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醇氮芥

甘露醇氮芥

甘露醇氮芥由D-甘露醇經氯化與環乙胺縮合後,再水解而得。套用其二鹽酸鹽。抗腫瘤藥。氮芥的糖類衍生物。優點是易於溶解,毒性較氮芥稍低。臨床用於慢性白血病、淋巴肉瘤、多發性骨髓瘤等。

基本信息

甘露醇氮芥甘露醇氮芥
本品為氮芥的糖類衍生物,作用與氮芥相似。其作用較HN2慢,在血漿中停留時間較短,對淋巴細胞、造血組織作用較明顯。作用較氮芥慢,在血中存留時間短。

簡介

名稱:甘露醇氮芥
類別:西醫藥物
外文名:Mannomustine,Degranol,Mannitolmustard
外文縮寫:BCM,DCI
性狀:本品為白色結晶性粉末,易溶於水,微溶於乙醇。

適應症

用於慢性白血病、霍奇金病、網蒽細胞肉瘤淋巴肉瘤、多發性骨髓瘤等。

淋巴肉瘤資料

甘露醇氮芥淋巴肉瘤
淋巴肉瘤為舊分類法中的一類。相當於非霍奇金淋巴瘤分類中的淋巴細胞分化良好性和淋巴細胞分化不良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其生長快而體積大,多為一組或兩組淋巴結受累。多發生於頸部淋巴結,其次為腋窩、腹股溝、縱隔等淋巴結群。淋巴肉瘤也可以先發生於胃腸道、五官、縱隔或皮膚。始發於一器官後,轉移到其他部位。晚期在周圍血液中,有時可出現大量病理性細胞,稱白血肉瘤。
淋巴肉瘤少見,占腦瘤的0.8~1.5%,成年男性(50~60歲)發生率較高。有惡性淋巴瘤、網狀細胞肉瘤、惡性網狀細胞增殖症、網狀組織細胞性腦炎、不典型肉芽腫性腦炎、淋巴增生性疾病等各種命名。反映了本瘤的組織發生學及組織學尚認識不足。本瘤病因不詳,大多認為發生於血管周圍的未分化多能細胞,由於某種因素(如外傷、抗原)刺激,此細胞可分化為血細胞,包括淋巴細胞並可能發展成為淋巴肉瘤。近年來由於進行腎移植手術,套用免疫抑制劑及患獲得性免疫缺陷疾病(Aids)增多,因而造成抗腫瘤免疫監視功能減弱,有利於此瘤發生,發病率有增多趨勢。腫瘤呈單發或多發。分布於基底節、胼胝體、腦室周圍、丘腦、大腦半球白質及腦幹等處,少數可浸潤硬腦膜、蛛網膜。瘤細胞為短梭形並以血管為中心排列呈花圈狀、袖套狀或簇狀生長,致使血管內腔變細、閉塞,產生小灶出血、壞死。
甘露醇氮芥淋巴肉瘤圖
細胞可為濾泡中心性B細胞,有時可見漿細胞。有豐富的網織纖維分隔瘤細胞。PAS染色可見Russell小體。核分裂相多,核內含空泡和突出的核仁。腫瘤內常有出血、壞死,可沿蛛網膜下腔播散。症狀隨病變部位及大小不同而異。常有頭痛、噁心、嘔吐等顱內壓增高症狀及其他局灶症狀。部份病例發展緩慢,表現為器官腦綜合徵(Organicbrainsyndrome)或脫髓鞘病變。少數表現為流感腦炎型,開始有疲勞、頭痛,後出現神經症狀。有的可有周期性腫瘤自行縮小,水腫減輕及症狀緩解的生物學特性。腦脊液蛋白含量增高,糖量減少,淋巴細胞增多,可找到瘤細胞。用間接免疫過氧化酶或克隆抗體技術檢查,可示細胞表面單克隆免疫球蛋白輕鏈(K或λ),部份病人β-2微球蛋白增加,髓磷脂基礎含量增加,β-葡萄糖苷酸酶升高,IgA減少。診斷不易與其他惡性腦瘤作鑑別,最後確診需經病理檢查才能確定。
治療
治療可作手術切除但療效差,放療及化療可以提高療效。常用60Co全腦照射劑量(40~50Gy)。腦脊液中找到瘤細胞者應加作脊髓補充照射。常用化療藥物有阿黴素、博萊黴素、氨甲喋呤(MTX)、阿糖胞苷(Ara-C)、環磷醯胺、長春新鹼等。

用法用量

靜脈注射、動脈注射、腔內注射:每次1mg/kg,用注射用水或生理鹽水溶解,每周3次,總量500~1000mg為1療程,或每次150mg,連用3次,休息1個月後改為每10日注射1次,共注射3個月。
口服:用作維持治療,每周100~150mg。

不良反應

甘露醇氮芥骨髓抑制
毒性比氮芥小,大鼠:靜注LD50為56mg/kg。
毒性反應與氮芥相似而較輕,即有較弱的骨髓毒性和胃腸道反應,大劑量可影響肝功能。
(1)骨髓抑制:不甚明顯,個別患者可有白細胞降低。
(2)胃腸道反應:噁心,嘔吐,食欲不振,大劑量時對肝功能有影響。
(3)局部刺激:藥液漏出血管外可致組織壞死。

注意事項

(1)靜脈注射時,切勿使藥液漏出血管外。
(2)用藥過程中,定期複查血像,調整劑量。
(3)毒性反應與氮芥相似但較輕,注於血管外可引起組織壞死,長期大量使用可引起肝功損傷

製劑

注射劑:50mg/支

烷化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