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社

新潮社

20世紀初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一些學者懷著挽救“國粹”的想法掀起了“整理國故”運動。在這一影響下1919年初, 在北京大學校園裡, 成立了相互對立的兩大陣營“新潮社”和“國故社” ,“新潮社”以《新青年》為陣地, 提倡民主與科學, 旨在為中國新文明的建設打下一基礎。新潮社是一個學生社團。其圈中人主要是文學、哲學兩門的學生。

(圖)新潮社新潮社

簡介

新潮社是五四時期的北京學生社團之一,社員有楊振聲顧頡剛何思源康白情朱自清葉聖陶譚平山、高君宇等三十餘人,傅斯年羅家倫為其主要核心人物。

1916年,辛亥元勛、教育家蔡元培入掌北京大學。蔡元培對北大進行一番改革,他包容各種思潮,但主要是鼓勵新思潮新文化的傳播,使北大注入新鮮氣象。

他有兩個具體措施:一是引進各類教員,尤其是新派教員如陳獨秀、周作人、劉半農、楊昌濟、程演生、劉叔雅、高一涵、李大釗、王星拱,以及剛留美歸來的26歲的胡適博士等,都被他羅致北大,與原有的教員錢玄同、朱希祖、沈尹默、沈兼士、馬裕藻等會合一處,北大氣象頓時為之一新。二是大力鼓勵學生依照自我興趣,組織各類學會,以培養校內的學術研究空氣。經過兩年的努力,北京大學的學生社團如雨後春筍般建立。

深受陳獨秀以及《新青年》影響的北京大學中國文學門二年級學生傅斯年,英國文學門二年級學生羅家倫,哲學門二年級學生顧頡剛等,決定成立一個社團,於是,聯絡同學楊振聲、徐彥之、康白情、俞平伯等人,取得共識。1918年歲末,在北京大學紅樓圖書館的一個房間裡,傅斯年、羅家倫、顧頡剛等在蔡元培、陳獨秀、胡適、錢玄同、李大釗等師長的直接指導與幫助下,發起成立了北京大學第一個學生社團——“新潮社”

刊物

社團與期刊共生,是五四時期的一個重要文化現象。各文化社團都紛紛把創辦期刊立為社團的首要之事,試圖通過期刊的傳播,向社會發表自己的言論,宣傳自己的主張,從而影響文化學術、世道人心。新潮社最初的組織形式,就是一個雜誌社。1918年12月13日,《北京大學日刊》刊登了《新潮雜誌社啟事》。啟事說:“同人等集契約趣組成一月刊雜誌,定名曰《新潮》。專以介紹西洋近代思潮,批評中國現代學術上、社會上各問題為職司。不取庸言,不為無主義之文辭。成立方始,切待匡正,同學諸君如肯賜以指教,最為歡迎!”啟事還公布了首批21名社員的名單。全體社員均為雜誌的撰述員。雜誌社下設編輯部和幹事部兩個部門,均為3人編制,任事者由社員選舉產生。

1919年1月,《新潮》雜誌正式創刊。在新潮社的首屆職員中,編輯部的3位依次是傅斯年、羅家倫和楊振聲;幹事部的3位依次是徐彥之、康白情和俞平伯。雜誌甫一出版,便受到了社會讀者的廣泛歡迎,創刊號一個月內就再版了3次。

在五四時期蜂起的各種文化社團中,新潮社算得上是創辦較早的一家,也是很有影響的一家。它一開始就旗幟鮮明地站在新文化運動的立場上,與師長們的《新青年》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互成犄角之勢,與舊勢力、舊傳統、舊思想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新潮社和國故社,因一新一舊思想觀點對立,經常展開激烈的論戰;而國民社則處於中立狀態,不過,五四運動到來的時候,三個學生社團的大部分成員,都積極參加運動,羅家倫、傅斯年、楊振聲、許德珩等都成為當時學生運動的領袖人物。

活動

(圖)新潮社新潮社

1919年11月,傅斯年去英國留學,新潮社的組織發生一些變更。在第2屆職員中,只設編輯1人,由羅家倫擔任。設經理1人,由孟壽椿擔任。另外,由顧頡剛負責代派贈閱交換,高尚德負責廣告,王星漢、宗錫均、李小峰負責記錄與校對。到了1920年羅家倫也要出國留學,新潮社的組織又做了一次調整,他們恢復舊制,重設編輯和幹事兩部,周作人任主任編輯,毛子水,顧頡剛,陳達材,孫伏園任編輯,孟壽椿任主任幹事,王星漢、孫伏園、高尚德、宗錫均、李小峰、郭紹虞等人任幹事。

《新潮》月刊

按照新潮社最初的計畫,《新潮》是每年1卷10期的定期月刊;前5期基本上如期出刊,後面的則常有拖延,時斷時續,第2卷第5期,直到1920年9月1日才出完。第3卷總共只出了2期。第1期發行於1921年10月,第2期發行於1922年3月,中間整整相隔了5個月,而這,也是《新潮》向歷史奉獻的最後一期雜誌了。刊物之所以不能按期正常出版,除了“五四”運動的短暫耽擱外,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稿源方面的,社團成員總共40餘人,竟有30多人出國在外,忙碌的留學生活使很多社員無暇寫稿;而部分留在國內的一些社員,如葉紹鈞、朱自清、孫伏園、郭紹虞等人,又分心於文學研究會上的事情,稿源之不濟,可想而知;二是經濟方面的,雖然《新潮》的銷路很好,但回款並不及時,兼之,從1920年開始,新潮社又開始書籍出版,無形中分流了一部分出版資金,經濟上不湊巧時,雜誌出版就只能向後延期了。《新潮》一共出版了12期,歷時2年零5個月,最終無疾而終。

《新潮叢書》

新潮社出版圖書,在其成立之初,就有這方面的打算。作為社團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的傅斯年,一開始就認為,新潮社的結合,是個學會的雛形。1919年11月19日,新潮社舉行全體社員大會,決議將該社從雜誌社改變為學會,並正式啟動叢書的出版。經過短期的籌備,《新潮叢書》的第一種王星拱編著的《科學方法論》(《科學概論》第一卷),於1920年4月出版。第二本陳大齊(百年)著的《迷信與心理》,於同年5月出版。第三本周作人翻譯的外國近代名家短篇小說集《點滴》(上、下冊),於同年8月出版。第四本蔡元培的《蔡孑民先生言行錄》(上、下冊),於同年10月出版。後因資金周轉問題,叢書出版時間緩慢下來,叢書第五本陶孟和著的《現代心理學》,拖至1922年2月才告出版。第六本李小峰、潘梓年譯的《瘋狂心理》,到了1923年4月才印行。而原計畫作為叢書第七本出版的羅家倫譯的《思想自由史》,和第八本的陳達材著的《政治原理》,只好不能兌現了。

《文藝叢書》

《文藝叢書》在出版時間上大致與《新潮叢書》相銜接。叢書第一種是冰心的詩集《春水》,1923年5月出版;第二種是魯迅譯的愛羅先珂童話劇《桃色的雲》,1923年7月出版;第三種是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1923年8月出版;第四種是川島的散文集《月夜》;第五種是CF女士譯的法國孟代的童話集《紡輪的故事》,第六種是孫福熙的散文集《山野掇拾》,第七種是李小峰譯的丹麥愛華耳特的童話集《兩條腿》,第八種是周作人譯的詩歌和小品作品集《陀螺》,第九種是馮文炳的短篇小說集《竹林的故事》,第十種是李金髮的詩集《微雨》,以上作品均出版於1925年。第十一種也是李金髮的詩集《食客與凶年》,於1927年5月出版。

新潮社從創辦到結束,一共出版了1種期刊2套叢書,從出版物數量上說,自然不能言其多,但相比於同時期的其他文化社團來說,像這樣的出版成績,已是相當的突出的了。而新潮社作為一個以學生為主的社團,在資助無多,經驗不足,學生又一茬茬畢業,人員變換頻繁的情況下,能把出版做到如此地步,應該說,更是十分的難得。《新潮》雜誌一直站在時代變革的最前沿,提倡白話文學,翻譯西洋文字,介紹國外思潮,批評國內問題,為文學革命吶喊助威,為思想革命鳴鑼開道。它是《新青年》最堅實的同盟軍,與《新青年》一道,共同擎起了新文化運動的大旗,擴大了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陣地。而繼《新潮》雜誌之後的《新潮叢書》和《文藝叢書》,雖然出版形式上與《新潮》有別,但在出版理念和出版精神上卻是前後統貫,一脈相承。

主要成員

新潮社是個學生社團,但是,它誕生於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前夕,它的成員經歷了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其後又出國留學,因此,後來大都成為中國現代文化領域中的重要人物。由於社會和時勢的影響,他們走上不同的道路。

羅家倫,1897生,浙江紹興人。1914年入上海復旦公學,1917年肄業後進入北京大學文科,成為蔡元培的學生。1919年,在陳獨秀、胡適支持下,與傅斯年、徐彥之等成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同年,當選為北京學生界代表,到上海參加全國學聯成立大會,支持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中,親筆起草了惟一的印刷傳單《北京學界全體宣言》,並在5月26日的《每周評論》上第一次提出“五四運動”這個名詞,一直沿用至今。

傅斯年,1896年生,山東聊城人。1909年考入天津府立中學堂。1913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6年升入本科國文門,曾著《文學革新申義》回響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提倡白話文。1918年與同學羅家倫等組織新潮社,編輯《新潮》月刊。 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為學生領袖之一。 1919年底赴歐洲留學,先入英國愛丁堡大學,後轉入倫敦大學,研究實驗心理學、物理、化學和高等數學。 1923年入柏林大學哲學院,學習比較語言學等。

楊振聲,1890年生,山東蓬萊人。 1915年,他考入北京大學國文系。新文化運動爆發後,受《新青年》影響,心中生出了“叛逆的種子”, 1918年秋,與傅斯年、羅家倫籌備成立“新潮社”,為新潮社主要成員和《新潮》雜誌編輯部主任。從1919年開始,他連續在《新潮》上發表了短篇小說《漁家》、《一個兵的家》、《貞女》、《磨麵的老王》等,直接反映各種社會現實問題,其突出特色是“極要描寫民間疾苦”,(魯迅《〈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言》)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表現了強烈的人道主義同情,憤怒地控訴了黑暗社會的罪惡。“五四”運動爆發,他參加了五月四日的遊行示威,火燒趙家樓。他曾是學生聯合會四名代表之一,到警察總署抗議,與反動警察總監吳炳湘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被逮捕關押一個星期。

顧頡剛,1893生,江蘇省蘇州人。1908年入蘇州第一中學堂,1912年秋,入上海神州大學,醉心於文學。1913年,入北京大學預科,沉迷於戲劇。1915年顧頡剛因病回家,完成《清代著述考》二十冊,對清代學術有較深領會。1916年轉北大本科,讀哲學。1918年北大教授劉半農等人發起徵集歌謠運動,亦參與徵集各地民歌。其間,與羅家倫等發起組織新潮社。

新文化運動主導人物及重要期刊

新文化運動是指20世紀初反對封建文化的思想啟蒙運動。新文化運動為學術界一種革新運動。1919年5月4日前夕,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批判中國文化,並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一方面,以胡適為代表的溫和派,則反對馬克思主義,支持白話文運動,主張以實用主義代替儒家學說,即為新文化運動濫觴。在這一時期,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人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核心人物,這一運動並成為五四運動的先導。

主導人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易白沙吳虞錢玄同
重要期刊:《新青年》《每周評論》《新潮》《星期評論》《建設》《民國日報》副刊、《覺悟》《少年中國》《新社會》《天津學生聯合會報》《覺悟》
重要社團:五四以前的重要社團有北京的“少年中國學會”、“國民雜誌社”、“新潮社”、“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湖南的“新民學會”;湖北的“互助社”;五四以後出現的重要社團有三四百個,重要的有北京的“工讀互助團”;湖南的“文化書社”、“俄羅斯研究會”;湖北的“利群書社”、“共存社”;廣東的“新學生社”;天津的“覺悟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