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媒體

手機媒體

手機報、手機廣播、手機電視等手機媒體的問世,成為人們現代生活中一道新的風景線,多種寬頻無線技術並存將是必由之路,無線通信已經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以及社會的方方面面,提供無處不在的最佳服務。中國報刊廣電媒體紛紛搶占手機網路傳播新高地手機媒體作為網際網路與無線通信融合的產物,由於其具有便攜性、即時性的優勢,集個性化和互動化於一身,成為重要的人際傳播方式,甚至有人稱其為繼報紙、廣播、電視和網際網路之後的“第五媒體”。

定義

手機媒體手機媒體

手機媒體,是以手機為視聽終端、手機上網平台的個性化信息傳播載體,它是以分眾為傳播目標,以定向為傳播效果,以互動為傳播套用的大眾傳播媒介。被公認為繼報刊、廣播、電視、網際網路之後的“第五媒體”。

特點

手機媒體手機媒體
手機媒體的基本特徵是數位化,最大的優勢是攜帶和使用方便。手機媒體作為網路媒體的延伸,具有網路媒體互動性強、信息獲取快、傳播快、更新快、跨地域傳播等特性。手機媒體還具有高度的移動性與便攜性,信息傳播的即時性、互動性,客群資源極其豐富,多媒體傳播,私密性、整合性、同步和異步傳播有機統一,傳播者和客群高度融合等優勢。

在從無線簡訊服務到彩信服務的發展過程中,技術的前進和突破,以及無線網路的平台支持,讓手機真正具備了媒體的特徵。
第一,簡訊服務的不斷升級提高了簡訊內容的信息承載量;
第二,手機的便攜性使得信息的送達率達到最大化;
第三,無線網際網路和手機的結合保證和提升了傳播終端用戶的互動性。無線網際網路是以手機為媒體終端建立的無線網路,隨身性極強,相對於有線網際網路來說,它在使用上更加方便,信息傳播更加及時。

手機媒體相比較於傳統媒體,具有以下特點:
1、客群更廣泛
2、互動更充分
3、功能更強大
4、使用更便捷
5、技術更先進

發展

中國信息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網際網路資訊時代手機影響力趕超廣電媒體。從2000年到2006年10月底,固定電話用戶由1.45億戶增加到3.71億戶,年均增長21%;行動電話用戶由8500萬戶增加到4.49億戶,年均增長40%,居世界第一位。網際網路用戶由3370萬戶增加到1.31億戶,年均增長32%,居世界第二位。目前中國的電話和網際網路用戶分別占全球的四分之一和十分之一。中國4.49億手機用戶相當於2005年全國日報發行量總和9660萬份的4倍,相當於同期全國上網電腦總數的3倍多,和全國電視擁有戶數基本持平。

手機媒體相關圖片

2000年5月17日,中國移動公司正式開通簡訊(SMS)服務,這種原本為客戶節約開支的文本業務,卻成為移動通訊公司的最快經濟成長點,全國簡訊傳送總條數由2001年的189億條到2005年的2600億條以上,創下200多億的市場份額,手機簡訊不僅創造了讓人震撼的“拇指經濟”,也開闢了新的傳播渠道。隨著簡訊增長的趨緩,一種新的增值業務“彩信”(MMS)震撼登場,它是在行動網路的支持下,以WAP無線套用協定為載體傳遞多媒體的內容和信息,這些信息包括文字圖像聲音數據等各種多媒體格式,例如音樂賀卡新聞照片MMS動畫鈴聲視頻等。隨後又有一種手機鈴聲定製業務“彩鈴”(炫鈴)風靡起來了。

2004年2月24日,人民網推出國內首家以手機為終端的“兩會”無線新聞網,首次實現藉助手機報導國家重大政治活動新聞的歷史性突破。從2004年起,中國聯通和中國移動先後推出了基於蜂窩行動網路的手機電視業務試驗。2004年5月,中國聯通也發布了一項名為“視訊新幹線”的手機視頻服務。2004年7月18日,中國婦女報推出全國第一家手機報—中國婦女報彩信版,掀開了手機與報紙聯姻的序幕。2004年11月,台灣作家黃玄的“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手機小說”— 《距離》正式上線,引發手機文學的討論熱潮。
2005年3月,北京首部用膠片製作的專門在手機上播放的電視連續劇《約定》在北京開機。2005年9月,中央電台與聯通和閃易合作,在CD做上開通“手機廣播”。2006年11月7日,國家通訊社新華社開通“新華手機報”。拇指輕輕一按,新聞盡在“掌”握,為全國手機用戶帶來全新讀報體驗,用戶可以免費收看。“新華手機報”第一時間播報新華網發布的重要即時新聞,並根據手機的特點進行了摘選和濃縮。每天5分鐘,即可概覽天下風雲。

手機媒體相關圖片

根據中國目前的巨觀經濟發展形勢,專家預計,2020年中國將是超過美國歐洲日本手機擁有量之和的全球最大市場。中國移動的數據用戶人數在2005年增加了32%。隨著現代化發展步伐加快、經濟全球化加速,處於流動狀態中的人口將占世界人口總量的三分之一,達到20億人。

總之,手機媒體作為以手機為中介,傳播文本、視聽娛樂等多媒體信息的互動性的傳播工具,將對傳統的傳播方式產生突破性創新,手機比電腦更普及,比報紙更互動,比電視更攜,比廣播更豐富,集四大媒體的優勢於一身,帶來視聽方式和傳播模式的革命

重構

手機媒介對新聞傳播方式的重構

第一,消除了時空維度對新聞傳播的限制,實現了傳播的隨時性、隨地性。

手機媒體不僅可以提供線性方式傳播,而且可以提供非線性方式的點播和下載,實現了實時性傳播和異時性傳播的共存,人們不僅可以了解正在發布的新聞,而且可以了解過去發布的新聞。同時手機是一種隨身媒體,可以隨時隨地收聽收看新聞信息。與需要在客廳、臥室、辦公室或者汽車等固定地點接收信息的其他媒體相比,其新聞發布與新聞接收之間的時間之差更小,基本做到即時發布、即時接收。在空間上,由於移動通訊網實現全球覆蓋和全球漫遊,手機媒體徹底打破媒介地域性和疆域性,讓地球上的距離對新聞傳播的影響減小至可以忽略不計的地步。無論身處世界的哪個角落,只要手機用戶願意,都可以獲取需要的信息,實現超越空間的溝通。

第二,消除了不同媒介之間的隔斷,實現了媒介大融合,使新聞傳播走向全媒介化。

手機是數位化多媒體終端,既接收音頻、視頻,又接收圖文、數據。這一卓越的物理性能賦予了手機強大的媒介融合能力。通過一個小小的手機,人們可以藉助文字、圖片、圖像、聲音的任何一種或者幾種的組合來開展新聞傳播活動,可以採用手機報、手機廣播,手機電視、手機網站、手機播客等不同的形態實現新聞傳播的意圖,滿足新聞傳播的需要。在這裡,報紙、廣播、電視、網際網路之間的分野不再具有意義,手機集成了他們的能力,成為一個全媒介的媒體。

手機媒體相關圖片

第三,消除了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的主從關係,使新聞傳播更多地表現為個體性行為。

在傳統的新聞傳播格局中,大眾傳播占居主導地位,被視為“大道訊息”,而人際傳播處於從屬狀態,被視為“小道訊息”。手機的媒介化改變了這一格局。現在,手機用戶之間的人際傳播在新聞傳播的速度和廣度上已經不讓於大眾傳播。特別是對於社會性突發事件和地震海嘯疫病等災害事件,手機用戶進行的人際傳播常常快於、廣於大眾傳播。這一點,在2008年5月12日發生汶川大地震時表現得特別突出,大多數人是利用手機獲得或發布了有關這次地震的訊息。

第四,消除了傳與受的界線,使新聞傳播從單向傳播向多向互動傳播轉變。

傳統媒介是單向的,你傳我受,所謂的信息反饋只能在一定限度內發生,並且常常是事後的,延時的,缺乏即時性和直接性。手機不僅是手機報紙、手機廣播、手機電視的終端,還是行動電話的終端,無線網際網路的終端,可以做到一邊收看收聽新聞,一邊通過電話,簡訊和WAP網等多種方式與手機媒體的內容運營商進行即時的、直接的交流、溝通和反饋。“傳受”雙方可以隨時根據對方的反應修改、調整、補充自己的傳播內容,從而實現新聞傳播的高質高效。

手機媒介對新聞傳播內容的重構
第一,新聞自身被手機媒體注入新內容。

在手機媒介化時代,傳統的新聞價值觀失效了,只要是信息,就能成新聞。手機用戶創造的海量微內容,源源不斷地進入公共話語空間,成為手機媒體甚至是傳統媒體的新聞來源。同時,手機所具有的新聞採集、傳播功能使新聞的發布者往往就是事件的親歷者,現場信息在第一時間就能由手機用戶傳播,親歷式和目擊式新聞將大行其道,新聞將由事後的追憶變為實時的記事,其及時性、生動性和真實性是置身事外的其他媒體所不能企及的。

第二,內容的構成將更加趨向多元性

儘管會有越來越多的專門機構加入手機新聞的傳播者隊伍,但數以億計的手機用戶仍將是這支隊伍的主體。此種情勢下,精英們將失去在新聞傳播中的壟斷地位,大眾將成為新聞議程的主要建構者。發布的新聞與精英們發布的新聞比肩而立,推動新聞傳播的內容構成進一步趨向多元化。

手機媒體手機媒體

手機媒介對新聞生產機制的重構

第一,新聞的生產和發布不再由媒體的記者所壟斷,只要有一部手機,人人都是記者,都可以成為新聞的生產者和發布者。

手機強大的新聞信息採集發布能力使手機用戶既是新聞的消費者,也可以成為新聞的生產者、發布者。在2007年4月維吉尼亞校園槍擊事件中,全球觀眾看到的唯一一段有槍聲的現場影像也是一名美國人用手機拍攝的。在國內,北京大興電視台2006年5月起在其主打新聞節目中開設“手機新聞眼”欄目,專門播發用手機拍攝的影像素材,到2007年底已經編髮手機新聞600多條。

第二,手機用戶顛覆了傳統的新聞生產流程規則

在傳統主流媒體,新聞的生產要經過修改編輯過濾。手機用戶是以獨立的身份參與新聞生產活動,他們沒有追求經濟利益和社會責任的壓力,不需要在一定時間之內拿一定量的內容來填充版面和節目時間;也不需要遵循媒介的宗旨和報導方針,他們對內容的參與沒有規則,沒有計畫,也沒有把關人,具有很強的突發性、隨意性、隨機性和獨立性,他們唯一遵循的是自已的表達欲、價值觀和傾向性。雖然手機報、手機廣播、手機電視、手機網站的運營機構仍然是手機新聞生產的重要力量,但手機用戶這種主動廣泛地參與生產、實現話語表達的熱情和行動,將衝破專業手機媒體運營機構充當傳統媒體那樣的把關人,過濾新聞信息並決定什麼可以提供給客群。因此,專業手機媒體運營機構要學會適應有更多話語提供者的新環境,這是手機媒介化時代不得不掌握的一項新技能。

問題

儘管受制於技術標準政策商業模式終端等因素,手機媒體的發展存在著許多不確定性,但是手機媒體正在改變現有傳播格局,形成新的交流環境,媒體生態更加複雜,傳播主體更加多元,用戶分化更加明顯,衝擊輿論調控機制。手機媒體的發展導致社會控制進一步弱化。

手機媒體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有:虛假與不良信息傳播、侵犯個人隱私信息垃圾信息安全、手機所固有的技術缺陷如螢幕小、電池不足等。

手機媒體手機媒體
對手機媒體監管存在不少難點,諸如:傳播者身份的隱蔽性、手機用戶的海量性、跨地域傳播帶來的挑戰、政策法規滯後等。在中國實行手機和網路實名制不切實際而且存在負效應

包括政府、企業在內的各種組織要學會運用手機媒體,特別是面對當今多元化、即時性、多樣性的輿論生態環境,必須積極運用手機這一最新媒體,順應新聞傳播規律,提高傳播技巧,主動設定議程,及時發布信息,努力占得輿論引導的先機,把握正確輿論導向。

對手機媒體的管理,要尊重手機媒體發展的特殊規律,創新手機媒體管理的原則。在制定有關手機媒體的政策與法規時,要避免鴕鳥政策。政策制定與立法原則應該是順應和促進手機媒體產業發展,規範與發展並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