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鴻溝

數字鴻溝

“數字鴻溝”又稱為信息鴻溝,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貧困者之間的鴻溝”。在英文裡面,數字鴻溝大多數時間統稱"Digital Divide",也有時候叫做"Digital Gap"或者"Digital Division",本意是數字差距或者數字分裂。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的顧問Dannisi指出,數字鴻溝實際上表現為一種創造財富能力的差距。

簡介

數字鴻溝關於數字鴻溝的著作

“數字鴻溝”又稱為信息鴻溝,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貧困者之間的鴻溝”。在英文裡面,數字鴻溝大多數時間統稱“DigitalDivide”,也有時候叫做“DigitalGap”或者 “DigitalDivision”,本意是數字差距或者數字分裂。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的顧問Dannisi指 出,數字鴻溝實際上表現為一種創造財富能力的差距。

最先由美國國家遠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於1999年在名為《在網路中落伍:定義數字鴻溝》的報告中提出。隨後,數字鴻溝最早正式出現在美國的官方檔案裡面--1999年7月份美國官方發布的名為《填平數字鴻溝》的報告。2000年7月,世界經濟論壇組織(WEF)向8國集團首腦會議提交專題報告《從全球數字鴻溝到全球數字機遇》。當年召開的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數字鴻溝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問題。美國“全國城市聯盟”的技術計畫指導KeithFulton認為,必須落實培訓和教育方面的投資,數字鴻溝並不僅僅指是否擁有計算機。歷史上發生過“工業革命”,但許多國家在工業革命中各行其道,許多國家落在後面。

美國商務部的“數字鴻溝網”把數字鴻溝概括為:“在所有的國家,總有一些人擁有社會提供的最好的信息技術。他們有最強大的計算機、最好的電話服務、最快的網路服務,也受到了這方面的最好的教育。另外有一部分人,他們出於各種原因不能接入最新的或最好的計算機、最可靠的電話服務或最快最方便的網路服務。這兩部分人之間的差別,就是所謂的‘數字鴻溝’。處於這一鴻溝的不幸一邊,就意味著他們很少有機遇參與到我們的以信息為基礎的新經濟當中,也很少有機遇參與到線上的教育、培訓、購物、娛樂和交往當中。”這一定義主要從經濟、技術角度入手,雖然沒有包括文化、民族、性別、代際方面的差異,但是道出了數字鴻溝的主要原因和表現,因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些學者也認為,所謂的“數字鴻溝”應當被稱為“知識鴻溝”或者“教育鴻溝”。在網際網路時代,個人計算機的主要用途已經由計算轉化為信息搜尋、信息交換和信息處理了。所謂"知識鴻溝",就是一方面閒置著大量的勞動力,另一方面,這些勞動力卻因為知識儲備不足而無法被吸收到最具價值創造潛力的、占國民經濟比重高於70%的經濟過程中去,從而不得不擁擠在只占國民經濟價值總額30%以下的傳統農業和工業部門內。

網際網路或許是未來的招手;可是舊時代的問題依舊困撓著我們。鴻溝,即意味著差別,意味著界限,意味著不平等。人和人之間,國家和國家之間,地區和地區之間……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鴻溝。數字鴻溝(digitaldivide),則是在人類進入了資訊時代之後出現的新問題。從1995 年美國國家遠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發布的第一個報告《在網路中落伍:一項對美國城市和 鄉村中的未曾擁有者的調查》,到2000年7月世界經濟論壇組織(WEF)向8國集團首腦會議提交的報告:《從全球數字鴻溝到全球數字機遇》,數字鴻溝問題已經成為各國政府,國際組織,跨國公司以及其它社會力量所關注的重要課題。

數字鴻溝雖然是一個為媒體和學術界所廣泛使用的概念,卻迄今並未有約定一致的概念定義和操作定義。本文首先回顧了數字鴻溝概念提出的背景、演變,然後對各種不同的數字鴻溝定義進行了 總結和梳理,最後介紹了兩種具體的數字鴻溝操作定義,即祝建華的數碼溝指數和金兼斌/熊澄宇以 國家信息化指標體系為衡量指標的數字鴻溝測量方法。本文對於公眾以及學界今後有關數字鴻溝的 討論和研究,無疑具有啟發性。

數字鴻溝這一概念雖然出現不過幾年,但卻已經受到公眾和媒體的高度關注。人們通常把它和信 息時代的貧富分化、社會公正等問題聯繫起來,從而使它不僅具有社會學和經濟學上的含義,也成 為社會政策甚至政治主張中的一種關懷。Courtright&Robbin(2001,p.2) 指出,“在美國,數字鴻溝已經成為一個全國性的話題,一個經常令人和社會上的不 平等聯繫起來的抽象符號,從而激發人們對解決信息技術的使用所帶來的種種社會問題的希望。”在中國,數字鴻溝概念一經引入/提出,也立即受到廣泛關注,有關新聞報導、主題論壇在短短几年裡層出不窮,在不同的時期,配合不同的社會政治氣候,頻頻出現在公眾的視聽範圍內。

一些學者也認為,所謂的“數字鴻溝”應當被稱為“知識鴻溝”或者“教育鴻溝”。在網際網路時代,個人計算機的主要用途已經由計算轉化為信息搜尋、信息交換和信息處理了。所謂“知識鴻溝”,就是一方面閒置著大量的勞動力,另一方面,這些勞動力卻因為知識儲備不足而無法被吸收到最具價值創造潛力的、占國民經濟比重高於70%的經濟過程中去,從而不得不擁擠在只占國民經濟價值總額30%以下的傳統農業和工業部門內。

由來

從分類指標看,地區數字鴻溝從分類指標看地區數字鴻溝

“數字鴻溝”一個在那些擁有資訊時代的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擁有者之間存在的鴻溝。數字鴻溝體現了當代信息技術領域中存在的差距現象。這種差距,既存在於信息技術的開發領域,也存在 於信息技術的套用領域,特別是由網路技術產生的差距。

就在將近半個世紀裡,一定數量的人們享受到了社會提供的信息技術。這些人擁有最強大的計算機,最好的電話服務和最快的網際網路服務,以及與他們生活相關的大量的信息內容和訓練。然而存 在著另外一群人。因為一個或其他多個原因,他們不能得到最新或最好的計算機,最可依賴的電話服務或最快最便捷的網際網路服務。這兩種人之間的差別就是我們所謂的“數字鴻溝”。

位於鴻溝的更不幸運一方,就意味著更少的機會,參與以信息為基礎的新經濟,在這種新經濟中 ,更多的工作與計算機相關。這同時意味著更少的機會,參與教育、培訓、娛樂、購物和交流等可 以線上得到的機會。美國政府在其設立的"填平數字鴻溝"政府網站上指出了為所有美國人創造數字 機會的重要意義:

可獲得計算機和網際網路,並擁有使用這些技術的能力,對於充分地參與美國的經濟、政治和社會 生活來說,正變得越來越重要。人們正在利用網際網路,尋求商品和服務的最低價格;在家工作或者 創業,利用遠程教學獲得新的技能,在健康方面基於更多的信息而作出更好的決定。使用這些技術 對於工作是越來越重要了,而在迅速增長的信息技術部門工作,更可獲得幾乎比其它部門高出80% 的報酬。創造性的運用技術,同樣可以在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方式上造成很大的區別。在一些課 堂里,教師使用網際網路以跟上本專業的最新進展,和他們的同事交流授課計畫,更多的和家長溝通 。學生們則可登錄國會圖書館,下載歷史事件的原始檔案,可以通過網際網路,利用過去只有天文學 專家才能使用的望遠鏡,探索宇宙奧秘;並且可以投身於更多的“邊做邊學”活動。學生們同時還 創造了基於網際網路的可供其它學生利用的大量學習資源--例如有關瀕危物種,聲音的感知,美國法官制度探索等網站的建立等等。這些都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

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線上新聞里,則把數字鴻溝稱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貧困者之間的鴻溝”。BBC指出:網際網路已經成了這個有史以來最富創造性時代的引導者。它決定了我們傳送和接收信 息的方式,以及我們從事商務的方式。我們很容易接受那些令人愉快的話,例如戈爾所說,網際網路 同時帶來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充滿著電子神話和線上民主。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天花亂墜的宣傳報導,蒙弊了20世紀末技術如何改變我們生活的事實。從曼哈頓到馬德里,網際網路已經從根本上 改變了人們的工作,娛樂,甚至愛情。可是在馬拉威和莫三比克,生活依舊保持原樣。世界上超過百分之八十的人,還從來沒有聽到過一聲撥號聲。更不用說登入網際網路,傳送E-mail ,或者從網際網路上下載信息了。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貧困者之間的差距正在擴大。在日內瓦舉行的99 年電信會議上,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警告了把這個世界的貧窮人口從信息革命中排除在外的危險。人們缺乏很多東西:工作住房食物、健康保證和可飲用水。今天,對於基本電信服務的缺 乏,作為一種貧困,已經和這些缺乏一樣突出。並且還會因此減少幫助他們的機會。

成因

關於數字鴻溝的著作關於數字鴻溝的著作

在信息化、數位化的新一輪“賽跑”中,南北方國家不是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的,“賽跑”的結果也只能是強者更強、弱者更弱。

國際政治經濟的不平等、不平衡是造成南北國家間數字鴻溝的根本原因。國際政治經濟的不平等 、不平衡秩序在知識經濟時代依然沒有改變。北方國家在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中,繼續憑藉 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利用對高科技的封鎖,使開發中國家很難找到實現“後發優勢”的技術平台, 生產出高附加值的產品,從而使開發中國家在進行對外貿易時長期處於不公正的、依附的和被剝削 的境地。

在這種境況下,通過信息技術和知識來創造價值的新經濟只能是一種“富國現象”。少數已開發國家特別是美國搭上了信息革命的頭班車,在“知識權力”集中過程中,通過技術創新、產業重組和 全球壟斷獲取“先行優勢”,已經牢牢占據了信息革命和知識經濟的至高點。由於新興產業和高科 技風險投資的高回報率,已開發國家過剩資本轉向內部投資,刺激了國內金融市場的繁榮。

而廣大開發中國家尚處於工業化階段,部分國家尚處於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型時期,信息革命 和知識經濟的到來,使開發中國家肩負雙重發展重任,由於外匯拮据、知識和人才的匱乏,沒有能 力推進信息技術的普及工作、提高網際網路套用水平以及建立和利用網際網路上的電子商務(E- business)和電子社會(E-society)而被邊緣化。並且隨著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知識經濟的發展,越 來越多的開發中國家和窮人被隔離在數字鴻溝另一邊。

所以,不解決南方國家的貧困化問題,使之擁有進行電信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化教育的基本條件 ,數字革命”只能是空談,消除數字鴻溝只能是現代神話,因為正在挨餓的窮人是不可能靠數字蛋糕充飢的。

現況

“數字鴻溝”一詞是聯合國和已開發國家首先提出的,開發中國家接受了這一概念,將之作為南北對話的重要議題。但就目前情勢看,已開發國家在此問題上較為主動。

主要原因在於:由於信息化發展水平的不同,已開發國家對新科技革命及信息化的相關社會影響較為敏感,特別對國內"數字分化"有較強烈的感性認識及危機感。

南北“數字鴻溝”問題及南北差距的繼續拉大,使南方國家對北方國家的敵意和反感增加,對全球化的疑慮增多,這不利於西方推進價值觀和發展模式,因而引起西方國家的擔憂。

已開發國家國內傳統信息產品市場已經趨於飽和,大批信息技術和產品需要通過大規模擴散實現增值和升級,此時已開發國家公司急需打開、創造和培育開發中國家的信息產品市場。正如美國思科公司總裁錢伯斯所說“所有參與網際網路革命和消除‘數字鴻溝’的公司最終也會享受到消除‘數字鴻溝’後帶來的市場機遇”,可謂一語中的。

開發中國家如何應對"數字鴻溝"問題縮小南北“數字鴻溝”,不是簡單的信息化建設問題,必然涉及縮小南北整體經濟差距、扶貧、減債、增加官方發展援助等一系裡根本性問題。不解決南方國家的貧困化問題,使之擁有進行電信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化教育的基本條件,“數字革命”只能是空談。“正在挨餓的窮人不可能靠數字蛋糕充飢”。

信息革命及信息化的高速發展所帶來“數字鴻溝”等問題是跨國界的,需要世界各國的平等參與、深入研討、協商處理和共同管理。在信息領域新遊戲規則的制訂方面,由少數幾個信息大國或國家集團說了算的局面是不正常的,不符合國際關係民主化的潮流,也不符合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縮小和消除“數字鴻溝”的努力,是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

特點

1、一個重要卻含混的概念

據Hoffman(2001,見: Arquette,2001)考證,數字鴻溝(digitaldivide)一詞肇始於 LloydMorrisett有關對信息富人(theinformation-haves)和信息窮人 (theinformationhave-nots)之間所存在的一種鴻溝的認識。不過,這裡所謂的鴻溝,主要指1980年代AppleII電腦時代,不同的社會群體在個人計算機占有率 上的差異(Arquette,2001)。數字鴻溝一詞真正引起公眾關注則是1995年美國商業部電信與 信息局(NTIA)發布的題為《被網際網路遺忘的角落:一項有關美國城鄉信息窮人的調查報告》中對數字鴻溝現象的具體描述,報告詳細揭示了當時美國社會不同階層人群採納和使用網際網路的差別。 從此,有關數字鴻溝的報導和研究文章不斷出現。據對1999年1月至2000年12月收錄在Lexis-Nexis 資料庫中各種大眾傳媒文章的抽樣統計,這期間內與數字鴻溝相關的文章增加了3000%。在我國,情形也大致相仿。2002年7月31日,筆者對人民網上以“數字鴻溝”為關鍵字進行搜尋,結果顯示約 500篇文章涉及到這一主題或提法。2001年7月,一個以“關注中國的數字鴻溝”為主題的高層論壇 在北京舉行,許多政府官員、信息技術專家、學者、社會人士以及媒體參與了這一論壇,會議主要 討論和發言隨後結集出版。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雖然數字鴻溝這一名詞頻頻出現在各種場合,包括各種學術性文章中,它的含義和所指卻一直是混亂而隨意的。人們仿佛只是使用這一概念,卻不去理會這一概念的具體含義 ,似乎其含義是眾所周知似的。正如Arquette(2001)所指出的,事實上,大多數關注網際網路的學者對諸如數字鴻溝這樣的概念使用都很混亂。“人人都假設其他人在使用同一概念時,所指的含義和他使用時所賦予的含義相同。然而實際上,並沒有這樣的共識。”(p.3) 。在中文世界裡,類似的問題同樣存在。例如,在《關注中國的數字鴻溝》一書所收錄的30多篇論述中,不同的論者雖然都使用數字鴻溝這一名詞,但顯而易見,不同的文章中其含義有很大出入, 全書沒有一個統一的有關數字鴻溝的概念定義和操作定義。有些學者把數字鴻溝理解為不同的社會群體上網比例的差異,另外一些學者則把數字鴻溝和不同地區的信息基礎設施發展差距等同起來。 祝建華在其《數碼溝指數之操作定義和初步檢驗》中就此種情形寫道:

“儘管數碼溝(即數字鴻溝——作者注)這一概念如此重要、全球關注,但是奇怪的是從網際網路 業界、政府到學術界,至今尚未形成一個普遍接受的操作定義(即如何測量數碼溝)。其結果,不但造成了研究和討論中許多不必要的混亂┅┅而且無法對在一個社會內不同時點之間、或在各社會 同一時點上的差別進行比較。”顯然,對數字鴻溝這一概念進行概念定義和操作定義,對於我們有 效地談論和研究數字鴻溝現象,具有重要意義。

2、多種涵義

數字鴻溝是一個對傳播學者而言並不陌生的新名詞(祝建華,2002)。早在1970年,著名的知識溝(knowledgegap)假設就已經被提出來 (Tichenor,Donohue&Olien,1970),並一直是傳播研究者關注的重要研究領域。知識溝假設主要關注大眾媒體的知識傳播效果,即不同的社會經濟地位的人群,通過大眾傳播獲得的某一方面的知識或信息差距有擴大的趨勢。1980年代,隨著信息傳播技術的發展, 特別是隨著計算機的不斷普及,一些學者敏感地注意到社會上出現的信息富人和信息窮人之間存在 的鴻溝(Compaine,2001)。90年代,隨著網際網路日益廣泛的使用,數字鴻溝成為一個籠統的標 簽或比喻,用來說明人們對信息傳播技術,特別是網際網路的採納和使用上存在的差距。

有關數字鴻溝的眾多定義,可以從兩個角度加以梳理。一個角度是對數字鴻溝中“數字”一詞具 體所指的不同理解。狹義而言,數字鴻溝特指不同的社會群體或不同地區間網際網路的普及和使用上 的差別。美國商務部發表的《被網際網路遺忘的角落》系列報告是這一定義的代表。祝建華在構建其 數碼溝指標(digitaldivideindex,簡稱DDI)時,也以網際網路擴散率 (Internetpenetration)作為單一的指標。簡言之,這些研究把數字鴻溝操作化定義 (operationalize)為不同社會群體或地區間網際網路擴散率的差異。

然而,對不少學者來說,這種對“數字”概念的狹義理解未免掛一漏萬。因此就有所謂廣義的“ 數字”之理解。按照這種理解,數字鴻溝的衡量指標,除了網際網路以外,還應包括其他許多信息傳 播技術。例如,Arquette(2001)在一項有關全球範圍的數字鴻溝研究中,採用的是所 謂的信息智商(InformationIntelligenceQuotient,即IIQ)這一多維指標系 。衡量數字鴻溝的信息傳播技術擁有和使用狀況,除了網際網路外,還包括電話、有線電視、電腦、 傳真機、手機等等。

數據

開發中國家信息化水平嚴重落後於已開發國家

中國城鄉數字鴻溝中國城鄉數字鴻溝

開發中國家中有一半人口未打過電話,整個非洲的電話線路加起來才抵得上一個紐約曼哈頓島的電話線長,芬蘭一國的電腦主機數量要多於整個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已開發國家平均每千人擁有300台電腦。而開發中國家僅為16台。

已開發國家人口僅占世界總人口的17%,但網路用戶卻占世界總量的80%。已開發國家平均6.8人有一人為網路用戶,而開發中國家平均440人才有一人上網。

全球90%的電子商務額被已開發國家壟斷。美歐已開發國家對信息技術的投資占全球信息技術總投資的75%。目前國際網際網路全部網頁中有81%是英文的,其他語種總共不到20%。

美國對其他國家的絕對優勢

在全球信息產業中,中央處理器(CPU)的產量美國占92%,系統軟體產量美國占86%。美國lT產業投資占全球總投資的41.5%。美國微軟公司的"視窗"(WINDOWS)系統占據全球操作平台套用量的95%。

1999年美國網際網路用戶占全球網際網路用戶總量的一半以上,電子信箱占全球總量的58%,電子商務額占全球總額的75%,商業網站占全球總數的90%。目前世界性大型資料庫近3000個,其中70%設在美國,全球共有13台頂級域名伺服器,有10台設在美國。

據我國國家統計局國際統計信息中心的測算,美國信息能力的總指數約為我國的11.6倍。

已開發國家的國內分化

(1)階層差異。據調查,美國年收入7.5萬美元的家庭87%擁有電腦,68%家庭上網,而年收入低於1.5萬美元的家庭中,只有7%有電腦,2%與網際網路相聯。

(2)種族差異。美國黑人和西班牙裔的家庭的電腦擁有率和上網率要比白人和亞裔低60%左右,在美國網路高度普及的今天,仍有99.5%的非洲裔、98%的拉美裔不能使用網特網。

(3)行業差異。美國信息技術業工人的平均年薪比其他私營部門工人工資高85%,1992年至1998年,信息產業工人與其他行業工人的年平均工資差距擴大了1萬美元。

(4)年齡差異。英國使用網際網路的人口中有50%以上屬於15-24歲群體而這部分人口僅占全國人口的15%,超過64歲的人口中每25人中只有1人上網。

(5)男女性別之間、城鄉之間及不同教育背景人群的信息化差距也日益明顯。

中國

2002年4月22日,美國Nielsen//NetRatings發表了有關2002年第1季度全球家庭網際網路用戶人口的調查結果。結果顯示,中國的網際網路人口為5660萬,在各國網際網路人口中名列第二,在亞太地區名列第一。

據該公司稱,如果中國家庭網際網路普及率能達到現在已超過50%的美國、韓國、新加坡、香港等國家與地區的水平,中國將成為非常有潛力的市場。據中國信息產業部透露,目前申請上網的新用戶正以每月5~6%的速度增長。因此,如果這一增長率繼續保持下去的話,3~4年後網際網路就將普及到25%的家庭"(該公司)。

另外,由於目前中國只有35.6%的家庭安裝了固定電話,因此該公司預測,如果安裝固定電話的家庭增加,網際網路人口將進一步提高。中國網路用戶雖然持續增長,但其普及和套用主要發生在城市,網路用戶中只有百分之零點三是農民,城市普及率為農村普及的740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部城鄉之間的差距也大於東部。信息產業部提供的資料顯示,到2000年6月底,西部農村固定電話普及率將僅為1%。在青海,目前還有21%的鄉鎮和65%的行政村不通電話。全國最後20%不通電話的行政村,絕大部分都在西部地區。中國網際網路用戶的地域分布很不平衡,據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2002年1月發布的《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其分布是華東(36.0%)、華南(24.3%)、華北(17.7%)、西南(9.0%)、東北(8.4%)、西北(4.6%)。排在最前五位的省(直轄市)分別是:廣東(10.40%)、北京(9.80%)、上海(9.20%)、江蘇(8.00%)、浙江(6.60%),最後五位是:貴州(0.60%)、海南(0.50%)、寧夏(0.30%)、青海(0.20%)、西藏(0.10%)。

影響因素

由於數字鴻溝本身涉及很多方面以及它的複雜性,影響它的因素也是多種多樣的。在不同的國家,因為經濟背景和社會發展程度,有時甚至是文化的差異,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綜合起來看主要的是以下這些方面:

(1)不適當的政府干涉,不但不能很好的解決數字鴻溝問題,有時候還會適得其反;

(2)電訊市場缺乏競爭機制,導致電訊設施價格昂貴,間接影響網際網路的使用量。這是世界各國普遍存在的問題,急需得到改善。

(3)經濟落後的國家,由於經濟規模的原因,想獲得價廉的電訊設施的機會不是很大,直接影響到這些國家的電腦和網際網路的使用量。而且在那些基本需求都不能滿足的地區,即使有數位化的通訊設施,對他們的幫助也不是很大。

(4)有些國家教育水平低下,是拉大數字鴻溝的重要原因。這也是在全球數字鴻溝問題中第三世界國家遠遠落後的主要原因之一。

(5)缺乏適合殘疾人使用的網路訪問設計、網路服務供應商提供的服務範圍狹窄等,這些是拉大殘疾人與正常人之間數字鴻溝的重要因素。

總之如下:

社會影響:使用計算機網路拉近數字鴻溝,人們可以獲得有益的工作和職業信息、政治信息,發掘新的家庭和社會交流渠道,參與經濟互動,融入各種不同的虛擬社區。這些是積極的影響。當然,也會有消極的影響:由於人們在網上花費了更多的時間,相應地也就減少了很多與親朋好友和其他人的交流時間,用在其他活動上的時間(如讀書、看報、運動等)也在減少,這樣可能出現的嚴重後果是破壞社會結構,導致數字隔離、社會分裂和關係弱化等現象的出現。

文化影響:文化內容的質量和效用本身就是有差異的,數字鴻溝的拉近有助於減小這種差異。消極影響則是可能會使類型多樣的大眾文化向單一化方向發展。這種單一化傾向極有可能使得大眾文化走向庸俗化。

政治影響:數字鴻溝的拉近,使得各種政治信息更易獲取,政治活動的動員也會有更多的渠道,更容易得到候選人的政策陳述,還可以擴展政府與市民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有利於民主參與。反面影響是可能導致政治分裂。心理影響:有可能導致計算機憂慮、各種計算機犯罪等現象的出現。這方面的研究目前還比較少。

負面影響

(1)擠壓信息疆域。信息疆域是國家或政治集團信息傳播力和影響力所達到的無形空間。一個國家的信息疆域由科技、政治、外交、軍事等各個領域的信息邊疆組成,它關係著一個民族或國家的興衰。在信息技術或網路技術上領先一步的國家,往往依託網路,想方設法把自己的信息疆域擴展到許多國家,從而對別國的信息主權造成威脅。

(2)妨礙經濟發展。只要存在數字鴻溝,不管身在其富的一邊還是其窮的一邊,都存在同等程度的“經濟危機”。如果少數國家、地區、企業或人群集中在富溝一邊,而大多數國家、地區企業或人群在窮溝中掙扎,就會由於前者因壟斷供給而壟斷了需求,導致窮溝中有效需求的不足,從而構成對供給的破壞。此外,隨著經濟信息化、網路化、全球化與一體化的迅速發展,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日漸增強,如果信息強國有組織、有目的地運用先進的網路犯罪手段進行經濟干擾和破壞,就足以使信息弱國的經濟崩潰。

(3)挑戰民族文化。文化是社會的黏合劑,是維持社會的基礎。一定時代和一定民族的人們,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模式之中。這是人類社會穩定和發展的重要保障。目前,謀求霸權的國家利用其信息控制優勢,貶低其他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並通過網路向客群連續不斷地傳遞其文化信息,將其意識形態、價值理念強加於人,久而久之,將會使客群產生親近感與認同感,進而依賴異邦文化,最終喪失對本民族文化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4)影響社會穩定。由於數字鴻溝的存在,將把社會中的人群劃分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貧窮者,實際上也就是將社會群體區分為經濟富有者和經濟貧窮者,而且這種貧富差距將越來越大。這必然影響社會公平,進而影響社會穩定。

不均等的機會

富國的先行優勢

全球數字鴻溝分布圖全球數字鴻溝分布圖

聯合國秘書處公布的資料認為,通過信息技術和知識來創造價值的“新經濟”是一種“富國現象”。少數已開發國家特別是美國搭上了信息革命的頭班車,在“知識權力”集中過程中,通過技術創新、產業重組和全球壟斷獲取“先行優勢”,已經牢牢占據了信息革命和知識經濟的至高點。

廣大開發中國家尚處於工業化階段,部分國家尚處於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型時期,信息革命和知識經濟的到來,使開發中國家肩負雙重發展重任,部分國家不堪重負,已經被邊緣化。

知識經濟的出現,使信息(知識)和人才成為生產函式中極為重要的內生變數,這客觀上弱化了開發中國家原有的普通勞動力、土地和資源優勢,降低了開發中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和南南合作的潛力。知識和人才有其流動性和聚集效應,開發中國家知識創新體制落後、能力不足,而本國人才特別是高科技人才流失嚴重,遂在全球科技和人才競爭中處於下風。

信息技術和產業在發育初級需要高投入,背負重債和財政困難的開發中國家無力承擔大規模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而普通民眾也無力支付高額教育和通訊費用,開發中國家在與信息秩序相關的規則制訂過程中幾無發言權和影響力。因此,越來越多的開發中國家和窮人被隔離在“數字鴻溝”另一邊。南北國家“數字鴻溝”問題,是南北經濟差距的產物,同時又加劇了這一差距,形成惡性循環。

美國國內分化成為社會問題

美國的貧富差距自1973年以來已經達到創紀錄的水平,信息化進一步推動財富在信息技術所有者、企業家和金融家中的高速集聚,比爾·蓋茨等網路巨子富可敵國,無緣或不能掌握網路技術的公民極易淪為赤貧或墮入社會底層?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現實及趨勢,使社會不滿情緒上升,不穩定因素增多。

工作、學習和生活

位於鴻溝的更不幸運一方,就意味著更少的機會參與以信息為基礎的新經濟。在這種新經濟中,更多的工作與計算機相關。這同時意味著獲得較少的機會參與教育、培訓、娛樂、購物和交流等可以線上得到的機會。

美國政府在其設立的“填平數字鴻溝”政府網站上指出了為所有美國人創造數字機會的重要意義:可獲得計算機和網際網路,並擁有使用這些技術的能力,對於充分地參與美國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來說,正變得越來越重要。

人們正在利用網際網路,尋求商品和服務的最低價格;在家工作或者創業,利用遠程教學獲得新的技能,在健康方面基於更多的信息而作出更好的決定。

使用這些技術對於工作是越來越重要了,而在迅速增長的信息技術部門工作,更可獲得幾乎比其它部門高出80%的報酬。

創造性的運用技術,同樣可以在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方式上造成很大的區別。在一些課堂里,教師使用網際網路以跟上本專業的最新進展,和他們的同事交流授課計畫,更多的和家長溝通。學生們則可登錄國會圖書館,下載歷史事件的原始檔案,可以通過網際網路,利用過去只有天文學專家才能使用的望遠鏡,探索宇宙奧秘;並且可以投身於更多的"邊做邊學"活動。學生們同時還創造了基於網際網路的可供其它學生利用的大量學習資源——例如有關瀕危物種,聲音的感知,美國法官制度探索等網站的建立等等。這些都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

教育程度相對較低的貧困者因此有雙重不利。他們無法及時獲取可以改善自身處境的工作信息,無緣電子商務以及尋求最低價所帶來的改善福利的良機。

網際網路是讓機會均等的新力量

經濟學家埃瑟·戴森認為,網際網路所帶來的最大改變,是改變了權力的分配。工業革命以來的兩個世紀裡,人類追求的都是經濟規模,比方說,大型工廠、大眾媒體。而網際網路的出現,開始讓世界朝另一個方向發展。網際網路是一種讓機會均等的新力量。

也就是說,未來的差別將在於能不能把握機會。以往沒有人或者很少人有機會,但是當人人都有機會時,就很容易看出,哪些人擁有必要的智商與自發的驅動力去善用這些機會。造成差別的不只是智商而已,還有個性和想像力。凡是把握機會採取行動的人,網路可以提供給他們更多的力量。所以,一個人生來有多少財富、來自哪一個國家等等,這些因素在未來將越來越不重要,一個人的個性特徵,將成為他未來有沒有優勢的決定因素。

數字機遇

世界經濟論壇組織(WEF)2000年報告《從全球數字鴻溝到全球數字機遇》認為,我們應該更好的將注意力集中於“全球數字機遇”上。這將更有利於開展那些開發中國家抓住機遇的行動,因為那是我們今天真正面臨的一個前所未有的向全球數字發展的轉換的機會。

技術進步,政策改革,在信息和通信技術領域的競爭,一起創造了一個所有國家都能從這場信息革命中獲得好處的境況。技術、速度、力量和可用性正在以極快的速度增加,而費用卻在降低;過去只有大的組織獲得的能力現在可以被個人和小組織獲得。這為所有開發中國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加快經濟發展的機會。

例如:網際網路和相關的技術與服務能極大地提高包括農業、製造業和服務部門在內的公司的生產力和競爭能力;能創造新的報酬優惠的工作機會,等等。而事實上,許多開發中國家的人們已經從這當中獲得了好處。例如,小地方和個人企業家通過網際網路向國內外銷售當地的農產品和其他小商品。

但是,從實踐上來看,除非開發中國家的政府,採取實質性的有利的措施,數字機遇不可能完全實現。首先,從教育和財政政策到電信管理,電子商務等等,新的國家戰略以及財政傾向應該建立起來。同時,國際社會應該承擔起支持者的重要角色。在提供技術,資本,商業專家,貿易利潤,技術援助以及其他相關方面作出努力。

全球視野中的數字鴻溝

數字鴻溝數字鴻溝

數字鴻溝首先存在於國家與國家之間。在信息技術的全球發展過程中,有領先並因此獲利的國家,也有落後並因此失落的國家。不能簡單責怪這些國家的政府或人 們不夠努力;他們現在把數字鴻溝放在全球視野當中,差距便顯得尤為觸目驚心。

首先看事實和數據。有關電話線等基本的電信設施的統計數據是僵硬的。根據最近的聯合國人權發展報告,工業化國家只占了15%的世界人口,卻占了整個網際網路用戶的88%。在南亞,少於1%的人可以上網,儘管它占了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非洲的情況更糟。在739百萬人口中,只有14百萬根電話線。這個數字少於曼哈頓或者東京的數量。而且這些電話線的80%,僅在非洲的六個國家。整個非洲大陸,只有311萬網際網路用戶,而同時在美國,卻有14800萬。以下的數據同樣讓人吃驚:超過80%的世界人口還未曾擁有電話;接近50%的網際網路用戶來自美國,儘管美國只占了4.7%的世界 人口;高收入國家以占世界16%的人口,占有了世界90%的計算機主機;紐約市擁有的的電話線終端超過了整個非洲大陸的數量;曼哈頓的電腦主機比整個非洲所擁有的數量還要多;在英國,每100人有30台電腦,而在象馬拉威這樣的國家,每10000人才有1台電腦……

目前,富國和窮國在網際網路用戶數量方面的差距比其在國民收入方面的差距更為懸殊。根據聯合國的資料,全球收入最高國家中的五分之一人口擁有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86%,其網際網路用戶總數占世界網際網路用戶總數的93%,而收入最低國家的五分之一人口則只擁有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1%,其網際網路用戶總數只占全球網際網路用戶總數的0.2%。

在這裡我們提供部分國家上網人數,上網比例的數據:(數據來自IDC,NUALtd等機構,前面的數字為上網總人數,後面的數字為占國家總人口的比例。均為2000年數據)
中國:1690萬、 1.34%;印度:450萬、0.45%
日本:2706萬、21.38%;印度尼西亞:40萬、0.18%;
韓國:1530萬、32.31%;烏茲別克斯坦:7500人、0.03%(以上為亞洲國家)

貝寧:1萬 、0.16%;阿爾及利亞:2萬、0.06%;
莫三比克:15000、0.08%;埃及:44萬、0.65%;
南非:182萬、4.19%;盧安達:1000人、0.01%(以上為非洲國家)

英國:1947萬、 32.72%;法國:900萬、15.26%;
冰島:14.4萬、52.11%;挪威:220萬、49.57%
俄羅斯:920萬、6.3%;阿爾巴尼亞:2500人,0.07%(以上為歐洲國家)

墨西哥:250萬、2.4 %;阿根廷:90萬、2.44%
巴西:865萬、5%;哥倫比亞:60萬、1.51%
古巴:6萬、 0.54%;海地:6000人、0.09%(以上為南美國家)

伊朗:10萬、0.15%;科威特:10萬、 5.02%
沙烏地阿拉伯:30萬、1.4%;巴林:3.75萬、5.96%
以色列:100萬、17.12%;葉門:1.2萬、0.07%(以上為中東國家)

而美國的這兩個數據分別是:14800萬和53.72%。有關數據還表明:到2000年9月 止,全球網際網路用戶估計值是37765萬。

而即使有了電信基本設施,這個世界的大多數貧困者仍然將排除在信息革命之外。其原因是,文盲以及缺乏基本的計算機技能。例如在貝寧,超過60%的人口是文盲。另外,五分之四的網頁是使用英文的,而世界上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夠理解這種語言。

另外,由McConnell國際諮詢公司執行的"e-readiness"調查表明:許多開發中國家經濟停滯是因 為缺乏對高科技基礎設施的投資。在沒有準備把握住計算機革命的國家中包括俄羅斯,印度尼西亞 ,巴基斯坦,南非等等。這個電子閱讀能力報告,調查了42個國家。在通過對網路數量、管理、信息安全、相關勞動力的質量之後,23個國家被認為需要有實質性的改善。至少在兩個領域裡。這個 調查得出結論,認為整個非洲和大多數中東國家既缺乏信息技術基礎設施,也缺乏法律大綱??對於數字經濟而言。例如埃及,直到1998個才允許有第二根電話線。在沙烏地阿拉伯,1994年起就接入網路,但是直到1999年1月,私人還被禁止上網。

而潛在的贏家是那些擁有良好的電信基礎設施,熟練的勞動力和計算機安全法規的國家。例如,拉丁美洲和亞洲,因為其政府正確地推動而受到好評。但是,盜版軟體猖獗,智慧財產權難以得到保護還是影響了這些國家信息產業的發展。

各國情況

一、數字鴻溝在美國

在柯林頓政府執政期間,獲得計算機和網際網路的人數有了爆炸似的增長。毫無疑問,美國是信息技術革命中最大的贏家。但是,不幸的是,很多現實證據表明了“數字鴻溝”——一個在那些擁有這些資訊時代的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擁有者之間存在的鴻溝。1999年7月美國商務部的報告《在網路中落伍之三:定義數字鴻溝》,揭示出了這個事實:受過良好教育的美國 人更可能擁有信息技術與網際網路。1997年至1998年,在高教育人群與低學歷人群中的技術鴻溝增長了25%。1998年,那些擁有大學學位的人在家裡擁有計算機的數量是那些只受過初等教育的人的8倍 。而在家上網的數量則接近了16倍。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之間的鴻溝在擴大。1997年至1998年,兩 者之間的鴻溝擴大了29%。收入在75000美元及以上的城市家庭中,擁有計算機的數量是低收入家庭 的9倍以上,而上網的數量則超過了20倍。

美國白人比非洲裔或西班牙裔的美國人更可能獲取計算機和網路。數字鴻溝同樣在人種、民族之 間延存下來。白種人在家上網的機會遠遠超過非洲後裔或西班牙裔在任何別的地方上網的機會。只 有非洲後裔或西班牙裔在家獲取上網的機會大約是白人家庭的五分之二。雖然,在收入為75000美元 甚至更多的家庭中間,這個鴻溝去年已經縮小。農村地區獲取上網的機會遠少於城市居民。不論經 濟水平,在計算機擁有和網際網路使用方面,居住在農村地區的人遠遠落後於城市居民。在某一收入 水平上,儘管收入相同,那些城市居民比農村居民可獲取網際網路的比例超過了50%。農村地區低收 入家庭地這些方面上的數字是最低的。

另外,來自國家教育統計的數字表明,數字鴻溝也存在於國家的學校中。到1998年秋季為止,窮 學校里只有39%的教室接入網際網路,而在那些富裕的學校里,這個數字是74%。

二、數字鴻溝在中國

中國的數字鴻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中國與已開發國家之間的數字鴻溝
此次顯示,中國網民總人數為12300萬人,按全國人口13 億多計算,網際網路的滲透率不到9.5%,而經濟發達的歐盟國家和美國的網際網路滲透率很高,分別達 到了49.8%和68.6%;鄰近中國的日本和韓國的網際網路發展程度也比較高,平均每3個人中至少有2個是網民。這還只是說明與已開發國家差距的一個方面,如果加上人均擁的電腦數、國民經濟信息化投入等指標,差距則更加明顯。總之,和已開發國家相比,中國的網際網路普及程度明顯落後,數字鴻溝仍然不小,切莫沾沾自喜於印度網際網路滲透率只有中國網際網路的一半,要知道印度的總體信息能力還是比我國強。

2、國內地區之間的數字鴻溝
中國信息化的發展水平呈現出從東部到中部、西部依然減弱的明顯特徵,這從報告中可見一斑。一是從網站數量看,華北華東華南的網站數比例占86.0%,仍占據主要地位;東北、西南、西北網站數所占的比例為11.5%。北京擁有的網站數量是西藏擁有網站數量的83倍多,北京、廣東浙江上海江蘇山東福建遼寧等東部省份占整個網站數量的74.3%,陝西山西雲南內蒙古貴州甘肅新疆、西藏等省份只占整個網站數量的 4.8%;二是從域名數量看,華北、華東、華南的註冊域名數占註冊域名總數的比例為83.6%,東北、西南、西北的註冊域名數隻占註冊域名總數的14.0%,所占比例非常小。擁有域名最多的廣東省擁有506087個,占我國整個域名總數的17.2%,而擁有域名較少的青海只有3591個,只占我國整個域名總數的0.1%,前者數量是後者數量的140多倍,差距之大,顯而易見。

3、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
在中國存在一個明顯的事實是,城鄉之間的差距,這種差距反映在信息化方面也是非常明顯的。目前我國13億人口中有9億在農村,2004年底鄉村固定電話用戶 10159萬,不到城市固定電話用戶21085萬的1/2,還有10.1%的行政村不通電話。2004年底的網際網路 發展報告顯示,從網際網路用戶的行業分布看,農、林、牧、漁行業的用戶僅占1.3%;從用戶的職業 分布看,從事農、林、牧、漁的工作人員僅占1%。這次報告又一次證實了這一結果,從職業分布看 ,網民中學生所占比例最多,達到了36.2%,其次是企業單位工作人員,占總數的28.9%,排在其後 的是學校教師及行政人員,所占比例為7.4%,國家機關、黨群組織工作人員所占比例為6.2%,事業 單位工作人員所占比例為5.6%,自由職業者所占比例為5.3%,農民所占的比例僅為1.6%。這個數據表明農村網際網路普及率和套用水平是很低的。

4、網民內部結構之間的數字鴻溝
同是網民,因年齡、學歷、性別、收入等因素的不 同,他們之間也存在著數字鴻溝。一是從老年人與青年人之間的數字鴻溝。網際網路是青年人的樂園 ,但也不能忘了老年人。報告顯示,網民中18~24歲的年輕人所占比例最高,達到38.9%;50歲以上 網民的數量僅占26%;而且那些因不懂電腦、網路,不具備上網所需的技能的人群中又以老年人居多 。二是高學歷與低學歷之間的數字鴻溝。一般而言,學歷高的比學歷低的信息能力更強,這從網民 的結構中可以看出,此次調查結果顯示,網民中文化程度為高中(中專)的比例最高,達到31.6%, 其次是本科(24.7%)和大專(23.0%),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網民僅占17.8%。

最後是男性與女性之間的數字鴻溝。這種差距在今年有所縮小。男性網民占全體網民的比例從去年 59.6%下降為58.8%;女性網民所占的比例上升為41.2%。截止到2006年6月30日,中國男性網民7232 萬人,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093萬人,增長率為17.8%;女性網民5068萬人,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 907萬人,增長率為21.8%。四是富人與窮人之間的數字鴻溝。這種數字鴻溝倒不是簡單的富人的互 聯網套用率比窮人高,而恰恰相反,窮人網民比富人網民所占的比例大,呈現收入越低所占比例越 高的趨勢。報告顯示,個人月收入在500元以下(包括無收入)的家庭網民所占比例最高,達到 34.3%,其次是月收入為501~1,000元和1,001~1,500元的網民(比例分別為15.9%、15.8%), 12.0%的網民個人月收入在1,501~2,000元。

存在這些數字鴻溝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視之,正視之後採取得力措施不僅能捕捉到網 絡發展的機遇,而且還能不斷消彌數字鴻溝。當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革命愈演愈烈時,我們 需要不斷提醒自己,我國還存在著數字鴻溝;當我們還在發展的道路上尋找方向時,我們需要提醒 自己,不要成為鴻溝另一側的失落者;當我們可以盡情地在網路世界裡享受網路文明時,我們需要 提醒自己,應該努力為另一側的人們架起一座數字橋樑,讓人人擁有數字機遇。

數字鴻溝的影響

堅持民族國家的利益

承認數字鴻溝的存在,這是全世界共同的觀點。但作為一個民族國家究竟應該怎樣看待這個問題?問題的實質在於全球化、信息化當中,民族國家在世界格局中如何占據一定的地位。在經濟全球化、信息化時代里,民族國家至少今天看來是存在的,因此,我們就必須考慮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否則,討論數字鴻溝問題的基礎便不存在了。

我非常同意朱厚澤前輩的觀點,信息文明有二重性。工業文明表現為英國化,信息文明表現為美國化,美國化的信息文明是向全球滲透的。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它給開發中國家帶來好處,另一方面它的文明以惡的形式表現出來,這裡,好的文明肯定應該接納,我們當然應該儘快使自己的國家跨越數字鴻溝。同時,對文明擴散中以惡的形式的表現,我們可以坐下來談判,以維護自己國家的利益,討價還價。

今天,人們日益意識到,將來地理意義上的世界地圖將讓位於以知識等級劃分的世界地圖,國家之間的鴻溝將越來越大,越來越以知識衡量財富,從而造成社會衝突越來越大。因此,政府應採取各種辦法縮小這種差距。今年以來,政府開始談數字鴻溝問題,但仍沒有提出具體的實施辦法。更重要的是我們對時代的看法有錯位,仍是以物質產品的數量來衡量社會發展的指標。我們急需建立一套對各地信息化的指標進行衡量的體系。今年以來一個明顯的趨勢是網路公司開始與國家有關行業資源結合併真正形成一種產業。但這方面其實國家並沒有意識地進行這種資源的積累和整合。

網際網路實際上就是一場實驗,當你在網上亂逛的時候,你的需求已被人了解和把握,這是最為可怕的,然而中國的產業部門是否已真正開始意識到這一點?網路背後其實是國家利益重新劃分的過程。

必須消解權力鴻溝

談數字鴻溝不能忽視另外一個鴻溝,即權力鴻溝。中國的現實是怎樣的?實際上是數字資本主義和黑幫資本主義相互交錯其中,黑幫資本主義是更加觸目驚心地存在著的現象。權力的不公正是造成中國貧富鴻溝的實際原因,而不是數字鴻溝。就中國而言,數字鴻溝更多表現在國家與國家之間整體信息化狀態的差距。

當我們的經濟學家講“西部開發要網路先行”的空話的時候,不解決制度問題,不正視中國黑幫資本主義的問題,西部開發將會成為一部分官僚瓜分國家資源的又一種說法。黑幫資本主義是在私有化進程中,一些人將公有財產直接轉換為個人財產結果。私有化仍是一次權力的瓜分,與普通百姓無緣。這個暴富階層與低層百姓之間的鴻溝正在加大。這將導致中國在現代社會面臨整合的危機。所以,要解決數字鴻溝,就不要以數字鴻溝為名,忽視了中國另外一個現實情況,那就是權力的鴻溝,因為它造成的不平等是更大的不平等。

我們看到數字資本主義也對權力鴻溝進行了衝擊和消解。數字資本主義是什麼?馬克思曾經說過一句話,叫做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去年中關村曾有一牌子上寫“全世界計算機聯合起來,Internet一定要實現”,這句話其實道出了這樣一個現實:美國通過養老基金、退休基金形成群體資本,再通過這種群體資本向周邊國家投資。這樣全世界資產者通過數位化都聯合起來了,而無產者好像倒未聯合起來。全球資本主義國家為什麼會變成福利國家,變成知識社會?就是因為把資本家和工人之間不平等的鴻溝降到最低限度。藍領工人已成為知識工作者,資本的形態也發生了變化,所謂數字資本主義是以一大幫群體資本為背後支撐的。

以數字手段進行滲透的群體資本主義表現在中國就是外資的進入、網路的興起、電信市場的開放。這其中也帶來了一些新的規則。

以數字漩渦填平數字鴻溝

面對數字鴻溝,我提出一個概念叫數字漩渦。這其中的關鍵是中國如何吸納全球的資金、技術形成數字漩渦,然後實現跟美國等國高科技領域的互動,而且尤其要發揮華人的力量。

今年政府做的八大網站,只是在新聞上提高競爭力,其實這是沒有抓到問題的實質。政府應該建立一種成熟的民間的投資體制,使整箇中國的民間資源向高科技傾斜,做出一個比較高的門檻,這樣,當國外資本進入的時候,有談判的餘地。我們甚至可以採取官督民辦的形式,政府出讓資源給民間,民間採取一種有比較清晰產權的,有制度保障的體系來整合這種資源。

數字鴻溝就是數字機遇

八國首腦會議結束後,以日本富士通和東芝為首的全球電子商務企業對話協會成員提出要為非洲50萬個偏遠村鎮提供數字接入等。這些公司勇於承擔解決數字鴻溝問題的重任其實還是從自身長遠利益考慮,他們確信只有幫助大多數國家成為“網路經濟和社會的正式參與者”,才能拓寬公司現有的市場規模。正如思科公司總裁錢伯斯所說,“所有參與網際網路革命的公司都有機會去消除這場信息技術革命帶來的數字鴻溝,同時它們也會最終享受到消除數字鴻溝後所帶來的市場機遇。”

亞洲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在認真對待數字鴻溝的風險,積極通過改善信息技術基礎設施來使每個人分享信息和通信基礎設施革命所帶來的機遇。

一位世行高級官員曾經指出,低收入人群和國家若想分享信息和通信基礎設施革命所帶來的機遇,除了需要獲得相關的高質量教育外,更為主要的是還需擁有能確保平等享用現代信息和通信技術的基礎設施。在國內,網通最近業務十分繁忙,這說明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實達要專門關注硬體業,說明廠商們看到了基礎設施市場的美好前景。

由此可見,數字鴻溝實際上是一種創造財富能力的差距。中國如何抓住機會實施方法得當的技術融入,跳過這一差距,直接進入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領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問題。但是如果這種融入進行不當,我們就可能完全錯過機會。

數字鴻溝後面的三個規律

數字鴻溝是一個信息技術的鴻溝或者信息技術普及的鴻溝。數字鴻溝的概念應該更深一些,它不僅僅是信息普及的問題,可能更大程度上是國家新經濟發展中的鴻溝,是我們能不能趕上去的問題。第一個是想探索一下數字鴻溝後面有沒有規律性的東西。第二個問題,是想探討怎么解決數字鴻溝的問題。我覺得數字鴻溝問題的背後有一些規律性的東西。

首先,我們覺得數字鴻溝是一種信息交流中間存在的鴻溝,或者說它是一個"比特流"的鴻溝。在信息交流這個範疇之內,它和我們的物質流是不同的。我們知道物質的流動符合從高密度到低密度這個方向。但是,信息交流要求交流的雙方的信息是對稱的。在信息不對稱的前提之下,是沒法進行很好的交流的。
比如說,為什麼對牛彈琴不可能呢?因為人和牛沒法交流。只有兩個知識水平相近的人,他的交流力度才是最大的。因此我說信息交流必須在信息對稱的條件下才能進行,這是我們說的第一個規律。

第二個方面,我認為數字鴻溝是個經濟現象,它符合網路經濟發展的一些基本規律,而網路經濟的發展,存在一個"雙拐點現象",就是在經濟發展的增長中,它有第一個臨界點,只有達到第一個臨界點,才可能有爆發性的增長。到第二個臨界點的時候,增長會開始緩慢下來。數字鴻溝存在這種現象,如果你達不到一個臨界點,我們的網路產業或者網路經濟就發展不起來,你想填平數字鴻溝,不可能有辦法。這是第二個規律。

第三個方面,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的鴻溝。我們在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上與先進國家之間存在問題,我們說它也是數字鴻溝。在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問題上存在一種“馬太效應”,學習越好的,越愛學習,創新越好的人,越追求創新。創新不好的地區,學習能力弱的人,也都不喜歡創新和學習。這種"馬泰效應"非常明顯。

我們認為數字鴻溝後面有這三條基本性的規律。在解決數字鴻溝問題的時候,我們覺得也應該有一些辦法需要提出來請大家注意。我們現在簡單地把數字鴻溝分為三類,一個是國家間的數字鴻溝,一個是地區間的數字鴻溝,一個是人群間的數字鴻溝。解決這三種鴻溝的辦法是不一樣的。

首先,我們認為消除國家間的數字鴻溝的辦法是應該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數位化起來,而不要急於去填平它。就像我們設立經濟特區一樣,應該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我們要消除國家間的鴻溝,首先應該擴大這個鴻溝。我認為這是個行之有效的辦法。為什麼?

我們知道,最近美國《商業周刊》在全球評選了9個將來最有希望誕生新經濟的城市,其中開發中國家評了兩個,一個是我們國家的蘇州,還有印度的"班加洛過"。他為什麼評選蘇州為中國將來新經濟的一個增長點呢?一個地區,特別開發中國家的地區,要成為新經濟的增長點,成為向國際標準靠攏的地區,可能有這么幾個條件:第一,自然環境比較好,我們知道新經濟需要有好的自然風光,風光可留人;第二,需要法制環境比較健全的地方,不僅科技是生產力,法制環境也是生產力;第三,智力資源比較密集的地方。我們認為要解決國家間的數字鴻溝問題,首先應該培育出幾個這樣的地區來,由這些地區和國際接軌,才能減少國家間的數字鴻溝,這是我們第一個看法,就是讓一部分人,一個地區先數位化起來。

其次,解決地區間數字鴻溝問題的辦法,我們認為恐怕要靠政府的作用。因為根據經濟發展的規律,任何一種產業、一種新經濟產業的發展,都要在達到一個臨界點之後,才有可能進入爆發性的增長。

今天上午侯自強先生說到網通的發展,可是如果達不到一定的用戶,網通也沒有辦法發展很快,這個臨界點或者臨界用戶的數量,我們認為應該由政府來培育,這是政府應該做的事情。我們覺得在解決地區間數字鴻溝的時候,政府應該通過轉移致富,或其它一些財政方面的政策,幫助一些不發達地區發展網路經濟。

第三,我們覺得解決人群間的數字鴻溝,恐怕要靠科普和教育。這就是今天上午各位專家談的信息技術的普及與套用等各方面的問題。

總之,我認為數字鴻溝問題的解決要根據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解決方式,而且不應該有統一的模式。它更多的是一個經濟現象,不是說政府引導引導就輕易能解決的。政府引導應該引導到比較恰當的地方,而且應該以市場經濟規律來引導,不是簡單地搞一個兩個計畫或搞一個兩個什麼指標就能完全消除。以後這些計畫和指標恐怕都會浪費。因為,現在信息技術發展特別快,五年的時間太長了,會發生很多事情,我們既要趕超,又要防止浪費,這是我們認識這個問題時需要注意的兩個方面。

戰略與行動

一、國際社會

縮小“數字鴻溝”,重要的是確保人們能夠平等地享用現代通信和網路基礎 設施,擁有大體平等的教育機會。在這方面,國際社會作出了一些努力。

1、“軟體銀行新興市場”項目。2000年2月,作為縮小全球網際網路發展的差距,國際金融組織與 日本的軟體銀行合作,在100多個國家成立網際網路公司。該項目通過5個方法來縮小數字經濟的差別 :

(1)覆蓋幾乎所有的新興市場--將近100個國家將逐漸參與這個舉措。在選定目標國家時,將著 重考慮候選國家對網際網路發展的決心,適量的電話覆蓋率、廣播和電視系統,以及能夠使網際網路得 以發展的足夠的設施和環境。

(2)與主要的網際網路和網站結構技術公司進行合作。

(3)在各個目標市場與當地的公司及創業者進行合作。

(4)提供所需的風險資金。

(5)使用"商業孵化器"的方式,來推動新公司的快速發展。

2、聯合國經社理事會於2000年7月部長會議檔案中,敦促各國政府把網際網路和遠程通信的費用降至人們能夠承受的水平,向當地居民提供更多技術知識、創建更多公共接入點。檔案還敦促各國政 府開發使用本國語言、符合本國人民興趣的網站。經社理事會已成為一個特別工作小組,研究各國政府和私營部門確保所有社區在2005年以前都能接入網際網路,並保證每個人在半天路程內可上網的計畫。

3、2000年7月本沖繩“八國首腦會議”通過《全球信息社會沖繩憲章》。檔案提出了縮小國家間 和國內民眾之間信息技術發展差距的一些原則性構想,決定成立一個高級別的特別工作小組 (DOTFORCE)。特別工作小組的主要任務是幫助開發中國家制定相關的政策和規章制度,建 設必需的網路系統,改善電腦通訊連線設施,增加上網機會,降低費用,培訓人才,及鼓勵參與全 球電子商務網路。

4、2001年10月,上海APEC年會的部長級會議通過了《數字APEC戰略》,明確提出:各成員國要 採取具體和聯合的行動實施數字戰略,並充分利用信息與通信技術革命,縮小數字鴻溝,迎接新經濟帶來的機遇。《戰略》包括三個部分:1、創造加強市場結構和機制建設的環境。2、創造基礎設 施建設和技術發展的環境。3、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和培養企業家精神。

5、2001年11月,在聯合國成立了解決“數字鴻溝”的顧問委員會的建議下,成立了由30多人組 成的聯合國信息和通信技術工作組,我國科技部副部長馬頌德即是執行局成員之一。安南說,這一 工作隊所面臨的嚴峻任務是如何在全球推廣新的科學技術,確保廣大貧困人口能夠從中受益,並使 信息技術革命的成果能夠為實現促進發展這一戰略目標服務。

6、2002年3月18日~27日,國際電信聯盟(ITU)召開第三屆世界電信發展大會,本次會議以"數 字鴻溝"為主要議題,引起了國際上的普遍關注。本屆ITU世界電信發展大會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國和 地區的1500名政府高級官員、私營部門人士以及國際和地區性組織的代表,他們共同制訂一個旨在 填平數字鴻溝的戰略計畫。必須解決數字鴻溝問題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

二、美英法三國的行動

美國1998年美國聯邦政府對教育的撥款達510億美元,其目的 是:使每個8歲的兒童能獨立閱讀,12歲的學生能藉助國際網際網路學習,信息高速公路通向每一間教室、每一個圖書館和每一個兒童。2000年2月,美政府公布“從數字鴻溝走向數字機遇”的報告,指出美國消除數字鴻溝的重點在於專業技術平民化、技能培訓和網路內容實用化。在政府鼓勵下美國 許多高技術公司已經在實施填平“數字鴻溝”的工程。

英國2000年10月上旬,英國財政大臣布朗宣布了一項“縮小數字差距”計畫。提出要為貧窮社區免費提供網際網路接入點,免費提供信息技術培訓,為低收入家庭提供10萬台二手電腦。為了 實現"在5年內使每個英國家庭都能上網"的計畫,他頒布了幾個重要措施:在全國建立超過700家的網際網路接入中心(ITaccesscenters);對那些願意為雇員租借計算機的公司提供稅收優惠;培訓課程為網路新手提供85%的折扣;提供10萬台整修過的計算機,以便低收入家庭低價購買或者租賃;在2002年之前,把網際網路接入英國所有的學校和圖書館等等。

法國為追趕世界信息產業前進的步伐,法國政府於1998年1月出台了大力發展網路的計畫,決定 投資60億法郎(1美元約合7.2法郎),鼓勵和扶持信息產業,使法國迅速與國際接軌,向著創造一個人人享有信息的社會大步邁進。政府認為,“網盲”就是未來社會的新文盲。並為此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在全國範圍內推行包括納稅等活動在內的行政管理電子化;通過網路向企業和個人發布 各種信息;向公眾免費提供各類可查閱數據和資料;為各類學校配備電腦,保證學生上網;多次降低電話費,對上網用戶提供各種優惠;每年定期舉辦網際網路節,向各階層人士普及網際網路知識等。

三、中國消除數字鴻溝的若干對策

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消除南北國家間的數字鴻溝將無法實現,因為新一輪的國際競爭將進一步穩固北方國家經濟、技術方面的優勢,在整體上擴大與南 方國家間的數字鴻溝。但對開發中國家來說,在縮小數字鴻溝方面並非束手無策,無能為力。信息 革命對那些基礎較好並針對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採取具體的應對措施的開發中國家來說,既是機遇 又是挑戰,他們完全可以抓住數字機遇,在信息革命中取得較大進步,實現縮小與已開發國家間的數 字鴻溝的目標。中國政府多年來一直對數字鴻溝問題給予了高度重視。中共中央關於“十五”發展 規劃的建議書開篇就明確指出:“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是覆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 舉措。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揮後發優勢,實現社會生產力的消除式發展”。中國消除或縮小數字鴻溝的具體對策,我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要樹立正確的觀念,加強落實,理性消除數字鴻溝。要理性消除數字鴻溝,須要做 到以下幾點:(1)要加強核心技術的科研和開發。數字鴻溝存在的最根本的原因,往往是由於核心 技術的差距形成的,並且由於信息產業具有極其重要的經濟、國防、安全戰略地位,積極研究核心 技術,尤其是計算機、通信和微電子技術領域的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顯得尤為迫切。在具體實踐 中要加大資金、人才投入,提供制度保障和促進,發揮“後發優勢”,形成集團整體推進,儘快追 趕甚至超越國際領先技術。(2)要加強信息化推進制度建設。我國目前的制度建設與大力發展信息 化之間具有相當的差距,只有技術領先,沒有制度保障和推進,信息化依然很難推進,特別是在我 國這樣一個國有企業占據最重要地位的大環境下,政府在推進信息化中的作用相較於國外,具有更 加重要的作用。在推進信息化方面,政府需要從巨觀上加以引導,綜合規劃發展布局,保持適度超 前的發展戰略以及信息化制度的穩定性和統一性。(3)要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可信息化程度。信息 化發展是國家的大政方針,是經濟發展的戰略舉措,推進信息化必須站在產業發展的戰略高度來調 整多個產業的關係,全面、整體推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另外,根據不同的地區的不同狀況分地區 分階段逐步實施信息化推進戰略,避免盲目跟風,盲目發展。第二,大力借鑑國際通行的政策,參考他國成功舉措,走中國特色的信息化之路。第三、積極回響和參與國際組織為縮小和消除數字鴻 溝方面的工作,並為建立國際信息新秩序而鬥爭。

三、地球信息科學的應對

應變能力來自長期的科學積累和儲備。沒有基礎研究和基礎性數 據作為應對突發事件的科學儲備,臨渴挖井,難免會延誤了事情。回顧1999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委員會投資2000萬元,組建“中國高速互聯試驗網”,在北京設定了6個節點,並與國際第二代因特 網互聯。如果能夠進一步與中國科學院100個所和教育部100所大學的節點溝通,就可以形成一個全 國性跨部門的研究實驗平台,57位院士曾為此提過建議。

中國目前大約有180多個衛星與航空遙感套用機構和400多家地理信息系統公司,70多所高等院校 設定了地理信息系統專業,逐步形成了一支初具規模的地球信息科學專業隊伍。經過3個五年計畫的整合,目前正在努力朝著以地球系統科學為指導,以並行計算、格線計算等信息科學新技術為依託 的學科體系。

中國科學家的聰明才智和創新能力並不差。例如,在網路向寬頻、綜合、數字與智慧型方向發展的 今天,北京郵電大學李道本教授發明的移動通信碼分多址CDMA的方法,不但申請了中國和美國專利,而且成為國際標準化組織的備選方案。眾所周知,幾乎所有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都受控於美國高通公司的專利,唯獨LASCDMA系統能獨闢蹊徑,不受控制反而更優越。目前我國 與已開發國家之間的“數字鴻溝”可能存在10年至20年的差距,但事在人為,李道本教授對網路信息安全的努力說明:突破全球化信息的壟斷是很有可能的,跨越“數字鴻溝”、縮小差距是大有希望的!

治理對策

1、加強國際電信合作

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實行互利互惠的電信合作,是縮小數字鴻溝的必由之路。

首先,廣大開發中國家應立足於自身的努力,探索適合本國特點的發展模式。已開發國家應將幫助開發中國家改善電信基礎設施和實現社會信息化作為自己的義務,加強與開發中國家在技術資金人才等領域的合作,並降低對開發中國家的網路接入費用,以實際行動縮小數字鴻溝。中國作為開發中國家,應致力於更加廣泛的國際合作,特別是與開發中國家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推進共同發展。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中國在縮小“數字鴻溝”方面已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目前,中國已擁有一個覆蓋全國、通達世界、技術先進、業務多樣化的國家電信網。中國電信業已由20年前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發展成為帶動經濟成長的先導產業、支柱產業和戰略產業。

其次,充分發揮國際電信聯盟(ITU)在縮小“數字鴻溝”方面的主導作用。多年來,國際電信聯盟為消除或縮小國與國之間的數字鴻溝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歷屆世界電信日的主題即是明證。自1992年ITU電信發展部門ITU-D成立、世界電信發展的南北差異問題提上ITU的議事日程後,四年一次的世界電信發展大會(WTDC)就成為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在電信領域對話的舞台。今後,ITU應進一步加強這方面的工作,在技術合作、業務交流、人才培訓及信息諮詢等方面建立有效的協調機制。

2、完善電信普遍服務政策,促進西部地區和農村通信的發展

“電信普遍服務”一詞,最初源於美國AT&T在1908年一條事業廣告的“一個政策、一個系統、普遍服務。”一般來說,電信普遍服務的含義有三點:無論住在任何地方都可得到電信服務(Availability);任何人都可得到負擔得起的電信服務(Affordability);信息資源的普遍接入(Accessibility)。我國西部地廣人稀,通信建設成本巨大。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後,國家重點支持了西部基礎設施建設,但基本沒有通信建設項目;加上曾經促進通信發展的初裝費、入網費、附加費等政策的取消,西部通信的發展後勁明顯不足。因此,國家應該通過直接投資或安排國債,對西部通信建設予以資金上的支持;同時國家應在資費制定、融資稅收等方面給西部通信業以更加靈活的優惠政策,讓通信這列大開發的火車頭,繼續沖在西部大開發的前列。從立法來看,《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第44條雖對電信普遍服務作了規定,但過於籠統,可操作性不強,尚需制定一系列細化的配套政策或法規,使其落到實處。

3、調動IT企業參與信息化建設的積極性

在跨越數字鴻溝的歷史進程中,IT企業可謂責任重大。可喜的是,在“數字經濟與數字生態2001年中國高層年會”上,許多IT企業都表達了消除數字鴻溝的宏願。聯想電腦公司的喬健女士說:“聯想願意和所有的有識之士,和所有中國的企業共同來致力於中國電子商務的發展,也共同跨越數字時代的鴻溝。”亞信科技(中國)有限公司執行長兼總裁丁健說:“數字鴻溝對於我們來說,真正要做的是發現溝在哪裡。也就是說我們要努力發現我們的客戶在信息化過程中的溝,並幫助他們更快地將溝填平。”天極信息發展有限公司聯合最高行政總裁袁超說:“天極的宗旨是普及推廣IT知識。”中國資訊行有限公司總裁王稼夫說:“中國資訊行要創造一個人性化的信息界面,以便於今後讓需要信息的人能夠很輕鬆地獲得他們需要的信息。這正是我們的使命所在。”更可喜的是,有些IT企業已將填平數字鴻溝的良好願望付諸實際行動。譬如,2001年9月20日,中國長城計算機集團公司在京發布了“長城希望e站”計畫,該計畫是長城集團在全國範圍內(主要以偏遠、貧困地區的學校為主)捐建的一種以PC單點資訊平台為主要形式的簡易微型站點。它主要由長城電腦、長城印表機和電話線等設備組成,並配有經過專門培訓的人員進行管理、維護。建成後,會通過網路互聯,形成一個與古代長城類似的新“數字長城”。

其實,從長遠考慮,IT企業積極參與信息化建設最終也會使自身受益。因為只有幫助大多數國家、地區、群體成為網路經濟和社會的正式參與者,才能拓寬公司現有的市場規模。誠如北京互聯通網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高紅冰在“數字經濟與數字生態2001年中國高層年會”上所言:“數字鴻溝的問題對於企業來說,不是一個虛無的概念,從某種意義來說,彌合這種差距的過程,又恰恰給IT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市場機會。”思科公司總裁錢伯斯也曾斷言:“所有參與網際網路革命的公司都有機會去消除這場信息技術革命帶來的數字鴻溝,同時它們也會最終享受到消除數字鴻溝後所帶來的市場機遇。”

4、大力發展信息化教育,不斷提高國民的科學文化素質

發展信息化教育在消除數字鴻溝中占有重要地位。2000年11月,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在汶萊對APEC商業顧問委員會的商界領袖發表演講時指出:“如果不發展遠程教育,向鄉村居民捐贈軟體和廉價電腦,並教育人們使用這些工具的方法,我們就無法跨越數字鴻溝。”他同時指出:“不應該僅僅只關注電子商務,還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使學校具備上網能力並擁有合適的教育軟體上;學校應具備國際通信能力,我認為這非常重要。”惠普中國區副總裁舒奇認為:“解決數字鴻溝問題,提供最基本的發展條件比單純提供技術或者資金補助更有效,因為金錢上的補助可能是最容易的,但效果卻是表面、短期和有限的。真正的改革是要使每一個人獲得長期發展機會,在這方面我認為最好的解決方案是教育。”中國信息協會常務副會長高新民主張:“政府要注意扶持弱勢人群,加強他們的教育,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目前,中國國民中科學文化素質較低者仍占較大比例,這正是造成數字鴻溝的重要因素之一。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公報:祖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接受大學(指大專以上)教育的占3.61%;接受高中(含中專)教育的占11.15%;接受國中教育的占33.96%;接受國小教育的占35.70%(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文盲人口(15歲及15歲以上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人)為8507萬人,文盲率為6.72%。從1992年到1998年,中國曾運用“米勒標準”對國民的科學素養進行過4次測評,結果表明,我國公眾的科學素養水平低於已開發國家,且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中國基本具備科學素養的公眾的比例僅為0.2%(美國為6%,歐洲國家為10%),位於世界14個採用同樣標準因而可作比較的國家的最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