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瘤新芥

抗瘤新芥

抗瘤新芥為中國研製的一種氮芥類抗腫瘤藥物,其作用機制與HN2相同,但療效比HN2高,而毒性比HN2低。本品可使癌細胞排列紊亂,細胞總數下降,部分細胞體積變大,染色質疏鬆,核內空泡形成,或核固縮及壞死,明顯地抑制DNA與RNA的代謝。本品亦為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藥物,對瘤細胞各期均有影響,但以G1、G2期最為明顯的藥理作用。

抗瘤新芥抗瘤新芥

簡介

抗瘤新芥抗瘤新芥
中文別名:鄰丙氨酸苄芥,鄰指苯芥。
外文名:Ocaphane。
外文縮寫:AT-581。
化學名:鄰-雙(2-氯乙基)胺甲基苯丙氨酸二鹽酸鹽。
性狀:本品為白色結晶,易溶於水,有引濕性。

藥理毒理

抗瘤新芥染色體
抗瘤新芥與氧化/還原作用有關:一系列依賴性的細胞還原酶可還原抗瘤新芥為半醌自由基,再與分子氧反應產生高反應活性的細胞毒化合物如過氧化物、活性的氫氧基和過氧化氫,自由基形成與抗瘤新芥的細胞毒作用有關。抗瘤新芥的更進一步作用部位可能在細胞膜:與細胞膜上的脂結合影響各種不同的功能。抗瘤新芥的細胞毒作用或抗增生作用可以是上述任何一種機制的結果,也可能還有其他作用機制存在。
研究顯示抗瘤新芥在整個細胞周期均有活性作用,包括在細胞間期。故快速增生組織如腫瘤組織(但也包括骨髓、胃腸道和黏膜、毛囊)是對抗瘤新芥抗增生作用最敏感的。
藥物可穿透進入細胞,與染色體結合。實驗顯示抗瘤新芥的平面環插入鹼基對之間從而與DNA結合形成複合物,嚴重干擾DNA合成、DNA依賴性RNA合成和蛋白質合成。但通過該機制產生抗增生作用所需的抗瘤新芥濃度比臨床治療中腫瘤部位的藥物濃度要高。近期的實驗顯示藥物插入DNA引發拓撲異構酶II裂解DNA,從而破壞DNA三級結構。這一作用在臨床治療的藥物濃度即可見。

體內過程

本品口服吸收較慢,6小時後血漿中濃度達最高峰;靜脈注射後在血中維持時間較長。
可透過血腦屏障。24小時排出53%,主要從尿中排出少量從糞便中排泄。

臨床套用

(1)對癌性胸水療效顯著。
(2)對鼻咽癌上頜竇癌口腔腫瘤療效較好。
(3)對惡性淋巴瘤、乳腺癌、肺癌、肝癌、絨毛膜上皮癌、惡性葡萄胎、多發性骨髓瘤、腦腫瘤等有一定療效,但緩解期較短。

肝癌資料

抗瘤新芥肝癌
肝癌是指發生在肝臟的腫瘤,有原發性和繼發性之分。肝癌在中醫學中屬於"積聚"、"癥瘕"、"黃疸"、"脹"、"脅痛"等範疇。
1、原發性肝癌:是肝細胞或肝內膽管上皮細胞的惡性腫瘤。像肝硬化患者容易轉患為原發性肝癌。
2、繼發性肝癌:是身體其他臟器的癌腫轉移至肝臟而形成繼發性肝癌。多數由胃癌、大腸癌轉移所致。少數由胰腺癌和膽道癌轉移肝臟所致。
肝癌具有起病隱匿、潛伏期長、高度惡性、進展快、侵襲性強、易轉移、預後差等特點。其發病率有逐年上升趨勢。因此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減輕肝癌患者痛苦的一大幫助。目前只有掌紋診斷能達到這樣的水平。
肝癌的治療
1、手術療法
(1)早期或中期肝癌,肝功能代償較好,可進行手術探查,根據病情進行根治性切除或姑息性切除。 根治性切除腫瘤術後,如有復發或轉移,可行再切除術
(2)姑息性切除腫瘤術後,必須進行綜合治療。綜合治療指抗癌增免中藥(如博生癌寧)聯合化療、放療、插管化療、免疫治療等。
抗瘤新芥癌細胞
(3)術前抗癌中藥(如博生癌寧)+化療,其目的是對肝癌病人血中癌細胞和手術對癌腫刺激或擠壓,使癌細胞移行或種植,起到抑制或殺滅作用,另外可在癌灶局部發揮抗癌作用,以減輕組織反應性水腫,從而使瘤體縮小,減輕腫瘤與周圍組織的粘連,有利於手術的切除。術前給藥可使癌細胞之間集合力加強,使癌細胞凝集成團,防止術後癌細胞的散失,減少術後擴散及種植轉移,有利於手術完整切除和清掃。
(4)術後抗癌增免中藥(如博生癌寧)聯合化療清除微小病灶和轉移擴散的癌細胞,控制以及減少術後復發和播散,防止腫瘤轉移和復發。
2、非手術療法:肝功能失代償期或晚期肝癌患者,可選用博生癌寧抗癌治療和支持療法,並聯合放療、肝動脈栓塞治療、肝動脈插管化療、全身化療等。
3、中醫抗癌療法:中醫藥可用於肝癌病人的早、中、晚各期,術前術後均有較好的臨床療效。中醫藥也可作為放射、化學藥物治療的輔助治療,以提高抗腫瘤療效,減輕毒副反應。
(1)抗腫瘤透皮治療:肝功能失代償期或中晚期肝癌可採用中藥抗腫瘤透皮治療,由於是透皮給藥,避免了口服藥物經肝臟首過代謝加重肝臟負擔的弊端,避開了胃腸道因素的干擾與降解作用,使藥物保持最強的抗癌效應,以皮下毛細血管全身給藥方法,控制腫瘤發展並保護脆弱的肝功能。如抗腫瘤透皮治療代表藥物:博生癌寧
(2)抗癌增免治療:此療法能起到扶正、增強機體免疫力的作用。
抗瘤新芥放射治療
4、化學藥物治療:多採用聯合化療,即選擇細胞增殖周期特異性和非特異性藥物聯合套用。常用化療藥物有:絲裂黴素、阿黴素、表阿黴素、5-氟脲嘧啶、順鉑、氨甲喋呤等。
5、酒精注射治療:肝癌灶內注射無水酒精(純度大於99.5%),使腫瘤內及瘤周組織脫水、固定,癌細胞蛋白質凝固及變性壞死,瘤周小血管閉塞,纖維組織增生形成包膜。對縮小、控制或延緩肝癌生長有一定的效果。
6、核素瘤內注射法:在B超引導下肝穿刺,向癌灶內注入放射性核素,如I-131,I-125,Y-90,Re-186等。對治療肝癌也有一定的效果。
7.免疫治療:單獨套用免疫療法治療肝癌的療效不理想,目前多與手術、放化療及中醫治療聯合套用。主要有主動免疫治療(如干擾素、白細胞介素-2、腫瘤壞死因子)、被動免疫治療、過繼免疫治療(如LAK細胞療法)、導向治療。

用法用量

抗瘤新芥注射液
靜脈注射或靜脈滴註:每次5~10mg,每日或隔日1次,10~14次為1周期,常用5%葡萄糖液或生理鹽水稀釋。
動脈注射:每次10mg,每日或隔日1次,總量為100~140mg。
胸腔內注射:每次20~30mg,每周1~2次。

不良反應

(1)骨賄抑制:較氮芥輕,白細胞下降明顯,停藥後可恢復,對血小板血紅蛋白影響較小。
(2)胃腸道反應: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腹部不適。
(3)部分病人可出現脫髮。

注意事項

(1)溶液稀釋後應立即使用,不宜放置過久。
(2)預先給予鎮靜劑、止吐劑及碳酸氫鈉可減輕胃腸道反應。

製劑規格

注射劑:10mg/支;
片劑:10mg/片。

貯藏

避光、室溫保存。

烷化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