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城建大學

天津城建大學

天津城建大學是一所天津市市屬普通高等學校,始建於1978年,前身是天津大學建築分校,1987年更名為天津城市建設學院,2013年更名為天津城建大學。原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為學校題寫了校名。學校建設用地面積94.5萬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45.9萬平方米,學校立足天津、面向全國,服務我國城鎮化和城市現代化建設,形成了以工、理、管為主要學科,工、理、管、藝、文等學科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

基本信息

學校概況

天津城建大學天津城建大學
天津城建大學是一所天津市市屬普通高等學校,始建於1978年,前身是天津大學建築分校,1987年更名為天津城市建設學院,2013年更名為天津城建大學。原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為學校題寫了校名。建校30多年來,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發展城市科學,培育建設人才”的辦學宗旨,踐行“重德重能、善學善建”的校訓,堅持“立足天津、面向全國,服務城鎮化和城市現代化建設”的服務定位,堅持“依託行業,強化特色,質量為本,追求卓越”的辦學理念,堅持“內涵充實提高、外延拓展最佳化”的發展思路,立足天津、面向全國,服務我國城鎮化和城市現代化建設,形成了以工、理、管為主要學科,工、理、管、藝、文等學科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城建類學科特色鮮明、優勢突出,已為國家培養了35000餘名適任敬業的畢業生,畢業生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5%左右,處在天津市高校前列。2007年通過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獲得“優秀”成績。

歷史沿革

70年代

1978年7月,天津市市委決定:天津自籌經費建立天津大學分校。在完成國家當年下達的招生任務外,全市再擴招8000人左右,由各分校進行培養,這在國內是一個創舉。
1978年9月,在原天津市第八中學的基礎上,成立天津大學第四分校。
1979年8月21日,天大四分校改稱天津大學建築分校,劃歸建工局主管,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分工負責制。

80年代

1980年7月14日,學校由單一的工民建專業,調整為三個專業,即:工民建、暖通和給排水專業。標示著天津大學建築分校的專業結構初步形成。
1980年9月,學校開始參加市高校統一招生。

1980年11月23日,市建委主任毛昌五同志批准建委教育處建議:“在辦好現有建築分校基礎上,經過三至五年過渡成為天津建築工程學院”。
1981年11月11日,建委主任毛昌五、市文教委員會副主任譚紹文聯合簽署檔案:“從82年1月1日起建築分校劃歸市建委,由市建委和文教委雙重領導。”
1982年2月建委主任毛昌五、副主任劉文藩率建材局、建工局、公用局、房管局、規劃局、市政工程局等各局領導視察學校,確定對建築分校實行“由城建系統扶持,為城建系統服務”的辦學方針。
1982年8月,增設建築學、矽酸鹽、燃氣供熱三個專業。
1983年8月25日,學校四個專業的首批487名畢業生,分配到市區及四郊五縣約50個單位。
1984年9月24日,學校綜合教學樓――“勤業樓”竣工,舉行落成典禮和剪彩儀式。
1985年7月6日,副市長姚峻在市建委總工孫連溪的陪同下視察學校,確認改建學院,並建議移址新建。市建委主任白化嶺同志批准移址新建。
1985年7月22日,市建委[85]建教第443號檔案決定:待市政府批准我校2700名在校生髮展規模後,在市西郊侯家台外側撥地二百七十畝作為發展學院用地;分三批新建校舍十萬平米;校名定為“天津城市建設學院”。
1985年7月23日,津政函[85]第36號檔案批准學校“為天津市城建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發展方向;2700名在校生規模;設建築系、土木系、熱能系、建材系、管理系,本科學制四年,其中工民建專業、給排水專業設定專科,學制兩年。
1985年8月1日,市高教局決定,將天津理工學院土木系整建制劃歸建築分校。
1986年8月28日,根據市城建工委[86]第27號檔案及建工局黨委[86]築黨字第58號檔案通知精神,天大建築分校黨的關係歸屬市城建工委。
1986年9月18日,李瑞環市長、毛昌五顧問等領導,審查了我院新校址規劃方案,通過了“一主二配帶群樓”的設計方案。
1987年4月2日,市高教局主持召開天大建築分校改建為城市建設學院的論證會。建設部教育局副局長秦蘭儀和高教處處長謝思忠專程從北京來津聽取論證。龔小道校長匯報了建築分校的現狀。經論證,與會的同志根據國務院的有關規定,一致同意將“天大建築分校”改建為“天津城市建設學院”的結論意見。
1987年12月15日,國家教委[87]教計字第223號檔案,批准在天大建築分校的基礎上正式成立天津城市建設學院。規定學校在校生髮展規模為三千人;設立建築學、建築材料與製品、給水排水工程、工業與民用建築工程、城鎮建設、供熱通風空調工程及城市燃氣工程等八個本科專業,從88年開始正式招生。據此,經學院研究確定“12月15日”為校慶日。
1988年5月23日,在完成新校址征地即“三通一平”基礎上,43000平方米的教學主樓和圖書館兩項工程正式開工。
1988年9月1日,天津城市建設學院首次招收的新生報到。共招學生319人,其中本科274人。
1988年9月4日,學院舉行“天津城市建設學院成立暨首屆新生入學典禮”大會。李振東副市長代表市政府和李瑞環市長表示祝賀並提出希望。
1989年9月9日,市政府顧問毛昌五為天津城市建設學院題寫校訓:“重德重能,從實從嚴,勤奮儉樸,團結競進”。指明了學院辦學方向和校風建設方向,全體師生深受鼓舞。
1989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老市長李瑞環同志為天津城市建設學院題寫院名。

90年代

1993年6月19日,學院新址工程通過驗收。
1994年12月1日――5日,國家教委高等工業學校本科教學工作評價專家組對我院進行以教學工作評價為中心的全面考核。全院上下齊心協力投入到全面整改工作中。
1995年2月12日,學院“教學實習基地”簽約掛牌儀式在電教館舉行。學校向支持學校辦學的單位頒發了錦旗和教學實習基地標誌牌。
1995年11月9日,“城建系統支持教育辦公會”召開。副市長莊公惠、市政府副秘書長劉玉麟、市城建工委書記張旭東加了會議,市建委主任王家瑜主持會議。會議就“支持教育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取得了共識,大家表示“支持城建就是支持我們自己”,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有設備和圖書的就提供設備和圖書,僅僅兩個小時,300萬元的實驗設備費、40萬元的科研經費得到了落實;學院結構實驗室的設備、金工實習基地的設備得到落實;圖書資料得到了極大的充實。
1996年3月18日,廣東長青集團公司出資10萬元在我校設立長青燃氣教學獎勵基金,用於獎勵從事燃氣教學的優秀教師和成績優異的學生。這是我院在探索教企結合新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1996年4月8日,國家教委下發《關於公布天津城市建設學院等十三所高等工科學校本科教學工作評價結論的通知》,批准我院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價順利通過。
1996年6月13日,國家教委副主任周遠清來院視察。對學院在評價過程中,取得的“以評促建”的好經驗,以及“評價”為學院帶來的新面貌給予了高度肯定。
1996年10月16日,香港安信集團董事長陳奇先生為支持天津城建教育事業的發展捐款100萬元人民幣,在天津城市建設學院設立陳奇獎學金,用以獎勵和表彰學院學業優異及單項成績突出的在校學生。
1996年12月3日,著名教育家、原國家教委黨組書記、副主任,全國政協常委何東昌同志應天津市政府邀請,專程來城建學院考察,並欣然為學校寫下了“努力辦成高水平的大學,為國育才”的題詞。
1998年5月4日,國家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98]第15期簡報,指出天津城市建設學院產學研結合獨具特色。簡報概括了學院96年首批通過國家教委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價後,認真總結經驗教訓,抓住時機,開展教育思想大討論及教育教學改革實踐取得五個方面的豐碩成果。
1998年6月23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位[1998]第46號《關於批准新增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的通知》檔案,批准我院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和“市政工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學科點。
1999年5月,學校首批碩士研究生招生工作順利完成。招收了2名研究生。

21世紀

2002年2月,國家政協主席李瑞環為我院重新題寫校名“天津城市建設學院”。
2002年9月10日,第18個教師節之際,學校舉行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新題“天津城市建設學院”新校牌揭幕儀式。市委書記張立昌,市長李盛霖、市委常委、教衛工委書記邢元敏,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王文華,副市長王德惠和老同志毛昌五、劉文藩、胡曉槐,市委規劃建設工委、市建委、市委教衛工委、市教委的主要領導同志蒞臨揭幕式。張立昌書記為新校牌揭幕,李盛霖市長為新校牌揭幕致辭,邢元敏書記主持揭幕式。
2002年9月8――12日,第46屆國際住房與規劃聯合會(簡稱IFHP)世界大會平行會議---大學生論壇在我校召開,論壇的高水平、高質量受到大會組委會主席歐芬女士的高度讚譽。
2002年10月17日,中共天津市委津黨[2002]28號檔案《關於天津城市建設學院黨的關係劃歸市委教衛工委管理問題的批覆》頒布:“同意將天津城建學院黨的關係由市委規劃建設工委管理劃歸市委教衛工委管理”。
2005年6月10日,天津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對津教委[2005]91號檔案《關於報送天津城市建設學院總體擴建一期工程項目建議書的請示》做出批覆,同意天津城市建設學院校園總體擴建一期工程項目立項
2007年12月,學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被評為“優秀”。
2013年01月18日,從成都召開的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設定評議工作會議上傳來喜訊,我校更名“天津城建大學”的申請獲得高票通過。

辦學條件

師資力量

多年來,學校致力於服務我國城市化進程,為城鎮化和城市現代化提供人才與智力支持,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工為主,工、管、理、文相互滲透且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堅持以人才為強校之本,不斷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現有專任教師 812人,具有碩士以上學歷的教師比例達到85%,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國務院授銜“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和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的專家 15人,並聘請了中國工程院王思敬院士、李猷嘉院士等院士專家學者為學院的特聘教授,構建了一支結構最佳化並有較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堅持以育人為辦學之本,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已向社會輸送近3萬餘名合格畢業生,畢業生一次就業率始終保持90%以上,一大批畢業生已成為企事業單位的專家、技術骨幹或管理部門的領導。

教學設施

學校建設用地面積94.5萬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45.9萬平方米,教學科研行政用房29.9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78億元;中外文紙質圖書121.6萬冊,電子圖書11718.75GB,是天津市高校聯合圖書館成員館,可實現館際互借;有教學實驗中心(室)27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124個;擁有中國教育網、中國聯通、中國電信3個出口的校園網路體系;形成了以“一環、一路、二湖、三園、四景觀節點”為主要風景線的優雅美觀、清新亮麗的人文生態校園。

院系設定

學校設有:建築學院、能源與安全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控制與機械工程學院、城市藝術學院、理學院、外國語學院、土木工程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環境與市政工程學院、地質與測繪學院、和基礎學科部、社會科學部、體育部等12個學院和3個部及成人教育學院,圖書館等機構。天津城建大學是我國現今唯一的城市建設類普通本科院校。

學科建設天津城建大學碩士學位學科授權點

計算機套用技術
岩土工程
結構工程

市政工程
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
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 
橋樑與隧道工程環境工程建築設計及其理論
城市規劃與設計(含園林規劃與設計)
材料學
管理科學與工程
土地資源管理
天津城建大學專業學位授權領域
建築與土木工程
項目管理
環境工程

重點學科

岩土工程
岩土工程是我校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標誌學科之一,發展勢頭強勁。2000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03、2006年批准為天津市第二期、第三期重點學科。工程院院士王思敬教授長期指導本學科的發展和建設。現有教授11人,副教授7人,其中博導3名,碩導11人,具有博士學位13人。
主要研究方向:軟土強度理論與工程技術、岩土工程信息技術、岩土工程材料。
依託本學科,2006年與中科院地質所聯合成立的“環境地質與岩土工程研究中心”;2007年“軟土特性與工程環境”被批准為天津市重點實驗室;2008年土木工程專業獲得國家級特色建設專業;2009年“吹填造陸與濱海軟土工程技術”被批准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008年以來來完成縱向及有影響的課題40項,其中省部級以上20項,發表學術論文150餘篇。在軟土微結構、特殊土處理及建築樁基設計理論和方法最佳化等方面處於國內領先水平。
市政工程
市政工程為天津市第三期重點學科,與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聯合天津市重點實驗室1個;有雙聘院士1名,特聘講座教授1名,教授8名,副教授16名,講師17名。實驗室3600m2,固定資產約2863萬元,儀器設備1119台,大型儀器22台,發揮特聘教授的海內外學術優勢,以水質科學與技術聯合實驗室為平台,定期學術交流,採取學者互訪、合作研究等方式為教師提供培訓機會,使科研水平得到迅速提升。培養研究生近200名,本科通過國家專業評估。
建築學
土木工程

合作交流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加強國際合作交流。與丹麥VIA大學續簽了合作協定,與德國萊茵-瓦爾套用科技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日本名城大學等簽訂了合作協定,每年邀請了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千人計畫”人選在內的數十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來校訪問講學,有力推動了學校對外交流合作,擴大了學校在國內外的影響。
“十二五”時期是學校轉型和加快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學校繼續堅持“內涵充實提升、外延拓展最佳化”的發展思路,加快推進教學研究型大學的建設進程,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辦學規模適度、學科結構合理、專業特色鮮明、人才培養質量高、科技綜合實力強的有特色高水平城建大學。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3年4月,該校獲批擁有天津市重點實驗室2個(軟土特性與工程環境實驗室、水質科學與技術實驗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吹填造陸與濱海軟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天津市工程中心2個(建築垃圾與燃煤廢棄物利用技術工程中心、濱海軟土技術工程中心),天津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研究中心)。與中國科學院聯合成立了協同創新平台4個(地質環境與岩土工程聯合研究中心、水質科學與技術聯合實驗室、國家遙感套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天津分部)、數字城市與虛擬現實實驗室)。
擁有天津市地震工程研究所、城市化教育問題研究中心、建築能效研究中心、岩土文物加固與保護研究所、綠色建材研究所、環境淨化與新能源材料研究所、污染修復生態研究所、生態宜居城市與可持續建設研究中心、防護工程研究中心、防護工程研究中心、建築智慧型化研究所、現代製造與測控技術研究所、自動控制技術研究所、歷史城鎮規劃研究所、城市社會學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機構,擁有建築設計研究院、工程建設諮詢監理公司、環境工程有限公司、城大岩土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等一批科技成果轉化平台。

建設成果

2008年至2013年4月,該校共獲批國家973計畫課題、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國家重大水專項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軟科學研究計畫課題等國家級科研項目86項,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項目、天津市基礎研究與前沿技術項目、天津市科技支撐計畫項目、住房與城鄉建設部科技開發項目等省部級科研項目221項,主持橫向協作科研項目1009項,年均科研經費達4500萬元以上;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41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一等獎2項、二等獎10項、三等獎31項;出版學術專著20部;發表學術論文3366篇,其中SCI、EI和ISTP三大檢索系統收錄論文994篇。
該校在軟土特性與工程環境、工程安全與防災減災、水處理與環境治理、歷史風貌建築保護、綠色建築與建築節能、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等領域形成了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力、在天津市處於領先地位的科研優勢,取得了一批成果。“重要建築抗爆理論與關鍵技術”獲得2012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大型及重要建築抗爆安全性關鍵技術研究與工程套用”獲得2011年度天津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中新天津生態城發展政策研究”獲天津市第十二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學校參與編制了國家科技部組織的《中國城鎮化與村鎮建設科技發展戰略》,天津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的《天津市科學技術發展“十二五”規劃》和天津市城鄉建設與交通委員會組織的《天津市建設科技“十二五”發展規劃》等科技發展規劃。
在天津城市建設中,主持4個區域的規劃和城市設計,編制了子牙河兩岸及植物園地區城市規劃詳細藍圖;完成了“天津站交通樞紐工程設計與施工新技術規程研究及工程示範”、“天津文化中心工程建設新技術集成與工程示範”等重大科技支撐計畫項目,為天津市重大工程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在天津濱海新區“十大戰役”中,主持完成了“中新天津生態城發展政策研究”,並編制了《中新天津生態城綠色建築評價標準》;主持完成了中心漁港和臨港工業區等功能區圍海造陸工程的吹填土處理關鍵技術的研發,參與海泰綠色工業園區建設等重大項目的諮詢服務。
在天津社會主義新農村村鎮建設中,參與完成了華明示範鎮的設計工作;主持完成了毛家峪示範小城鎮以及唐官屯、獨流等中心鎮的規劃和設計工作;主持完成了西青區、東麗區、北辰區、津南區、武清區等新市區的土地定級及基準地價評估工作;參與編制了《濱海新區農村城市化“十二五”發展規劃與實施方案》,該規劃與方案已被濱海新區政府採納,涉及12個涉農街鎮、156個行政村、25.93萬人口。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據2014年5月學校圖書館官網顯示,該校圖書館館藏有印刷型資源有圖書121.6萬冊,中外文期刊750餘種。電子資源包括資料庫60餘個,自建資料庫6個,電子圖書120餘萬種,中外文電子期刊7.8萬種,形成了以工為主,理、經、管、和人文社科藏書的多類型,多載體的文獻保障體系。
學術刊物
《天津城建大學學報》(原《天津城市建設學院學報》,以下簡稱《學報》,國內統一刊號CN12—1439/TU,國際標準刊號ISSN2095—719X,英文刊名JournalofTianjinChengjianUniversity)是國內外公開發行的以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為主的綜合性學術期刊,創刊於1985年,1995年公開發行。2014年第2期(2014年6月)始改為雙月刊,每雙月末28日出刊。2011和2013年經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中心審定,《學報》入選第二、第三屆“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
學報的主要欄目為:土木工程、道路與橋樑、地質與測繪、環境與市政、能源與機械、材料科學與工程、信息科學與技術、基礎學科、建築與規劃、經濟與管理、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城市交通、城市藝術、人文與社會、教育與教學研究等。

辦學特色

優勢專業

土木工程、建築學、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給排水、電氣、工程管理、安全工程、電子信息工程、工程造價、材料學。

同企業實現雙贏

堅持產學研相結合的辦學特色,主動與行業融為一體,參與行業的生產、科研和人才培養,先後共建了32個產學研合作基地,開闢了一條高校主動聯合、吸引企業集團、科研院所參與辦學的產學研結合之路,房信集團、安信集團、順馳置業等社會各界為學院提供了總額達400 余萬元的獎學獎教基金,極大極大的激發了廣大師生的積極性,促進了優良校風的形成。企業的知名度也得到了提升,雙方受益,實現了雙贏。

合作交流

學校開放辦學,重視國際交流與合作,與美國、英國、德國、丹麥、芬蘭、日本、烏克蘭、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與地區的大學與科研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的關係,在科學研究、學生交流、教師互訪、合作辦學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

文化傳統

校標

標誌整體構圖外圓內方,寓意“智圓行方”,體現學校推崇“知識廣博周備,言行方正不苟”作風。顏色為“城建藍”(四色印刷標準:C100,M70,Y10,K30),體現學校對科學理性的追求,符合理工科大學的國際化潮流。
外部圖形為帶有中國古代城牆建築造型的圓環,體現學校是一所以“城建類”學科為特色的多科性大學。城牆有35個牆垛,與中間“1978”建校時間相呼應,寓意學校歷經35年奮鬥成功更名大學。
核心圖案外部為兩個正方形疊加結合,寓意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特徵,寓意城市發展“日新月異”,體現學校“創新發展”。構成八角形,寓意城市空間不斷拓展,體現學校師生來自“四面八方”。中間由5個實體正方形和連線線組成,5個正方形寓意金、木、水、火、土五行,中心為“土”,與十字線相結合,寓意城市道路“四通八達”,體現學校“開放辦學”。
中文校名由李瑞環同志親筆題款,英文校名由Aril字型經美術修飾而成。英文校名在上、中文校名在下,體現學校立足地方,面向世界。

校訓

重德重能善學善建
“重德重能”是對學校優良傳統的凝鍊升華,意為教書育人,德育為先,能力為重。重德要重品德、重職業道德;重能要重綜合素質、重動手能力。
“善學善建”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凝鍊創新。“善學”語出《禮記·學記》,“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善建”語出《老子》,“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意為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在不斷提高學習能力的基礎上,強化實踐,知由行出,知行合一,成為服務城建領域的卓越建設者。
校訓意蘊深涵,激勵廣大師生勤修好學之德,妙用善學之法,創建經世之業。

學校領導

黨委書記:周劍琴
黨委副書記、校長:李忠獻
黨委副書記:沈江
黨委常委、副校長:王建廷、胡志剛、崔雅利
副校長:史津
黨委常委、紀委書記:於富來

交通路線

學校地址

地址:天津市西青區津靜公路26號
所在省份:天津
所在城市:天津市

交通路線

一、航空:
天津濱海國際機場舊航站樓乘公交678路(6:30-19:30)→龍井裡站下車,換成公交638路→天津城建大學。
天津濱海國際機場新航站樓:
乘坐機場擺渡車->捷運2號線空港經濟區站->天津站轉3號線->高新區站乘坐313路抵達城建大學。
乘坐機場專線4路->音樂廳步行700米至合肥道站乘坐862路->天津城建大學。
乘坐機場專線5路->天山路->681路抵達終點站南行一公里或681抵達候台站倒車。
二、海路:
天津港客運站乘公交102路→塘沽火車站換乘公交680路/503路→十五經路站換乘公交862路/小營門轉合肥道換乘862路→天津城建大學。
三、鐵路:
1、天津站:乘公交638路到天津城建大學。
2、天津南站:乘公交707路、718路到天津城建大學。
3、天津西站:乘公交718路到天津城建大學。或捷運1號線->營口道轉捷運3號線->高新區轉313抵達城建大學。
4、天津北站:乘公交903路、609路至傳染病醫院站換乘公交700路到天津城建大學。或捷運3號線->高新區轉313->城建大學。
5、天津濱海站:公交/現代電車->泰達站->乘坐捷運9號線(津濱輕軌)->天津站換乘3號線->高新區換乘313路/620公車->天津城建大學站/橡膠研究所站。
6、天津濱海北站:換乘至漢沽中心站->乘坐462路公車至天津站前廣場公交站->乘坐638路公車->天津城建大學。
7、天津火車楊柳青站:175路公車->天津城建大學。
8、天津火車塘沽站:503路公車->小營門步行200米至合肥道公交站換乘862路->天津城建大學。
9、天津火車于家堡站[暫未啟用]:乘坐捷運Z1線->換乘至3號線高新區站->乘坐313路抵達城建大學.
10、天津火車靜海站(遠郊):乘坐巴士30min->侯台站->乘坐175/638/700/707/862路抵達城建大學
11、天津火車蘆台站(遠郊):乘坐公交570路->天津站->638路抵達城建大學。
12、津京城際高鐵武清站:請繼續乘坐至天津站->捷運3號線至高新區站->313路抵達城建大學。
寶坻站、薊縣站、大港、李七莊、陳塘莊等等站雖然也有客運業務或者可接受客運業務但是非特殊情況進津不會在此落客。
四、陸路:
請選擇津靜高速,天津出口。掉頭上津靜公路前行1.5公里(候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