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黑鎮

磨黑鎮

雲南省普洱市寧洱縣磨黑鎮是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轄鎮,位於縣境東北部,距縣城16公里,面積108.3平方公里,人口1.1萬,地處國道213線公路邊,轄星光、慶明、曼見、街道4個行政村。鄉內有商貿、運輸、建築、安裝和飲食服務等行業。農業以水稻、玉米種植為主。磨黑鹽礦是滇南的主要鹽礦之一。

基本信息

鄉鎮概況

(圖)磨黑鎮磨黑鎮

磨黑鎮位於寧洱縣東北部,分布於東經101°8′至101°51′,北緯23°6′至23°20′之間。鎮政府駐地距離寧洱縣城20公里,東隔把邊江與墨江縣通關鎮相望,南接勐先鄉、普義鄉,西連寧洱鎮,北與德安鄉毗鄰,轄區面積507.03平方公里,山區面積占98%,平均海拔1372.4米,南高北低,群山縱橫,丘陵交錯,中部形成南北向船形河谷盆地。磨黑鎮屬亞熱帶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9.8℃,四季溫暖如春;年降雨量1400毫米,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適宜種植水稻玉米烤菸、東升南瓜、精品西瓜、辣椒苦瓜等亞熱帶作物,盛產茶葉、檳榔芋甘蔗咖啡等特色產業。

全鎮轄10個村民委員會和1個城鎮社區,13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3323人。居住著傣族、哈尼族、回族、彝族等17種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65%。現有農戶4927戶,有農業人口19729人,占總人口的85%。有耕地面積3.9萬畝,人均耕地2.03畝,有林地53.7萬畝。2008年底,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1521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46元,農民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鄉鎮企業收入9185萬元。糧食總產量916萬公斤,人均有糧464公斤。

農村經濟

(圖)磨黑鎮磨黑鎮

2006年底,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1111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264.57萬元,占總收入的20%;林業收入563.9萬元,占5%;畜牧業收入879.95萬元,占8%;魚業收入99.7萬元,占1%;第二、三產業收入574.5萬元,占5%;其他收入141.01萬元,占1%。鄉鎮企業收入6599萬元,占59%,農民人均純收入1390元。糧食總產量897萬公斤,人均有糧380公斤。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全鎮外出勞務收入106.1萬元,外出打工720人,常年外出務工587人,其中省內578人;省外109人。

2008年底,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1521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995萬元,占總收入的20%;林業收入768萬元,占5%;畜牧業收入1214萬元,占8%;魚業收入160萬元,占1%;第二、三產業收入692萬元,占5%;其他收入205萬元,占1%。鄉鎮企業收入9185萬元,占60%,農民人均純收入1646元。糧食總產量916萬公斤,人均有糧464公斤。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全鎮外出勞務收入229萬元,外出打工2007人,常年外出務工1033人,其中省內766人;省外267人。

人口衛生

磨黑鎮轄10個村民委員會,1個城鎮社區,139個村名小組,有農戶4927戶,農業人口19729人。其中男性10165人,女性9564人。有勞動力12348個。有鎮級衛生院1個,設定1個把邊分院,有職工39人,衛生院占地面積3013.63平方米,建築面積3881.17平方米,業務用房使用面積2683.26平方米。有村級衛生所7個,村衛生所面積768平方米,村衛生所醫生人數10人。村級建有公廁14個。

文化教育

磨黑鎮建有鎮級中學1所,有教師68人,其中:男教師35人,女教師33人;鎮級國小2所,村級國小6所,共有教師164人,其中男教師92人,女教師72人,村國小校建築面積15823.4平方米。在校學生2478人,其中中學生866人,小學生1612人。

全鎮有文化站1個,村級圖書室6個。

人文地理

(圖)磨黑鎮磨黑鎮

磨黑鎮是塊名人輩出、人傑地靈的沃土,靈秀的山水哺育了眾多的優秀兒女,是著名的電影表演藝術家楊麗坤和全國英模張培英的故鄉。

磨黑鎮是思普區人民革命鬥爭的搖籃,為民族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了以大批骨幹和精英。1997年4月,磨黑中學被雲南省委、省政府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1月又被省政府命名為“國防教育基地”。

私立磨黑中學創辦於1941年3月,皖南事件後,國民黨反動派掀起了新的反共高潮,使我黨蒙受了重大損失,在雲南也大肆搜捕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為了適應新的鬥爭形式的需要,西南聯大黨組織在中共雲南省工委的領導下,根據黨中央“隱蔽精幹,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方針,借磨黑中學成立並招聘教師的機會,於1941年10月派地下黨員吳子良、董大成到磨黑中學,以教師為公開社會職業,開展黨的地下工作。工作中認真執行南方局關於“三勤”(勤業、勤學、勤交友)指示精神,深入民眾,培養學生,為黨在磨黑紮下了立足點。

基礎設施

(圖)磨黑鎮磨黑鎮

2006年,在縣交通主管部門的支持下,投入資金18萬元,修通了曼見村老許壩至勐先鄉小壩子村組公路;積極爭取基金和項目,新挖了4.6公里的下勝村曼嶺山公路;清理、修繕了芭蕉林黃加墳、下勝等村組公路。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爭取項目資金74萬元啟動了20.8公里龍壩大溝“U”型槽部段改造工程;鎮政府協調支持22.4萬元,農戶自籌10.39萬元,架通了楊家寨、田心河口、四光墳、大黑樹等17個村民小組的人畜飲水管,使653戶2343人喝上了放心水,解決了5210頭大牲畜的飲水問題。全年水利工程開工658件,完成641件,完成土石方開挖23.6萬立方米,改造中低產田150畝,節水灌溉420畝,治理水土流失3.7平方公里。

進一步完善村委會建設。支持和幫助各村健全完善各項工作規章制度,投入經費32.7萬元,重建了下勝村、江西村辦公樓,搬遷了把邊村委會,完成團結村委會村級文化政權建設。

新農村建設

(圖)磨黑鎮磨黑鎮

在新農村建設工作中,我鎮圍繞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這個根本目標,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線,以培育新農民、發展新產業為支撐,以村鎮規劃為切入口,推進全鎮新農村建設的深入開展。

完成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針為目標,結合村組實際,抓住整合資金,整村推進的機遇,著力打牢基礎,培育新農村經濟成長點,推進新農村建設。新農村建設共投入資金246.16萬元,其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29.76萬元(道路硬化3000米11.21萬元,人畜飲水7000米14.85萬元,房屋亮化);產業發展投入170.65萬元(茶葉1221畝);就我鎮而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驗概括起來主要有3點:做好規劃是先導,謀求發展是根本,提高人民民眾整體素質是關鍵。

招商引資

(圖)磨黑鎮磨黑鎮

深化企業改革。按企業改制的要求,積極配合縣委政府做好磨黑鹽礦改制工作,維護好安定團結的局面。對中寨山茶廠實行了產權制度改革,完成了轄區內的企業改制,有效加快了民營經濟的發展。

引進了2家茶葉企業和1家探礦項目到我鎮投資辦廠,引進資金達130萬元。目前,全鎮共有個體工商戶394戶,資產總額達1243萬元。引進蟲膠加工企業3個,預計到2008年底可產生膠上千噸。有野生蟲膠寄養資源上千畝,年產生膠上百噸。

特色產業

(圖)磨黑鎮磨黑鎮

一、茶葉:2006年新增茶葉種植面積432畝,全鎮茶葉面積達5887畝,茶葉產量221噸,實現產值442萬元。

二、松脂產量達1458.1噸,實現產值802萬元。

三、種植咖啡3270畝,產量177噸,產值達188萬元。

四、2006年,全鎮在4個村委會11個村民小組種植烤菸489畝,產量1433擔,實現總產值70.84萬元,平均畝產值達1449元。

五、2006年,完成冬季農業開發17723畝,實現產值1050萬元。其中:完成冬辣椒種植2922畝,實現產值215萬元;完成東升南瓜種植1010畝,實現產值137萬元。

六、大力發展檳榔芋、甘蔗等特色產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