培香菇、滑菇、木耳等食用菌產品年產達2萬噸。境內藥用植物122科,960多種約占東北地區藥用植物種類的70%,素有“天然中草藥庫”之稱。遼細辛、遼五味、人參等名貴藥材,年總產量100多噸。馳名中外的“柱參”,產於縣內振江鎮石柱子村,至今已有300多年栽培歷史,藥效可與野山參相媲美。

寬甸水草豐茂,養殖草食動物條件優越。絨山羊被評定為國家優良品種,現已發展到年存欄達6萬隻。以省優良畜牧品種沿江牛為主的黃牛養殖存欄達7萬頭。澳大利亞良種奶牛---荷斯坦已落戶寬甸,預計到2010年存欄可達5萬頭以上,年產鮮奶10萬噸。優良野蜂“中華蜂”,現已養殖1萬箱,年產優良蜂蜜20萬公斤。傳統優勢產業---柞蠶,年放養量近萬把,產繭700萬公斤,為發展繭絲紡織業提供了資源保證。

全縣有大小河流548條,水域面積41萬畝。境內較大江河水量充沛、落差較大。國家和縣鄉先後在這裡建成3座大型水電站和20多座小水電站,裝機容量達125萬千瓦,年發電50多億度。據測量,還可修建小水電站10 余座。投資42.9億元的蒲石河蓄能電站即將開工建設。電站庫區形成可養魚水面22.5萬畝。水中有機物質豐富,沒有工業污染,適合各種魚類生長。現有魚類89種,其中鯉、鯽、鰱等大中型經濟魚類20多種,寬甸特產“池沼公魚”遠銷日本等國家和地區。近年來網箱淡水養殖快速發展,年可提供商品魚6萬噸。藥、補兼用的“中國林蛙”享譽中外,全縣現已封溝養蛙2100多條,年產商品蛙2000多 萬隻,可加工林蛙原油1 .5萬公斤。

寬甸地處邊陲,山水風光以其獨特、險峻、奇秀、幽艷而著稱,現已成為聞名省內外的旅遊勝地。國家級鴨綠江風景名勝區,沿中朝界河鴨綠江入海口而上,有明代長城東端起點虎山長城、太平灣水庫、河口斷橋、水豐水庫等景點,山光水色與異國風情融為一體,令人留連忘返。國家級青山溝風景名勝區、國家級天橋溝森林公園、國家級白石砬子自然保護區、省級天華山風景名勝區、省級黃椅山火山公園等景區,景觀神奇,各具特色,千姿百態,渾然天成,已引起中外遊客和投資商的極大興趣。目前,各景區規劃建設初具雛形,開發前景十分廣闊。

寬甸幅員遼闊;山青水秀,風和氣清;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發展經濟,得天獨厚。寬甸人民誠望與海內外有識之士攜手合作,共同建造經濟發達、社會進步、環境優美的邊境生態旅遊名城。寬甸——鴨綠江畔的明珠,必將更加絢麗多彩、璀璨奪目。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寬甸滿族自治縣 寬甸位處長白山余脈千山山系,地貌多變,地形複雜,全境呈現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可概括為“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地貌特徵。

氣候特點

寬甸屬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度1000毫米,無霜期40天。

水文狀況

寬甸水資源充沛,境內河川縱橫,溪流密布,有大小河流549條,水系總長2798公里,統屬鴨綠江水系。其中聞名中外的鴨綠江,是中朝兩國的天然界河,流經寬甸縣8個鄉鎮。人均占有淡水量是全省人均占有量的10倍。

自然資源

寬甸境內資源豐富。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50餘種,已開採利用的有27種,其中硼儲量占全國儲量的40%以上,年開採量占全國的60%,1995年被命名為“中國硼之鄉”。寬甸林產資源豐富,有森林面積760萬畝,木材蓄積量變2200立方米,森林復蓋率達76.4%,均居遼寧省前列。寬甸特產資源聞名遐邇,板栗年產量6500噸,被國家定為生產基地縣。以香菇、木耳、滑菇為主的食用菌產品和以刺嫩芽、大葉芹、蕨菜、猴腿為主的山野菜珍品遠銷世界各地。

寬甸又是遼寧少有的天然中草藥庫,藥用植物種類約占東北地區的70%,以“國之瑰寶,東北一絕”而馳名天下的柱參,可與山參媲美。中國林蛙藥用價值極高,寬甸現有林蛙養殖點2000餘處,保護野生種蛙4億隻以上。寬甸的細辛、龍丹草、淫羊藿等名貴中草藥材年採集量可達千噸以上。寬甸水能資源條件得天獨厚,全縣有大小河流548條,已建成水豐、太平哨、太平灣三座國家大中型發電站、裝機120萬千瓦的蒲石河抽水蓄能調峰電站

和18座小水電站,總裝機容量245萬千瓦。寬甸水域廣闊,養殖水面可達到22.4萬畝,人均占有水面0.5畝,為遼寧省人均占有淡水水面的10倍,現有70多種魚類,資源量在1萬噸以上,寬甸特產“池沼公魚”遠銷日本等國家和地區。

建制沿革

寬甸境內古遺址及出土文物證明,距今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時代,漢族人就在這塊美麗的富饒的土地上生息、

寬甸滿族自治縣寬甸滿族自治縣

勞動和繁衍。

夏朝,寬甸地域屬青州,商因夏制,仍屬青州地。春秋、戰國時期,寬甸屬燕國遼東郡轄地。秦始皇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滅燕,繼置遼東郡,寬甸仍屬遼東郡。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封盧綰為燕王,寬甸地域屬燕國管轄。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廢燕王,置遼東郡,設西安平縣(今九連城靉河上尖),寬甸屬遼東郡西安平縣地。三國時期,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魏取遼東郡,仍設遼東郡西安平縣,寬甸地域屬其轄地。西晉,寬甸仍屬遼東郡西安平縣地。東

晉十六國時期為前燕、前秦、後燕勢力範圍,寬甸一帶仍屬遼東郡西安平縣地。東晉義熙五年(公元409年),寬甸地區被高句麗部族割劇,以城為行政建置,西安平縣改稱安平城,在大蒲石河口置泊氵勺城,寬甸一帶屬泊氵勺城轄地。隋朝,寬甸地域仍屬泊氵勺城地。唐總章元年(公元668年)收復遼東,設安東都護府,寬甸屬安東都護府積利州轄地。曆元年(公元698年)寬甸屬渤海西京鴨綠府桓州地。

遼滅渤海國後,於今鳳城設開州開遠縣,寬甸屬其轄地,金收國二年(1116年)置婆娑府路於大蒲石河口,寬甸屬婆娑府路所轄。至元初年仍設婆娑府路,至元十七年(1280年)降為府,二十五年廢府為巡檢司,寬甸屬婆娑府巡檢司轄地。

明朝,設遼東都指揮使司東寧衛,寬甸屬東寧衛轄地。成化五年(1469年),修築遼東邊牆至寬甸境內。嘉靖四十二年險山堡設參將,轄十三城堡。萬曆元年(1573年)議築寬奠(寬甸)、永奠(永甸)、大奠(坦甸)、長奠(長甸)、新奠(赫甸)“五堡”。萬曆四年,寬奠“五堡”相繼建成。寬奠參將加副總兵職銜,遷定遼右衛軍士及倉官於寬奠堡,創學廟,開設瓦市,屯軍墾田,由荒蕪之區,成為遼東重鎮。

清天啟元年(1621年)四月,後金軍占據寬甸,將收降軍民編入八旗,封漢人降官為備御,與牛錄額真(佐領)共同管理寬甸地域。清順治年間完成柳條邊修築,寬甸為柳條邊外巡防地。由靉陽邊門卡倫統巡。同治十三年清朝撤銷對柳條邊外封禁。光緒三年正月,清廷批准設立寬甸縣,隸屬鳳凰直隸廳。光緒三十二年屬奉天省東邊道轄縣。

民國元年(1912年),寬甸縣隸奉天省東邊道。民國18年奉天省改稱遼寧省,廢東邊道,寬甸縣屬遼寧省轄縣。民國20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寬甸縣屬偽奉天省轄縣。民國23年12月,屬偽安東省轄縣。

1945年10月25日,遼東人民自衛軍第一支隊解放寬甸,成立寬甸縣民主政府,隸屬安東省。1946年4月屬安東省第四專署。同年11月國民黨政府軍占領寬甸,寬甸縣屬安東省轄縣。1947年6月,東北民主聯軍收復寬甸,寬甸縣隸安東省第四專署。1948年第四專署撤銷,屬安東省轄縣。1949年5月安東省、遼寧省合併成立遼東省,寬甸縣屬遼東省管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寬甸縣仍屬遼東省。1954年8月,遼東、遼西合併成立遼寧省,歸屬遼寧省。1956年設安東專員公署,歸屬安東專員公署。1958年11月撤銷安東專署,隸屬遼寧省。1959年1月,屬遼寧省安東市(1965年安東市更名丹東市)轄縣至今。

行政區劃

寬甸滿族自治縣寬甸滿族自治縣

寬甸滿族自治縣轄19鎮、2個鄉、1個民族鄉:寬甸鎮、灌水鎮、硼海鎮、紅石鎮、毛甸子鎮、長甸鎮、永甸鎮、太平哨鎮、青山溝鎮、牛毛塢鎮、大川頭鎮、青椅山鎮、楊木川鎮、虎山鎮、振江鎮、步達遠鎮、大西岔鎮、八河川鎮、雙山子鎮、石湖溝鄉、古樓子鄉、下露河朝鮮族鄉。轄20個鎮,2個鄉,252個村,18個居民委,2150個村民組。 全縣總人口44.8萬人,有滿、朝鮮、蒙古、回、錫伯、壯、侗、柯爾克孜、瑤等15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23.7萬人,占總人口的51%。

人口民族

全縣總人口44萬人,有滿、朝鮮、蒙古、回、錫伯、壯、侗、柯爾克孜、瑤鄂倫春族、俄羅斯族等15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23.7萬人,占總人口的51%。

(一)人口變化

寬甸境內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明代前雖有建制,但無人口記載。明萬曆初年修築“寬奠六堡”後,人口漸增,至萬曆三十年(1602年)達6.4萬人。

清初,寬甸為封禁地。同治年間清廷解除封禁令,遷入寬甸的人口漸多。光緒三年(1877年)寬甸建縣,至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全縣25010戶、176018人,宣統二年增至28532戶、225860人。

民國初年,軍閥混戰,苛稅繁多,加之災害頻仍,戶有流亡,人口減少。民國4年(1915年)全縣24248戶、197039人,比宣統二年減少4284戶、28851人。

東北淪陷後,日偽當局強行集家並屯,戰禍、瘟疫、災害不斷,人口銳減。民國21年全縣有39300戶、324680人,至民國29年減至34063戶、236748人。9年間減少5237戶、87932人,戶均人口由8人減少到7人。這期間瘟疫流行,民國26年死亡7629人。民國28年因斷炊飢餓而死者達13252人。同年水豐電站庫區移民5860戶、39000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人口發展較為緩慢。1949年末,全縣有60259戶、302714人,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時減至56891戶、294594人。1953—1957年,隨著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和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縣內出現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時,全縣總人口為348814人,人口出生率達44.6‰。1964年與1953年相比,11年間人口增加54220人,增長率為18.4%,年均增長率1.5%。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時,全縣90057戶、431096人,人口出生率為17.5‰,回落到1953年水平。1985年全縣98635戶、436001人,人口出生率為11.57‰,死亡率為5.2‰,自然增長6.37‰,比1982年增加5005人,人口增長1.16%,年均增長0.38%。

1991年,全縣115535戶、444609人,人口出生4819人,出生率為1.08‰,死亡2399人,死亡率為5.3‰,自然增長率為5.42‰。1995年,全縣總戶數121312戶、總人口447765人,年出生5210人,出生率1.16‰,死亡2490人,死亡率5.5‰,自然增長率為6.0‰。1999年,全縣總戶數123336戶、447605人,年內出生4056人,出生率9.06‰,死亡2729人,死亡率6.09‰,自然增長率2.96‰。2005年全縣總戶數131269戶,437651人,年內出生3741人,出生率8.55‰,死亡3007人,死亡率6.87‰,自然增長率1.68‰。

1985年至2005年的20年間,由於計畫生育國策的深入落實,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全縣增加了32634戶,但人口只增加1650人。戶均人口由1985年的4.42人,至2005年減少到3.33人。人口發展較為緩慢,家庭趨於小型化,是寬甸縣人口發展變化的一個顯著特點。

(二)人口分布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經濟建設事業的發展,城鄉人口比重變化較大。1949年全縣302714人,城鎮人口5393人,占總人口1.8%,農村人口占總人口98.2%。1953年全縣人口294594人,農村人口占96%。1982年農村人口下降到90.8%,城鎮人口上升到9.2%。1985年,經省政府批准先後建立灌水、長甸、永甸、太平哨鎮和下露河朝族鎮,城鎮人口達66521人,上升到15.3%,農村人口下降到84.7%。1991年全縣444609人,其中城鎮非農業人口105773人,占總人口23.8%、農村人口占總人口76.2%。1995年全縣總人口447765人,其中城鎮非農業人口114249人,占總人口25.5%,農村人口333516人,占總人口74.5%。2005年,全縣總人口437651人,城鎮非農業人口103941人,占總人口23.7人%,農業人口333690人,占總人口76.3%。

(三)人口密度

寬甸縣人口密度不斷增加,地區間疏密差異較大。民國4年,縣平均每平方公里30.4人,民國25年增加到47.2人。

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平均每平方公里47人,1964年增加到56人。1985年全縣每平方公里70人,其中寬甸鎮人口密度最高,平均每平方公里4191人,其次是城郊石湖溝鄉,每平方公里129人。八河川鄉人口密度最稀,每平方公里只有35人。同年,全縣人口密度與民國4年相比,每平方公里人口增加2.3倍。2005年平均每平方公里70.66人,其中寬甸鎮人口密度最高,每平方公里達6704人,其次是城郊石湖溝鄉,每平方公里134.4人。八河川鎮人口密度最稀,每平方公里只有34人。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寬甸地處遼東斷塊山地丘陵區。地勢自北向南、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呈西北高(海拔平均為500米,

[1][1]

山地最高1336.1米),東南低(平均海拔為10米,山地一般為300——500米),依次中山、低山、丘陵的階梯狀。山體受地質構造影響,以東西向為主,東北向次之,間有大小不均的谷地和小平原。山地丘陵約占總面積的85%,山間谷地和河流約占總面積的15%。全縣平均海拔400米。山、水、田構成大體為“九山半水半分田”。

寬甸為長白山脈與千山山脈過渡地帶,地貌多變,地形複雜,山勢險峻,丘陵和谷地相間,為境內地形的主要特徵。

山脈

境內群山連綿,峰巒奇秀。山體骨架分期由縣城以北3條東西走向和沿寬鳳交界、鴨綠江右岸2條北東山脈構成。

花脖子山山脈:位於寬甸與鳳城、本溪、桓仁3縣交界地帶,東西走向,主峰花脖子山,海拔1336.1米,為遼寧省最高峰。

白石砬子山山脈:位於北股河以南,南股河以北,東西走向,主峰白石砬子山,海拔1194米,是蒲石河和南股河發源地。

崢嶸山山脈:位於寬甸中部,東西走向,主峰崢嶸峰,海拔907.2米。早年建有三聖宮廟,俗稱娘娘頂。

鍋頭峪山山脈:位於寬甸與鳳城交界處,主峰鍋頭峪山,海拔1016.6米,是寬甸西部的屏障。

沿江山脈:位於鴨綠江右岸,北東走向。老黑山703.6米,是寬甸南部的最高峰。

氣候特點

寬甸地處中緯度歐亞大陸東岸濕潤氣候東亞季風區,南溫帶的北界橫穿縣境北部。北部為季風中溫帶大陸性氣候,中部和南部為季風南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氣候特點是:雨雪豐沛,暴雨特多,四季分明,冬季漫長,冬有嚴寒,夏無酷暑,南北高低氣候差異大,立體氣候明顯。

寬甸四季具有東亞季風氣候的顯著特點,雨熱同步,冬乾冷而夏濕熱,氣候變率大,冷暖旱澇明顯。源於大陸深處西伯利亞的冬季風強盛而持久地控制縣境,帶來乾燥寒冷的極地大陸氣團;源於熱帶

海洋的東南季風和來自南亞的西南季風均能在盛夏到達,帶來雨澤。

寬甸四季長短不均勻。按氣候平均氣溫10℃、22℃的指標劃分,寬甸中部以縣城為代表的地帶,春季在4月26日到7月5日,長72天;夏季在7月6日至8月20日,長45天;秋季在8月21日到10月15日,長56天;冬季在10月16日到次年4月25日,長192天。與緯度相近的北京相比,那裡的5月中旬已是夏日炎炎,而寬甸的春季到7月上旬才過完。夏季短到只有一個半月,而冬季長達半年多。

春季是由乾冷到暖濕的過渡季節,光照較好,氣溫回升,雨量逐漸增多,風速較大。夏季主要的天氣氣候特徵是:暴雨多,高溫高濕,光照少,風速小,但有短時間強風暴。秋季是由暖濕到乾冷的過渡季節,光照較好,氣溫下降,雨量稀少,秋高氣爽。冬季的天氣氣候特徵是乾冷、晴、北風凜冽。

寬甸境內系東北暴雨中心區,日降水量最高達657.9毫米(1962年),全年降水量在1000—1200毫米之間,最多年降雨量達1815毫米(1985年),最少年降雨量659.5毫米(1965年)。年降水日數113.6日,其中,日降水量達中雨以上46日。6—8月占全年降水量2/3。夏季受季風和颱風影響,黃海暖濕空氣北上,隨境內地勢台升作用,冷卻降水,形成地形雨,常以暴雨形式出現,日降雨量之大僅次於台灣省新寮和百新,成為我國大陸沿岸颱風暴雨之最。暴雨常伴有大風和冰雹,每年平均9次大風,連續最大風日三天,次數雖少,成災嚴重。1953—1985年發生雹災88次,平均每年2.8次,最多達9次,持續達28分鐘,雹重最大1400克。多雨到少雨期存在10年周期,另有20年1次振幅轉換年的周期性規律。

寬甸縣城平均初霜期9月24日,終霜期5月17日,無霜期129天。

水文狀況

寬甸境內江河縱橫,有大小河流554條,年平均徑流總量39.9億立方米,水源充沛,徑流落差大,水能蘊藏量149萬千瓦,內河水能蘊藏量35萬千瓦。

近幾年,水電投資踴躍。總投資45億元的蒲石河抽水蓄能電站項目是東北地區最大抽水蓄能電站,總裝機120萬千瓦,施工建設期5年。2010年投入運營後,年發電量18億度,年稅收

貢獻可達1.5-1.8億元,將有力拉動寬甸經濟發展,同時,又為寬甸提供了新的旅遊景區。

全縣淡水資源總量38.26億立方米,占全省水資源總量的10.5%,人均占有水量是全省人均占有量的10倍,被譽為世界六大無污染地區之一,是遼東天然綠色屏障和重要的水源涵養地。

寬甸是遼寧省淡水資源最豐富的縣,可漁水面22.4萬畝,人均0.5畝,是全省人均占有量的10倍。近些年來,利用三江六河水資源優勢,發展淡水養殖業,全縣網箱養殖面積達32萬平米,總產量4萬噸以上,成為遼寧省最大的商品魚生產基地。在淡水魚加工、保鮮方面取得新突生產出不帶任何添加劑和色素的淡水魚即食食品,主要有“即食鯉魚”、“即食斑鱖魚”、“魚肉丸”等10幾個品種,原汁原味,高質保鮮,產品已打入河北、山東等國內各大超市,丹東市內就有40多家超市可以隨時買到,百聞不如一嘗,希望有機會去買點嘗嘗。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寬甸境內地質成礦條件優越,是國家有色金屬、稀有金屬和以硼為主的非金屬礦藏重點預測區。全縣已探明儲量礦藏57種,開發利用28個礦種,儲量8億噸以上。可供開採儲量5.7億噸。主要有硼、鎂、矽、鐵、鉛、鋅、銅、金、鉬、煤、石灰石、滑石、玄武岩、方解石等。其中硼礦保守儲量1500萬噸,占全國資源總量的33%以上,硼產量占全國60%以上,素有“中國硼都”之美譽。鉬礦是寬甸繼硼礦之後又一叫響全國的重要礦產資源,初步探明儲量在3000萬噸左右。專家預測,到2010年,寬甸鉬礦石年產量達到40萬噸,鉬精粉2000噸以上,鉬行業產值達到10億元。

林業資源

寬甸森林茂盛,林地面積741萬畝,活立木蓄積量2445萬立方米,森林復蓋率78

%,居全省首位,列全國前茅。境內藥用植物122科、960多種約占東北地區藥用植物種類的70%,素有“天然中草藥庫”之稱。寬甸的白石砬子國家自然保護區,有高等植物90餘科近千種,被科學家稱為植物世界的寶庫。

面對天然林禁伐帶來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機遇,縣委、縣政府及時調整工作思路,制定和完善了《寬甸林業產業結構調整規劃》,堅持打綠色牌,走特色路,大力發展多種經營生產,林業產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大力發展商品林生產基地。全縣以柞樹、落葉松、紅松、刺槐為主的商品林面積229萬畝,其中人工林面積162萬畝;大力發展林木種苗產業。全縣林業育苗面積8150畝,培育品種有日本落葉松、紅松、刺槐、板栗、銀杏、天女木蘭等30多個,年產值達1.2億元;大力發展林果產業。寬甸被確定為遼寧省板栗生產基地縣、中國名特優經濟林—板栗之鄉和全國經濟林建設先進縣;發展林下中藥材。遼細辛、遼五味、人參等名貴藥材年總產量100多噸。大力發展蜂、蛙等新興產業。我縣是飼養中蜂大縣,年養中蜂2萬群,占全省30%,占全國的10%。2005年被省列為中蜂保護種基地。蜂業龍頭企業萬鈞蜂業開發有限公司。

經濟

綜述

2013年,寬甸縣實現縣區生產總值211.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2年增長9.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8.9億元,比2012年增長5%;第二產業增加值110.4億元,比2012年增長10.5%;第三產業增加值72億元,比2012年增長8.8%。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寬甸縣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14:52.2:33.8調整為13.7:52.2:34.1。人均生產總值為48886元,比2012年增加3661元。

第一產業

2013年,寬甸縣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9.3億元,比2012年增長5.2%。其中農業產值16.1億元,比2012年增長6%;林業產值4.1億元,比2012年增長6.4%;牧業產值18.5億元,比2012年增長3.5%;漁業產值9.1億元,比2012年增長6.9%;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4億元,比2012年增長4%。

2013年,寬甸縣寬甸縣農作物播種面積達3.77萬公頃,比2012年下降1%。2013年糧食總產量達14.89萬噸,比2012年2013年,寬甸縣2013年共完成人工造林面積6733公頃,年末果樹總株數970.9萬株。增長6.4%。其中,玉米產量13.62萬噸,比2012年增長9.3%;大豆產量4373噸,比2012年下降23%。非糧食作物中,蔬菜產量12.45萬噸,比2012年增長3.6%;烤菸產量5300噸,比2012年增長18.4%。水果產量4.5萬噸,比2012年下降4.3%。

2013年,寬甸縣肉類總產量6.1萬噸,比2012年增長7.2%。其中豬肉產量23830噸,比2012年增長4.1%;牛肉產量5678噸;羊肉產量3238噸,比2012年下降11.3%;禽肉產量28014噸,比2012年增長14.5%。禽蛋產量24515噸,比2012年增長0.2%。2013年末大牲畜存欄5.29萬頭,比2012年增長0.2%,其中黃牛4.5萬頭,與2012年基本持平。生豬存欄20萬頭,比2012年增長1.2%。羊存欄17.82萬隻,比2012年增長0.4%;家禽存欄671.2萬隻,比2012年增長6.9%。柞蠶產量8167噸,比2012年增長0.7%。奶類總產量3626噸,比2012年增長1%。

第二產業

2013年,寬甸縣全部工業增加值97.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2年增長9.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55戶,完成工業總產值201.8億元,比2012年增長5.8%。其中私營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59.3億元,比2012年下降3.5%。出口交貨值完成19.3億元,比2012年增長32.6%。重點工業產品中,耐火材料製品產量20.3萬噸,比2012年增長68.7%;人造板8.3萬立方米,增長14%;鋅金屬含量1.68萬噸,比2012年增長54.4%;鉛金屬含量1.71萬噸,比2012年增長1.9倍;石墨及碳素製品2.98萬噸,比2012年下降6%;鐵礦石原礦382.6萬噸,石灰石544萬噸。

2013年,寬甸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03.8億元,比2012年增長7.1%;實現利稅16.9億元,比2012年下降14.2%;實現利潤8.7億元,比2012年下降18%;虧損企業虧損額0.33億元,比2012年增長22.2%。產品產銷率為97.42%,比2012年上升1.9個百分點。

2013年,寬甸縣2013年建築業實現增加值12.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2年增長21.7%。寬甸縣具有資質等級以上建築業企業21戶,2013年完成建築業總產值23.8億元,比2012年增長52.6%。建築房屋施工面積106.3萬平方米,比2012年增長27.8%;建築房屋竣工面積83.9萬平方米,比2012年增長2.8倍。

第三產業

2013年,寬甸縣2013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3.6億元,比2012年增長4.4%。2013年,寬甸縣接待國內外旅遊人數79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72億元。

2013年,寬甸縣201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8.2億元,比2012年增長13.3%。其中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52.7億元,比2012年增長13.6%,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5.5億元,比2012年增長10.3%。

2013年,寬甸縣年末寬甸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25億元,比2013年初增加14.1億元;其中2013年末儲蓄存款餘額103.4億元,比2013年初增加10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54.8億元,比2013年初增加9.6億元。

社會事業

教育

截至2013年,寬甸縣擁有各類學校167所,其中職業教育中心1所,普通中學27所,國小138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38158人,其中普通中學在校學生16334人;國小在校學生20920人。共有專任教師3393人,其中普通中學1862人;國小1384人。擁有幼稚園54所,幼稚園在園幼兒童6313人。

衛生

截至2013年末,寬甸縣衛生機構35個。其中,醫院5個,鄉鎮衛生院25個。醫院、衛生院實有病床床位2039張,寬甸縣有衛生技術人員1267人。其中,執業醫師388人,執業助理醫師69人,註冊護士458人。防疫保健機構3個,衛生防疫保健技術人員56人。

社會保障

截至2013年末,寬甸縣參加基本養老保險6005人,比2012年增長10.6%;2013全年收繳養老保險費45403萬元,比2012年增長40%,發放養老金的離退休人數為22333人,比2012年增長39.7%;發放養老金42450萬元,比2012年增長43.8%;基本養老保險金社會發放率達100%。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

民風民俗

寬甸為多民族聚居地區,有滿、漢、朝鮮、蒙古、回、壯、錫伯、達翰爾、白、苗、瑤、羌、土家、侗、俄羅斯等18個民族。 滿族占全縣總人口53%。 長期以來,多民族同事耕牧,和睦相外,共同開發、建設寬甸這塊美妙神奇的熱土,形成了以滿、漢交融為主體的誠實善良、勤勞勇敢、尊老愛幼、粗獷豪放的淳樸民風。

滿人入寬始於明代。明永樂21年(1423)年,建州衛女真(後金時改稱滿族)首領李滿住率部進入寬甸境內渾江中下游一帶居住。明萬曆元年,修建“寬奠六堡”時,北有女真杲完顏部,東有王兀堂董鄂部。天啟元年(1621)後金政權占據寬甸,境內居民編入八旗。滿族是一個勤勞勇敢,性格豪放,注重禮儀,善於騎射的民族。明末,境內滿人在同各民族交往中相互學習,由採藥、狩獵逐漸轉向農事耕種。

寬甸的朝鮮族多為朝鮮沿鴨綠江的碧潼、楚山、昌城等郡居民,因災荒、戰亂越江來寬定居。朝鮮族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能歌善舞,尊老愛幼,講究禮貌。

回族進入寬甸較晚。光緒5年(1879),回族人哈廣德從關內遷到寬甸在縣衙當差。不久,其親友陸續來寬居住,回族人口在境內逐漸增多。

寬甸的蒙古族多系清朝政府由北京撥往瀋陽、鳳城、岫巖等地蒙古八旗旗丁的後裔,於同治、光緒年間遷入寬甸。壯、錫伯、土家等少數民族人口,多為建國後因工作、婚姻等原因遷入。 由於多民族長期雜居相處,寬甸民情風俗的主流呈滿漢交融型。飲食起居、婚嫁喪葬、時令節日、日常禮俗、迷信禁忌、民居服飾等,民族之間大體趨同,名有特點,取長補短,形成一方習俗。

經濟概況

寬甸滿族自治縣寬甸滿族自治縣

全縣已初步形成了以硼砂、硼酸、硼酸鋅、硼鐵、氮化硼重點的胡化工業;以水泥、大理石、花崗岩、石材、滑石粉開採加工為重點的建材工業;以油泵、獵槍、溫度傳器、電子測溫儀、電視電纜為主導產品的機械電子工業;以黃金、鉛鋅、電熔鎂、碳化矽為重點的冶金工業;以集成材、中密度板、地板、馬桶蓋為重點的木材加工業;以池沼公魚為主的水產加工業;以生態游、民俗游、邊境游為特色的旅遊業等七大產業體系。推動了全縣經濟發展。農業產業化方興未艾,特色農業已成規模。

交通運輸

寬甸滿族自治縣寬甸滿族自治縣

寬甸,以其良好的投資環境而令世人矚目。境內鶴大公路、鐵長公路、鳳上鐵路穿境而過,距丹東機場、丹東港不足百公里,交通便利。全縣公路總里程已達1443公里。鴨綠江邊設有太平灣、河口2個國家二類口岸。

東北冬季漫長,很多地區每年有三四個月的時間冰雪復蓋大地.為適應這一氣候特點,人們發明了適合在冰雪道路上行走的交通工具——爬犁。爬犁也寫作“扒犁”或叫“扒桿”,滿語稱為“法喇”,至晚在清代初年即已出現。其製作比較簡單。用兩根一丈多長的硬雜木桿,前端烘烤彎如弓形向上翹起,作轅子,後部為木架板箱,坐人或裝貨。如果專供人乘坐,還可以搭篷擋風禦寒。爬犁的形狀類似滑雪板,上翹的轅頭可以減少阻力,兩桿貼地的一面砍削得很光滑,又在硬滑的冰雪路行駛,所以不用太大的牽引力就能快速前行,比車還要方便。 目前,寬甸滿族自治縣境內已正式開通了太平灣、河口、啞巴溝三個對朝易正式口岸,另開通了大青、萬寶、臨江、北江、楊木桿、永甸港共六個對朝貿易臨時過貨點。

風景名勝

文物古蹟

寬甸虎山長城

虎山長城是我國明長城東端起點。位於距丹東市20公里處,南臨中朝界河鴨綠江,隔江與朝鮮的於赤島和古城義洲相望。

距考古專家考證,虎山長城大約始建於500多年前的明成化五年,即公元1469年。上世紀90年代初,經羅哲文等一大批長城專家學者實地考察認定為萬里長城東端起點,這一發現使我國萬里長城延長了1000多公里,使教科書中的傳統說法得以改寫,並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並認定其為明代萬里長城的東端起點。長城以虎山長城為起點,經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西、陝西、寧夏、最後抵甘肅嘉峪關。

丹東的虎山原名馬耳山,因兩個並排高聳山峰,狀似兩隻豎立的虎耳,亦稱虎耳山,至清代演化為今日的虎山,虎山突起於鴨綠江邊,平地孤聳,視野開闊,對岸朝鮮的田地、房屋一覽無餘。虎山面積四平方公里,主峰高146.3m。峰頂是萬里長城的第一個峰火台。站在峰火台上環顧四周,朝鮮的義州城、中國的馬市沙洲和連線丹東與新義州的鴨綠江大橋清晰可見。

虎山環境優美,是早年安東八大名景之一,這裡有長城、睡佛、虎口崖等二十八個景點,是丹東城郊絕好的旅遊勝地。

虎山風景區作為鴨綠江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核心景區,經過先後兩期修復工程後,現已建成長城主體1200多延長米,新建了棧道、索橋、人工瀑布、中朝邊境“一步跨”等諸多景點和配套基礎設施。虎山附近有漢代城池西安平縣遺址和中日、日俄古戰場遺址。丹東至虎山的水上遊覽線路即將開通,這裡將建設民俗村、邊貿市場、長城博物館、美食街等。

剛剛完工的虎山長城二期修復工程,國家和省市投了2170萬,重修了虎山長城的標誌性建築過街樓和600延長米的長城主體、敵樓2座、獨立烽台和明長城東端起點的第一台──邦山台,所有設計全部由長城學專家負責。景區內還有高句麗古城遺址,中朝界河“一步跨”等獨特景觀。對岸有朝鮮統軍亭、薛禮廟等,是一覽兩國風光的最佳去處。

長城博物館是虎山長城二期工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是繼八達嶺、山海關、嘉峪關之後全國第4座長城博物館。 該館與全國其他類似博物館不同,首次將表達長城的防禦作用作為主題,展品主要是虎山長城遺址內挖掘出來的兵器、守城士兵使用的爐灶等出土文物及藝術品、大型景觀畫。博物館面積為1300餘平方米,分為樓上、樓下兩部分,配有集聲、光、電一體的現代化大型景觀畫,館內的文物複製、雕塑、圖片等展品已基本完成。

自然風景

寬甸自然景色優美,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山水以其獨特、險峻、奇秀、幽艷而著稱,境內現有鴨綠江國家風景名勝區、天橋溝國家森林公園、白石砬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青山溝風景名勝區和黃椅山等一大批風景名勝區,並有響水寺等眾多潛力很大、尚待開發的新景區。

青山溝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青山溝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位於寬甸縣北部的青山溝鎮。 青山溝風景名勝區距丹東市區170公里,位於寬甸的北部山區,由“青山湖”、“飛瀑澗”、“虎塘溝”三大景區組成。127平方公里的景區面積,散布著126個大小景點,光瀑布就有36條。在眾多的風景名勝區中也堪稱佼佼者。青山湖是地球上負離子最多之處,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被聯合國專家列為全球六大無污染的自然景區之一。這裡“春如潮,夏如滴,秋如火,冬如鏡”,四季四種截然不同的景觀。

沉睡了億萬年的青山湖風景區,尤如“仙女未出浴”鎖在深山人未識,是藝術家超凡的眼光發現了她。修路、架橋、建村、把這顆埋藏在泥土的“明珠”展現於世,她是遼寧人的驕傲,也是東北人的自豪。就藝術而言,畫家村的建立,亦是民族的榮耀。

碧綠的渾江宛若兩條龍鬚盤繞青奇峰異石,緩緩流入鴨綠江,山巒間大小瀑布36條,新發現的“飛雲瀑”落差81米,居東北之首,八面威山頂的小天池,至今沒人能說清她的奧秘,點綴在128平方公里的奇觀聖景,更是神秘莫測。

飛瀑澗景區有:青山飛瀑(遼寧省第一大瀑布)、仙女潭(潭北面山峰有抗聯 英雄楊靖宇將軍的臨時指揮所遺址)、水穿石、小石徑、鎮水石、靖宇泉、將軍嶺、員外墓等。

虎塘溝景區有:響溪、黑熊碧同石、九曲天水、虎嘯瀑、仙姑瀑、黑龍泉、老虎背、虎穴等。

青山湖景區,登船沿江盡覽丁香崖、花仙台、釣魚台、望夫台、白雲峰、參王峰、雙乳峰、小仙山、千年松神、青銅古堡、蟠桃石、金鐘壁、柳花島、更令人神奇的是盛夏冰凌奇觀。

仙人谷景區,遍布道家足跡,傳說是神仙住過的地方,有八仙台、聚仙台、五龍泉、三吟泉、鹿鳴泉、道士墓、仙人石、僧帽石、半桃石、夾蛋石、柳抱石、情人松、神水閣、木蘭坡。以及至今保留完好的楊靖宇抗擊日軍的戰壕宿營地等。新加坡慈善家蔡金鐘先生捐款修復的青山寺,於96年秋季舉行隆重的開光儀式。

畫家村群體建築面積近萬平方米,具有一次可接待180位賓客住宿的規模。著名畫家宋雨桂先生,在他遊歷了大江南北和各國風光以後,卻被青山湖這一方神山聖水陶醉了,他說“青山湖就是我夢中尋覓的藝術王國”。 建村經費以自籌為主,又得到各級政府及海外友人的資助,特別是香港百利寶有限公司羅旭瑞光生,國務院港事顧問邵反保先生;“楊氏基金會”楊友禮先生;新加坡慈善家蔡金鐘光中,香港“ 白雲堂”諸位女畫家等均慷慨界囊。宋雨桂先生披星戴月,奔波於城鄉之間,行程十二萬公里,歷經四年艱辛操勞,在三十六條瀑布環抱的原始山水中,中國畫家村拔地而起。畫家村是民辦公助的文化公益事業,重學術、重感情、重社會效應,廣結善緣。以旅遊養藝術,以藝術弘揚民族文化,以文化振興經濟。對海內外有特殊成就的著名畫家、作家、藝術家實行無任何回報條件的“經費全免制”服務。

畫家村建築面積近萬米,內設高中低檔客房,大小餐廳、歌舞廳、聚會廳、名家書畫展銷、陳列、畫室、小賣店等,集藝術、鄉土、豪華、別墅於一體的旅遊服務設施。繼中央電視台播放“畫家村秋韻”專題後,又與遼寧電視台聯合攝製大型專題片“宋雨桂和他的畫家村”。方毅同志曾高度讚揚末雨桂先生創建中國畫家村的“—片赤子之心”及良好的社會效應。中國文化部常務副部長高占祥同志以遒勁的書法題寫了中國畫家村村碑。著名藝評家李緒萱先生撰文“名人效應與中國畫家村”四篇文章在《人民日報》海外版連裁;“畫家村是雨桂先生的又—驚世之作,必將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有輝煌的一頁”。

天華山風景名勝區

天華山風景名勝區位於遼寧省東部山區的寬甸滿族自治縣灌水鎮北部,為長白山脈西南麓,海拔1100多米的高寒林帶區,景區總面積83平方公里。“白龍澗”、“青龍澗”、“玉龍澗”、“天華峰”、“西谷頂”、“靈光頂”六大景區渾然一體,這裡的奇峰、怪石、森林、古木、洞峽、幽澗、瀑布、溪水的自然之美,相映生輝,它的奇妙、清幽、雄險和潤秀,以及密集型、高品位的自然景觀資源,被專家們譽為“曠世佳境,萬景奇山”。

天華山以峰奇、峽險、澗幽、水秀為特色。其雄奇峻拔的天華峰、神采奕奕的毛公峰、坐立雲端的觀音峰、栩栩如生的獅頭峰、高聳九天的御璽峰、躍上雲頭的海豹峰等十八奇峰構成天華山的雲天景觀;氣勢雄偉,望而生畏,攀而心驚的通天峽和天門風道、龍脊險崖可謂“天下一絕”;三澗六穀清幽幻化,沁人心肺,奧妙天成,稱為景觀極品,實不過份;天華山之水更是清澈纏綿,瀑布、溪水從巨石上飛泄,從怪石間跳繞,為這浩瀚的天華山注入靈性和活力。

天華山季相分明,春翡夏翠,秋金冬銀。這裡的春天,萬木吐翠,花草遍地,怪石林立,生滿苔蘚的巨石千姿百態,有的似獸,有的象蛙,有的如菇,有的就是一塊巨大的元寶,它們有的聳立溪畔,有的臥立林間,山崖上的山杏、野桃、丁香、杜鵑與蔟蔟山花為天華山鑲嵌無數個春的花籃。夏日的天華山萬木蔥蘢,青翠如滴,林蔭小道遮天蔽日,爽氣宜人,綿綿山雨,使遊人籠罩在霧海里,溪水喧嘯,飛瀑如雷,三澗處處都可飽覽觀瀑賞水之美。霜葉紅似火,勝於二月花的天華山之秋,五花七彩的山巒,如火如荼,到處是赤紅的楓葉、金黃的白樺、天柏、胡柞,掛滿枝頭的野果子和瀑布穀壑的野菊,編織出萬千幅工筆重彩畫作。一夜飛雪掩天華,千樹萬樹似梨花,冬天的天華山是白玉的世界,石如漢白,水如臘象,重疊無際群山呈現出一派金色林帶銀色山,千萬銀蛇舞翩翩的壯觀景象。有人云:天華山是千首詩,有人說:天華山是萬幅畫,有人言:天華山是一部不解的天書。

花脖山風景名勝區

花脖山位於遼寧省東部邊陲丹東寬甸縣牛毛塢鎮北部,坐落在國有泉山林場核心林區,花脖山主峰海拔1336.1米,堪稱全省第一高峰、遼寧屋脊。花脖峰高聳入雲,喳蚜九天,千餘畝的“石湖”一望無際,險峻異常,是第四紀火山運動將海底席捲雲天而形成這一奇峰,這些巨石小則如牛,大則如屋,上嵌卵石、貝殼無數,從石縫中崩出來的蒼松古木、婉蜒老藤,歷經滄桑,千姿百態,有的迎風傲骨,有的爬地而生,給人以強大的生命感昭力。

攀越石湖,便步入一個雲天的世界、山花的海洋,舉目千里,雲煙飄蕩,天風吹來,胸襟大開,腳下的奇花異草,爭芳鬥豔,令人耳目一新。 “花脖峰”景區為東北的高山探險、科學考察提供了最佳實驗區,為勇於攀高歷險的遊客提供了觀賞雲海、日出日落的最佳觀賞點。

花脖山風景名勝區素有“遼寧高山之首、東北泉瀑之都”之譽,有獨尊遼寧屋脊的花脖山,海拔1336.1米;有獨占東北第一峽的百瀑峽,構成了東北第一處梯形瀑布群;有獨冠遼東第一谷的千蒼谷,是遼東僅存的原始生態區。

天橋溝國家森林公園

素有“天外小廬山”之美譽的天橋溝國家森林公園,位於遼寧省寬甸滿族自治縣西北部,與本溪縣桓仁縣毗連,距縣城約60公里,林區面積40平方公里,森林公園面積10平方公里。是以林海奇峰景觀為主體,以豐富的生物資源和獨特的自然景觀為依託,是以人文景觀為點綴的著名風景旅遊勝地。

天橋溝中海拔1086.7米的老佛爺座子山,峰巔一奇形碩石突沖雲端,酷似一巨佛端坐雲間。在“天橋”的西面。一處被稱為“鴿子洞”的天然石棚,可容納二三百人。過石棚向里走,黎明林場的辦公樓掩映在萬綠叢中。門前,橫臥一條七八米寬的山澗,一直蜿蜒向山頂。澗上被兩邊闊葉林木的枝頭交織遮掩,潺潺流水在石塊、石板間涌流而下。林濤、響水、鳥鳴,構成天地間一曲渾厚蒼勁的交響曲。 天橋溝國家公園現以開發三大景區。景區內修築了石鋪步道,在陡峭、險峻處修建了鐵爬梯、鐵護欄,使遊覽驚而不險。沿林場作業道前行,在兩面山峰石壁間,塊塊巨石或如寶塔聳立,或如人物、動物嵌於石壁,奇形怪狀、千姿百態——“王母收犬”、“悟空望月”、“壽星岩”、“八卦圖”、“千佛嶺”、“聚寶坡”、“山中曉月”、“仙人洞”、“龜拜佛”、“擎天四友”、“蓮花峰”、“迎賓石”、“玉兔峰”、“一線天”、“黑熊洞”、“紅楓潭”、等等。這裡,還流傳著許多關於奇峰異石形成的動人傳說。蛤蟆石的奇異現象,至今仍是一個令科學家感興趣、費猜想的未解之迷。

河口景區

河口景區位於寬甸滿族自治縣長甸鎮境內,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距寬甸縣城56公里,丹東50公里,是鴨綠江邊香格里拉景色最優美的地方,素有“塞外江南”之美譽。現已開發長河島、河口斷橋和龍泉山莊三大景區,古樸純真農家情趣、濃郁的鮮族風情,吸引了海內外遊客紛至沓來,流連忘返。這裡青山隱隱,綠水悠悠,江面開闊,對岸是朝鮮青城郡,兩岸一依帶水,雞犬相聞,漁歌互答,構成了一幅和平寧靜的風俗畫。

河口最美的季節是春季,萬畝桃花競相開放,這時的河口真真正正成了桃花盛開的地方。著名軍旅作家鄔大為先生到河口採風時,被那滿山遍野的桃花所深深吸引。揮筆寫下了《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經蔣大為老師的傳唱,火遍大江南北。下河口村綿延五千米的沿江山坡上,分布著多達萬畝幾十萬株燕紅桃樹。春季里,漫山遍野的桃花粉紅如霞,香氣襲人,蔚為壯觀;秋天,鮮桃壓枝,碩果纍纍,令人垂涎。春秋兩季的桃林,成為鴨綠江河口的一大靚麗景觀。

著名人物

寬甸縣有田錫忱、左子元、於萬利、張雪軒、栗學福、董鄂妃、阮國長等著名人物。

歷史事件

中日甲午虎山之戰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7月23日,侵入朝鮮,迫令朝鮮國王請日軍驅逐牙山清軍,並先後攻掠清政府駐朝鮮總理公署,突襲中國運兵船高升號,進犯駐守牙山的清軍,發運了中日甲午戰爭。8月1日中方宣戰,甲午戰爭的帷幕正式拉開。9月16日平壤陷落,17日日艦在黃海海面襲擊清軍北洋艦隊,並掌握了黃海、渤海制海權,並由海陸兩線直逼中國國門,虎視遼寧。與朝鮮隔江相望的寬甸虎山要塞,便成為敵攻我守的重要戰場之一。

9月,為加強鴨綠江防線,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受命率鎮邊軍馳赴九連城與宋慶合作,聯絡各軍,策劃防禦。

10月10日、13日,宋慶和依克唐阿先後率軍到達虎山一線,商討了兵力配置。10月下旬集中在虎山附近鴨綠江右岸的清軍兵力共達80營,2萬3千人。防線以九連城為中心,左翼由依克唐阿指揮,分兩個陣地:一為大安平河口、古樓子、大蒲石河一帶,由倭恆額齊字練軍馬步6營1500人駐守;二為東陽河、蘇甸及長甸河口一帶,由依克唐阿自率鎮邊馬步13營4000餘人屯紮。另有聶士成所率蘆榆軍6營2000餘人在虎山至栗子園一帶聽令。右翼至大東溝,亦調集重兵,修築堡壘、炮台防守。

宋慶率眾將布防之後,日夜督飭各軍趕修防禦工事,在虎山至九連城、栗子園附近修築大小堡壘40餘處,壘高三四米,厚一米,十分堅固,日軍炮彈難以貫通,壘外通一外壕,設定障礙。壘後高地置炮台20餘座,控制江面。從兵力部署看,不可謂不厚;從構築防禦工事看,不可謂不堅。鴨綠江防線可謂重兵把守,工事堅固。

日本陸軍大將山縣有指揮第一軍5萬人為右翼,抵達虎山對岸朝鮮義州朝鮮義州紮寨。24日,清軍前線統領宋慶深知日軍進攻在即,親率聶士成、宋德勝、馬金敘登臨虎山實地察看。宋慶傳喻諸將,“有能守此險要者受上賞”。分統馬金敘自甘奮勇,率4營千餘名壯勇,載5寸口徑鋼炮2門,據山防守,扼控江面,慎防日軍偷渡。同時,宋慶又派總兵聶士成率所部駐紮栗子園,為策應援助之軍,與馬部形成犄角之勢,上下呼應。

日軍第五師團野津道先派一部分兵力攻安平河口,此興趣聲東擊西,迷惑並牽制清軍,其進攻實力卻在奪取虎山一線。雙方隔江展開炮戰,戰鬥進行一小時後,清軍調來馬隊一營,向登岸日軍發起衝鋒,欲將其趕下江去,但因傷亡過重而失敗。日軍蜂擁過江;倭恆額率殘部退至安平溝,清軍所設鴨綠江防線,就這樣被日軍打開缺口,轉而從左翼向虎山陣地推進。

當佐藤聯隊涉水向安平河口進攻時,日軍大隊正竭力籌備架橋材料,準備當趁黑夜在義州與虎山之間的江上架設浮橋,以圖迅速進攻清軍陣地。

九連城與義州之間的江中,由於泥沙沖積而形成沙州,將江水劈成三股支流,兩側支流寬約60米,水流較淺,人可徒涉,惟中流寬50米,江水湍急,最深處達3米以上,稱“中江”。在中江兩側橫一南北狹長的沙州,稱“中州台”,往有少數民家並設有九連城警征局管理所,管理江上輸出輸入貿易。日軍決定在中江北面有利地形架設浮橋渡兵。一夜之間,日軍在虎山對面的中江江流和東側的支流上,架起兩座浮橋,而清軍卻毫無察覺。

日軍浮橋架成後,又派第五旅團長大迫尚敏率一部兵力為右翼,當日凌晨4時由橋上渡江與先期渡江的日軍向右迂迴,搶占虎山東方高地;另派第三師團桂太郎,率師團本部於6時越過浮橋,從正面各虎山陣地發起進攻。日軍炮兵也用12厘米加農炮,從朝鮮義州“統軍亭”附近,隔江以排炮向虎山清軍陣地猛烈轟擊,槍炮齊鳴,震撼山谷,點頭異常激烈。面對來勢兇猛的日軍,分統馬金敘、聶士成鎮定自若,指揮應戰。戰鬥一打響,馬金敘身先士卒,與日軍衝殺格鬥,奮勇抵抗。激戰一小時,發快炮180餘發,斃傷日軍川琦大佐以下10餘名。此外,因浮橋狹窄,搶渡日軍擠掉江里淹死甚多。7時許,大迫尚敏指揮右翼日軍,搶占了虎山東面高地,從背側向清軍發起進攻。清軍腹背受敵,形勢危急,宋慶派馬玉坤、宋德勝率清軍2000餘人,渡璦河前來增援,與馬金敘部一起抵抗日軍。這時在義州“統軍亭”督戰的山縣有朋見清軍派出援軍,立即令第十旅團長立見尚文率隊組成左路隊渡過浮橋,在炮火掩護下,繞至虎山兩側,截擊支援的清軍。清軍各炮台也用野炮還擊,炮聲轟馳,聲震數十里,戰鬥更加激烈。

日軍截斷宋慶援軍後,馬玉坤、宋德勝被迫向栗子園撤退。在孤軍無援的情況下,馬金敘和聶士成退守山下,頑強抗擊從右翼及正面發起衝鋒的日軍。戰鬥中,馬金敘受傷20餘處,仍堅持裹傷奮戰;但援兵不至,馬金敘率殘部數百人放棄虎山陣地,渡璦河西撤。上午11時,日軍占領虎山。

日軍占領虎山後,山縣有朋將司令部移於虎山,策划進攻九連城。26日拂曉,桂太郎率第三師團進攻九連城背側;野津道貫率第五師團由東北側進攻。總攻發起後,先由大炮轟擊,城內默然無聲,日軍派士兵攀越城牆偵察,方知清軍早無蹤影。日軍垂手占據九連城。

中日兩軍虎山之戰傷亡慘重,據日方公布,日軍死傷將卒105人。清軍戰場遺屍達500餘具,清軍各種武器及軍用物資損失也極嚴重,其中大炮78門,步槍4400支。

甲午寬甸大捷

1891年(清光緒二十年)10月27日,集結在朝鮮昌城、朔州等郡的日軍“連日出隊,隔江牽制清軍”、“不斷分股沿江上竄,逼近長甸。”12月初,駐守長甸河口、蘇甸、東陽河一帶的依克唐阿鎮邊軍,畏敵如虎,棄防逃跑,沿途大肆騷掠。

駐守寬甸城內的“撲盜營”外委陳日晉見清軍敗北,率隊移防長嶺子村寶和長燒鍋大院,白天臥榻吸食鴉片,夜間領“弟兄們”回城,“搶劫縱火十餘處”,實同土匪。縣知事劉繼勛,外號“劉估堆”,貪生怕死,驚慌萬狀,於農曆十月初七日將庫銀揣入私囊,乘兵荒馬亂之機棄官逃跑。日軍踏破我國門之後,分兵兩路,西犯鳳城、岫巖,北犯寬甸境內,亟肆搶擄,無惡不作,鄉親父老背井離鄉,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10月末,鳳凰廳同知間樾守備佑善,安東知縣榮禧由於城池失守受到革職處分。他們為免交邢部治罪,決心戴罪立功,懷揣大印到達寬甸、桓仁一帶,在新任東邊道張錫鑾的鼓勵和支持下,於長嶺子村寶和長燒鍋大院內籌辦團練會,委本縣舉人姜煥章為幫辦,辦理全縣團練事宜。這一保家衛國之舉受到各鄉會保的積極呼應,紛紛率眾參加團練會,很快成立起數千人的抗日隊伍,分別編成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十大團。仁字團蔣天福,義字團王容,禮字團肖明禮,智字團孟兆瑞,呂壽山為總團練長。

東邊道張錫鑾也積極擴兵備戰,僅一個月時間,招募定邊軍7個營,計2500餘人,特約天津武備學堂學生商德正任總教練,諳練軍事。同時,又從奉天運來毛瑟槍800支,加強裝備。虎山失守後,日軍妄圖奪取寬甸縣城;往北伸展侵略魔爪。寬甸民團早有所料,就在城南馨嶺支起兩尊台炮,埋下伏兵,待機阻擊來犯日軍。約七八十名日軍由長甸進犯寬甸城,當敵人行到永甸馨嶺山腰,全部進入射程時,蔣天福一聲令下,民團居高臨下,兩尊台炮並發,排槍齊鳴,正中敵群,打得敵人焦頭爛額,四處逃竄,退回永甸。這一仗打死日軍10餘名,首戰告捷。此後,日軍深知“老台桿”的厲害,這種炮不僅射程遠,殺傷面積大,且鋼沙子彈擊中就爛,日軍十分恐‘

日軍四五百人,由九連城出動,經三道溝、金廠、梨樹園子,繞道再次進犯寬甸城,待到城南一撮毛附近又遭到楚文彥所率民團迎頭痛擊。此戰從入夜一直打到黎明,日軍被迫撤到甬子溝,經雙嶺子逃往鳳城。這一仗日軍遺屍7具,生擒日軍頭上廣田甚吉,繳獲馱馬1匹,大米300餘斤,長槍數支,子彈若干粒。

12日初,日軍改變進攻路線,由鳳城經安寬公路進犯寬甸城。在大水溝附近被出城巡邏的民團首領蔣天福、李慶堂、楊士林、康秀峰所率千餘名會勇烏黑,二三百名日軍身臨困境,猶如熱鍋螞蟻,東躲西藏。民團高舉戰旗,擊鼓鳴鑼,殺聲震耳,向敵人猛攻。日軍且戰且退,由大野豬石退到長崗陡坡,3次空轉均被打退。最後因民團缺乏彈藥,日軍集中火力,借黑夜經葡萄架嶺逃竄。此戰打死日軍10餘名,繳獲步槍20支,馱馬2匹,大米200餘斤。

日軍三次進犯寬甸,民團三戰三捷。東邊道尹張錫鑾和寬甸民團首領蔣天福,預知日軍一定會捲土重來,又把兵力重新作了布置,將定邊軍和民團撤出縣城。12月中旬,日軍果然從安東、鳳城各抽調一部分兵力,約三四百人,向寬甸進犯,途中受到“信”字團練分充康秀峰、李慶堂部阻擊,戰鬥約2小時,由於敵我實力懸殊,民團被擊散,20餘名會通被俘。日軍在縣城大肆搶奪縣衙物資,洗劫店鋪,姦淫燒殺,無所不為。全城百姓久憤填膺,紛紛冒險出城,向定邊軍和民團通報訊息,要求攻打縣城,願作內應。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2月25日,日軍騷擾,在三道溝、葡萄架嶺接連遭到定邊軍林營襲擊,向縣城敗退。定邊軍和民團沿途尾追不放。日軍於黃昏時刻退進縣城,急將城門關閉,列隊登上城牆觀望,當時發現城西黃椅山和隋家堡子有民團在活動,而且兵力越來越多,便開始射擊。此刻駐老道排、大川頭一帶的定邊軍吹起軍號,日軍聞聲恐有伏兵。即刻占領南城牆和“點將台”制高點。這時林管帶、蔣在福率部搶占了黃椅山,居高臨下威逼日軍。隱蔽城郊田野的民團一齊奮戰,向日軍發起猛攻,由東城門殺入城內。日軍被迫由南門出城向丁家趟子逃竄,又遭到埋伏在東漏河的民團襲擊。林營和民團尾追不入,一直追到二更時刻,不便再追,方收兵回城。日軍被打得疲憊不堪,當夜逃到坦甸,在雪地里住了半宿,天剛亮逃奔蘇甸。

這次收復寬甸縣城之戰,軍民同仇敵愾,打得非常勇猛,共打死日軍六七十人,繳獲軍械甚多。為慶祝這場戰鬥取得的勝利,軍民將日軍首級割下掛在各城門示眾。戰後第二天,鄉民還在地窖和草垛內活捉日軍10餘名,送交定邊軍處置。這次戰鬥影響威震海內外,振奮民族精神,掀起了遼東地區抗日和收復失地的高潮,史稱“甲午寬甸大捷”。

歷史名人

田錫忱

田錫忱,字福恩,寬甸人。1929年,他從安東丹國醫院畢業後,回寬甸創辦亞新醫院。九一八事變後,他關閉了醫院,開始從事抗日救國的宣傳鼓動工作。為支援抗日義勇軍進行武裝抗日,他多方串聯,辦起了專制炮藥的火藥廠。1936年11月,他因救國會事件被捕。後在他人的幫助下逃離虎口,輾轉參加了東北抗聯。在他擔任抗聯一軍一師後方連指導員後,帶領著100多人的後勤部隊,救治傷病員,製做被服,籌集軍糧。1939年2月,抗聯主力北上轉移,他奉命留下照顧不能撤走的重傷員。在掩護傷病員轉移中壯烈犧牲。

左子元

左子元,原名左寶璽,1906年生於寬甸步達遠。早年曾投身東北軍。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他脫離原部隊與其兄一道舉旗抗日,活動在吉林省柳河一帶。1932年4月,他率部加入遼寧民眾自衛軍。1934年2月,他接受抗聯聯合各路抗日軍共同抗日的主張,回到寬甸步達遠,幫助抗聯收編抗日武裝。1935年6月,他領導的隊伍被抗聯一軍收編為直屬一二五支隊,他任支隊司令。1936年8月,又被升編為直屬十一師。後在抗聯的領導下,參加了智取寶興厚等著名戰役。1937年2月在與日軍作戰中英勇犧牲。

於萬利

於萬利,1904年生於寬甸牛毛塢。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他率牛毛塢保甲隊加入抗日義勇軍,任大隊長。後所部頭目叛變投敵,於萬利便將自己的隊伍拉出抗日。當偽剿匪軍前來清剿和勸降時,為保存實力,他虛意假降,藉機索要武器彈藥裝備部隊。之後,再次將部隊拉出抗日。為此,日軍將其親屬抓獲並逼其投降,他堅決不降。日軍遂將其親屬全部殺害。1935年8月,抗聯將於部收編為一軍直屬獨立旅,於萬利任旅長。之後,他在抗聯的領導下,參加了打雙山子和伏擊錯草嶺等著名戰役。1938年1月,在與日軍作戰中犧牲。

張雪軒

張雪軒,字瑞齡,1907年生於寬甸縣城西門外村。他在安東商科學校讀書時,就曾參加聲援“五卅"的反帝愛國運動。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他受滿洲省委派遣回到寬甸,開展軍運和農運工作。通過他的工作,使駐牛毛塢保甲中隊中隊長楊甲山下定決心舉旗抗日。後根據滿洲省委的指示,張雪軒在這支隊伍中秘密開展了建黨工作。並於1932年10月,建立了黨支部,這是黨在丹東地區的抗日義勇軍中建立的唯一一個黨組織。1945年11月民主政權建立後,他先後擔任安東市副市長、市委副書記、安東省四專署專員、遼寧省政府副主席等職。

栗學福

栗學福,寬甸紅石砬子人。1948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解放戰爭中就立過5次小功。1952年,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任某部二連一班班長。1953年7月,其所在部隊與美軍在馬踏里決戰。部隊進攻時,他在突擊隊擔任向敵人主峰進攻任務。曾隻身冒著槍林彈雨炸毀敵交通溝。後又帶領身邊的4名戰士以一當十,與在坦克和炮火支援下的敵人展開陣地守護戰,堅守陣地一晝夜,打退了敵人的11次進攻,守住了陣地。1953年12月,志願軍司令部、政治部為其所在班記集體一等功一次,為栗學福記一等功一次,並授予他“二級英雄”稱號。

董鄂妃

孝獻皇后(1639-1660年),董鄂氏,世稱董鄂妃。是清朝順治帝一生最鍾愛的女子。

阮國長——長壽老人

阮國長出生於1760年(清乾隆二十年)4月,山東省登州蓬萊縣人,。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娶妻張氏,生一子,妻23歲病故,其子45歲亦亡,此後鰥獨飄零。1823年(道光三年)投奔寬甸小繭場溝族侄阮有禎家,行醫兼行商。1830年(道光十年)其侄病逝,重返蓬萊4個月,復來寬甸定居,輾轉於小繭場溝和桓仁潷松背等地,仍事舊業,偶得薄利,買藥施捨,治病救人。

阮公國長乾隆廿五年(公元一七六零年)四月生於蓬萊寒舍,民國十二年(公元一九二三年)歿於東陲農家,壽享一百六十四春秋。歲月悠悠,孤冢猶存,緬其曠世人瑞,德行高潔,樹碑撰名,以昭後世。

當地特產

中華蜜蜂

寬甸特產寬甸特產

中華蜜蜂是遼寧省十大優良地方品種資源,已列入國家重點保種項目。寬甸縣

是本省中華蜜蜂重要產區。

柱參

柱參,全稱石柱子參,產於寬甸滿族自治縣振江鎮石柱村,其上品可與山參媲美,為園參之冠。數百年來,有“國際參市盼珍品、柱參不到不開行”之美譽。

油栗子

油栗子也是一種沙漠灌木的名稱。這種沙漠灌木葉小而堅韌,雌雄異株,雄花黃色,雌花綠色;果實似橄欖大小,乾燥後裂開露出1~5粒褐色的種子。種子可食,也可產出相當於種子重量一半的安定性植物油和清澈無味的液體蠟,具有抗氧化、抗腐敗的作用,被廣泛用於化妝品和洗髮精中,也可用於防水劑、皮革軟化劑、機械潤滑劑,還原後還可製作蠟燭和汽車擦光劑。栽種油栗可以開拓沙漠並改善土壤。

遼寧區劃

完善詞條,學習知識,也分享知識!

遼寧省縣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
瀋陽市瀋河區 | 皇姑區 | 和平區 | 大東區 | 鐵西區 | 蘇家屯區 |東陵區 | 瀋北新區 | 于洪區| 新民市 | 法庫縣 | 遼中縣 | 康平縣
大連市西崗區 | 中山區 | 沙河口區 |甘井子區 | 旅順口區 | 金州區 |瓦房店市 | 普蘭店市 | 莊河市 | 長海縣
鞍山市鐵東區 | 鐵西區 | 立山區 | 千山區 |海城市 | 台安縣 |岫巖滿族自治縣
撫順市順城區 | 新撫區 | 東洲區 | 望花區 |撫順縣 | 清原滿族自治縣 | 新賓滿族自治縣
本溪市平山區 | 明山區 | 溪湖區 | 南芬區 | 本溪滿族自治縣 |桓仁滿族自治縣
丹東市振興區 | 元寶區 | 振安區 | 東港市 | 鳳城市 | 寬甸滿族自治縣
錦州市太和區 | 古塔區 | 凌河區 | 凌海市 | 北鎮市 | 黑山縣 | 義縣
營口市站前區 | 西市區 | 鮁魚圈區 | 老邊區 | 大石橋市 | 蓋州市
阜新市海州區|新邱區 |太平區 | 清河門區 | 細河區 | 彰武縣 |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
遼陽市白塔區 | 文聖區 | 宏偉區 | 太子河區 |弓長嶺區 | 燈塔市 | 遼陽縣
盤錦市雙台子區 | 興隆台區 | 盤山縣 | 大窪縣
鐵嶺市銀州區 | 清河區 | 調兵山市 | 開原市 | 鐵嶺縣 |昌圖縣 | 西豐縣
朝陽市雙塔區 | 龍城區 | 凌源市 |北票市 | 朝陽縣 |建平縣 |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葫蘆島市龍港區 | 南票區 |連山區 | 興城市 | 綏中縣 |建昌縣
(註:瀋陽市大連市為副省級城市。)(參見:遼寧省行政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