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新潮

八五新潮

八五新潮是由當時美研所的一些批評家命名的,這些批評家以美研所主辦的《中國美術報》為陣地,在1985年到1989年的四年間,不斷介紹歐美現代藝術,並在頭版頭條上介紹年輕一代的前衛藝術。現在著名的一些藝術家像羅中立、王廣義等都是在這幾年間脫穎而出的。嚴格地說,’85新潮並非一個藝術流派,主要是一場藝術運動。這個運動實際上也是1980年代精英文化運動的社會大潮的一個支流。

簡介

“八五新潮”是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所謂“八五新潮”,是美術界當時的稱謂,指的就是1985 年前後中國如火如荼的現代主義美術運動。這一時期,幾乎每隔數周,一種新的風潮、新的宣言便會發表,藝術家大量借鑑西方的現代主義各種風格流派。1985 年“前進中的中國青年美展”是這一時期的最為知名的展覽活動之一。這一時期的展覽基本基於一種純粹的藝術表達目的,沒有贊助,也沒有出售作品。1986 年的廈門達達活動很充分的詮釋了那個理想主義的年代:所有的展出作品在展覽結束之後被付之一炬。

概述

一九八三年五月二十日,“紀念延安文藝座談會四十一周年——全國美術工作者會議暨美術成就展”在南京舉行。“…送展作品大部份為歌功頌德的革命題材作品;…也有一小部份送

森達達《死亡的太陽(一車塊狀蜂窩煤灰)》局部(1983)森達達《死亡的太陽(一車塊狀蜂窩煤灰)》局部(1983)
展作品為風景山水畫及反映當時改革開放之初的社會生活的;…用今天的眼光看,全場皆為小行畫。但有一件作品是具‘現代主義’表征的,就是森達達送展的《死亡的太陽(一車塊狀蜂窩煤灰)》的現成品作品;這件作品當時不被任何人接受,5月20日上午展覽開幕不久即被當垃圾清理掉。為表抗議在下午的政協大禮堂召開的代表大會上,森達達抓住機會登台即興發表了《藝術不是政治的傳聲筒》的演講,稱‘延安文藝座談會’早已過時,不僅斥責那些仍堅持革命方針的老人黨們為花崗岩腦袋,同時也宣告了在青年人中的非理性自我表達的聲勢浩大的‘現代主義’思潮已經崛起。這無疑是給會議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彈。”(摘自《率先吹響“85美術新潮”號角的人》)這便是轟動一時的“南京5●20(政治)事件”。這一事件的發生,奠定了森達達中國當代藝術鼻祖的地位。

八五新潮是由當時美研所的一些批評家命名的,這些批評家以美研所主辦的《中國美術報》為陣地,在1985年到1989年的四年間,不斷介紹歐美現代藝術,並在頭版頭條上介紹年輕一代的前衛藝術。現在著名的一些藝術家像羅中立、王廣義等都是在這幾年間脫穎而出的。嚴格地說,“85新潮”並非一個藝術流派,主要是一場藝術運動。這個運動實際上也是1980年代精英文化運動的社會大潮的一個支流。
1985年前後,上山下鄉回城的知青一代在思想解放、傷痕文藝、對人性和人道主義的反思等方面已經結束。後面的新一代人主要出生於五十年代後期、六十年代初,他們試圖在西方的現代哲學和先鋒派藝術的學習背景下,真正將中國的思想和文藝提升到現代派的世界水平。新一代人迅速占據各大出版社和媒體,出版翻譯介紹各種西方現代派哲學和文藝,那個時候中國還沒有加入國際著作權條約,學術著作的翻譯和出版很隨便,短短數年間就在社會上出現了現代派出版熱,這個氣候影響了年輕一代藝術家。
八五新潮並不僅僅是一場前衛美術運動,實際上在文學界有馬原、格非、孫甘露等人的先鋒小說,陳東東、王寅、歐陽江河等人的先鋒詩歌群體,音樂界有瞿小松、陳其剛、譚盾等人的先鋒音樂,電影界則有陳凱歌、滕文驥、何平等人的探索電影。美術界的“85新潮”也和其他領域的藝術在大的文化理想上是一致的,就是覺得以前的藝術都不是一種真正的藝術本身的先鋒實踐和語言實驗,而這一代人要完成這個使命。
參與過八五新潮的一些中堅力量或者積極分子有不少已經成為現在的社會主流,八九大展組委會中擔任聯絡的范迪安已是中國美術館館長,負責宣傳的費大為現在是尤倫斯美術館館長,在1980年代中期以“父親”出名的羅中立已是重慶市文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四川美院院長,1980年代末還在各地流浪的王廣義已是藝術明星和千萬級富翁。一些重要的批評家像栗憲庭已被江湖尊為教父。

85美術運動圖示85美術運動圖示

八五新潮美術運動出現的情境

八五新潮美術運動是在“後文革美術時期”和“星星美展”之後出現的。前兩個階段為八五新潮美術運動作了比較充分的鋪墊。文革結束後的1978年到1984年的這段時期稱作“後文革美術時期”。這段時期的美術否定“文革美術”在專制文化背景下所主張的藝術形態與意識形態的同一律,要求重新審視人所處的世界,以人本主義和人性作為藝術追求的核心內容,把視覺美感需求作為藝術形式的指南。此時的藝術家開始將思想從政治意識形態的禁錮中解放出來,關注到藝術本體的審美藝術功能。1979年的“星星美展”是中國現代美術的序曲。它開啟了中國當代美術的大門,為其後的“八五新潮美術”做了鋪墊。

“八五新潮美術”的歷史定位

承接著“星星美展”的前奏,“85 新潮美術”運動開始了。“85新潮美術”的出現是以“前進中的中國青年美術作品展”(習稱“中國青年美展”)為標誌的,隨後各種藝術群體及美展在全國範圍內風起雲湧般展開。八五新潮美術運動的主題思想是人性的解放和自我的復出。1 9 7 9 年— — 1 9 8 4 年中國對人性的祈求是全社會的,而隨著八五新潮美術運動的出現,中國在一夜之間似乎就被賦予了某種甦醒的承諾。神性在社會中消失,也在當時藝術家的畫面中轉化成對現實的關注。放棄高、大、全、紅、光、亮的形式語言就等於給自己打上人性解放的標籤,這無論在當時還是在今天都是令人振奮的,並且在藝術上的這一轉化只有把它和當時的文化、社會思潮等同起來時,它的巨大意義才顯現出來。呂彭、易丹在《中國現代藝術史》中對這一現象有相當精闢的論述:“ 藝術家們走到一起, 往往並不是為了尋找共性。恰好相反,是為了表達個性,只不過,在85時期,表達自己的個性只能通過團體的表面共性來達到。”在整個這場貫穿中國新時期現代藝術史的群體大戰中,藝術家真正關心的並不是藝術本身,而是藝術所能宏揚的人的價值。當時絕大多數新潮美術畫家思考的是人性解放後對自我的認同。他們要求的是首先使自己成為一個人,其次才是畫畫。在眾多的藝術團體的宜言中,也都宣稱對生命本體的把握,在這裡畫家更像哲學家和巫師。這其實是幾十年人們習以為常的價值體系坍塌後引起的思想文化上的混亂在美術思潮中絕好的反映。反傳統、反藝術……當時畫家打出很多旗號的招牌,其社會意義是人性的解放和自我復出的繼續和深入。
從上述層面上來講,“85新潮美術”不僅僅是一場藝術運動,更是一場文化運動,它的實質是人的自我覺醒,是人本思維的深化。因此,“85新潮美術”首先是一場思想文化解放運動,其次才是一場當代美術運動。“85新潮美術”吹響了中國當代美術的強勁進軍號,是一場以人本主義為核心的思想解放運動,是對長期以來藝術的政治化、工具化和實用化的猛烈反叛,它所倡導的新藝術觀念和新藝術形式使中國從此形成了新的美術面貌和格局。

朱澄《線的藝術》朱澄《線的藝術》

學術研討會與展覽

2015年12月,全國“八五美術史實考據論壇”在85美術重鎮湖北的湖北美術館舉行,同時舉辦了“朱澄個人畫展”,這是一次梳理、研究85美術這一中國美術與當代藝術里程碑的論壇。

新潮美術對現代美術中影響與反思

藝術主體方面

面對著新潮藝術的洗禮,藝術家作為藝術活動的主體,在新潮美術運動中進行著失落與重構兩方面的變革。
1.重新感受世界和生命。在“文革”結束後,藝術家們重新將人本主義和人性作為藝術追求的核心內容,把視覺美感需求作為藝術形式的指南。此時的藝術家開始關注到藝術本體的審美藝術功能。作為藝術活動中的藝術主體開始重新以藝術的眼光看待世界和生命,重新去思考人類永恆的命題:人的意義和價值。曾被視為天經地義的決定論觀念動搖甚至破滅了。青年藝術家開始關注自己的存在,開始憑自己的直覺和經驗感受自然、社會和人生。他們摒棄了“藝術工具論”,“題材決定論”,遠離了麻木和粉飾。在藝術本體問題上,許多新潮藝術家已正確認識到“藝術的創造是欲罷不能的巨大生命需求”、“形式是一種生命的存在方式,藝術形式就是藝術生命呈現在人們面前的外部樣態。”他們在藝術作品中充分敞開自己的心扉,挖掘深層意識,表達夢境與幻想,陳述或喻寓自己的觀念,深刻思索自己和生存環境的關係……批判的內容增加了,疑問和困惑取代了曾經明如秋水的天真與盲從。

2.對傳統藝術的反思。中國傳統文人畫是中國畫的代表。在85新潮時期,中國傳統文人畫的外向選擇,由於面臨著傳統審美趣味的巨大阻力,因而顯得極為艱巨和複雜,表現上寓意不明。1985年的“國畫新作邀請展” 展覽的意圖主要是展現國畫的創新之意,同時也思考對傳統的態度是汲取還是抵制。他們一方面向極“似”的方向發展,借鑑超寫實主義的手法,將中國工筆畫的細密和西方照相寫實主義結合起來。另一方面又向“極不似”的方向發展。
對於藝術家來說,主體的重構,主要是藝術理論的重構。具體來說,即是:面對新與舊、中國與西方藝術觀念衝突的局面。既要解放思想,又要明辨是非。即要在關於藝術作品的價值構成、創作規則、文化策略等方面,保持清醒的頭腦,進行獨立的判斷與選擇,而不是盲目效仿,隨波逐流。

藝術客體方面的轉變

藝術客體的轉變主要是指材質、語言的轉變:在80年代之前,中國的繪畫、雕塑乃至建築,在材質媒介和語言形式方面十分單調、貧乏。新潮美術對後現代藝術的借鑑,帶來了材質和形式語言的巨變。除傳統的水墨、油畫、木刻、泥塑、石雕等之外,大量增加了陶瓷、丙烯、各種金屬、布帛、塑膠製品,以及種種綜合材料。新工藝、新方法的試驗成為風尚,藝術門類的界牆開始被拆除,藝術和生活的關係也發生了革命性變化。這種藝術的材質、語言上的變化,以及現代價值的增強,使得中國藝術有了參與世界對話的更多可能性。

對藝術批評的影響

伴隨著85新潮美術運動而共生的還有一個重要的現象,那就是現代美術批評隊伍的出現和發展。這些新生的美術批評家們廣泛研究近現代哲學、美學和藝術批評,以新的觀念和方法開展批評活動,創辦和主持了《美術思潮》、《中國美術報》、《江蘇畫刊》、《畫家》、《藝術廣角》、《美術譯叢》、《世界美術》、《文藝研究》等報刊,發表了大量文章,出版了一批專著或文集。他們對現代藝術的勃興推波助瀾,剖析評價,其率直和尖銳,勇氣和創造性,不亞於現代藝術創作本身。如吳冠中先生 “筆墨等於零”、李小山“中國畫窮途末路”等觀點一經提出,鏇即引起藝術界的軒然大波。藝術家們開始審視、重新思考中國畫的發展道路問題。

反面評價-不能重複八五新潮

“八五新潮”,這是一股不遠於當代的無法阻擋的思維大潮,在一兩年時間裡,中國美術青年在南北東西共同展開了一場西方百年現代藝術的大操練、大展演, 雖然其前衛性在當時給了藝術家們以巨大的自由,更新了觀念。有著真誠的自我表白和對民族、人生命運的深灣反思。但事實上還是生硬幼稚拙劣的對西方的效仿。在實踐上的主導傾向是拿來主義,也是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裡,幾乎西方現代包括部分後現代諸流派
的所有樣式手法均蜂擁而至,在中國畫壇上熙熙攘攘, 摩肩接踵。其勢之兇猛似不亞於“ 五四新文化運動” 中西方美術的衝擊程度。

85美術新潮的主要團體:

江蘇紅色旅

北方藝術團體

廈門達達

杭州池社

西南新具象

中國現代藝術與藝術家

嚴格地說,“85新潮”並非一個藝術流派,主要是一場藝術運動。而後,中國現代藝術界誕生了一代新藝術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