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用[後唐太祖]

李克用[後唐太祖]

李克用(856年—908年),神武川新城人 ,唐末將領,沙陀族人。別號“李鴉兒”(其軍隊主力亦稱“鴉軍”)。因一目失明,又號“獨眼龍”。其父朱邪赤心,唐懿宗賜姓名李國昌,李克用早年隨父出征,常衝鋒陷陣,軍中稱之為“飛虎子”。生於神武川之新城(在今山西雁門北部)。生前被封晉王,其子李存勖建後唐時,追尊為後唐太祖。性格勇猛急躁。先後鎮壓龐勛起義軍、黃巢起義軍。大順二年(891年),唐廷恢復李克用官爵,並封晉王。此後李克用長期割據河東,與占據汴州的朱溫對峙。天佑四年(907年)朱溫代唐稱帝,國號梁,改元開平,史稱後梁。李克用仍用唐“天佑”年號,以復興唐朝為名與後梁爭雄。次年(908年),李克用病死。天佑四年(907年),朱溫代唐稱帝,建立後梁。李克用沿用唐朝天佑年號,以復興唐朝為名與後梁爭雄。次年(908年),得病而死,葬於雁門。 李存勖建立後唐後,追謚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年少成名

李克用是後唐獻祖李國昌的第三子,本姓朱邪氏,母親秦氏。唐大中十年(856年)九月二十二日,生於神武川的新城(在今山西雁北地區境內)。 史書記載李克用出生時顯的格外靈異,“虹光燭室,白氣充庭,井水保溢。”

鹹通十年(869年),李克用十三歲時,見兩隻野鴨在空中飛翔,於是發一箭而射中兩隻野鴨,在場的人沒有不嘆服他的箭術的。

李克用年少時就很驍勇,軍對中稱他為“李鴉兒”。 李克用十五歲時,李國昌討伐龐勛。他從軍出征,衝鋒陷陣均在眾將領之前。軍中視他為“飛虎子”。平定龐勛後,李國昌被封為振武節度使,李克用被封為雲中牙將。

初舉反唐

沙陀部族一向強大,在唐朝平定黃巢起義的過程中更是戰功赫赫。李國昌自恃有功更是傲慢,唐懿宗對此很是擔心。鹹通十三年(872年),唐懿宗轉任李國昌為雲州刺史、大同軍防禦使,李國昌稱病拒絕接受任命。 李國昌拒命後,李克用便殺了大同軍防禦使段文楚,占據云州(今山西大同),自稱留後。唐廷任命太僕卿盧簡方為振武節度使,會同幽、並兩州之兵討伐沙陀部族。不料盧簡方才到達嵐州(今山西呂梁嵐縣),軍隊就潰不成軍,因此沙陀乘機占據代州(今山西忻州代縣)以北的地區,成為唐朝的北部邊患。鹹通十四年(873年),唐僖宗即位,因原太原節度使李業對沙陀有恩,而李業已死,因此任命其子李鈞為靈武節度使、宣慰沙陀六州三部落使,讓李鈞招撫緝拿李克用。唐廷封李克用大同軍防禦使。

過了一陣,李國昌出擊党項,吐渾(即吐谷渾)赫連鐸突襲攻破振武(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李克用聽到後,從雲州出發去迎接父親李國昌,但回雲州時,雲州緊閉關卡不讓他們進入。李國昌父子無處可歸,因此襲擊蔚州(今河北蔚縣一帶)、朔州(今山西朔縣),收編士兵三千人。李國昌進駐蔚州而守,李克用回軍占據新城。唐僖宗遂任命赫連鐸為大同軍使,任命李鈞為代北招討使,前去繼續討伐沙陀。

乾符五年(878年),沙陀先擊破遮虜軍,後又擊破苛嵐軍,唐軍數次敗北,沙陀勢力因此愈加強盛。沙陀北面占據蔚、朔兩州,南面侵入忻、 代、嵐、石等地,直達太谷。

廣明元年(880年),招討使李琢會同幽州李可舉、雲州赫連鐸出擊沙陀,李克用與李可舉擁兵相拒於雄武軍(今北京薊縣東北,屬天津市)。李克用的叔父李友金攜蔚、朔兩州向李琢投降,李克用聽到後,馬上帶兵返回。李可舉追李克用至藥兒嶺,大敗李克用。後李琢軍隊進行夾擊,又在蔚州擊敗李克用。沙陀大敗,李國昌、李克用父子流亡到韃靼。

討伐黃巢

中和元年(881年),黃巢攻陷唐都長安城,北起軍使陳景思率領沙陀降軍與吐渾、安慶軍隊萬人前往長安。行軍到絳州(今山西運城新絳縣),沙陀軍大亂,大肆掠奪後回去。陳景思覺得沙陀軍除了李克用都沒法節制,於是請唐僖宗下詔書從韃靼召回李克用,任命為代州刺史、雁門以北行營節度使。李克用率領蕃漢軍隊上萬人出石嶺關(今山西太原陽曲縣大盂鎮上原村北)。路過太原,李克用要求朝廷發軍餉。河東節度使鄭從讜只給他錢幣一千緡、米一千石,李克用很生氣,縱兵大掠後回去了。

中和二年(882年)十一月,陳景思、李克用再以步騎兵一萬七千前往京師長安。 中和三年(883年)正月,李克用出兵河中,屯兵乾坑。黃巢軍驚恐地說:“鴉兒軍到了”。二月,在石堤谷擊敗黃巢軍將領黃鄴。三月,在良田坡擊敗趙璋、 尚讓,起義軍橫屍三十里。這時,各地勤王軍都來到長安,在渭橋與黃巢軍大戰,黃巢軍敗退入城,李克用乘勝追擊,從光泰門進城,與起義軍戰於望春宮昇陽殿,黃巢軍敗退,向南逃到藍田。長安被唐軍收復,李克用軍功居首。唐僖宗任命李克用為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河東節度使,任命李國昌為雁門以北行營節度使。十月,其父李國昌去世。十一月,李克用派其弟李克修攻打昭義的孟方立,奪下澤、潞二州。孟方立敗走山東,以邢、洺、 磁三州軍隊另外組建昭義軍。黃巢向南敗走到蔡州,降服秦宗權,攻打陳州。

中和四年(884年),李克用率兵五萬去援救陳州(今河南周口淮陽縣),想借道河陽,諸葛爽不同意,於是率部在河中渡河。四月,在太康(今河南周口太康縣)擊敗尚讓,又在西華(今河南周口西華縣)擊敗黃鄴。黃巢且敗且退,到中牟(今河南鄭州中牟縣),到達黃河邊還沒渡河,而李克用率兵追來,黃巢軍驚恐潰敗。等到了封丘(今河南新鄉封丘縣),李克用再次擊敗黃巢軍,黃巢脫身逃跑。李克用追擊,一天一夜賓士三百里,追到冤朐(冤句,今山東菏澤西南),沒追上才被迫回軍。

中和四年(884年),李克用討伐黃巢後,路過汴州,在封禪寺休軍整頓,朱溫在上源驛宴請李克用。李克用乘酒醉大發脾氣,惹怒了朱溫。晚上,酒席散後,李克用喝醉睡著。朱溫埋伏的士兵出來,放火燒房,僕人郭景銖熄滅蠟燭,將李克用藏在床下,用水潑醒李克用並告訴他。幸好天降大雨把火滅了,李克用與隨從薛鐵山、賀回鶻等,借著閃電的光亮,從尉氏門用繩索墜城逃出,回到自己的部隊。 七月,李克用來到太原,將此事上告唐僖宗,請求出兵汴州,並派其弟李克修領兵一萬人駐紮在河中地區待命。唐僖宗勸和才平息了這事。同時,因為擊破黃巢的功勞,唐廷封李克用為“隴西郡王”。

威震唐廷

光啟元年(885年),河中節度使王重榮因與宦官田令孜有過節,田令孜進言派王重榮調任兗州,任命定州的王處存為河中節度使,並下詔書讓李克用出兵保護王處存的轄地。王重榮命人轉告李克用:“天子下詔書給他,等李克用來了,讓他與王處存一起誅殺李克用。”並因此偽造詔書給李克用看,說:“這是朱溫的陰謀。”李克用信以為真,八次上表請求討伐朱溫,唐僖宗不同意,李克用非常憤怒。

王重榮不受命調任,於是唐僖宗命邠州(今陝西彬縣)的朱玫、鳳翔的李昌符去討伐他。而李克用卻出兵相助王重榮,在沙苑擊敗朱玫,引兵攻打長安,到處縱火、掠奪。唐僖宗出逃到興元(今陝西漢中),李克用退兵駐紮河中。這時,朱玫也造反出兵追唐僖宗,但沒有趕上唐僖宗,只是抓住了襄王李熅。朱玫逼迫李熅稱帝,屯兵鳳翔。唐僖宗認為只有李克用能擊敗朱玫,但李克用卻不願為唐僖宗所用。當初在長安破黃巢時,天下兵馬都監楊復恭與李克用關係很好,於是唐僖宗派諫議大夫劉崇望帶著詔書去徵召李克用,並說是楊復恭的想法,讓李克用出兵討伐朱玫等勢力。李克用表面上答應了,但卻不帶兵前往。

大順元年(890年),李克用擊破孟遷(孟方立從弟),奪取邢、洺、磁三州,又命安金俊在雲州攻打赫連鐸。幽州李匡威出兵救赫連鐸,李匡威與安金俊在蔚州交戰,安金俊大敗。於是李匡威、赫連鐸和朱溫都上書趁李克用戰敗要乘機討伐他。唐昭宗認為李克用破黃巢功高,不該去討伐他,於是召集台省四品以上官員討論這事,參加討論的官員大多說不可以討伐李克用。宰相張浚一人認為沙陀部族曾逼僖宗逃難至興元(今陝西漢中),罪該至死,可以討伐。軍容使楊復恭與李克用交情很好,他也極力上諫認為不可以討伐,唐昭宗同意了他的諫言,下詔書告知朱溫等人。朱溫暗中賄賂張浚,讓張浚更加堅定原來的建議。唐昭宗迫不得已,任命張浚為太原四面行營兵馬都統,韓建為副使,前去討伐李克用。這時,潞州將領馮霸叛變向朱溫投降,朱派葛從周入駐潞州(在今山西長治市)。唐朝廷任命京兆尹孫揆為昭義軍節度使,李克用派李存孝在長子抓了孫揆,又派康君立奪取了潞州。十一月,張浚與李克用在陰地(今陝西商縣)交戰,張浚軍三戰三敗,張浚、韓建逃回。李克用的軍隊在晉、絳大肆掠奪,直到河中,所到之處滿目瘡痍、一片淒涼。李克用上表訴述事情,言辭傲慢。唐昭宗為此向他認錯,下詔書好言好語回復他。

橫行河東

大順二年(891年)二月,唐昭宗再次任命李克用為河東節度使,加封隴西郡王,同時任命李克用為檢校太師兼中書令。四月,李克用攻打的雲州赫連鐸,圍困赫連鐸一百多天,赫連鐸逃往吐渾。八月,李克用軍隊在太原大肆掠奪。並離開晉、絳,奪取懷、孟二地,又來到邢州(今河北邢台)作為根據地,攻打鎮州(今河北石家莊)的王鎔。 先鋒李存孝奪取臨城,進攻元氏。盧龍節度使李匡威出兵救王鎔,李克用退兵邢州。

景福元年(892年),王鎔攻打敗退邢州的李克用,部將李存信、李嗣勛等在堯山擊敗王鎔。二月,李克用又與王處存攻打王鎔,兩軍在新市交戰,李克用、王處存聯軍被王鎔擊敗。八月,李匡威攻打雲州,以牽制李克用的兵力,李克用暗中返回雲州,出兵擊敗李匡威。十月,李存孝在邢州叛變李克用。

景福二年(893年),反叛李克用的李存孝向敵軍王鎔求救。李克用出兵井陘攻打王鎔,又發書信招降王鎔,同時猛攻王鎔的平山。王鎔懼怕破城,於是和李克用通行求和,向李克用獻帛五十萬匹,並出兵幫助攻打邢州李存孝。

乾寧元年(894年)三月,李克用擒住盤踞邢州的李存孝,並將其處死。同年冬,李克用攻打幽州,李匡儔棄城出逃,李克用追至景城,殺了李匡儔,任命劉仁恭作為留後。

乾寧二年(895年),河中節度使王重盈去世,他的兒子王珂、王珙爭位,李克用上書請求王珂繼位,鳳翔李茂貞、邠寧王行瑜、華州韓建上書請求王珙繼位。唐昭宗開始左右為難,於是任命宰相崔胤為河中節度使,後來又同意李克用立王珂。李茂貞等人非常生氣,三處共同起兵前往攻打長安,後聽說李克用也出兵前來,才都收兵回去。六月,李克用攻克絳州, 斬殺刺史王瑤(王珙的弟弟,幫助王珙爭位)。七月,李克用來到河中,同州王行約前去長安,散布謠言說:“李克用的沙陀軍隊十萬人馬殺來了!”王行約想讓唐昭宗移駕邠州,李茂貞的乾兒子閻圭也想把唐昭宗劫到鳳翔。一時間長安大亂,唐昭宗出逃來到石門。李克用軍隊在河中一個多月都沒往長安方向進發,於是唐昭宗派延王戒丕、王允兄兩人在李克用處做事,並告知長安的危急情況。八月,李克用進軍渭橋,被委以邠寧四面行營都統。唐昭宗回到長安。十一月,李克用擊破邠州,王行瑜敗走到慶州後被殺。李克用收兵到雲陽,上書請求討伐李茂貞。昭宗慰勞李克用,讓他和李茂貞和解,授予李克用“忠正平難功臣”稱號,封為 晉王。這時,晉軍在渭北遇雨六十天,有人勸李克用進長安,李克用沒有下決定。都押衙蓋寓說:“自皇帝從石門回來,都不敢好好入睡,如果我們的軍隊渡過渭河,皇帝更會惶恐不安?這時我們來勤王,為什麼要進長安呢?”李克用笑道:“蓋寓都不信我,何況天下其他人呢!”於是收兵回去。

周旋朱溫

乾寧三年(896年)正月,唐昭宗準備再次任命張浚為宰相,李克用說:”這是朱溫的陰謀呀。“於是上表說:”如陛下早上任命張浚為宰相,那么我晚上就帶兵到朝廷來!“長安人心惶惶,唐昭宗終止了張浚的任命。朱溫攻打兗、 鄆兩地,李克用派李存信借道魏州(今河北魏縣)去救朱宣等人。李存信屯兵莘縣,軍隊在魏州擾民掠物,魏博節度使羅弘信埋伏部隊攻打李存信,李存信敗退到洺州(今河北永年縣廣府鎮)。李克用親自帶兵攻打魏州,在洹水與羅弘信交戰,期間李克用的兒子李落落被殺。六月,李克用破魏州、成安、洹水、臨漳等十餘城。十月,又在白龍潭擊敗魏博軍,並攻打觀音門,朱溫救兵趕到,魏博軍之危才解除。

乾寧四年(897年),幽州節度使劉仁恭叛晉,李克用帶兵五萬攻打劉仁恭,兩軍戰於安塞,李克用大敗。

光化元年(898年),朱溫派遣葛從周攻下縣、洺、磁三州。李克用派周德威出兵青山口,周德威在張公橋遭遇葛從周部隊的襲擊,周德威大敗。同年冬,潞州守將薛志勤去世,李罕之接管潞州,並叛變投靠朱溫

光化二年(899年),朱溫派氏叔琮攻破承天軍(今山西平定縣東),後又攻破遼州(今山西左權縣),到達榆次(今山西榆次區),周德威在洞渦擊敗朱琮。同年秋季,李嗣昭再次取澤、潞兩州。

光化三年(900年),李嗣昭在沙河擊敗汴軍,再次奪取洺州。朱溫親自帶兵圍住李嗣昭部隊。李嗣昭敗走,逃至青山口,遇汴軍伏兵,李嗣昭大敗。同年秋季,李嗣昭奪取懷州。同年,汴軍攻打鎮、定兩州,鎮、定兩州都脫離晉王而依附朱溫。

晉梁之爭

天復元年(901年),朱溫被唐朝加封為梁王。梁軍攻下晉州、絳州、河中,把王珂擒去。晉失去三個同盟,於是寫文書送錢禮向梁求和。朱溫認為晉國已經沒什麼實力了,可以直接攻下。於是說:”晉國雖然送來文書要求結盟,但文書措辭傲慢。“因此大舉進攻晉國。四月,朱琮進入天井,張文敬進入新口,葛從周進入土門,王處直進入飛狐,侯言進入陰地。朱琮奪取澤、潞兩地,其副將白奉國攻破承天軍,遼州守將張鄂、汾州守將李瑭都迎接梁軍前去投降,一時間晉國領地內人心惶惶。這時天降大雨,梁軍士兵很多都得病了,於是梁軍都退兵回去了。五月,晉軍再次奪回汾州,並誅殺了李瑭。六月,周德威、李嗣昭奪取慈、隰兩州。

天復二年(902年),晉軍進攻晉州、絳州,在蒲縣大敗。梁軍乘勝攻下汾、慈、隰三州,並圍住太原。李克用大為恐慌,打算逃到雲州,又想逃往大漠,正在猶豫不決。這時,梁軍發生大規模疫情,退兵而去,周德威再次奪回汾、慈、隰三州。

天復四年(904年),梁王朱溫迫使唐昭宗遷都至洛陽,改年號為天祐。李克用認為唐天子遷都洛陽是梁王朱溫挾持之下的舉動,並非天子自願,天祐不能算作正統的唐朝年號,拒絕使用。於是依舊使用天復年號。

天祐二年(905年),李克用與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在雲中結為兄弟。 天祐三年(906年),梁攻打燕領地滄州(今河北滄州),燕王劉仁恭向李克用借兵。李克用痛恨劉仁恭的反覆無常,想不答應。他兒子李存勖進諫說:“這正是我們重新振作的機會。現在天下的形勢,歸附梁的勢力十有七八,像趙、魏、中山這些比較強的割據勢力都沒有不聽從於梁的。因此,黃河以北,沒有梁所擔心的勢力,梁所忌憚的就只有我們和燕王劉仁恭了,如燕、晉合盟,那對梁來說不是什麼好事。爭天下要不在乎小節,而且他常圍困我們但我們卻去幫他解決困難,可以因此作為我們對他的恩德記著,這可以說是一舉兩得,這是不容錯失的機會呀!”李克用認為李存勖說的在理,於是為燕出兵攻破潞州,梁圍燕城的危機才消除。李克用命李嗣昭為潞州留後。 天祐四年(907年),後梁軍隊十萬人進攻潞州,築夾城將潞州圍住。李克用派周德威救潞州。

患疾離世

後梁開平元年(907年)冬,李克用得重病。同年,後梁篡唐,朱溫稱帝建立後梁,年號開平元年。但李克用還是用唐年號天祐四年。 後梁開平二年(908年)正月辛卯日,李克用去世,享年五十三歲。其子李存勖繼位,將李克用安葬在雁門(屬今山西代縣)。

主要成就

•鎮壓黃巢

唐乾符五年(878年),被雲州沙陀兵馬使李盡忠等擁入雲州(治今山西大同),殺大同防禦使段文楚,自稱留後。與其父合兵攻略州縣。廣明元年(880年),為唐軍所敗,舉族奔於陰山(今內蒙古境)韃靼部。後因黃巢起義軍占領長安(今西安),唐僖宗奔蜀,於中和二年(882年)冬被召歸,任雁門節度使,率沙陀軍南下鎮壓黃巢。三年,會諸軍攻占長安,以功加同平章事,旋任河東節度使。四年,率軍入河南,連敗黃巢,起義軍從此不振。

•割據河東

李克用在汴州(治今河南開封)遭宣武節度命使朱全忠襲擊,逃回晉陽(今太原西南),遂據河東,長期與朱全忠等交戰。景福二年(893年),李克用擊敗成德節度使王鎔,次年大破盧龍節度使李匡籌等,攻陷幽州(治今北京城西南)。乾寧二年(895年),率兵入關中,平息鳳翔李茂貞、邠州王行瑜及華州韓建三鎮進犯長安的叛亂,護衛昭宗。賜號忠貞平難功臣,進爵晉王。幾年後,因與朱全忠接連攻戰,兵勢漸衰。成德、義武兩鎮歸附於朱全忠,幽州亦不聽調遣,東部邊境直接受到朱全忠汴軍攻擊。光化四年(901年),其婿王珂失守河中,晉陽亦受汴軍圍攻。次年,汴軍又攻晉陽城,克用欲退守雲州,為部將勸止。晉陽城雖固,但終因兵少力疲,不敢與朱全忠相爭。

人物評價

•楊復光:“我世與李克用共憂患,其人忠不顧難,死義如己,若乞師焉,事蔑不濟。”

•唐昭宗:“克用有興復大功。”

•宋祁:“至克用逢王室亂,遂有太原。虜性惇固,少它腸,自負材果,欲經營天下而不克也。兵雖勝,然數敗;地雖得,輒復失,故熟視帝劫遷,縮頸羞汗,偷景待僵,不亦鄙乎!賴其子慓銳,抑而復振。是時,提兵托勤王者五族,然卒亡朱氏為唐滌恥者,沙陀也。使克用稍知古今,能如齊桓、晉文,唐遽亡乎哉?”

•薛居正:①(李克用)獲罪於國家,今寄北部,雄武之略,為眾所推。②然雖茂勤王之績,而非無震主之威。及朱旗屯渭曲之師,俾翠輦(皇帝) 有石門之幸(出逃) ,比夫(齊)桓、(晉)文之輔周室,無乃有所愧乎! 洎失援於蒲、絳,久垂翅於並、汾,若非嗣子之英才,豈有興王之茂業。矧累功積德,未比於周文;創業開基,尚虧於魏祖(曹操)。追謚為“武”,斯亦幸焉。 ③武皇肇跡陰山,赴難唐室,逐豺狼於魏闕,殄氛祲於秦川,賜姓受封,奄有汾、晉,可謂有功矣。

•王禹偁:(李克用)性喜殺,左右小有過失,必置於死。

•司馬光:克用年二十八,於諸將最少,而破黃巢,復長安,功第一,兵勢最強,諸將皆畏之。

•王夫之:若沙陀者,介吐蕃、回紇之衰,自雄於塞上,固將繼二虜而與中國(中原漢族政權)為敵者也;國昌老而克用興,目已無唐,固將奮袂而起曰;是可取而代也。沙陀可以主中國,則契丹、女直、蒙古之強倍於沙陀者,愈無不可也,而禍延於無極矣。

•陶懋炳:(李克用)不事安輯,縱兵擾民,將吏多貪暴,以至富饒之區反而軍食不繼,時有以屍為糧的怪事。(李克用)憑恃沙陀鐵騎,四面出擊,往往假道於人,勞師遠征,勝則不能收其土地財賦,敗則損失巨大的兵員、物資,兼以軍紀不整,將驕兵悍,每致敗衄。

軼事典故

一箭雙鵰

有一次李克用和韃靼部族的人比試射箭,韃靼人指著空中的兩隻雕說:“你能一箭射下雙鵰嗎?”李克用馬上彎弓發箭,一箭連中雙鵰,周圍的人都拜服他。

畫相趣事

《五代史補》中記有一則故事:在李克用占據河東,聲威大振後,盤據淮南的另一個軍閥楊行密很想見見李克用什麼模樣。於是楊行密找了一個畫家,假扮商人到河東伺機偷畫李克用面貌。不料畫家到了河東,立刻為事先得到情報的河東軍士所俘虜。克用開始有點生氣,接著對左右說:“我少了一隻眼睛,招來試著讓他畫畫,看他要怎么畫我。”等到畫家一到,李克用按著膝蓋大怒道:“淮南派你來畫我,想必你是畫家中高手的,如果今天畫我畫得不好,那么這裡就是你的死地!”畫家磕拜了李克用開始畫。當時正值盛夏,李克用手拿八角扇,畫家因此畫時讓扇角正好遮住了李克用失明的眼晴。克用看了說:“你這是向我諂媚。”於是讓其重畫,畫家應聲下筆,就畫李克用彎弓射箭,一隻眼睛眯了起來,好像就在瞄準目標,克用大喜,於是重賞畫家銀兩,並送之回淮南。

三箭賜子

宋初王禹偁的《五代史闕文》記傳傳說李克用臨終時,將三支箭交給李存勖,說道:“第一支箭要你討伐劉仁恭,你不先攻下幽州,黃河以南就不能拿下;第二支箭要你打敗契丹,耶律阿保機與我握手結盟,結為兄弟,曾發誓說一起光復大唐江山,現在卻背信棄義依附賊黨,你必須要討伐他;第三支箭要消滅朱溫。你能完成我這三個願望,我死而無憾了。”李存勖把三支箭供奉在宗廟裡。到了討伐劉仁恭時,李存勖命禮官以少牢祭於宗廟,請出第一支箭,讓貼身將領背著作為前鋒。勝利歸來之日,帶著俘虜將箭送回宗廟。後來,伐契丹、滅朱氏(後梁)也是如此。

親屬成員

祖輩

•高祖:朱邪骨咄支,沙陀首領。

•曾祖:朱邪盡忠,率全體沙陀部眾投奔唐朝,後戰死。

•祖父:朱邪執宜,李存勖追尊為唐懿祖,諡號昭烈皇帝。

父母

•父親:李國昌,本名朱邪赤心,字德興,唐朝末年沙陀部首領。李存勖追尊為唐獻祖,諡號文景皇帝。

•母親:秦氏。

兄弟

•二弟:李克讓,少善騎射,為振武軍校,從討王仙芝,以功拜金吾衛將軍,留京師。

•三弟:李克恭,李克修死後,以李克恭代為昭義軍節度使。

•四弟:李克寧,李克用幼弟,李克用死後預謀篡位,為侄李存勖所殺。

•從弟:李克修,字崇遠,李克用從父弟,李德成之子。曾參與討伐黃巢、平定潞州、討伐山東等戰役。

妻妾

•正室秦國夫人劉氏。

•貞簡皇后曹氏,後唐莊宗李存勖生母。

•魏國夫人陳氏。

兒子

•唐莊宗李存勖,襲父位為晉王。驍勇善戰,長於謀略,同光四年(926年)四月死於興教門之變。

•永王李存霸,同光四年(926年)死於兵變。

•邕王李存美。

•薛王李存禮。

•申王李存渥,同光四年(926年)被殺。

•睦王李存乂,同光四年(926年)被莊宗處決。

•通王李存確,同光四年(926年)被霍彥威所殺。

•雅王李存紀,同光四年(926年)被霍彥威所殺。

•李廷鸞。

•李落落,乾寧三年(896年)被羅弘信所殺。

•李存矩,貞明三年(917年)被刺殺。

義子

李克用義子眾多,有記錄的有九個,

•李嗣源,後唐明宗,後唐第二位皇帝。

•李嗣昭,本姓韓,原名進通,字益光,天佑十九年(922年),征伐鎮州節度使張文禮時中箭身亡。

•李嗣本,生父張準為銅冶鎮將,後為晉王李克用養子。

•李嗣恩,本姓駱,吐谷渾部人,天祐十五年(918年),卒於太原。

•李存信,本姓張,其父張君政,回鶻懷化郡王李思忠之部人。

•李存孝,本姓安,名敬思,是晉王李克用麾下一員驍將,是十三太保中最出名的。

•李存進,本姓孫,生父孫牷,天佑十九年(922年),征討張文禮於鎮州,不克,終歿於陣。

•李存璋,字德璜,天祐十九年(922年),以疾卒,莊宗追贈太尉。

•李存賢,本姓王,名賢。

後世紀念

晉王墓位於應縣城西南七里舖柏林寺東側。唐末天佑五年(908年),李克用葬於此地。後唐同光三年(925年),李存勖於墓側建柏林寺。金天眷年間,墓被盜發。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重修。民國十七年(1928年),修築墳垣南北二百米,東西一百米。墓全部以石條砌成。墓室底園徑十米深九米。腰部周圍均為仿木結構石雕斗拱門窗,檐上立有獸面人身石雕。

1989年,李克用墓誌在山西省代縣城關七里營出土,引起專家和學者極大的重視,同時他們也對墓誌做出一定的研究成果。 石現藏山西省代縣博物館,志石長94厘米,寬91.5厘米,盧汝弼撰,王道源書,字型屬隸書。蓋篆書題《晉王李克用墓誌之銘》,此本失拓,拓本見《隋唐五代墓誌彙編·山西卷》;錄文見《全唐文補遺》第七輯。 《李克用墓誌》記載唐末五代李克用家族世系成員、仕宦經歷和義子等情況,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史書記載

•《舊五代史·卷二十五·武皇紀上》

•《舊五代史·卷二十六·武皇紀下》

•《新五代史·卷四·唐本紀第四》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六》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一》

藝術形象

戲劇形象

•京劇

京劇中李克用形象京劇中李克用形象

《珠簾寨》,傳統戲劇劇目。取材於雜劇《紫泥宣》和《殘唐五代史演義》。《珠簾寨》或稱《竹簾寨》,與《沙陀國》一戲,同出一事,前者為為散劇,後者為全本。譚叫天(譚鑫培之父)飾李克用時,其中段“大太保”、“二太保”等一段快板二六,氣望神流,為世所稱揚。《珠簾寨》為京劇大師譚鑫培、楊寶森等代表劇目。原李克用是淨角,只演《沙陀搬兵》一折。譚鑫培以老生扮李克用,重加編演。余叔岩、馬連良均繼承演出。

《飛虎山》亦稱《十三太保》。該戲見於《孤本元明雜劇飛虎峪存孝打虎》及《殘唐五代史演義》第十回。

(圖冊《京劇中李克用形象》圖片來源 )

•川劇

川劇李克用形象川劇李克用形象

《沙陀搬兵》又名《沙陀國》,《珠簾寨》之一折。昔年陳靜思(景思)有恩於李克用,故受到李之禮遇,二人寒暄後陳靜思(景思)談黃巢反唐事,請李克用發兵救唐,遭到拒絕,並以“桃園結義”曉之以理,說服陳靜思(景思)不再發兵。

影視形象

類型 播出年份 影視劇 扮演者
電視劇 1982年 《十三太保》 秦沛
2008年 《李克用與十三太保》 岳華
電影 1970年 《十三太保李存孝》 谷峰

五代十國君主陵墓

君主陵墓地點
後梁肅祖朱黯興極陵
後梁敬祖朱茂琳永安陵
後梁憲祖朱信光天陵
後梁烈祖朱誠鹹寧陵
後梁太祖朱溫宣陵河南省洛陽市范登堡
後梁末帝朱友貞河南省洛陽市
後唐懿祖朱邪執宜永光陵
後唐獻祖朱邪赤心長寧陵
後唐太祖李克用建極陵山西省代縣
後唐莊宗李存勖雍陵河南省新鄭
後唐惠祖李聿順陵
後唐毅祖衍陵
後唐烈祖李琰奕陵
後唐德祖李霓慶陵
後唐明宗李嗣源徽陵河南省洛陽市
後唐閔帝李從厚河南省洛陽市
後唐末帝李從珂河南省洛陽市
後晉靖祖石璟義陵
後晉肅祖石彬惠陵[後晉]
後晉睿祖石昱
後晉獻祖石紹雍昌陵
後晉高祖石敬瑭河南省洛陽宜陽縣
後晉出帝石重貴遼寧省開原
後漢文祖劉湍懿陵
後漢德祖劉昂沛陵
後漢翼祖劉僎威陵
後漢顯祖劉琠肅陵
後漢高祖劉知遠睿陵[後漢]河南省登封測景台
後漢隱帝劉承祐穎陵河南省禹縣玉橋
後周信祖郭璟溫陵
後周僖祖郭諶齊陵
後周義祖郭蘊節陵
後周慶祖郭簡欽陵[後周]
後周太祖郭威崇陵河南省新鄭廓店
後周世宗柴榮慶陵[後周] 河南省新鄭廓店
後周恭帝柴宗訓順陵河南省新鄭廓店
吳太祖楊行密興陵
吳烈宗楊渥紹陵
吳高祖楊隆演肅陵
吳睿帝楊溥平陵
蜀高祖王建四川省成都市老西門
蜀後主王衍陝西省西安市三趙村
楚武穆王馬殷湖南省衡陽市
楚廢王馬希廣湖南省衡陽市
楚恭孝王馬希萼
楚後主馬希崇
吳越太祖錢鏐浙江省蕭山區矛山
吳越世宗錢元瓘浙江省杭州市玉龍山
吳越成宗錢弘佐浙江省杭州市玉龍山
吳越忠遜王錢弘倧浙江省紹興市秦望山
吳越忠懿王錢弘俶河南省洛陽市
閩太祖王審知 宣陵福建省福州市蓮花峰
閩太宗王延鈞福建省福州市蓮花峰
閩康宗王昶福建省福州市胭脂山
閩景宗王延曦福建省福州市
漢太祖劉安仁廣東省廣州市興王府
漢代祖海曲陵
漢烈宗劉隱德陵[南漢]
漢高祖劉龑康陵[南漢]廣東省廣州市興王府
漢中宗劉晟昭陵廣東省廣州市
漢後主劉鋹廣東省曲江越王山
南平武信王高季興湖北省江陵龍山
南平文獻王高從誨湖北省江陵龍山
南平貞懿王高保融湖北省江陵龍山
蜀高祖孟知祥和陵四川省成都市磨盤山
蜀後主孟昶河南省洛陽市
唐義祖徐溫興陵
唐烈祖李昪永陵[南唐]江蘇省南京市牛首山
唐元宗李璟江蘇省南京市牛首山
唐後主李煜金陵河南省洛陽市北邙山
漢世祖劉旻山西省太原市交城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