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思潮

85思潮

85思潮,是指1980年代中期中國大陸出現的一種美術思潮。當時的青年不滿於當時美術的左傾路線,厭煩了蘇聯(俄國)的美術窠臼,厭煩了傳統文化里的一些過時的價值觀,試圖從西方現代藝術中尋找新的血液,從而引發的全國範圍內的藝術新潮。

起源

85思潮是80年代中期中國出現的一種美術思潮。當時的青年不滿於當時美術的左傾路線,厭煩了蘇聯的學院派美術老氣,厭煩了傳統文化時的價值觀,試圖掙脫學蘇、文革、生硬、嚴謹的藝術追求,從西方現代藝術中尋找新的血液從而引發的全國範圍內的藝術新潮。
85思潮在藝術上主要將矛頭針對專制時期的文革傳統,目的是想讓長期制約藝術創作的政治意思、社會倫理、道德規範完全排除在藝術創作之外。此時的藝術家基本是借用西方現代藝術的觀念與手法來達到他們的目的。85思潮給中國美術界帶來了新的生機、新的氣象與新的文化景觀;85思潮也沒有立足於本土文化,甚至是一個“全盤西化”的運動。整個85思潮是一次反傳統的運動,整個運動對我國當代的美術甚至電影、音樂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朱澄《夜鬧韓府圖》朱澄《夜鬧韓府圖》

談回與本吧相關的事情。再看老吳,身處68年代,在進入中戲學習時正是85思潮興起的時段。在這個時間段內,作為中國影視藝術的學府——中戲,當然也是85思潮主要戰場之一。作為藝術院校的學生而言,此時是極度敏感的。在音樂方面,崔健作為當時的領軍人物,他的自由和性都給當時不願被麻木的一代人來說成為真實具有喚醒心靈的力量。87年布魯斯、爵士樂也被崔健的ADO樂隊帶入了《新長征路上的搖滾》第一張個人專輯。此時,不論是音樂還是美術都快於影視有了自己的聲音。《一無所有》、《新長征路上的搖滾》、《紅旗下的蛋》、《快讓我在雪地上撒點野》都成為了年輕人追求時尚的標桿。在繪畫界中,大批的當代畫家的作品也是自己內心情感寫照,極自我。如:王廣義的波普《大批判》系列、 張曉剛的《大家庭》作品、朱澄《夜鬧韓府圖》,岳敏君畫面中的“假面具”似的表情都是在追求自我、自由的狀態。而影視界呢?動作滯後了些,對於受到85思潮思想的一波人來說就覺得不自由了,我想這也是老吳受不了原來影視作品台詞的“板”而選擇辭職的理由了

觀點

對於這場思潮,有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它給中國美術界帶來了新的生機、新的氣象與新的文化景觀。同時,它還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美術界多元化與參與國際對話的局面;另一種觀點認為,這場思潮沒有立足於本土文化,甚至是一個“全盤西化”的運動。總的來說,八五思潮是一次激烈的反傳統的運動,它是在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深層危機感中產生的。它對當代的美術甚至電影音樂等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發展過程

 森達達《死亡的太陽(一車塊狀蜂窩煤灰)》 森達達《死亡的太陽(一車塊狀蜂窩煤灰)》
一九八三年五月二十日,“紀念延安文藝座談會四十一周年——全國美術工作者會議暨美術成就展”在南京舉行。“…送展作品大部份為歌功頌德的革命題材作品;…也有一小部份送展作品為風景山水畫及反映當時改革開放之初的社會生活的;…用今天的眼光看,全場皆為小行畫。但有一件作品是具‘現代主義’表征的,就是森達達送展的《死亡的太陽(一塊狀蜂窩煤灰)》的現成品作品;這件作品當時不被任何人接受,5月20日上午展覽開幕不久即被當垃圾清理掉。為表抗議在下午的政協大禮堂召開的代表大會上,森達達抓住機會登台即興發表了《藝術不是政治的傳聲筒》的演講,稱‘延安文藝座談會’早已過時,不僅斥責那些仍堅持革命方針的老人黨們為花崗岩腦袋,同時也宣告了在青年人中的非理性自我表達的聲勢浩大的‘現代主義’思潮已經崛起。這無疑是給會議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彈。”(摘自《率先吹響“85美術新潮”號角的人》)這便是轟動一時的“南京5●20(政治)事件”。這一事件的發生,奠定了森達達中國當代藝術鼻祖的地位。
1984年10月1日至31日,由文化部、中國美協主辦的全國第六屆美展,分不同畫種在九個展區同時舉行,同年12月10日至次年1月10日,第六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儘管這一屆展覽較以往的全國美展,對形式美的追求以及對作品的樣式構成更為重視,對題材的限定也寬容得多,但還是招致了廣大青年藝術家的不滿。發表在《美術思潮》1985年第1期上的《中央美院師生關於全國美展座談會紀要》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據作者費大為介紹,出席座談會的師生不僅尖銳批評了六屆美展重題材、輕藝術的傾向,還大膽批評了美術與社會交流渠道單一化的問題——即“完全由政府部門組織展覽會,負責出版物”的問題。有發言者尖銳地指出“流通渠道的唯一性是不利於美術向多元化方向發展的。就目前情況來看,經過層層審批的全國美展已不能反映中國美術的最新發展和真正水平,從而已失去對全國美術的領導作用,這種情況短期內是無法改變的。因此打破渠道的唯一性,通過多種渠道使美術與社會發生聯繫,使美術風格的多樣化,得到充分的體現與發展,是當前一個重要課題。”
事實上,類似看法已相當廣泛地出現在當時的各種美術會議及美術刊物中,例如在1985年4月下旬舉行的“黃山會議”上,與會者也紛紛對由題材決定論所導致的公式化、概念化、單一化現象提出了嚴肅的、有分量的學術批評。而且,會議鑒於美術界對藝術本質、功能、創作方法的理解還十分陳舊,提出了觀念更新的問題。

學術研討會與展覽

2015年12月,全國“八五美術史實考據論壇”在85美術重鎮湖北的湖北美術館舉行,同時舉辦了“朱澄個人畫展”,這是一次梳理、研究85美術這一中國美術與當代藝術里程碑的論壇。

重要意義

以上兩個會議和當時發表的一些理論文章都足以表明:出於追求藝術現代化、多元化的目標,廣大藝術家,特別是青年人,以反思六屆美展為契機,不僅極大地升華了前幾年探討的學術問題——即從批判“題材決定論”到提倡藝術民主,從批判創作模式單一化到強調創作個性等,還對幾十年來一貫制的展覽模式也表示了強烈不滿。由於學術探討激勵著自由創造的氣氛,並製造了“求新求變”的集體時尚,所以,1985年4月在北京舉辦的“國際和平青年美展”率先推出了一批不迎合政治口號、擺脫文學描述、打破自然時空和手法多樣化的作品。這些作品令人們耳目一新,得到了廣泛的好評。批評家張薔對展覽曾經給予了高度評價,在《繪畫新潮》一文中,他寫道,“它對中國青年的美術創作的深遠影響為舉辦者始料所不及,它像一個標桿,豎立於中國向現代化進軍的美術起點;它像一篇宣言,預示了現代藝術的流向;它又像一面旗幟,啟迪著青年藝術家們施展才華。”[3]受其鼓舞,在稍後的日子裡,許多青年藝術群體相繼在各地舉辦了不同類型的藝術展覽與學術研討會。人數之眾、作品之多,渠道之廣泛,觀念之新穎,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一時間形成了波瀾壯闊的青年美術新潮——這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八五思潮”,其以新生的銳氣和巨大的活力猛烈地衝擊著舊傳統、舊觀念、舊格局、舊方法。比較著名的有“北方藝術群體”、“廈門達達”、“江蘇紅色旅”、“浙江池社”、“湖北部落部落”等。配合這股新潮的出現,一些具有前衛意識的學術報刊,如《美術思潮》、《美術報》、《畫家》等應運而生,而資格更老一些的學術刊物,如《美術》、《江蘇畫刊》、《美術研究》等則開闢了相當多的版面關注新潮美術,這在新中國的歷史上絕無僅有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