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河鄉

曲河鄉

曲河鄉原名雙龍場,清嘉慶初年置鄉團,民國初年改置團練所,24年(1935年)改為石曲聯保。1950年以曲河置鄉。東鄰前進,東南連石壩,西南接房石、新順、北界橋樓、三鍋。距縣城45公里,轄8個村,45個農業合作社,共1658戶,5719人,平均海拔748米,年降雨量1200毫米,年日照900個小是,土地面積63.00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積10185畝。

基本信息

鄉鎮簡介

曲河鄉曲河鄉
曲河鄉位於青川縣西南部,距縣城45公里,23個農業合作社,據曲河鄉官方網站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6月曲河鄉共1816戶,5719人,平均海拔748米,年降雨量1200毫米,年日照900個小時,土地面積63.00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積10185畝。東鄰前進,東南連石壩,西南接房石、新順、北界橋樓、三鍋。

下轄單位

青城村王家村大岩村錦坪村雙龍村梅花村銀洞村關東村等。

歷史沿革

四川省廣元市青川縣曲河鄉原名雙龍場;

清嘉慶初年置鄉團;

民國初年改置團練所;

24年(1935年)改為石曲聯保。

1950年以曲河置鄉。轄8個村,45個農業合作社。

自然資源

曲河鄉有林地48045畝,可流轉林地8000畝,其中成塊面積100畝以上的16塊。

曲河鄉境內石英礦資源豐富,有礦點3個,礦點開採石英礦量大質量。

鄉鎮古蹟

曲河鄉曲河鄉觀音閣

古蹟三纂山位於曲河北部,因其山逢宛若婦人發纂,有大、中、小三纂而得名,有寺建於纂峰之下。清嘉,道 間,僧廣清,廣昌,雲遊至此,出資重建廟宇,更名天元官,主廟為長三間四合院殿堂。東立山門,西設丹房,依山就勢布東嶽洞、南嶽洞藥王洞觀音閣等小廟多處。

依名塑像供奉香火,廟前有小石突起,自成天然屏障,於頂建三層閣樓,有盤曲小徑可通。登臨四顧,周山環抱,極其幽靜,炎夏之季,時有人去彼消夏避暑。

建設措施

實施曲河鄉蠶桑生產基地項目。在錦坪村李坊坪連片栽植桑樹100畝,在李坊坪小埡山零星栽植500餘畝,有力推進了曲河鄉種養業的大力發展,每年可為曲河鄉農戶增收100多萬元;

在房石河沿岸實施大鯢養殖示範基地項目,把大鯢養殖這一特種養殖作為產業援建項目,曲河鄉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發展示範戶50戶,推廣大鯢養殖將成為曲河鄉農民致富的新途徑,使大鯢養殖將成為曲河鄉特色產業;

完成生豬養殖小區建設,通過大戶示範,小區帶動,培育適度規模養殖戶50戶,建標準化圈舍及附屬設施使生豬飼養實現基地化飼養;

同時完成了政策性農業保險任務。

四是啟動黃牛土雞規模養殖,以個別產業戶帶動其他戶。

基礎建設

曲河鄉曲河鄉中學
曲河鄉人民在鄉黨委、政府的領導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抓住西部大開發歷史機遇,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大力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實現了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和其它各項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

在鄉黨委、政府的領導下,曲河人民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努力進取,開拓創機關報,在農村產業結構中大做文章,做大文章,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文教衛生事業得到蓬勃發展。

曲河鄉擁有中心校一所,村小六所,共有教師40人,在校學生646人,入學率達98%以上,在去年的“普九”驗收中,順利達標。

農業發展

曲河鄉曲河鄉

曲河鄉截至2012年累計栽桑250萬株,養蠶6000克,產繭達16噸,三年內桑樹全部投產可養蠶5萬克,產達200噸,僅此一項可收入200萬元。全鄉共有茶地3000畝,預計用1—2年時間將茶葉發展到人均1畝,3—5年後僅茶葉人均可增收1000元。大力發展種草養畜,全鄉年出欄生豬3000頭,可收入150萬元,累計種草400畝,種植小雜糧300畝。全鄉種天麻2500平方米,其中大戶5戶,種植1200平方米,預計天麻可收入30餘萬元。

業績成就

曲河鄉茶葉
一、基礎設施成效顯著,人民民眾生產生活條件不斷完善,新修村通公路3條27公里,建沼氣38口,改善生活用灶130口,人畜飲水得到改善,解決兩處人畜飲水工程,維修河堤250多米,堰渠300多米,程控電話300多門,主播電視覆蓋全鄉。

二、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農村經濟健康有序發展,堅持“一茶二畜三山珍”的發展思路,大力推進“科技興農”,較好地實現了農村穩定、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目標。以茶葉木耳天麻畜牧業發展為主導產業,實現人均純收入2050元。

三、黨建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在以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中,切實加強了班子和幹部隊伍思想組織和作風建設,班子得到加強,幹部隊伍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領導水平明顯提高,黨組織的號召力、凝聚力和戰鬥力不斷加強,黨風和社會風氣明顯好轉,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四、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紮實開展,社會事業不斷進步,計生、武裝、民政、綜治、科技、衛生、教育、文化、群團等成績顯著、民主法制觀念增強、綜治安全穩定,學法、執法、依法行政嚴格要求,社會秩序穩定,人民民眾安居樂業。

地方特產

天麻

曲河鄉(圖)天麻天麻
天麻屬蘭科多年寄生草本植物,生於半陰半陽潮濕的森林中,以塊莖入藥,是名貴的藥材之一。在《神農本草注》上列為上品。天麻為平肝熄風藥,具有祛風、降壓、補腦、助陽氣,補五勞七傷、通血脈之功效。主治頭暈眩、肢體麻木、小兒驚風,闐癇、高血壓、耳源性眩暈等症。藥用遵醫囑。食用切塊片可與豬蹄、雞肉等物燉煮,尤與鴿子肉相燉更佳。天麻分野生、人工栽培兩種,野生天麻尤為名貴。

木耳

木耳,別名黑木耳、光木耳。黑木耳,被國家定為“黑木耳質標”。因其生長特性、營養價值很高而與銀耳齊名,是同類黑耳中無法相比的。青川黑木耳具有朵大質厚,色澤深遂,細質滑美,柔而不膩,味道清香,無污染等諸多特點,被國家批准為出口免檢產品,大量出口日本東南亞等許多國家,為國家地理原產地保護產品。

人文歷史

凡大姓望族均建宗祠(即祠堂),供亡故先輩的神主牌位。每年清明節,族內聚祭祀祖宗,民間稱這種活動叫做“清明會”。族內推選輩份高、年齡長、有聲望者為族長(會首),凡族內發生的事,稟報族長主持解決。每年清明節在宗祠辦會,由會員戶輪流操辦,會產作辦會基金。辦會時,先由族長主持獻祭、哀悼祖先,協定家譜,處理不孝及不合族規的事,公布會產收支帳目。新中國成立後,各地族規法概被廢除。1951年在土地改革中,已將會產徵收分給無地少地的農民耕種。清明會亦由此停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