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具子

枳具子

枳具子(Raisin Tree Seed,Fruit of Japanese Raisin Tree)為鼠李科植物枳具,是落葉喬木,高達10米多,嫩枝、幼葉背面、葉柄和花序軸初有短柔毛。廣泛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向陽山坡、山谷、路旁,在廣東省的五桂山、三鄉等鎮區農村也被廣泛種植。萬壽果和大多數落葉喬木一樣,萬壽果在陽曆的4月份發芽長葉。花謝後長出青色果實果體呈扭曲狀萬字元“卍,故萬壽果又叫萬字果、萬子果。枳具子具有:舒筋活絡,提神醒腦、壯胃健脾,降低血壓、血脂、血粘,預防癌症,抗擊癌症等很好的作用。

基本信息

概述

枳具子是落葉喬木,高達10米多,嫩枝、幼葉背面、葉柄和花序軸初有短柔毛,後脫落。葉互生,廣卵形,長8~15cm,寬6~10cm,先端漸尖或長尖,基部圓滿呈心形,常不對稱,邊緣有粗鋸齒,表面無毛;葉柄紅褐色,背面沿葉脈或脈間有柔毛。聚傘花序腋生或頂生,花雜性,同株;萼征5;花瓣5,黃綠色,直徑約4.5毫米;花瓣扁圓形,兩側捲起,包裹雄蕊;花柱常裂至中部或深裂。雄花有雄蕊5,有退化子房;兩性花有雄蕊5,子房埋沒於花盤中,3室,柱頭3裂。果實圓形或廣橢圓形,生於肉質扭曲的花序軸上。花期5~6月,果期8-10月。

枳具子具有醫用價值,可治療多種疾病。其果梗、果實、種子、葉及根等均可入藥,中藥稱其果實為枳椇子。其藥用最早見於《唐本草》。李時珍《本草綱目》說它"味甘、性平、無毒,有止渴除煩,去膈上熱,潤五臟,利大小便,功同蜂蜜",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果品。"其枝、葉,止嘔逆,解酒毒,辟蟲毒"。拐棗果梗釀製的"拐棗白酒",性熱,有活血、散瘀、去濕、平喘等功效。民間常用拐棗酒泡藥或直接用於醫治風濕麻木和跌打損傷等症。特別是對地下、井下、水下、潮濕環境下從事工作和勞動的人,更具有保健作用。在中醫上,其種子、木質入藥,有清熱、利尿、解酒毒之功效。古書中對其解酒毒,有很多趣聞記載。陸璣《疏義》云:“昔有南人修舍用此木,誤落一片入酒瓮中,酒化為水也”。其木汁入藥,可治狐臭。枳椇子 ,又名木蜜或雞距子,屬鼠李科植物,為鼠李科植物枳椇的帶有肉質果柄的果實或種子。果柄作藥用,含多量葡萄糖及蘋果酸鈣。

藥品簡述

藥名:枳具子

漢語拼音:ZHI JU ZI

英文名:Raisin Tree Seed,Fruit of Japanese Raisin Tree

別名:枳椇子、拐棗、雞爪梨、雞矩子、木蜜、樹蜜、木餳、白石木子、蜜屈律、癩漢指頭、栞栱、背洪子、兼穹、天藤、還陽藤、木珊瑚、雞爪子、雞橘子、結留子、曹公爪、棘枸、白石棗、萬壽果、甜半夜、龍爪、碧久子、金鉤鉤、酸棗、雞爪果、枳棗、轉鈕子。

性味:性平,味甘。

歸經:入心經、脾經。

功能:止渴除煩,消濕熱,解酒毒。

主治:用於中酒毒、煩渴嘔逆、二便不利。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浸酒或入丸劑。

藥材基源:鼠李科植物枳具Hovenia bulcis Thunb.帶有肉質果柄的果實或種子。

生態環境:為陽性樹種,生向陽山坡、山谷、溝邊及路旁,或栽培。

資源分布:安徽、浙江、江西、廣東、福建、湖北、湖南、廣西、陝西、四川等地。

採制:10~11月果實成熟時連肉質花序軸一併摘下,曬乾,取出種子。

藥材

來源:枳具子為 鼠李科植物枳具Hovenia bulcis Thunb.帶有 肉質果柄的果實或種子。

採制:10~11月果實成熟時連肉質花序軸一併摘下,曬乾,取出種子

性味:性平,味甘。(1)《唐本草》:“味甘,平,無毒。(2)《本草再新》:“味甘酸,性平,無毒。”

化學成分:含葡萄糖、果糖、 硝酸鉀、 過氧化物酶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25克;浸酒或入丸劑。

注意事項:《得配本草》:“脾胃虛寒者禁用。”

藥理作用:果實對象兔有顯著的利尿作用,而無任何副作用。

歸經:(1)《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經。”(2)《本草撮要》:“入手太陰經。”

功能主治:止渴除煩,消濕熱,解酒毒。用於中酒毒、煩渴嘔逆、二便不利。

鑑別

枳具子枳具子

外表皮為1列柵狀細胞,長約180μm,寬約12μm,外壁薄,側壁甚厚,胞腔窄縫狀,靠內壁處膨大,外側具光輝帶。色素層細胞數列,近卵形或多角形,含有棕色物,其內數列薄壁細胞較小,不含色素。內表皮細胞徑向延長,排列較整齊。外胚乳細胞頹廢,內胚乳細胞壁較厚,子葉細胞壁薄,均充滿糊粉粒。

乾燥帶果柄的果實

枳具子枳具子

果柄膨大,肉質肥厚,多分枝,彎曲不直,形似雞爪,在分枝及彎曲處常更膨大如關節狀,分枝多呈丁字形或相互成垂直狀,長3~5厘米或更長,直徑4~6毫米。表面棕褐色,略具光澤,有縱皺紋,偶見灰白色的點狀皮孔。分枝的先端,著生1枚鈍三棱狀圓球形的果實,果皮紙質,甚薄,3室,每室含種子1粒。果柄質稍鬆脆,易折斷,折斷面略平坦,角質樣,淡紅棕色至紅棕色。氣微弱,味淡或稍甜。

乾燥種子

呈扁平圓形,背面稍隆起,腹面較平,直徑3~5毫米,厚約2毫米。表面紅棕色至紅褐色,平滑光澤,基部有描圓形點狀的種臍,頂端有微凸的合點,腹面有一條縱行而隆起的種脊。種皮堅硬,厚約1毫米,胚乳乳白色,油質,其內包圍有2片肥厚的子葉,呈淡黃色至草綠色,亦油質。氣微弱,味苦而澀。

附方

枳具子果柄膨大,肉質肥厚枳具子果柄膨大,肉質肥厚

1、治飲酒多發積,為酷熱蒸熏,五臟津液枯燥,血泣小便並多,肌肉消爍,專嗜冷物寒漿:枳椇子二兩,麝香一錢。為末,麵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鹽湯吞下。(《世醫得效方》,枳棋子丸)

2、治酒色過度,成勞吐血:拐棗四兩,紅甘蔗一根。燉豬心肺服。(《重慶草藥》)

3、治小兒驚風:枳椇果實一兩。水煎服。

4、治手足抽搐:枳椇果五錢,四匹瓦五錢,蛇莓五錢。水煎服。

5、治小兒黃瘦:枳椇果實一兩。水煎服。③方以下出《湖南藥物志》)

6、酒醉嘔吐,枳椇子9—12克,水煎頓服。

7、消渴,善飢,小便頻數,雞距子適量(約30~60克)煎湯送服。麝香丸(麝香o.3克,分作10份,合飯粒,搓成丸藥10粒。)每日1粒,連服十日。

保健功效

拐棗具有醫用價值,可治療多種疾病。其果梗、果實、種子、葉及根等均可入藥,中藥稱其果實為 枳棋子。其藥用最早見於《唐本草》。李時珍《本草綱目》說它“味甘、性平、無毒,有止渴除煩,去膈上熱,潤五臟,利大小便,功同蜂蜜”,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果品。“其枝、葉,止嘔逆,解酒毒,辟蟲毒”。 拐棗果梗釀製的“拐棗白酒”,性熱,有活血、散瘀、去濕、平喘等功效。民間常用 拐棗酒泡藥或直接用於醫治風濕麻木和跌打損傷等症。特別是對地下、井下、水下、潮濕環境下從事工作和勞動的人,更具有保健作用。在中醫上,其種子、木質入藥,有清熱、利尿、解酒毒之功效。古書中對其解酒毒,有很多趣聞記載。陸璣《疏義》云:“……昔有南人修舍用此木,誤落一片入酒瓮中,酒化為水也”。元代《本草衍義補遺》中記有:“一男子年三十餘,因飲酒發熱,又兼房勞虛乏。乃服補氣血之藥,加 葛根以解酒毒。微汗出,人反懈怠,熱如故。此乃氣血虛,不禁葛根之散也。必須雞距子解其毒,遂煎藥中加而服之,乃愈”。《本草綱目》中也記有:“枳椇,《本草》只言木能敗酒,而丹溪朱氏治酒病往往用其實,其功當亦同也。按《蘇東坡集》云:眉山揭潁臣病消渴,日飲水數斗,飯亦倍常,小便頻數。服消渴藥愈年,疾日甚,自度必死。予令延蜀醫張肱診之。笑曰:君幾誤死。乃取 麝香當門子以酒濡濕,作十許丸,用棘枸子(枳椇子)煎湯服之,遂愈。問其故。肱曰:消渴消中皆脾弱腎敗,土不制水而成疾。今穎臣脾脈極熱而腎氣不衰,當由果實、酒物過度,積熱在脾,所以食多而飲水。水飯既多,溺不得不多,非消非渴也。 麝香能解酒果花木毒。棘枸亦勝酒,屋外有此木,屋內釀酒多不佳。故此二物為藥,以去其酒果之毒也”。其木汁入藥,可治狐臭。《本草綱目》載有一例云:“用橘枸樹(即 拐棗)鑿孔,取汁一二碗,用 青木香、東桃、 西柳、七姓婦人乳,一處煎一二沸。就熱,於五月五日雞叫時洗了,將水放在十字路口,速回勿顧,即愈”。此說帶有迷信色彩,可能有些玄虛。

拐棗的果梗,除鮮食外,可用作釀酒、制醋、製糖的原料。可作果露、香檳、汽酒、汽水等飲料。還可加工成罐頭、蜜餞、果脯、果乾等。採用先進工藝,進行深加工,可製成方便飲料—— 拐棗晶。 拐棗飲料等產品,不僅可內銷,還可出口,頗受消費者青睞,很有發展前途。

栽培

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濕潤的氣候。但不耐空氣過於乾燥,喜陽光充足,潮濕環境,生長適溫20-30℃,對土壤要求不嚴,酸性、鹼性地均能生長,適應性較強。

栽培技術:用種子繁殖。種子需砂藏90d後再播。春季條播,行距30cm,溝深2-3cm,將種子均勻播入溝內,復土後稍加鎮壓,澆水,保持土壤濕潤。當苗高35-40cm時,按行株距400cm×300cm挖穴種植,每穴栽1株。

枳具枳具

田間管理:移栽後,每年中耕除草4次,每年春、秋季各追施廄肥、堆肥等1次。冬季剪去陰枝、弱枝。促進樹平直立粗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