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集鎮

普集鎮

普集鎮位於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東部,因街道辦事處政府駐地在普集村而得名。面積112.76平方公里,耕地5153公頃,下轄68個行政村,人口5.62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1.1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8%。下轄普集、 焦家、祖營塢、陳朴、楊官、許河6個辦事處。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普集鎮普集鎮
該鎮成立於1972年5月,1984年5月,原車站公社的李大、田桂、屈家村劃歸普集鎮,2001年11月,北營鄉併入普集鎮。現轄三個居委會,30個村民委員會。農業主要以種植小麥、玉米、大蒜為主,養奶牛、養雞、養豬也很有規模。工業以化工、建材、造紙、鑄造、建築、鍋爐為主導產業,金屬鑄件、機制黃報紙、常壓鍋爐及地苯二甲酸、二辛脂等產品銷往省內外。商業網點多,經銷商品豐富,交易額逐年上升。至2002年底,全鎮國內生產總值58768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32517萬元,農業總產值26251萬元,財政總收入22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50元,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

鎮域內煤炭、硬質黏土、花崗石、玄武岩等礦產資源儲量豐富,品種齊全,已探明煤炭儲量5000萬噸,玄武岩10億立方米,花崗石8億立方米,硬質黏土8000萬噸,具有長期開採價值和廣闊的市場前景。
普集鎮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壽山古橋、龍華古橋、保存完好的楊官村襲家大院、郎王墳(王薄墓)、淨土寺等古橋、古宅、古、古樹,名勝古蹟遍布全鎮;境內長白山,東西綿延數十里,山勢雄奇,溝壑幽美,洞深石怪,瀑布流泉,奇花異草,遍布山珍,豐富多彩的民間傳說賦予清山綠水以鮮活靈性和神秘色彩。鎮區東北4公里處有從南部進入長白山區的第一峰——東嶺山,古稱“茶葉山”、“查牙山”,東嶺曉月章丘八景之一,是清代大文學家蒲松齡舊遊之地,所著《聊齋志異》中《查牙山洞》一則,即為東嶺山的傳說。
近年來,普集鎮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全鎮幹部民眾,高揚“高點定位,紮實苦幹,爭創一流”的普集精神旗幟,自覺追求高水平,努力實現新跨越,定位於建設“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基地、鋼鐵鑄鍛、物資集散為主的工貿型現代化山水園林城鎮”,依託“兩場三園五區”10個發展載體,形成資源開發、鍛打鑄造、石材加工、耐火材料、石化設備、衡器製造、塑窗設備、化工輕紡等八大主導產業。工業、農業、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城鎮建設日新月異,文明程度不斷提高,全鎮構築起超常規、高速度、跨越式發展的大框架。2005年,全鎮規模以上企業完成銷售收入18.2億元;完成稅收總額4972萬元,地方財政收入1445萬元;出口創匯360萬美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060元。

城鎮建設

普集鎮普集鎮
“城鎮建設行動”的實施,讓普集的小城鎮建設迎來了新一輪縱橫馳騁的發展機遇。普集鎮精心部署實施方案,使規劃設計在原有基礎上更加完善,更加注重經濟、環境、社會三效益的整體統一。以鎮駐地三村為中心,以貫通中心大街為中軸線,連線南環路、西環路,新開北環路、東環路,把周邊10個村納入了鎮區範圍,形成了東西輻射、南北延伸、五縱四橫、四通八達的十平方公里的鎮區新框架;拆遷200戶,大氣魄運作中心大街1700米,以一街飛架南北的恢弘氣勢,徹底改變了多年來普集發展沿濟青公路一條線的現狀,開啟了經濟發展、文化提升的新篇章。工業園區的合理性、居住園區的人本性、教育辦公區的人文性,讓小城鎮建設的鮮明特色彰顯的一覽無餘。
普集鎮堅持把小城鎮建設作為推動鎮村統籌發展、全面發展、持續發展、和諧發展的載體不斷打造和強化。近幾年多元化投資近億元建設了水景式西河公園等三十多項城鎮重點工程,開發建設了明珠、平安等兩個組團式住宅小區,建設歐式住宅樓20幢,加大綠化、美化、淨化的力度,實施綠化面積5萬平方米。在城鎮建設行動中,普集鎮更加注重與其他產業的聯動發展,規劃建設了總面積1600畝的鳳凰山民營工業園和玉皇山民營工業園,吸納企業79家,解決就業人口2000多人;建設鋼材、木材兩處專業市場,經營業戶達到200家;在繁華路段開發商住樓12萬平方米。
在開發經營小城鎮中,普集鎮堅持鎮村和諧發展,普東、普中、普西、王家等四村開發建設了農民公寓樓16幢,成立濟南市東方明珠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高標準完成了文體廣場、服務大院、便民超市等綜合配套設施建設,為原本亮點紛呈的小城鎮建設塗抹重彩。兩園、兩河、杏林湖生態景觀如顆顆明珠點綴其間;兩園、兩場工業區各成規模、交相輝映,如點睛之筆,為原本靚麗的普集鎮錦上添花。

如果從1996年小城鎮建設的第一輪規划算起,普集鎮的小城鎮建設已算是比較“老道”。通過“城鎮建設行動”,大力實施的舊城改造,又為小城鎮建設的發展注入了“老樹春深更著花”的生機與活力。建設中心大街、建成青楊河公園,作為主要工程項目和重頭戲,駛入了“城鎮建設行動”的快車道。投資500萬元的青楊河公園,以屯集河水、鋪栽綠地、栽植片林為主打結構,景觀雕塑、涼亭花卉雕琢其間,成為普集城建史上的第一休閒娛樂花園。青楊河大橋貫通其中,中心大街的歐式建築群林立兩側,水簾式公園環繞四周,古老的巴漏河以靚貌新顏為新鎮區的民眾送來了休閒娛樂。普集鎮鎮駐地以南被膠濟鐵路隔斷,東、西、北面被巴漏河圍繞,老普集曾經陷入了在籠子內擁擠建設的窘境,普集鎮黨委政府以大氣魄、大戰略實施的中心大街拆遷改造工程,讓普集鎮完成了破繭成的新生。投資5000萬元的南北中心大街改造工程的建成,不僅可結束普集鎮無南北中心大街的歷史,更使得全鎮的城建格局在東西延伸的基礎上,開啟了南跨北越的新征程,使周邊6個村踏上了納入鎮區範圍的大踏板,而且,作為鎮區組團式商業隆起聚集帶,將極大提升鎮區對全鎮經濟社會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如今在普集鎮城鎮建設者和全鎮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富有魅力與實力的城建品牌將永不褪色,充滿活力與靚麗的城建名片必將更為光艷照人。

經濟發展

普集鎮普集鎮
基本情況:
普集鎮規劃建設了“二園五區”的民營經濟發展載體,即:鳳凰山工業園、盤龍山工業園、石材小區、冶金建材小區、許辛機械製造區、焦家鍛造區、鋼木市場小區現已初具規模。其中鳳凰山工業園現有企業41家,年實現銷售收入2億元;盤龍山工業園現有企業38家,年實現銷售收入1.2億元;鋼木市場經營業戶現有75戶,年實現交易額1.9億元,稅費260萬元,現已形成鍛造、機械加工、紡織、耐火材料、石材等行業多元化發展格局。該鎮民營企業現已發展到395家,個體工商戶950家,其中鑄鍛企業已發展到241家,採礦業19家,石材加工及其它個體工商業戶1100多戶。引辦企業20多家,其中總投資過億元的濟南泉永印務和山東瑞豐汽車配件都落戶明水經濟開發區,現已投產達效。
支柱產業
普集鎮自古就以“村村火爐,戶戶鐵匠”著稱,鑄鍛行業起步較早,目前主要生產大型鍛件、汽車配件、石化配件、冶金建材、工程機械配件等產品。其中規模較大的有寶華鍛造、重型鍛造、一鑫鍛造、昌達化工、友貴機械、國盛機械、惠信實業、六和搪瓷配件、井泉機械、聖源鍛造、汽車配件等規模企業,這些企業都有自己穩定的客戶,寶華鍛造是北京重汽中德合資力士樂和濟南工具機廠的定點廠,重型鍛造是中國北方機車集團和邢台重汽的重點供貨單位,井泉機械、聖源鍛造等企業是柳工、臨工、徐工的定點加工企業,汽車配件是時風集團、萊動最大的齒圈供應企業。產業的集聚化優勢日趨明顯,先後吸引美資山東星源機械有限公司和台資濟南宏隆機械有限公司等外資鍛打企業落戶普集鎮,逐漸形成了信息、技術資源共享,聯合接單,聯合生產的產業格局。並有利於環境保護的共同治理和管理,更為產品走出國門創造了有利條件。據2006年統計,全鎮全行業年產各類鍛件30-40萬噸,從業人員6000人左右,實現銷售收入12億元,利9000萬元,實交稅收3500萬元,占全部企業稅收的65%。

普集鎮地下資源豐富,礦產資源種類眾多,特別是號稱“黑、白、花”的煤炭、焦寶石、花崗石的儲藏量十分豐富。目前有煤礦2家、黏土企業8家、花崗岩企業5家、玄武岩企業9家。該鎮積極引導各村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合理規劃、正確開發,發展花崗石加工板材業戶200多家。全行業從業人員 3000人左右,利稅3500萬元,實交稅收1350萬元。
發展特點
近幾年來,普集鎮工業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各項經濟指標增長幅度均在20%以上,主要呈現五個特點:一是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2006年完成稅收5400萬元,規模企業達到28家。二是工業投入不斷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寶華鍛造、一鑫鍛造等一大批重點規模企業不斷加大投入,進行技術改造,使傳統產業得到較快提升。三是企業改革逐步深入,企業家管理意識逐步加強。全鎮企業家按照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的要求,變要我發展為我要發展,企業的原動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四是企業管理水平提高。綜合素質明顯改善,所有骨幹企業全部通過ISO9000體系認證,企業管理開始走上制度化、規範化的軌道。五是企業經營管理隊伍實現了年輕化、知識化,企業文化得到重視,新的經營理念對企業健康發展正在發揮出巨大的推動作用。
基本情況
普集鎮規劃建設了“二園五區”的民營經濟發展載體,即:鳳凰山工業園、盤龍山工業園、石材小區、冶金建材小區、許辛機械製造區、焦家鍛造區、鋼木市場小區現已初具規模。其中鳳凰山工業園現有企業41家,年實現銷售收入2億元;盤龍山工業園現有企業38家,年實現銷售收入1.2億元;鋼木市場經營業戶現有75戶,年實現交易額1.9億元,稅費260萬元,現已形成鍛造、機械加工、紡織、耐火材料、石材等行業多元化發展格局。該鎮民營企業現已發展到395家,個體工商戶950家,其中鑄鍛企業已發展到241家,採礦業19家,石材加工及其它個體工商業戶1100多戶。引辦企業20多家,其中總投資過億元的濟南泉永印務和山東瑞豐汽車配件都落戶明水經濟開發區,現已投產達效。
支柱產業
普集鎮自古就以“村村火爐,戶戶鐵匠”著稱,鑄鍛行業起步較早,目前主要生產大型鍛件、汽車配件、石化配件、冶金建材、工程機械配件等產品。其中規模較大的有寶華鍛造、重型鍛造、一鑫鍛造、昌達化工、友貴機械、國盛機械、惠信實業、六和搪瓷配件、井泉機械、聖源鍛造、汽車配件等規模企業,這些企業都有自己穩定的客戶,寶華鍛造是北京重汽中德合資力士樂和濟南工具機廠的定點廠,重型鍛造是中國北方機車集團和邢台重汽的重點供貨單位,井泉機械、聖源鍛造等企業是柳工、臨工、徐工的定點加工企業,汽車配件是時風集團、萊動最大的齒圈供應企業。產業的集聚化優勢日趨明顯,先後吸引美資山東星源機械有限公司和台資濟南宏隆機械有限公司等外資鍛打企業落戶普集鎮,逐漸形成了信息、技術資源共享,聯合接單,聯合生產的產業格局。並有利於環境保護的共同治理和管理,更為產品走出國門創造了有利條件。據2006年統計,全鎮全行業年產各類鍛件30-40萬噸,從業人員6000人左右,實現銷售收入12億元,利稅9000萬元,實交稅收3500萬元,占全部企業稅收的65%。
普集鎮地下資源豐富,礦產資源種類眾多,特別是號稱“黑、白、花”的煤炭、焦寶石、花崗石的儲藏量十分豐富。目前有煤礦2家、黏土企業8家、花崗岩企業5家、玄武岩企業9家。該鎮積極引導各村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合理規劃、正確開發,發展花崗石加工板材業戶200多家。全行業從業人員 3000人左右,利稅3500萬元,實交稅收1350萬元。
發展特點
近幾年來,普集鎮工業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各項經濟指標增長幅度均在20%以上,主要呈現五個特點:一是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2006年完成稅收5400萬元,規模企業達到28家。二是工業投入不斷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寶華鍛造、一鑫鍛造等一大批重點規模企業不斷加大投入,進行技術改造,使傳統產業得到較快提升。三是企業改革逐步深入,企業家管理意識逐步加強。全鎮企業家按照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的要求,變要我發展為我要發展,企業的原動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四是企業管理水平提高。綜合素質明顯改善,所有骨幹企業全部通過ISO9000體系認證,企業管理開始走上制度化、規範化的軌道。五是企業經營管理隊伍實現了年輕化、知識化,企業文化得到重視,新的經營理念對企業健康發展正在發揮出巨大的推動作用。

精神文明建設

普集鎮始終堅持把精神文明建設作為黨委、政府工作的重要抓手,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創新攀高,先後獲得濟南、省級文明村鎮和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
建立了黨委書記親自抓,分管書記靠上抓,各級幹部分工負責,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良好工作機制。並將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納入全鎮年度全方位目標考核管理,建立健全了鎮村創建體系,制訂了六章、三十二條的實施細則和六章四十八條的考評獎勵制度,把文明創建工作納入制度化、規範化管理的軌道,保證了文明創建活動質量,提高了各級抓好精神文明建設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加大“文明一條街”建設工作力度。突出教育功能,把文明一條街建設成思想道德教育陣地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輻射源,紮實開展了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及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和法律法規的宣傳。突出服務功能,廣泛開展了村居環境的淨化、綠化、美化活動,積極改水改廁,實行“門前三包”制度,對“三大堆”進行及時清理,整治了農村衛生環境和公共衛生,進一步促進了鎮村環境面貌的根本好轉。突出帶動功能,依託文明一條街,全鎮建立了8個標準文體大院,組建老年健身隊、舞蹈隊、門球隊、演唱隊、莊戶劇團等民眾性文化活動組織30多個。
大力繁榮農村文化。把文化陣地建設納入鄉鎮建設的總體規劃,加大對硬體設施的投入,加強對已有文化設施的經常性管理,在管用並重上下工夫。我鎮現有大型文化廣場3個,我們充分利用已有的文化陣地大力開展形式多樣、各具特色的民眾性文化體育活動,積極結合“三下鄉”活動,不斷豐富活躍農村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開展系列創建活動。組織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廣泛開展城鄉聯建、軍民共建、警民共建等多種形式的創建活動,實現城鄉互動、村戶聯動、行業帶動,逐步建立形成全方位為民服務活動機制。在機關,廣泛開展創建文明機關活動,教育廣大幹部勤政廉潔,服務為民,真心實意為老百姓解難題、辦實事、謀利益。在視窗服務單位,重點開展為民、便民、利民服務工作,圍繞為民服務抓創建,規範行業行為,完善便民措施,改善服務質量和服務環境,以優質服務體現行業新風,以行業新風帶動鎮風民風,真正把這些行業基層站所建成全鎮的亮點和示範點。在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中,開展“誠信企業”、“文明經營戶”等評選活動。在農村,重點開展“文明村”和“十星文明戶”創建工作,完善評選機制,豐富評選內容,提高創建標準和質量,全鎮80%以上的農戶達到十星標準。同時,結合實際,組織開展“好婆婆、好媳婦”、“科技示範戶、“文化帶頭戶”、“敬老模範戶”等形式多樣的評選活動,充分調動民眾參與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積極性。近三年來,全鎮共有普中、王家等5個村,宣傳、審計等12個機關部門以及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家”先進個人趙飛、“全國計畫生育工作者”先進個人劉玉蓮、“三八”綠色獎章獲得者陳香芹等5名個人被評為省級以上先進,共獲得濟南市級以上榮譽77個。

新農村建設

普集鎮普集鎮
普集鎮新農村建設現已完成樂家、王家、焦家三個村的建設,共投入資金500萬元,涉及道路建設、自來水改造、路燈安裝、廣場建設、環境整治等工程,共粉刷牆面三萬平方米,集中清理了亂寫亂畫、廣告牌扁、架空網線。硬化道路27條,達到路面平整,排水通暢,街平巷淨。栽植綠化苗木20000株,新安路燈260盞。建服務大院三處,文體廣場五處,全村達到硬化、美化、亮化、淨化標準。建垃圾池18個,對村內衛生死角、環村垃圾堆進行清理,消除垃圾圍村、垃圾堵路現象。固定清運車輛和人員,設立垃圾集中填埋點,實現垃圾集中收集、定時清運、定點填埋。集中清理隨處堆放的柴堆、糞堆和建築材料堆,利用村外空閒地,合理布設集中堆放點,實現“三大堆”規範有序。研究制定保持村容整潔的長效機制,制定具有強制約束力的村(居)環境衛生管理公約,並印發到戶,宣講到人,版面上牆,引導村民自覺維護好良好環境。編制村莊建設規劃,明確村莊發展方向,最佳化村莊布局。今年將繼續做好普中、普東、普西、侯家、孟白五個村的新農村建設工作。

文化名勝

普集鎮普集鎮 摩訶峰
摩訶峰
摩訶峰,俗稱沫湖頂,為長白山最高峰,海拔876.8米。四周奇峰環立,勢如星拱。峰上峰下林木茂盛,鬱鬱蔥蔥,特別在秋天,更加深密蒼翠,故“摩訶秋翠”被列為章丘十二景之一。
清代著名學者韓尚夏曾於清乾隆十八年農曆九月十九日帶領他的學生登摩訶峰,並寫下了《登摩訶頂記》一文。全文不過600字,卻為我們留下了研究長白山、摩訶峰的珍貴資料。他登上峰頂的感覺是“身立雲霄,神周八極,故已出乎人世間,而與造物者游矣!”,他描繪摩訶峰的秋色說:“俯視下方,樹葉紅紫交映,遍滿澗谷中。霜葉如花,誰為絢染?是色,是空,悠然可思也。”又寫山外之景:“遙望川流如練如帶,環繞煙村城郭間。白色瀰漫,若斷若連。”不禁發出了“逝者萬古如斯也”的慨嘆。摩訶峰上,舊有昆盧寺、如來閣等廟宇,均早已廢棄。

石峪寺
石峪寺位於巍巍長白山之陽普集鎮三山峪村北的荒坡上。始建於何年,難以考定。“文革”中曾在寺東塋地中挖出墓志銘一塊,有“明朝永樂二年”字樣。由此可知,石峪寺至遲應建於明永樂二年,至今已有近600多年的歷史。
石峪寺原為石峪庵,庵中有尼姑修行。乾隆初年,石峪庵易主,周村王道士成為寺中主持。當時正值瘟疫流行,王道士略知歧黃之術,三山峪百姓多賴其存活。為報王道士恩德,鄉民乃捐資修繕廟宇。乾隆二年工程竣工,重修了山門、寺東西兩側的龍王廟、靈官廟。當時所立重修山門碑現仍鑲嵌於寺山門之東壁。
1938年農曆正月十七,國小教員萬山村李曼村、祖營塢村宋樂生在共產黨員領導的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五軍司令員廖容標、馬耀南、姚仲明幫助下,聯絡愛國志士60餘人,在石峪寺宣布起義,正式成立章丘第一支抗日隊伍“章丘人民抗日救國軍”。當時寺中主持名叫能仁,於寺中僧眾傾其所蓄,不遺餘力支持抗日隊伍,甚至為之從漢奸隊中購買槍枝彈藥。1939年秋,在漢奸帶領下,日寇焚燒石峪寺,能仁與僧眾躲入寺後岩洞倖免遇難。1986年,為紀念“章丘人民抗日救國軍”成立四十八周年,普集鎮人民政府將倖存的山門、大殿重新進行了維修。如今的石峪寺紅牆碧瓦,掩映于山林綠海中,既是一處風景優美的旅遊名勝,又是別具特色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普集鎮普集鎮
王薄起義遺址
王薄首義於章丘,戰鬥在章丘,終死於章丘。至今,長白山下猶有諸多遺蹟足可與史實印證。三山峪村南大河西岸有梯田近萬畝,統稱“魚鱗陣”。據說,義軍為對付隋軍,滿山遍挖藏身土坑,縱橫交錯,狀似魚鱗。隋軍一到,義軍從坑中紛紛躍出,銳不可當。官軍逃入山南一數丈深溝,進退無路,全部為義軍殲滅。自此,山溝人們取名叫“死人溝”。史書記載,王薄被害譚州,未言歸葬何處。三山峪石匣溝北側有一巨大土丘,林木茂盛,當地人稱其為“郎王墳”。1959年冬,三山峪500多名社員填河造田,從丘中挖出一柄銹劍及陶罐若干。

東嶺山
在章丘市東15公里長白山南麓。古稱“杈枒山”,今又稱“茶葉山”。海拔612米,山勢峻拔,巨石嶙峋,諸如“鴛鴦戲水”、“金龜探海”、“大夫石”等奇峰異石,極富韻味。山上壑深洞幽,孔竅連通,相傳一竅生火,遍山生煙,神奇莫測。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曾游此山,並在其《聊齋志異》中記有關於“查牙山洞”的鬼妖傳說。山巔巨岩矗立,猶如南天一柱,蔚為壯觀。諸峰之間,巨岩相倚,其中一岩壁通透巨孔,農曆每月下旬的黎明時刻,曉月晨星正從孔中峰間顯露,相傳在舊章丘衙堂上,便可看到“東嶺曉月”奇觀,故古人有“臥看東嶺曉月明”的詩句,舊時將此景列為章丘八景之一。山東側半山腰,山岩寬闊,紋理縱橫,猶若衣紋。深秋拂曉,灑滿露珠,旭日普照,五光十彩,酷似一件綴滿寶石的“神袍”於此晾曬,景致奇妙,人稱“神仙曬袍”。由於此山景色佳麗,歷代文士多遊歷、隱居於此。元初著名詞人劉敏中曾在山麓建“中庵別墅”,築“含輝亭”、“賦詩台”,晚年歸隱於此,著《平宋錄》、 《中庵集》傳世。山之北方,長白山峰巒疊嶂。隋大業七年(611年),“知世郎”王薄等人在此起義,掀起隋末農民大起義的風暴。

各行政村

三聯村
三聯村由穆宋、雷家、六姓三個自然村組成,人口1112人,223戶,耕地804.5畝。主產小麥、玉米、大蒜、大蒜種植占40%,百頭以上豬場2個,戶均養豬5頭,現人均純收入1500元。
義李村
義李村南臨渭河,現有852人,203戶,496畝耕地,主產小麥、玉米。村集體經濟發展迅猛,固定資產總額300萬元,外出務工人員140多人,人均年純收入1700元。
顯北村
顯北村北臨西寶高速公路,現有270人,57戶,126.4畝耕地。主產小麥、玉米、大蒜。奶牛養殖有一定規模,存欄62頭,人均純收入1600元。
義南村
全村共1067人,234戶,810畝耕地。主產小麥、玉米。村辦企業有紙箱廠,鐵釘廠,年收入20萬元,街道硬化,村容整潔,1990年通過市小康村驗收。人均純收入1800元。
南顯村
全村共776人,169戶,耕地651.7畝。主產小麥、玉米、大蒜,大蒜占耕地總面積的40%,養殖業已具規模,有2000隻以上雞場2個,百頭以上豬場2個,“二牛”存欄38頭。街道硬化,低壓電網改造完成。人均純收入1600元。
義老村
該村多次被省市評為“文明村”、“小康示範村”,集體經濟雄厚,固定資產達500萬元。全村1800人,396戶,1050畝耕地。各種機動車輛38輛,外出務工人員多,農業以種植糧食為主。街道硬化,村容整潔。人均純收入1900元。
北顯村
北顯村北臨西寶中線,轄顯西、顯黃、東溝三個自然村。1921人,418戶,耕地1362.5畝,產主小麥、玉米、大蒜,大蒜種植占35%。從事藥材、甘蔗、蔬菜種植的農戶占三分之一以上,年增收50萬元,布爾羊養殖場1個,種羊達200隻。人均年純收入1650元。
東高寨村
該村現有人口533人,115戶,410畝耕地。有三分之一家庭種植花草樹木。奶牛場1個,存欄22頭,全村“二牛”養殖44頭。街道硬化,耕地全部井灌化,人均年純收入1700元。

營上村

營上村位於縣城南大門,全村3223人,654戶,耕地1238.4畝,為市級小康村。境內有台灣帝辰彩印公司,中泰鍋爐廠,秦洋紙廠等企業。從事飲食服務,運輸,經商,建築等行業人數達1000餘人,人均年純收入達2800元。
譚碎堡村
現有415人,96戶,耕地452.6畝。主產小麥、玉米、大蒜,大蒜面積占40%。奶牛養殖有一定的規模,存欄32頭。村現有2個金屬鑄造與加工企業,道路已硬化。年人均純收入1700元。
閻家村
該村現有1981人,423戶,1098畝耕地。主產小麥、玉米。養殖業規模大,現“二牛”存欄236頭,瘦肉型豬1500頭,萬隻以上養雞場2個。年人均純收入1800元。
張家堡村
張堡村位於普集鎮東南,現有314人,78戶,耕地234畝。主產小麥、玉米、大蒜。有10戶從事金屬鑄造與加工,年收入120萬元。1995年被評為市小康村,人均年純收入1900元。
史老村
全村共1048人,219戶,713畝耕地。主產小麥、玉米。養殖業發展快,現奶牛存欄96頭,完成了道路硬化和低壓電網改造,人均年純收入1900元。
營南村
該村現有2051人,416戶,930畝耕地,主產小麥、玉米,大棚菜種植80畝,“二牛”養殖246頭,人均年純收入1850元。
營西村
全村現有1300人,296戶,810畝耕地,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已完成街道硬化和低壓電網改造。村人均年純收入1600元。
令新村
該村現有1692人,340戶,939.3畝耕地,主要產小麥、玉米。金屬鑄造與加工業有一定規模,從事此項產業達34戶,120人,年總產值1.2億元。人均年純收入1900元。
付家堡村
付家堡南臨渭河,全村1416人,215戶,耕地1020畝。主產小麥、玉米、大蒜,大蒜面積占40%。20多戶從事第三產業,56戶從事廢品收購,2個生豬定點屠宰場。1990年被評為市小康示範村,農戶樓房率達95%。人均純收入1850元。
半個城村
該村現有1121人,192戶,603畝耕地。主要產小麥、玉米。村街道硬化,外出務工人員180人。人均年純收入1650元。
譚北街村
該村現有512人,116戶,耕地454.7畝,其中灘地200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大蒜,大蒜面積占40%。地下水資源豐富,完成街道硬化和電網改造,12戶從事金屬鑄造與加工,18戶從事運輸、批發。年人均純收入1600元。
史新村
全村共有676人,138戶,380畝耕地。主產小麥、玉米、蔬菜。蔬菜面積約50畝,年增收30萬元。從事商品零售人員100多人。年人均純收入1650元。
良馬村
全村680人,137戶,耕地面積529.6畝。主產小麥、玉米、大蒜。村有採砂場2個,奶牛養殖初具規模,存欄44頭,外出務工人員31人,人均年純收入1600元。
屈家村
屈家村地處縣城,共有565人,138戶,205畝耕地。村民主要從事第三產業,農業以蔬菜種植為主,現有占地15畝的西關批發市場,臨街門面房60間,村年收入100萬元,村民水電費全免。年人均純收入5000元以上。
李大村
李大村地處縣城,共1555人,364戶,耕地367畝。村民主要從事第三產業,農業經營人數少,以蔬菜種植為主。現有武功商城、賓館、門面房,年租賃收入80萬元。村民家家有產業,戶戶有特色。人均年純收入5000元。

田桂村
田桂村緊臨縣城,全村1556人,331戶,耕地1287畝。農業以小麥、玉米、蔬菜種植為主,村民主要從事運輸及第三產業,人均年純收入3000元以上。
老南街村
全村共290人,64戶,198畝耕地。主要種植小麥、玉米,“二牛”和瘦肉型豬養殖有一定規模,“二牛”存欄32頭,豬存欄600頭。人均年純收入1750元。
朱家村
南臨渭河,全村共1136人,225戶,991畝耕地。主產小麥、玉米,開辦沙石場2個,外出務工人員多。人均年純收入1600元。
西高寨村
該村人口580人,140戶,810畝耕地。主產小麥、玉米,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快,全村有塑膠製品企業3個,年收入80萬元,“二牛”存欄25頭,百頭以上豬場2個,生豬存欄717頭。人均年純收入1600元。
新立村
該村498人,117戶,312耕地。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外出務工人員105人,人均純收入1400元。
董家村
全村1997人,421戶,1219畝耕地,主產小麥、玉米,多種經營門類多。40戶從事木材加工,年收入180萬元,5戶從事麵粉加工,百頭以上養豬場5個,從事化工與鑄造業人數86人。街道硬化,1998年被評為市小康村。人均年純收入1900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