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1985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經過鄉(鎮)撤併,普洱縣原9鄉2鎮,減少2個鄉,保留7鄉2鎮。 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至2003年,縣城面積4.86平方公里,人口4.2萬人(非農業人口2.33萬人)。

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位於雲南省南部,思茅市中部,地處北緯22°40′~23°36′、東經100°42′~101°37′之間。東和東北沿把邊江與墨江縣分界,南與翠雲區、江城縣相連,西沿小黑江與景谷縣毗鄰,北與鎮沅縣相接。縣城寧洱鎮海拔1320米,距省會昆明373公里,距思茅市46公里。總面積3670平方公里,其中:山區占96.77%,壩區占3.23%。於2007年更名為寧洱縣,是“普洱茶”的主要原產地和集散地,境內森林覆蓋率72%以上,是雲南省林業重點縣。有人造板、松香、普洱茶等,小粒咖啡基地面積居中國縣級之首。轄2個鎮、7個鄉:寧洱鎮、磨黑鎮、德化鄉、同心鄉、勐先鄉普義鄉黎明鄉德安鄉梅子鄉

自然環境

普洱地處橫斷山脈南段。

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東西遙對的把邊江和小黑江沿縣界呈帚狀向南擴展,無量山脈縱穿南北,形成分水嶺。地勢北高南低,境內海拔差距大,平均每公里海拔高度下降22米。最高點為梅子鄉與景谷縣交界的乾壩子大山,海拔為2851.1米;最低點為黎明鄉窯房把邊江與勐野江的合江口,海拔551.7米。
縣境內長5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21條,分屬紅河瀾滄江兩大水系。主要河流把邊江屬紅河水系,源出南澗,流經本縣125.2公里;小黑江屬瀾滄江水系,源出鎮沅,流經本縣34.4公里,普洱大河流入思茅市後注入小黑江。
全縣面積的91.6%處於北回歸線以南,屬南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兼有熱帶、中亞熱帶、南溫帶等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18.2℃,最熱月(6月)平均氣溫22℃,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12℃,無霜期334天,年均降雨量1414.9毫米,5至10月為雨季。年平均日照時數1921.2小時。

資源概況

土地資源
全縣有耕地面積78.5萬畝,其中水田15.8萬畝,旱地62.7萬畝,旱地中輪歇地占25%。有荒山、荒坡、荒灘63.9萬畝,荒草地51萬畝,占未利用土地面積的62.1%,大部分可用於發展種植、養殖業。全縣土壤分為9類(即亞高山草甸土、棕壤黃棕壤紅壤、磚紅壤、性紅壤、紫色土、石灰岩土、沖積土水稻土),18個亞類,26個土屬,44個土種,適宜多種作物、林木、果類和竹類生長繁育。

生物資源

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普洱是雲南省林業重點縣和全國紫膠生產重點縣之一。全縣林業用地419.1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77.31%,有林地378萬畝,活立木總蓄積量1875.2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72.9%。主要有思茅松、榿木、櫟類及其他闊葉林等20種樹種類,其中思茅松為優勢樹種,珍貴樹種有12科13種。由於植被好,林下動植物也十分豐富:有277種植物藥材,野生菌類有雞縱香菌木耳、竹等10多種,尤以黑木耳出產最多;野生動物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長臂猿、金絲猴、豹、綠孔雀等,二級保護動物有黑熊大靈貓小靈貓獼猴穿山甲等。

礦產資源
境內礦產資源主要有岩鹽、煤、銅、鐵、鉛、鋅、水晶石、石英砂、重晶石及需在選冶過程中回收的伴生金屬元素等,此外還有石灰岩、彩色石、陶土瓷土雄黃、雌黃等。

熱區資源
全縣熱區土地面積240萬畝。特別是把邊江河谷一帶,氣溫高,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年平均氣溫19.4~21.3℃,年積溫達7200~7700℃,月平均溫度12.6~14.9℃,是全國為數極少的最適宜種植咖啡的地區。

歷史沿革

普洱縣原稱寧洱縣,

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普洱”為哈尼語,意為“水灣寨”。商、周時,屬“產里”地。西漢屬益州郡哀牢地,東漢南朝隸屬永昌郡。唐南詔為步日瞼(今普洱縣城),屬銀生節度。元屬元江路,稱普日部。明洪武十六年(1384年)改稱“普耳”,萬曆年間又改稱“普洱”。清康熙三年(1664年)在普洱設定元江分府,雍正七年(1729年)改設普洱府;雍正十三年(1735年),設定寧洱縣,隸普洱府。民國時先後設普洱鎮、迤南兵備道、普洱道尹公署、第二殖邊督辦公署、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1月更名普洱縣,縣人民政府駐寧洱鎮,同時為思茅地區行署所在地(1955年遷駐思茅)。1958年,思茅縣併入普洱縣。1982年1月普洱、思茅兩縣分設。1985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2000年,普洱縣轄2個鎮、9個鄉:寧洱鎮、磨黑鎮、鳳陽鄉、勐先鄉、德化鄉、把邊鄉、德安鄉、梅子鄉、黎明鄉、普義鄉、同心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88106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寧洱鎮43905磨黑鎮10195鳳陽鄉24035德化鄉13040同心鄉15801勐先鄉21356普義鄉12260黎明鄉11944把邊鄉12722德安鄉11106梅子鄉11742

2001年,全縣轄2個鎮、9個鄉:寧洱鎮、磨黑鎮、鳳陽鄉、把邊鄉、黎明鄉、勐先鄉、普義鄉、德安鄉、梅子鄉、同心鄉、德化鄉

2005年,普洱縣撤銷鳳陽鄉併入寧洱鎮;撤銷把邊鄉併入磨黑鎮。經過鄉(鎮)撤併,普洱縣原9鄉2鎮,減少2個鄉,保留7鄉2鎮。2006年上半年,雲南省政府批准同意普洱縣撤銷鳳陽鄉、把邊鄉:撤銷把邊鄉,其行政區域併入磨黑鎮,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鳳陽鄉,其行政區域併入寧洱鎮,鎮政府駐原鳳陽鄉政府駐地。區劃調整後,普洱哈尼彝族自治縣轄2個鎮、7個鄉:寧洱鎮、磨黑鎮、勐先鄉、德化鄉、德安鄉、梅子鄉、黎明鄉、普義鄉、同心鄉。
2007年1月21日,國務院(國函[2007]8號)批准:同意雲南省思茅市更名為雲南省普洱市,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更名為寧洱縣,思茅市翠雲區更名為普洱市思茅區。

全縣轄7鄉2鎮,85個村民委員會,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總人口18.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5萬,占總人口的81.5%。居住著漢、哈尼、彝、傣、回、拉祜、白等19種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50%。

普洱文化

這裡孕育了深厚的普洱茶文化底蘊,是世界茶源、普洱茶都、茶馬古道的源頭。自清·雍正七年(1729年)設府起,已有278年歷史。勤勞智慧的寧洱先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探索出了獨特的普洱茶加工工藝,鑄就了普洱茶這一馳名中外的歷史品牌,使寧洱在歷史上就形成了茶事興旺、商賈雲集、會館林立、文化昌盛的普洱茶生產、加工、貿易中心。這裡地靈人傑、人文昌盛。建有百年老校——普洱中學,有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磨黑中學,點燃了思普區第一顆革命火種,是雲南省革命老區;培育了全國英模張培英和著名彝族電影演員楊麗坤;建有新中國民族團結第一碑——民族團結誓詞碑,2006年6月10日,該碑被核定並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8月17日,被命名為首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

打陀螺:打陀螺

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是城鎮、鄉村各族人民所喜愛,並自發組織的體育項目。逢年過節,城鎮和農村都進行打陀螺絲比賽活動。村與村、鄉與鄉、一塊草坪不是一個比賽場。農閒臘月和春節間,農村青少年、壯年及花甲男子,均參與玩樂、比賽。陀螺選紫柚木乾心砍磨成,分平頭、尖頭兩種。平頭呈倒圓錐形,頭平腳尖;再配一木棍和用雞毛、麻線相搓成的纏線組成“鞭桿”。玩樂和比賽時,雙方先各自選出一人,以各自的陀螺比賽旋轉的時間長短,長者為“打方”、短者為“支方”。支方依次將自己的陀螺絲旋轉地上,打方在一定距離內,以陀螺擊打支方。擊不中自然為輸,擊中、旋轉超過支方為勝,勝可連為打方,輸則淪為支方。玩時人群聚集,各為己隊吶咕助威,氣氛熱烈;尤在勝負分曉時勝者雀躍歡呼,負者暗攥鬥志,開成對照。越玩越有興,情趣可持續至再次競賽。

尖頭陀螺又稱“鬼頭陀螺”,頭與腳皆尖,不用木棍,僅用麻線做纏線就可旋轉。玩或比賽與平頭陀螺相同。1982年,打陀螺被列為縣民族體育競賽項目。

經濟發展

農田水利
至2003年,共投資1.2億元,重點完成東洱河水庫除險擴容工程和東洱河、溫泉河、西洱河河道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7.4平方公里;改造中低產田7.8萬畝,建成高產穩產農田(地)18.95萬畝,解決6.78萬人的飲水困難問題,水利化程度達42.3%。

電力交通
至2003年,初步建成全國水電農村電氣化縣,實現村村通電;建成大小電站136座,裝機容量1.88千瓦,年發電量4441.1萬千瓦時,戶通電率達94.3%。交通方面,德(安)梅(子)公路改造、景(谷)普(洱)公路普洱段改建工程已經完成,全縣公路通車裡程1139公里,實現了村村通公路

郵電通信
固定電話擁有量達1.97萬部,行動電話18000部,無線市話6025部,實現村村通電話,電話普及率逐年提高。
城鎮建設

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至2003年,縣城面積4.86平方公里,人口4.2萬人(非農業人口2.33萬人)。投入1200萬元資金,新建了占地3.7萬平方米的寧洱集貿市場,結束了縣城以街為市的歷史;投入600萬元資金,改造、拓建了縣城風新街、西街、春場街;投入2400萬元資金,完成了縣城茶鄉路南段建設;投入200多萬元資金,完成了鳳皇路的建設。

發展思路和主要建設項目
“十五”期間,圍繞建設綠色經濟強縣、民族文化特色縣的目標,調整所有制結構、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打牢農業、交通、科教3個基礎,重點發展林產業、畜牧業、建築建材業、商貿加工業4個產業,突出林產品、茶葉、咖啡特色產品,加快城鎮建設,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打好扶貧攻堅戰,增強縣鄉經濟實力,促進兩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

主要目標
“十五”期間,生產總值年均遞增10%,人均生產總值年均遞增1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平均遞增13%,糧食總產量年均遞增1%,財政收入年均遞增14%,城鎮居民收入年均遞增6%,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遞增10%。至2005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10億元,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26:36:38;非公有制經濟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84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100元;解決7萬人的溫飽,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條件有較大改善;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9%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0‰以內。

發展重點
農業:加大推廣優質水稻、雜交玉米、雜交水稻的力度,提高複種指數,走特色生態農業、訂單農業、精品農業路子。發展精品農業2萬畝,種植以麻竹為主的優質竹筍示範面積1萬畝,建10萬頭商品仔豬基地,加快牛、羊等食草性牲畜及特種養殖,大力發展畜牧產品加工業。林業:按照森林分類經營原則,重點抓好142萬畝速生豐產林建設和松脂基地建設,抓好現有10個林產品生產,開發新產品,把林產業建成產值上億元的支柱產業。茶葉和咖啡:以發展有機茶為重點,茶葉面積擴大到7萬畝,產量2400噸。提高咖啡產業,著力搞好撫管和銷售,種植規模擴大到7萬畝,產量達7000噸,產值上億元。建築建材業:加快水泥、碎石、彩色石、磚、瓦、石灰以及新型建築裝飾材料和新產品開發,鞏固建築隊伍,提高建築質量,使建築建材業從業人員達到l萬人,年施工產值達1.2億元。商貿加工業:繼續抓好茶葉、飲料、酒、糖果、糕點加工,重點發展名特優食品,逐步形成以茶葉等為主要商品的交易中心。小城鎮建設:以縣城為中心,以昆洛公路、恩普公路景普公路等國道和省道為依託,輻射其餘鄉,實施小城鎮戰略,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加速二、三產業的發展,爭取非農人口達8萬人,城鎮化水平達到40%。

旅遊資源

普洱山川秀麗、風景優美,

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氣候宜人,四季如春,民族風情多姿多彩。清初始,普洱城內外就有“城畔荷風”、“龍潭秋月”、“天壁曉霞”、“仙洞春雲”、“東岑蘭萼”、“西嶺溫泉”、“茶庵鳥道”和“回龍夕照”素稱“普陽八景”的風景旅遊點。現部分景點已不存在,但遺址猶存;新建景點有天壁山觀音山小黑江森林公園板山古茶樹及茶園、把邊江和小黑江低熱河谷風光及咖啡園等。紀念地有省級文物民族團結誓詞碑、省級磨黑中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烈土陵園等。茶文化是普洱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各民族的民風民俗、文化藝術和以茶會友、以茶待客、以茶入舞、以茶入歌、以茶促貿、以茶興農等結合在一起,構建了悠久燦爛的普洱茶文化。普洱的各少數民族尤其是哈尼族和彝族,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傳統和民族風情。全國英模、解放軍醫學科學院助理研究員張培英、主演電影《五朵金花》《阿詩瑪》蜚聲國內外的彝族著名演員楊麗坤均為普洱人。普洱古有“天壁曉霞”、“回龍夕照”、“仙洞春雲”、“龍潭秋月”、“東嶺蘭萼”、“西嶺溫泉”、“城畔荷風”、“茶庵鳥道”所構建的“普陽八景”;今有省級風景名勝區天壁山風景區(景區由天壁山、松山、白草地3個片區和小黑江、熱水潭、東洱河水庫、觀音山寺、茶馬古道等20個景點組成)、磨黑中學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民族團結園,初步形成了融綠色森林、山川、河谷、喀斯特洞穴景觀和“普洱茶文化”、哈尼族彝族民俗風情為一體的民族文化生態旅遊資源。
●天壁山
距普洱縣城水平距離僅1公里,相對高差520米。岩石陡峭,拔地而起,山勢如壁,聳入雲天。故稱天壁山。雄偉直立的天壁山,每當晨曦初照,薄霧繚繞時,常出現飛霞煥彩,色彩斑斕的瑰麗景色,“天壁曉霞”為“普洱八景”之首。更為奇特的是每年一月、十二月的冬晨,還可偶見東方紅日成雙升的奇觀,還有佛光景觀。山中多有榕樹,與岩石伴生,其根緊縛峭岩,如蟠龍抱石,似山石大盆景天然成就于山中。絕壁之端有凌雲亭,登亭而觀山下“龍潭秋月”等處薄霧雲繞,憑臨峭壁,遠近風光盡收眼底,縣城的座座樓群歷歷在望。閒坐涼亭,喜憂得失拋雲端,實為登高眺望的極佳處。

在天壁山高處有一天然溶洞,洞口有廳,可容一百多人,洞前有一平台。遠處眺望,景色秀麗。逢冬末春初,洞前雲霧繚繞,似有雲氣從洞內散出,古人詩云:“仙子何年去,閒雲鎖洞深”,故稱此洞為仙人洞,“仙洞春雲”亦為“普洱八景”之一。沿仙人洞再往上登,即到天壁山最高頂--氈帽頂,這裡俯身西覽眾山小,東觀茶鄉換新貌。天壁山南側危石聳立,千峰競秀,稱為“小石林”。半山崖上有近百畝的“龍血樹”群落分布。山之西側還有“太乙洞”和“龍洞”自然天成,洞景奇妙;東側山麓下的龍潭有地下水噴出,水溫在30度以上,冬季的夜晚熱氣騰騰,龍潭水面寬闊,水質清亮,秋天時節,天高氣爽,明月皎潔,映人水中,靜影沉壁,蔚為奇觀。
●小黑江森林公園
小黑江是普洱與景谷的天然分界線,向西南流入瀾滄江。小黑江森林公園距普洱縣城西約20公里,森林面積10餘萬公頃,是省自然生態保護得較好的林區之一。小黑江流域是典型的南亞熱帶季風濕潤型氣候。公園由國家二級企業雲南省衛國森工集團投資建設。目前山林中已建有普賢寺觀林寺茶聖祠、美國松林地、悅心亭、曲徑通幽處等景點供遊覽,交通食宿已初具規模,具有濃厚的旅遊文化氛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