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是我國高等學校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加強資源共享、促進學科建設與發展、組織工程技術研究與開發、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培養和聚集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和管理人才、組織科技合作與交流的重要基地和平台。

研究中心-名單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名單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名單
技術領域 序號 工程中心名稱 依託單位 立項時間 建設狀態
新材料 1 形狀記憶材料 天津大學 1989 已驗收,開放
2 金屬電子信息材料 北京科技大學 2001 已驗收,開放
3 稀土永磁套用 瀋陽工業大學
4 鋁合金強流變技術與裝備 中南大學
5 先進塗料 復旦大學
6 模塑建材製品 大連理工大學
7 生態水泥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8 特種工程塑膠 吉林大學
9 有機矽化合物及材料 武漢大學
10 醫用生物材料 華東理工大學
11 敏感陶瓷 華中科技大學
12 材料先進制備技術 東北大學
13 先進玻璃製造技術 東華大學 2006 已驗收,開放
14 光電功能材料 長春理工大學 計畫驗收
15 隱身材料與技術 電子科技大學
16 耐磨材料與技術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17 綠色建築材料及製造 武漢理工大學
18 電化學高新技術 廈門大學
19 海洋材料與防護技術 中國海洋大學
20 後續能源材料與器件 四川大學
21 材料評價與優選設計 南京理工大學
22 金屬新材料製備成形技術與裝備 華南理工大學
23 先進電池材料 中南大學 2007 建設期
24 納米礦物材料及套用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25 材料複合及先進分散技術 上海大學
26 纖維複合建築材料與結構 鄭州大學
27 合成樹脂與特種纖維 長春工業大學
28 環境友好高分子材料 四川大學
29 高性能聚合物及成型技術 青島科技大學
30 有機聚合物光電材料 吉林大學
31 先進建築材料 濟南大學
32 表面與結構改性無機功能材料 浙江大學
33 摩擦學與材料防護 河南科技大學
34 脆性材料加工技術 華僑大學
35 鎂基材料深加工技術 中北大學
36 火安全材料與技術 北京理工大學 2008-2009 建設期
37 節能減阻添加劑 河南大學
38 交通鋪面材料 長安大學
39 環境友好功能材料 華僑大學
40 金屬耐磨材料及表面技術 佳木斯大學
41 綠色陶瓷 景德鎮陶瓷學院
42 海洋環境混凝土技術 青島理工大學
43 電化學儲能材料與技術 華南師範大學
44 高性能銅合金材料及成形加工 合肥工業大學
現代服務業 45 數字社區 北京工業大學 2001 已驗收,開放
46 資料庫與商務智慧型 中國人民大學
47 數位化紡織服裝技術 東華大學
48 土木信息技術 同濟大學
49 地理信息系統軟體及其套用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50 教育信息技術 華中師範大學 2006 已驗收,開放
51 數字醫學 上海交通大學 計畫驗收
52 數位化學習支撐技術 東北師範大學
53 廣播電視數位化 中國傳媒大學
54 數字學習與教育公共服務 北京師範大學 2007 建設期
55 空間信息技術 首都師範大學
56 礦山數位化 中國礦業大學(徐州)
57 藏文信息技術 西藏大學
58 數字圖書館 浙江大學 2008-2009 建設期
59 海洋信息技術 中國海洋大學
60 西部資源環境地理信息技術 雲南師範大學
61 代表性建築與古建築資料庫 北京建築工程學院
公共安全 62 中子套用技術 蘭州大學 2001 已驗收,開放
63 輻射技術及輻射成像 清華大學 2006 已驗收,開放
64 礦山生產安全檢測技術設備 山東科技大學
65 礦山生態修復 中國礦業大學(徐州)
66 礦山生態安全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計畫驗收
67 防沙治沙 北京師範大學
68 化工安全 北京化工大學
69 建築鋼結構 同濟大學
70 建築物檢測與加固 武漢大學
71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 陝西師範大學
72 電力安全與高效利用 華中科技大學
73 煤礦災害預防與搶險救災 河南理工大學
74 道路交通安全與環境 同濟大學 2007 建設期
75 道路災變防治及交通安全 長沙理工大學
76 西部煤礦安全 西安科技大學
77 西部土木工程防災減災 蘭州理工大學
78 核技術套用 東華理工大學 2008-2009 建設期
79 應對核化生恐怖醫學防護 南方醫科大學
80 電力與交通安全監控及節能技術 長沙理工大學
輕工紡織 81 食品 中山大學 1987 已驗收,開放
82 功能食品 江南大學 2001 已驗收,開放
83 產業用紡織品 東華大學 2006 已驗收,開放
84 糖業及綜合利用 廣西大學 計畫驗收
85 食品生物技術 天津科技大學
86 動物性食品安全保障技術 大連理工大學 2007 建設期
87 現代紡織裝備技術 浙江理工大學
88 先進紡織複合材料 天津工業大學
89 亞麻加工技術 齊齊哈爾大學
90 紡織裝備 東華大學
91 紡織印染清潔生產 武漢紡織大學
92 高分子材料加工裝備 北京化工大學 2008-2009 建設期
93 生態染整技術 浙江理工大學
94 經編技術 江南大學
95 乳製品質量安全控制技術 內蒙古大學
96 海洋食品 大連工業大學
石油化工 97 超重力 北京化工大學 2001 已驗收,開放
98 化工過程模擬與最佳化 湘潭大學
99 油氣加工新技術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100 綠色精製過程 天津大學 2006 已驗收,開放
101 過程系統工程 華東理工大學 計畫驗收
102 海水資源利用及綠色化工技術 河北工業大學
103 磷資源綜合利用與清潔加工 四川大學
104 煤轉化技術 太原理工大學
105 先進催化 湖南大學
106 大型工業反應器工程 華東理工大學
107 精細化學品 山西大學
108 天然氣開發 西南石油大學
109 複雜油氣藏勘探開發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110 氣體能源開發與利用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2007 建設期
111 海洋油氣開發與安全保障 中國海洋大學
112 油田化學 西南石油大學
113 石油石化新型裝備與技術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114 智慧型過程系統工程 北京化工大學
115 資源(鹽湖)過程工程 華東理工大學
116 製藥工程與過程化學 華東理工大學
117 生物煉製 北京化工大學
118 化工污染控制 南京理工大學
119 清潔能源化工技術 清華大學
120 高效儲能 南開大學
121 多相分離技術與裝備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2008-2009 建設期
122 綠色高效過程裝備與節能 華東理工大學
123 高壓過程裝備與安全 浙江大學
124 過程裝備及其再製造 浙江工業大學
125 陝北能源先進化工利用技術 西北大學
126 磷資源開發利用 武漢工程大學
127 油頁岩綜合利用 東北電力大學
128 西部低滲特低滲油藏開發與治理 西安石油大學
能源交通 129 電能質量 安徽大學 2001 已驗收,開放
130 輸變電新技術 湖南大學
131 智慧型交通運輸系統 東南大學
132 現代交通管理系統 四川大學
133 港口物流技術與裝備 武漢理工大學
134 光伏系統 合肥工業大學
135 太陽能發電及製冷 上海交通大學
136 水利水電工程安全 河海大學
137 隧道及地下工程 北京交通大學 2006 已驗收,開放
138 軌道交通電力傳動 北京交通大學
139 建築節能 清華大學
140 高速公路築養裝備與技術 長安大學 計畫驗收
141 公路大型結構安全 長安大學
142 環境熱工技術 山東大學
143 水路公路交通安全控制與裝備 武漢理工大學
144 山區橋樑結構與材料 重慶交通大學
145 雷電防護與接地技術 武漢大學 2007 建設期
146 貨櫃供應鏈技術 上海海事大學
147 高速鐵路網路管理 北京交通大學
148 鐵路環境振動與噪聲 華東交通大學
149 軌道車輛結構可靠性與運用檢測技術 北京交通大學
150 航空航天電機系統技術 西北工業大學
151 航空航天電源技術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152 新型電機與特種電磁裝備 華中科技大學
153 煤基漿體燃料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154 電力節能 華北電力大學
155 核電技術 清華大學 2008-2009 建設期
156 先進照明技術 復旦大學
157 船舶動力技術 哈爾濱工程大學
158 航運仿真技術 上海海事大學
159 能源動力裝置節能減排 華中科技大學 2008-2009 建設期
160 電力電子節能技術與裝備 山東大學
161 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 河海大學
162 可再生能源發電與併網控制 新疆大學
163 冶金節能減排 昆明理工大學
生物醫藥 164 資源藥物 北京師範大學 2001 已驗收,開放
165 南海海洋生物技術 中山大學
166 中藥製藥與新藥開發 北京中醫藥大學
167 現代中成藥 廣州中醫藥大學
168 基因組藥物 暨南大學
169 蛋白質與多肽新藥 南京大學 2006 已驗收,開放
170 醫藥粉體技術 湖南中醫藥大學
171 農藥、醫藥中間體清潔生產 山東師範大學
172 再生醫學 北京大學 計畫驗收
173 西南特色藥用生物資源開發利用 貴州大學
174 現代微創醫療器械及技術 上海理工大學
175 人工器官及材料 暨南大學
176 生物反應器與藥物開發 吉林農業大學
177 新型獸用疫苗 揚州大學
178 中藥資源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179 生物轉化與生物淨化 浙江工業大學
180 工業微生物 福建師範大學
181 微生物功能基因組與檢測技術 南開大學
182 基因疫苗 中山大學
183 藥物基因組套用技術 中南大學 2007 建設期
184 細胞工程及抗體藥物 上海交通大學
185 抗腫瘤天然藥物 哈爾濱商業大學
186 數位化診斷治療設備 南方醫科大學
187 體腔內局部診療技術 北京大學
188 現代眼視光技術與裝備 溫州醫學院
189 分子藥物 華僑大學
190 中藥現代製劑技術 上海中醫藥大學
191 現代中藥發現與製劑技術 天津中醫藥大學
192 中藥材規範化生產 北京中醫藥大學
193 西部中藥材綜合開發利用 成都中醫藥大學
194 中藥炮製規範化及標準化 南京中醫藥大學 2008-2009 建設期
195 民族藥與中藥開發套用 貴陽醫學院
196 分子診斷 廈門大學
197 靈長類及大動物臨床前研究 北京大學
198 動物生物藥物 華中農業大學
199 血液和血管疾病診療藥物技術 蘇州大學
200 內源式預防藥物 首都醫科大學
201 活性物質生物技術 重慶師範大學
農林牧漁業 202 園林環境 北京林業大學 2001 已驗收,開放
203 油菜 華中農業大學
204 玉米育種 中國農業大學
205 農業基因工程 東北師範大學
206 多倍體魚繁殖與育種技術 湖南師範大學 2006 已驗收,開放
207 資源節約型肥料 南京農業大學
208 林業生態工程 北京林業大學 計畫驗收
209 林業生物製劑 東北林業大學
210 生物質轉化 南昌大學
211 生物防治 華南農業大學
212 優良家畜規模化繁育技術 內蒙古大學
213 西南作物育種 四川農業大學
214 小麥育種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15 蠶桑資源及分子改良 西南大學
216 熱帶作物新品種選育 海南大學
217 葡萄與葡萄酒 寧夏大學
218 棉花 新疆農業大學
219 海水養殖 中國海洋大學
220 果蔬加工 中國農業大學
221 澱粉與植物蛋白深加工 華南理工大學
222 現代農業裝備與設施 中國農業大學
223 草地農業 蘭州大學
224 綠洲農業工程與信息化 石河子大學
225 農產品加工套用微生物技術 黑龍江大學
226 農產品生物化工 合肥工業大學
227 農副產品蛋白質飼料資源 武漢輕工業大學 2007 建設期
228 植物生物技術與遺傳資源利用 武漢大學
229 林業生物質材料與能源 北京林業大學
230 生物能源持續開發利用 雲南師範大學
231 動物抗病營養生物技術 四川農業大學
232 乳品生物技術 內蒙古農業大學
233 食藥用菌 吉林農業大學
234 真菌生物技術 安徽農業大學
235 植物航天育種 華南農業大學
236 雜交棉創製 南京農業大學
237 柑桔 西南大學
238 糧食儲藏與安全 河南工業大學
239 熱帶多糖資源利用 海南大學
240 疏浚技術 河海大學
241 飼料安全與高效利用 湖南農業大學 2008-2009 建設期
242 植物生長調節劑 中國農業大學
243 生物質材料 西南科技大學
244 南方山地農業 西南大學
245 長江中游濕地農業 長江大學
246 旱區現代農業水資源高效利用 寧夏大學
247 園藝作物種質創新與利用 南京農業大學
248 南方園藝產品保鮮 華南農業大學
249 新疆特色果蔬貯藏加工 石河子大學
250 西北馬鈴薯 青海大學
251 糧食副產物加工與利用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252 蜂產品加工與套用 福建農林大學
253 鰻鱺現代產業技術 集美大學
254 冷凍冷藏技術 天津商業大學
電子與通信 255 半導體材料與器件 南昌大學 2001 已驗收,開放
256 場致發射顯示技術 福州大學 2006 已驗收,開放
257 多媒體通信 寧波大學
258 移動通信 重慶郵電大學 計畫驗收
259 微處理器及系統 北京大學
260 射頻積體電路與系統 東南大學
261 自主衛星導航定位技術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262 汽車電子驅動控制與系統集成 哈爾濱理工大學
263 汽車電子與控制技術 湖南大學
264 天線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265 嵌入式系統集成 西北工業大學
266 嵌入式系統 浙江大學
267 納光電集成與先進裝備 華東師範大學
268 薄膜光電子技術 南開大學
269 導航儀器 哈爾濱工程大學
270 地球觀測與導航 北京大學 2007 建設期
271 導航、制導與控制技術 北京理工大學
272 先進航空導航與空管技術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273 數碼雷射成像與顯示 蘇州大學
274 精密電子製造裝備 華南理工大學
275 電子測試技術與儀器 電子科技大學
276 通信器件與技術 天津理工大學
277 微納光電子材料與器件 廈門大學
278 自動測試及儀器技術 哈爾濱工業大學
279 固體器件與集成技術 清華大學
280 數字家庭 中山大學 2008-2009 建設期
281 時空數據器智慧型獲取技術與套用 武漢大學
282 新型微波探測技術 電子科技大學
283 近距離無線通信與網路 華南理工大學
284 寬頻無線通信及顯示技術 南京郵電大學
285 飛行器自主控制技術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286 大功率半導體照明套用系統 天津工業大學
網路與計算機套用 287 信息網路 北京郵電大學 2001 已驗收,開放
288 計算機網路技術 清華大學
289 網路信息安全 上海交通大學 2006 計畫驗收
290 先進計算機套用技術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291 計算機輔助產品創新設計 浙江大學
292 企業數位化技術 同濟大學
293 數據存儲系統與技術 華中科技大學
294 要害信息安全技術 復旦大學
295 複雜網路系統安全保障技術 東北大學 2007 建設期
296 虛擬現實套用 北京師範大學
297 國產基礎軟體 國防科技大學
298 開源軟體與實時系統 蘭州大學
299 網路技術及套用軟體 吉林大學
300 智慧型決策與信息系統技術 合肥工業大學
301 軟硬體協同設計技術與套用 華東師範大學
製造業 302 快速成型製造技術 西安交通大學 2001 已驗收,開放
303 連續擠壓 大連交通大學 2006 已驗收,開放
304 航空航天複雜產品製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計畫驗收
305 航空複雜結構製造技術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306 汽車結構部件先進制造技術 北京工業大學
307 汽車開發 吉林大學
308 輕型動力 天津大學
309 新能源汽車 同濟大學
310 智慧型化電器 西安交通大學
311 先進板帶生產裝備及控制 北京科技大學
312 軋制設備及成套技術 燕山大學
313 特殊鋼先進冶金工藝與裝備 東北大學
314 廢油資源化技術與裝備 重慶工商大學
315 有色冶金新裝備 蘭州理工大學
316 有色冶金智慧型自動化技術 中南大學
317 冶金自動化與檢測技術 武漢科技大學
318 新型光源技術及裝備 東南大學
319 安全關鍵工業測控技術 合肥工業大學
320 仿真測試技術 哈爾濱工業大學
321 製造管理技術 大連理工大學
322 工業CT無損檢測技術 重慶大學
323 創新科學儀器 復旦大學 2007 建設期
324 伺服控制技術 東南大學
325 先進驅動節能技術 西南交通大學
326 機械檢測技術與裝備 重慶理工大學
327 液壓振動與控制 安徽工業大學
328 船舶控制工程 哈爾濱工程大學
329 重型機械 太原科技大學
330 空間機器人技術 北京郵電大學
331 零件近淨軋製成形 北京科技大學
332 複雜軌跡加工工藝及裝備 湘潭大學
333 檢測儀表與自動化系統集成技術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334 流程工業數位化儀表 東北大學
335 大型整體金屬構件雷射直接製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2008-2009 建設期
336 重大工程施工技術與裝備 同濟大學
337 重型車輛零部件先進設計製造 廣西工學院
338 鋼鐵生產製造執行系統技術 北京科技大學
339 先進礦山裝備 湖南科技大學
340 特種作業裝備 南京理工大學
341 晶體生長設備與控制技術 西安理工大學
342 有色金屬冶金過程技術 東北大學
343 工業裝備監測與控制 大連理工大學
344 微納製造與測量技術 天津大學
345 微納慣性感測與集成測量 中北大學
346 計量測試技術與儀器 中國計量學院
347 視覺控制技術與套用 湖南大學
348 光學儀器與系統 上海理工大學
349 智慧型康復裝置與檢測技術 河北工業大學
資源環境 350 膜與水處理技術 浙江大學 2001 已驗收,開放
351 水處理與水環境修復 南京大學 2006 已驗收,開放
352 西部優勢礦產資源高效利用 昆明理工大學 計畫驗收
353 旱區農業與生態修復 蘭州大學
354 礦山地下工程 安徽理工大學
355 岩土鑽掘與防護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356 鎢資源高效開發及套用技術 江西理工大學 2007 已驗收,開放
357 水利工程仿真與安全監測 天津大學
358 有色及貴金屬隱伏礦床勘查 桂林理工大學 建設期
359 大型地下洞室群 山東大學
360 農業節水與水資源 中國農業大學
361 地下水污染控制與修復 北京師範大學 2008-2009 建設期
362 地熱資源開發技術與裝備 吉林大學
363 低碳型建築環境設備與系統節能 東南大學
364 熱帶亞熱帶水生態工程 暨南大學
365 吹填造陸與濱海軟土工程技術 天津城市建設學院
366 山區道路建設與維護技術 重慶交通大學
367 建築能效控制與評估 安徽建築工業學院
368 三峽庫區生態環境 三峽大學
369 生物膜法水質淨化及利用技術 安徽工業大學
370 寒旱地區水資源綜合利用 蘭州交通大學

研究中心-管理辦法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設與管理暫行辦法

第 一 章 總則

第一條 為加強高等學校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完善高等學校科技創新體系、強化高等學校社會服務功能,教育部有計畫、有步驟地開展了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工程中心)建設。為加強和規範工程中心的建設與運行管理,促進工程中心持續健康發展,制訂本辦法。
第二條 工程中心是高等學校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加強資源共享、促進學科建設與發展、組織工程技術研究與開發、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培養和聚集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和管理人才、組織科技合作與交流的重要基地和平台。
第三條 工程中心建設宗旨是以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為指導,結合學校學科整體規劃,面向國際高新技術發展方向和國家經濟建設、社會進步、國家安全的發展戰略,將具有重要市場價值的科技成果進行工程化研究和系統集成,轉化為適合規模生產所需要的工程化共性、關鍵技術或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技術產品。
第四條 工程中心建設目標是形成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工程化驗證環境和對科技成果進行技術經濟分析和工程評估的能力;建成一支一流的技術創新開發與系統集成隊伍;形成不斷創新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行業技術進步。
第五條 工程中心主要任務是以國家戰略需求為目標,以技術集成創新為核心,持續不斷地為社會提供工程化技術成果;研究提出行業技術標準、規範;促進國外引進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創新;推動學科交叉,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及管理人才;為行業和相關領域的發展提供信息和諮詢服務;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
第六條 工程中心是依託高等學校開展工程技術創新與系統集成的科研實體,是學校學科建設的重要內涵。高等學校要將其列入重點學科建設和科技創新基地建設與發展規劃。工程中心在資源分配上計畫單列,是相對獨立、與院系平行的依託高等學校的二級機構。
第七條 教育部對工程中心實行定期評估,動態管理,優勝劣汰,滾動發展的管理機制。

第 二 章 管理職責

第八條 教育部是工程中心的行政主管部門,其主要職責是:
(一)依據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及行業技術發展狀況,編制工程中心發展規劃與實施計畫,制訂有關工程中心建設與管理政策和辦法。指導工程中心的運行和管理。
(二)確定工程中心立項,組織工程中心的驗收與評估。
(三)聘任工程中心主任,對工程中心技術委員會主任進行備案。
(四)根據情況發展,調整現有工程中心規劃布局。
第九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對依託地方高等學校建設的工程中心的主要職責是:
(一)配合教育部制訂所屬地方高等學校工程中心的發展規劃與計畫;創造條件,將工程中心納入區域創新規劃。
(二)組織地方高等學校工程中心的申報與建設,指導轄區工程中心的運行和管理。
(三)初審地方高等學校推薦的工程中心主任人選,對技術委員會主任進行備案。
(四)落實工程中心建設、運行的配套條件與地方相關政策。
第十條 高等學校是工程中心建設的依託單位,負責工程中心的建設與日常管理。主要職責是:
(一)組織編制工程中心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負責工程中心的建設實施。
(二)將工程中心的建設發展納入學校相關規劃,根據工程中心所依託的學科特點、產業背景和學校管理實際情況,制定有利於工程中心發展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協調並解決工程中心建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落實資金及其他配套條件。
(三)負責遴選推薦和考核工程中心主任,聘任工程中心副主任、技術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和委員。
(四)制定有利於工程中心建設與發展的考評體系,負責工程中心日常考核和預評估,並將考核和預評估結果報送上級主管部門。配合主管部門做好工程中心的驗收與評估工作。
(五)根據技術委員會建議,及時向教育部報送工程中心建設與發展中的重大問題。

第 三 章 立項與建設

第十一條 工程中心的立項與建設管理主要包括立項申請、評審、計畫實施等。
第十二條 工程中心建設項目應具備以下條件:
(一)依託重點學科或優勢學科群,整合各方面資源高起點構建;在相應技術領域中有堅實的工程技術開發與成果轉化工作基礎、特色和業績;具有相關支撐學科、技術的系統集成條件,有利於推動學科交叉,可以為學校的長遠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二)擁有一批自主智慧財產權和良好市場前景的重大科技成果。
(三)已有科研成果工程化所需要的部分裝備和基礎設施,並能夠為項目的建設、運行提供必要的配套保障。
(四)具有較強市場意識和轉化經驗的精幹管理班子和技術帶頭人,能夠在該領域建成一支結構合理、工程化研究開發與轉化素質較高的高水平技術創新隊伍。
(五)具有較好的工程化運作管理水平和有效的人才激勵機制。
(六)擬申請的工程中心已納入所在地方和依託高等學校科技創新基地建設規劃或相關計畫,具有明確的發展目標與建設思路,所提組建方案切實可行,建設配套資金落實。
第十三條 符合工程中心立項申請基本條件的高等學校,根據工程中心建設規劃,編寫《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附1)一式兩份行文報送教育部。
地方高等學校的立項申請由地方省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審核後行文報送。
第十四條 教育部對報送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進行資格審查,審查合格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將組織專家進行論證(或根據情況採取實地考察)。根據專家論證意見,教育部經綜合研究後擇優批覆立項。
依託地方高等學校立項建設的工程中心採取省部共建方式。
第十五條 依託高等學校依據立項批覆,落實資金與建設條件,組織項目具體實施。工程中心建設期間,依託高等學校要加強監督管理,按時報送年度工作總結。教育部將對工程中心建設情況進行檢查。
第十六條 依託高等學校應當保證工程中心建設期內負責人的相對穩定。對連續六個月不上崗的工程中心負責人,依託單位應當及時調整並書面報教育部同意。工程中心建設過程中,如對原計畫進行重大調整,須經教育部組織專家重新論證並批准後實施。
第十七條 原則上工程中心固定資產新增投資規模不低於1000萬元,研發和成果轉化用房不低於5000平方米,且相對集中。確有行業或領域特點者,須在立項申請時說明,並按教育部批覆的建設規模執行。
第十八條 工程中心建設資金可實行多元化融資,鼓勵社會投資機構、企業或個人投資工程中心的成果轉化工作。中心建設資金的國家撥款要專款專用,主要用於購置工程化研究開發、試驗所必需的設備、儀器,引進必要的技術軟體和進行人員培訓。
第十九條 工程中心建設期原則二年。通過驗收後,轉入運行。

第 四 章 運行與管理

第二十條 工程中心應加強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根據實際情況探索不同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促進工程中心的建設和發展,取得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第二十一條 在依託單位領導下,工程中心實行主任負責制,主持工程中心全面工作,並向依託單位提名推薦工程中心副主任和技術委員會成員人選。
第二十二條 工程中心主任的任職條件是:具有較深的學術造詣、較高的工程技術水平和開拓創新意識;熟悉相關行業國內外的技術發展趨勢;有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身體健康,精力充沛,年齡原則上不超過50歲。
第二十三條 工程中心主任由依託高等學校提名,教育部聘任。工程中心主任任期5年,採取“2+3”考核管理模式,即工程中心主任受聘2年後,依託單位對工程中心業績和工程中心主任進行屆中考核並報教育部核准。對考核不通過的教育部將予以解聘。
第二十四條 技術委員會是工程中心的技術諮詢機構,其職責是負責審議工程中心的發展戰略、研究開發計畫,評價工程設計與試驗方案,提供技術經濟諮詢和市場信息,審議工程中心年度工作等。技術委員會會議每年至少召開一次。
第二十五條 技術委員會由工程中心所在領域科技界、工程界和相關企業與經濟界專家組成,其中依託單位人員不超過總人數的三分之一,中青年委員不少於總人數的三分之一。技術委員會委員每屆任期五年,換屆時委員須更換三分之一左右。
第二十六條 工程中心實行項目契約制和人員聘任制。研究開發隊伍由固定人員和客座流動人員組成,規模一般在100人左右。固定人員由工程中心主任在校內外聘任。客座流動人員由項目負責人根據工作需要和研發項目的實際情況聘任,經工程中心主任核准後作為流動編制,其相關費用在項目經費中支付。
第二十七條 工程中心要建立健全內部管理規章制度,注重工程化開發設施和網路環境建設,提高使用效率,重視智慧財產權保護,學術道德建設,加強數據、資料、成果的真實性審核及存檔工作。
第二十八條 工程中心原則上應實行相對獨立的財務核算,按照國家相關法規管理,其成果轉化收益主要用於依託高等學校的學科建設和工程中心的可持續發展。

第 五 章 驗收與評估

第二十九條 依託高等學校完成工程中心建設任務後,應及時進行總結並提出驗收申請,編寫《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設總結報告》(附2)報送教育部。
省部共建工程中心的驗收申請需經地方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審核同意後報教育部。
第三十條 教育部依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驗收大綱》(附3)和批覆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及相關檔案組織專家對工程中心進行驗收。
第三十一條 教育部對通過驗收的工程中心正式命名並授牌,納入教育部工程中心序列管理,聘任工程中心主任。對於未通過驗收的工程中心,教育部責成依託高等學校對驗收專家組提出的問題限期加以整改。被責令整改的工程中心一年之內可再申請驗收,通過驗收後正式命名並授牌,仍未通過驗收的將被撤消。
第三十二條 對於建成後運行滿三年的工程中心,教育部將組織專家依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評估大綱》(附4)對工程中心進行績效評估並予以公布。
對建設成績和評估結果優秀的工程中心教育部將給予支持相關扶持,並視情況推薦申報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對評估績效不佳的工程中心,教育部給予黃牌警告並責令限期整改,一年內再次評估績效仍無較大改觀的予以撤消。
第三十三條 工程中心建設和運行引入競爭和激勵機制,實行動態管理,滾動發展,達到鼓勵先進、淘汰落後、調整布局的目的。鼓勵高等學校中同現有工程中心技術領域、工作方向相近的技術創新平台,在現有工程中心評估前提出工程中心立項建議,按照優勝劣汰原則,滾動支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